八月丶未央 发表于 2019-3-4 10:26:39

福清市志1988版:卷三十一 文化 / 第三章 群众文化

第三章 群众文化
第一节 文化设施
一、县文化馆

民国21年(1932年)12月,建立福清县民众教育馆,馆址设在县城孔子庙(现城关小学内)。县政府规定其任务是“总务全县文化活动、艺术出版以及阅览、演讲等。”但徒有虚名,不务实事。民国36年,群众批评民众教育馆没有报纸阅览。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接管民众教育馆,建立福清县人民文化馆。同年,办起工人夜校,妇女识字班,设立图书室、阅览室。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文化馆停止活动。1972年恢复活动。1979年,在融城镇一拂路东段兴建文化馆大楼,1982年竣工。1988年设:行政、财务、社会文化、文物、文艺、美工等6个组(室);馆内还设投影厅、录像厅、茶座、益智电子游戏中心、美术工艺社、舞厅、音响器材店等群众文化娱乐场所及服务性商店。县文化馆现已成为全县群众文化活动中心。

二、乡镇文化站

1952年,在龙田、高山、渔溪、东张等4个镇成立文化站。1958年,城关和海口两镇也成立文化站。1959年文化馆、站发展到14个(乡文化馆5个、文化站9个)。1961年,经过调整,保留城关、海口、龙田、高山、渔溪和东张等6个文化站。

1979年,全县设19个文化站,其中龙田、渔溪两个公社还建立文化中心,内设图书室、阅览室、评话场、电视厅、游艺室、摄影部、连环图书摊、工艺美术服务部以及无线电修理部等。1982年,城关、高山、海口、渔溪等镇也相继建立文化中心。1988年全县设文化站21个(其中公办4个、民办17个),文化中心站7个。

渔溪文化中心站 1952年创办,称文化站,1959年改名文化宫。1982年办成文化中心站。1987年侨胞捐资兴建文化中心主楼,成为福清农村规模较大的新型的文化、体育、科技活动中心。1988年,有两个大型的活动场所:一是经过修缮扩大的文化宫,内有存书5000册的图书室、100个座位的阅览室、250个座位的录像播放厅和5台台球的娱乐室,还有电器修理部、美工服务部和电子游戏部;一是利用侨资兴建的2200平方米的多用游艺场,有1320个观众席,场内有灯光设备,日夜可供门球、篮球比赛及滑旱冰、大型魔术表演等。中心站所属的电影队、侨办业余闽剧团、民间文娱队,活跃在全镇的各个村庄。

龙田文化中心站 前身为龙田文化站。1979年,文化站办评话场,组织木偶剧团,创办闽剧艺校少年班。1980年,又办闽曲夜校;4月,文化站改为文化中心。镇政府拨款盖起四层大楼,活动面积1857平方米。站内设有灯光球场、露天剧场、旱冰场、电视录像厅、阅览厅、排练厅、文化科技室、图书室、音乐播放室、棋类室、老年娱乐室等。1988年全镇共建立30座露天剧场,18支民间乐队,2支管乐队。

三、村文化室

1952年,根据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方针,试办2个农村俱乐部,1954年发展到18个。1959年,增到212个。俱乐部内有图书室、歌咏队、宣传队、读报组、广播组、黑板报组、幻灯组,并举办展览、讲座等,开展文化娱乐活动,1979年后,许多俱乐部为农村文化室所取代。1988年,各种俱乐部、文化室481个,基本形成群众文化网络。

蒜岭村科技文化中心 主要建筑有影剧院、文化中心大楼和灯光球场。由本村旅外侨胞陈先生独资兴建。影剧院建于1983年,有1357个座位,还有放映室、休息室、演员宿舍以及全套放映设备。文化中心大楼和灯光球场于1984年7月动工兴建,次年6月落成。3层楼房的中心大楼,内设文化科技夜校和幼儿园,还有思乡室、图书阅览室、音乐室、电视室、幼儿运动室等。灯光球场设有千余个座位,主席台上翘角重檐,正中“思乡亭”三字赫然醒目。整个球场还可兼作露天剧场。

