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丶未央 发表于 2019-3-4 10:12:30

福清市志1988版:卷三十 科技 / 第五章 科研成果

第五章 科研成果
第一节 农业科研
万斤薯栽培技术研究 省劳模余大干1955年在龙田东营通过科学栽培,创甘薯最高亩产达1.4万斤的记录。1956年11月,南方十一省在福清龙田召开甘薯丰产现场会,总结推广万斤薯栽培经验。

万斤薯栽培主要技术措施:深耕改土,大畦密植或深沟高畦双行密植(亩插苗7200株),选用8——6等良种,套种绿肥(田菁、太阳麻),改翻蔓为提蔓,分层分期合理施用坑心肥、点穴肥、夹边肥、裂缝肥,或根外追肥。1978年获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奖。1988年各乡镇都有万斤薯种植片。

水旱轮栽、间作套种经验 水旱轮栽、间作套种是音西公社(乡)音西大队(村)在县农业局林鸿达等协助下,于1958~1963年,根据用地结合养地的原则,不断试验、改革、总结、推广,逐步形成的一种科学耕作制。水旱复种轮作制,能较好地利用土地、阳光、肥料,有利于采用各项先进农业技术,大幅度提高复种指数,从而达到多种、高产、多收的目的。1978年获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奖。

春花生丰产栽培技术 龙田公社二村大队、县农技站、龙田公社农技站研究。1978年获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奖。

枇杷良种太城4号 县太城农场1974年从实生树中选育出丰产优质的枇杷良种——太城4号,经多年高枝嫁接、育苗和考种、测定证明,其优良性状稳定,子代也保持亲本的特性。太城4号枇杷质量名列全省第一,已在省内、县内枇杷生产区示范推广。1979年获国家农业部农业科技改进一等奖。

细绿萍养殖和利用 县农业局王琼培、曾荣煊及科委陈晶研究试验,具有省工、省本、经济效益高、增殖速度快等优点。1980年获省农业厅推广应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1年又获省人民政府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四等奖。

细绿萍越夏技术研究 县农业局王琼培、县科委陈晶、岭斗果林场、东升大队俞爱金、林义贞、吴茂华等研究。1980年获莆田地区科技成果奖。

粮食亩产跨“三纲” 音西公社玉塘大队、县农技站、音西公社农技站等单位研究。1980年获莆田地区科技成果奖。

融豆21号 县良种场王金辉研究。1980年获莆田地区科技成果奖。

荔枝良种——东刘1号下番枝 音西公社东刘大队、县农业局王继章研究。1980年获莆田地区科技成果奖。

甘薯小象鼻虫的综合防治 县农业局王琼培研究。1980年获莆田地区科技成果奖。

红萍四虫——螺防治研究 县农业局王琼培、海口公社里美大队研究。1980年获莆田地区科技成果奖。

龙眼良种——荔枝本 上迳公社上迳大队、县农业局王继章、县农技站俞开堂等研究。1980年获莆田地区科技成果奖。

春植蔗亩产突破三万斤 音西公社音西大队研究。1980年获莆田地区科技成果奖。

推广半年蔗加速繁育甘蔗良种 县经济作物站研究。1982年获省农业厅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

推广花生薯,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产量县农技站、县农学会研究。1982年获省农业厅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

推广碳铵坑心肥,提高甘薯产量 县农业局、县农业技术站研究。1982年获省农业厅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

推广“压春扩秋”,促进大豆显著增产县农业技术站研究。1982年获省农业厅科技成果推广四等奖。

细绿萍自然倒萍遗留田间孢子果越夏育苗技术的研究 1979年,县农业局王琼培、县科委陈晶等根据细绿萍结孢率高,产孢子量大的特性,着手研究稻田自然倒萍后遗留田间孢子果越夏技术获得成功。应用此技术繁育越夏萍母,较之营养体繁殖萍母越夏、人工采孢播种育苗越夏简便易行,具有省工、省本、经济效益高、增殖速度快等优点。解决红萍越夏、扩大秋繁的难题。在国内获得较高评价。1983年获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四等奖。

推广花生良种粤油551 县种子公司、县农业技术站研究。1983年获省农业厅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

综合应用科技成果,促进甘蔗高产高糖

县农业局、经济作物站、县科委、县糖厂研究。1983年获省农业厅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

海花1号花生示范推广 县科委、农技站、江镜玉崙大队陈世水、县种子公司研究。1984年获省农业厅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

枇杷良种太城号加速繁育推广 太城农场陈道银、俞云瑞,县科委陈晶研究。1984年获省农业厅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

卡洲萍抗性研究 县科委、农业局研究。1985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县综合农业区划 县区划办林鸿达、郭金凤研究。1987年获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四等奖。

下番枝小苗嫁接 下番枝属晚熟荔枝品种,皮红色艳,果大肉厚,啖之甘且脆,鲜食、加工均宜。比当地主要品种迟熟7~15天,比省内主要荔枝品种兰竹迟熟25~35天。此品种适宜山地栽培,抗风力强,产量高而稳定,但繁育难度大。过去用高压法繁育荔枝苗速度慢、周期长、成活率低。1984年后,县科委、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农科所、东刘果林场等单位组成攻关小组,反复进行试验,采用刨接、舌接、切接等技术,使荔枝小苗嫁接的平均成活率达72%以上。经专家教授们检查测定,用嫁接法繁育的荔枝小苗定植后株高冠大、长势良好。1987年9月,通过省级鉴定。

第二节 林业科研
林业育苗工具改革 宏路苗圃李国才研究。1959年获省人民政府发明创造奖。

丘陵地区大面积营造用材林的技术 灵石林场郑昌煌、蔡荣开研究。1978年获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奖。

松毛虫综合防治 城头公社南田大队张兆秀研究。1980年获莆田地区科技成果奖。

引种推广湿地松 县林业局研究。1981年获省林业厅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

第三节 水产业科研
花蛤人工育苗试验成功 县水产技术站曾焕贵,海口公社前村大队林生隆、王良青研究。1980年获莆田地区科技成果奖。

花蛤土池人工育苗 1976年始,