第二节 民间音乐
一、十番

十番,又称十欢,以二胡、三弦、箫、豆管、榔鼓、锣、钹、板等10种乐器演奏,乐队一般为10人或更多人组成,故称十番。

十番始于明,盛于清,流传于福州地区,是民间婚丧喜庆、节日活动经常演出的节目。福清的十番乐队多系群众的自娱组织,有时也做营业性演出。

十番音乐植根于民间,传统曲牌十分丰富,其中以《朝天子》、《万年欢》、《千秋岁》、《蟠桃会》、《石榴花》、《南清宫》及许多闽剧曲牌、民间小调流传最广。套曲一般都有前奏、主曲和尾声等乐段,曲式完整。演奏时,管弦乐与打击乐或齐奏或轮套,配合默契,板介严谨,节奏感强,很受欢迎。

二、民歌

福清民间歌谣山区有山歌、茶歌,沿海有渔歌,还有融合道教音乐的民间小调,有些还被闽剧唱腔吸收,成为曲牌。

一都、东张地处山区,山民有以歌代语传递信息的习惯。其山歌曲调高昂,旋律明快;歌词明白如话,且多以“哎一”开头,表示呼唤,以引起对方注意。这一地区还有茶歌流传于世,如:

高湖(哟)岭顶(哟)一兜茶呃,春到(呀)茶山(呀)茶发芽呃。茶叶(哟)幼幼(呀)妹也幼哟,赛过(呀)门前(哟)茉莉花呃。
沿海渔区的渔歌,旋律婉转,曲调悠扬,歌词诙谐风趣:

虾蛄做皇帝,纱帽单倒戴。红尻气掬血,□鲇气卜肚。哎哟衣哎哟呀衣哟!
被吸收为闽剧曲牌的民歌有《孝顺歌》、《七言词》、《双蝴蝶》、《花鼓相骂》、《赏花》等。

此外,还有无词民歌,如《开山打石调》、《夯歌》和《号子》等。

民歌内容丰富,有控诉封建压迫、剥削,表现对封建婚姻不满和怨恨;反映劳动生产,歌唱爱情生活;也有劝善,反映习俗活动,表现人民生活情趣等。

现尚有《螃蟹歌》、《送斗灯歌》、《打房门歌》、《添丁歌》、《哭嫁歌》和《哭丧歌》等较流行。

第三节 民间歌舞
一、光饼舞

《光饼舞》是流传于福清沿海的民间舞蹈。明嘉靖年间,戚继光率部追剿倭寇进入福清县境,当地群众制作芝麻烧饼,送给戚家军作军粮。《光饼舞》就是反映这一历史事实。为了纪念戚继光,后人称这种芝麻烧饼为光饼。

舞蹈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奔袭》,第二部分《烤饼》,第三部分《犒军》。一、三部分是集体舞形式。舞蹈的主体是第二部分的双人舞。这一部分用舞蹈形式表演福清光饼的制作过程,按顺序分成:点火、烤炉、贴饼、烘饼和铲饼五个小节,是由民间儿童游戏《拍饼舞》和《顶箩舞》演变而来的。因此,《光饼舞》是一种劳动技能舞,具有节奏感强、动作幅度大的特点。

这个舞蹈由民间艺人搜集加工整理而成,其音乐、动作都具有民间戏剧的特色。音乐基本上是五声音阶,轻快和谐。动作中有戏剧中的小射雁步、骑马步和八字跳等。

《光饼舞》作为福清民间舞蹈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福建卷》。

二、龙灯

龙灯也叫做舞龙、龙舞、耍龙灯,是福清民间舞蹈之一。龙是吉祥的象征,每逢元宵佳节及其它重大节庆,人们便舞龙灯以示庆祝。

福清龙灯制作精巧,它是以竹篾、铁丝绑扎成骨架,蒙上绸布或棉布,绘上彩绘而成。造型逼真,形象生动。一条龙灯少则11节,多则15节、17节不等,但皆为单数。每节内都要燃烛或装上电灯泡,龙头还能喷吐焰火。

舞龙时,一人持彩球戏龙,其余每人持龙灯一节,有节奏地作翻滚跌扑之状。另有多人持“高照”,奏鼓乐相伴。

三、狮子舞

狮子舞,也叫做舞狮,是福清民间节日喜庆舞蹈之一。

狮舞的道具是制作精巧、色彩斑烂的狮子皮和狮头,其制法与龙灯相仿,所不同的是狮头狮身饰以金银丝、流苏等。

舞蹈时,每对狮子为一堂,一人扮武士持彩球逗引,其余四人每两人一组,一人扮狮头,一人扮狮尾。有时还由一人扮小狮子作陪衬。主要表演狮子的搔痒、舐毛、打滚、抖毛、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踢球等动作,技巧性很强。

四、行舟

行舟,也叫做跑旱船、采莲船,是福清民间节日喜庆活动之一。

船多用竹、木扎成,外蒙彩布,饰以流苏、绸花,绣上水纹等。舞时,套系在舞者的腰间,如坐船之状。男演员饰老生,童颜鹤发,手持木桨,女演员扮船女。两人或翩翩起舞,或款款曼歌,如舟行水面,轻快舒畅,趣味无穷。

五、台阁

台阁是福清民间节日、庆典时举行的舞蹈活动之一。在一个约五尺见方的活动舞台上,装上镂花栏杆、布景、灯光,台中央固定一个铁架,架上可立人,由少男少女三五人,打扮成戏剧人物,站立其上,另由4~8人抬着台阁上街游行。台阁所扮演的多为群众所熟悉的戏剧故事和人物,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哪咤闹海、孟母三迁教子、甘露寺招亲和西游记等。

六、高跷

高跷也叫长脚戏,也是福清民间舞蹈活动之一。舞者彩装打扮各种戏剧人物,手持道具,足踏高约尺余至三四尺的木跷,边走边唱。舞蹈者既可单纯作舞蹈表演,也可由多人分角色演出。

七、鱼缸

鱼缸是福清民间独特演唱形式。表演者坐在一个用竹扎纸糊绘彩贴金的大鱼缸内,用闽剧的唱腔边演边唱。演出的剧目较单一,多是水淹汤阴、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之类的岳飞戏。有时也演出其他短小精悍的传统闽剧折子戏。大型喜庆活动可由数只鱼缸同时演出不同节目,有如小型戏展。

第四节 节日喜庆活动
福清民间节日喜庆演出节目形式多样,主要有高跷、陆地行舟、渔人与蚌精、龙灯、狮舞、鱼缸、光饼舞等。清代、民国时期,在迎神、祈雨和喜庆中,大多要表演这些节目。共和国成立后,在国庆和春节等重大节日活动中也盛行这类节目。有婚、丧、喜庆的人家,则聘请吹奏艺人到家吹奏演唱,有的在婚宴后,由吹奏人清唱折子戏,直至深夜甚至通宵。

1960年,人民生活暂时困难,群众喜庆娱乐活动基本停止。1962年后,群众性的文娱活动又开展起来。“文化大革命”期间,“革命样板戏”独占舞台,全民大唱革命歌曲,群众的文艺生活单调乏味。

1979年后,群众节日文化娱乐活动又活跃起来。1980年春节,县城举办游园会,有电影、评话、木偶戏、美术摄影展览、音乐欣赏、灯谜等14个项目,参加游园的达2万多人次。同年,“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分别举行中小学文艺晚会;“七·一”组织歌咏比赛,有21个县直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参加比赛;国庆节,县城和五镇的8所中学,参加中学生歌咏观摩评比活动。

1984年春节,县城和五镇普遍开展游园活动,项目多达50多个。仅县城一地,参加游园的就达3万多人次。

1985年的春节游园增加物理、化学、电子等形式的益智游戏活动。中秋节和国庆节,分别举办“中秋盼团圆音乐晚会”和“祖国在我心中”的歌咏大会,参加演出的单位有60多个。

1986年春节,县城街心公园举办游园活动,华侨影剧院有武术队和县闽剧团演出,侨影音乐茶座演出布袋木偶及评话;县文化馆电视厅放映录象,并举办书法、摄影展览。融城镇西云、幸福两村于正月初一至初三3天均有舞龙队上街献技。同年国庆节,举行福清县农民铜管乐队演奏晚会,参加的有7个队,200多人。

1987年春节,县城举行舞龙表演,瑞亭、松潭、幸福等村农民组织的三支管乐队也为群众进行吹奏表演。

至1988年,每年元旦、“五·一”、“五·四”、“六·一”、国庆等节日,在县城都举行庆祝活动,举办文艺晚会。

元宵、中秋两节,还有独具的活动内容:

一、点塔灯

60年一度的中秋点塔灯活动,是福清的传统风俗。这一习俗始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时瑞云塔竣工已9年,又逢岁序之首甲子。这年中秋由建塔的参与者昌议,在瑞云塔上结彩点灯,以志庆贺。以后沿袭下来,便成为福清独有的甲子塔灯盛会。

历史上较盛大的一次塔灯会要算清同治三年(1864年),是时方圆10里的男女老幼纷纷赶来参加,台阁、行舟、龙灯、狮舞鱼贯过市,倾城狂欢,通宵达旦;最冷落的一年要算民国13年(1924年),时军阀割据,百姓困苦不堪,塔灯会几乎流产。

1959年人民共和国十年大庆时,虽非甲子年,但人民安居乐业,亦点过塔灯,是年中秋,融城街道热闹非凡,车水马龙,水泄不通。最隆重盛大的塔灯会莫过于1984年,这年岁逢甲子,又是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大庆,人民群众和旅外乡贤共同筹划举行塔灯盛会。瑞云塔共装点牌灯、联灯、匾灯、花灯、宫灯和其他各色彩灯达3600多盏。隔江相望的水南塔也装上了彩灯。入夜,龙江水静,双塔倒映水中,天上人间,通明透亮,璀灿辉煌。全城7条大街彩灯牌楼相叠,鳌山花灯栉比。县城东、西、南、北门均结扎五彩门楼。县政府前的街心公园万灯齐明,彩泉喷洒,彩车上的亭台楼阁层出不穷,中秋夜和国庆之夜,全县有23辆彩车参加游行,龙灯、狮舞、高跷、旱舟、台阁踩街而过。城外的东皋山,城内的体育场焰火齐发,热闹非凡。近千名的旅外侨胞和港、澳、台胞回乡参加了这次庆典。

二、点鳌山

元宵、中秋是点鳌山的日子。鳌山是一种大型灯景,是灯节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以竹篾、铁丝扎成骨架,外蒙五色或透明纸,制成山川、房屋等风景,形似古代传说中的海上巨鳌,因而得名。鳌山上还缀以人物、鸟兽,有的还装上机关,可以活动。风景、人物内均可点灯。节日之夜众多的鳌山大放光彩,与各家各户悬挂的彩灯相映成趣。

三、烧塔盘诗

有些乡村,在中秋节之夜还有烧塔、盘诗等欢度佳节的传统活动。节前,儿童们用瓦片叠成圆形空心塔,中秋之夜,向塔心架起柴火燃烧,火光冲天,蔚为壮观。青年男女开展盘诗活动。有的以民间手抄本为依据,有的则针对对方歌唱的词句,灵活对答。盘诗者要有如泉的诗思,流畅的口才,如一时答不上,就要巧妙运用其他词语作过渡,转移话锋。

第五节 会演调演
一、县会演

1951~1954年,共举行3次文艺会演,每次参加的节目均在100个以上,演职员人数皆超过30口人。

1958~1959年,举行二次文艺观摩会演大会,参赛单位皆为28个,会演人员各为500多人。从中选拔12个节目参加晋江专区文艺会演。

1981年12月5~23日,在县城举行全县业余剧团调演,参加的有高山、渔溪、海口、江镜、江阴等公社闽剧团,还有龙田公社闽剧艺校、港头公社芦华大队、镜洋公社墩头大队闽剧团和新厝公社凤迹莆仙戏剧团。共演出18场。评为一等奖的剧目有《呼延必显打銮驾》、《女太子》;二等奖的有《天上人间》、《八卦寨》、《反皇城》、《戚继光斩子》和《斩皇甥》等。

1982年2月8日(元宵节),举行全县性龙灯、狮子会舞;是年还举行民间音乐、舞蹈会演。

1983年6月30日至7月5日,县举办评话书目创作汇演。参加演出的9名评话员。说唱的书目有《碧海神簪》、《济南剑客》、《三试鲍秋红》、《马俊救驾》和《颜秀下山》等中长篇书9本。其中《碧海神簪》获得创作奖;获得演唱一等奖的1人、二等奖的3人。

1984年10~11月,全县14个业余剧团参加调演,演出剧目25个。是年还举行民间音乐舞蹈会演。

1986年5月30日上午,在县华侨影剧院举行幼儿文娱会演;7月21日晚,在街心公园举行县首届农村铜管乐会奏,东营、岑兜等7个队120多人参加,演奏乐曲16支;8月10~20日,在县城举行首届业余歌手大奖赛,全县19个乡镇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有135人参赛,经过9场比赛,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4名和玉融歌手21名;国庆节期间,在融城举行第二届《祖国在我心中》歌咏比赛,歌会持续6个晚上,有55个单位2700多人参赛,歌会出现合家登台、师生同台、夫妻对唱的动人场面,听众达5万人次。

1987年,县举行第四届农村剧团调演,分两轮举行,第一轮自10月11~31日,全县17个农村剧团分别参加龙田、海口、渔溪3个分区预赛。从中选拔7个剧目,于11月4~15日,在县城参加第二轮演出。评议结果,港头闽剧团的《干戈玉帛》,东张华侨闽剧团的《寻夫控夫》获一等奖;三山闽剧团的《皇宫惊梦》、海口青年闽剧团的《肖慧梅》、里美闽剧团的《梨花泪》、城头闽剧团的《双义救孤》、渔溪闽剧团的《孩儿井》等获二等奖。

二、参加省、地(市)会演

1955年,福清参加闽侯专区会演,小节目《山村的春天》获二等奖,并被选拔参加省观摩会演;县和平闽剧团参加福建省传统剧目汇演,演出剧目:《炼印》、《取象胆》、《牧羊子》、《双盘答》等,《炼印》被选拔参加1956年华东地区会演,获一等奖。

1956年,发掘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等35个节目,从中选拔5个节目参加晋江专区第二届音乐、舞蹈会演。其中《瞎子看花灯》、《公婆诉》、《鱼缸》获得优秀演出奖,澎海歌获得演出奖,音乐获得集体奖,并被选拔参加省民间业余音乐、舞蹈会演。同年,民间舞蹈《过利桥》参加省职工文艺会演,获得演出奖、演员奖和创作奖。

1957年,词明戏《浪子卷席》参加省地方戏剧会演,受到重视。

1959年,参加晋江专区文艺会演的有《送喜烛》、《送斗灯》、《送光饼》、《完亲舞》、《游瑞岩》、《福水长流花长香》、《放炮舞》以及《唱山歌》等12个歌舞节目。其中《送光饼》舞,被选拔参加省文艺会演。

1962年闽剧团参加闽侯专区现代戏会演,演出剧目《第三十七生产队》;参加省现代戏调演,演出《绿野长春》。翌年,闽剧《春草闯堂》、《门槛刀痕》参加闽侯专区比赛,均获演员奖。

1979年闽剧《卖线女》参加莆田地区比赛获演员奖。翌年剧目《陈寿图》参加省现代戏调演,获演员奖。1981年闽剧《机动名额》参加莆田地区艺校会演。创作剧目《魂断燕山》1982年参加莆田地区调演,获剧本创作一等奖、导演奖、音乐奖、演员奖、舞美奖等;1983年参加省第十五届创作剧目调演,获剧本创作一等奖、导演奖、演员奖、舞美奖、演出奖、精神文明奖等;1983年,《魂断燕山》评为全国优秀剧目创作奖。

1985年,参加福州市创作剧目会演,新厝乡凤迹业余剧团演出的现代小戏曲《中秋月初圆》获创作一等奖、导演奖、演出奖、音乐设计奖、演员奖;由纪国灿创作、县闽剧团演出的新编历史剧《崇祯借饷》获创作二等奖、演出奖、演员奖。

第六节 展览
一、宣传展览

1950~1959年,配合中心工作,举办的展览会以宣传教育为主。1951年抗美援朝运动中,举办朝鲜前线的伟大胜利、反细菌战等小型展览会28次,观众达13.75万人次。1953年,举办取缔反动会道门,宣传婚姻法等展览,仅县城观众就达5.3万人次。1955年和1957年分别举办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教育展览,在县城和5个集镇巡回展出,观众达3.4万人次。1958年5月,县成立红旗馆,内分设综合、工业、农业、水利、水产、商业、邮电、交通、政治、文教、卫生等11个展览室。至年底开放3次,观众计4万余人次。1959年,庆祝建国十周年,在红旗馆内举办福清县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览会,观众达19.68万人次。同年,渔溪文化馆举办综合性的红旗馆,展览一个侨胞献售的小金人,重6.5公斤,有力地推动了献售黄金的热潮。在短短的10天内,县人民银行就收购黄金60余公斤。

1960~1965年,文化宣传工作着眼点放在巩固、扩大县城和公社驻地的宣传阵地上。同时,组织人力对原有宣传工具进行检修,充分利用已有的画廊、画版,定期绘画展出。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宣传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所利用,为其篡党夺权服务,墙报、画版、画廊展出大量歪曲事实,造谣诬陷的政治标签绘画,1979~1988年,县文化馆陆续展出农业机械化、防虫灭虫图片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刑法图解和有关“五讲四美三热爱”、计划生育等的宣传画,受到群众欢迎。

二、书画展览

1980年后,展览转入以书画为主,是年选送参加省《静物风景画》油画展览的作品有12幅,参加莆田地区水粉画、国画巡回展览的作品27幅,参加省、地区展览的“六一”少年儿童画50幅。同年,参加地区举办的科普卫生美术、摄影展览的有美术作品29幅、摄影作品22幅,荣获集体一等奖;个人获奖的有26人(其中美术作品19人、书法1人、摄影作品6人)。翌年,还选送美术作品30幅,参加省、地区展览。

1982年,选送地区展览的有国画26幅、摄影50幅、书法28幅、篆刻2幅,其中参加省展览的有国画26幅、摄影20幅、书法2幅和篆刻2幅。

1984年春节,县举办侨乡风貌美术、摄影、书法、篆刻展览,共展览各类作品286幅。同年,参加福州市展览的有美术作品20幅,其中获一等奖的1名,三等奖的4名。业余美术创作人员张兆年的漫画《赡养老人》,还被选送参加全国第六届美术展览。

1985年春节,县举办迎春书画展览,展出书画爱好者40多人的书画作品近200幅。翌年,选送参加省少年儿童书画展的作品15幅,其中3幅得奖。

1987年春节,在县职工学校举办迎春书画摄影艺术展览,展出作品300多幅,海外侨胞、港澳同胞也带回或捎来许多反映异国他乡风土人情的作品参加展出。

1988年春节,县文化馆举办改革开放中的新侨乡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览,参展的有100多名作者200多幅作品。是年,由省、市、县地震部门与县文化局等单位联合组织参加1988年全国地震美术、摄影、书法展创作活动,被选上全国展览的美术作品6幅:张兆年的《地震,人类之恶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林齐松的《先知者》,许斌的《格尔尼卡的幸存者》,沈迺希的《地光》和柳振坤的《井水、地光、动物异常》;摄影作品1幅(全省仅4幅),即黄中美的《深情寓于骨肉桥》。张兆年的《地震,人类之恶敌》宣传画获美术作品一等奖。

第七节 文化市场管理
1980年,县文化馆及各公社(乡)文化站,加强对25家私人书摊和20家照相馆的管理。组织学习有关文件,订立公约,并经常检查,奖善罚恶。

1981年,审查县城5家私营代客录音店,计封存录音机6台,录音带393片。

1982年3月,县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对全县25家私人租书摊、20家私人摄影部和10多家游艺室进行全面检查,仅县城一地,就查封淫秽、黄色图书209部、1209册,封存黄色录音带6863片。同年,对业余剧团的剧目进行全面审查,对于演出质量和管理较好的剧团,发给准演证。

1984年,县文化馆与香港新昌公司合资经营电子益智游戏中心,共设20台彩色电子游戏机和30套电脑板,每天约有400人次参加活动。与此同时,县文化馆还与文化专业户合营录像播放活动,设两个放映厅,每天放映5~6场。不仅达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社会效益,而且实现“以文养文”的经济效益。

1985年8月后,在县城街心公园组织7次文化夜市,邀请评话员、市曲艺团演员在街心公园公演,受到群众欢迎。同年,县文化馆开设录音服务部,为群众录制健康歌曲,并代客录音800多片。

1987年,县文化局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打击非法出版刊物及淫秽录像活动。没收录音机1台、音箱5个、录音带3183片、各类淫秽书刊618本、裸体扑克12付、色情广告和商标60大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志1988版:卷三十一 文化 / 第三章 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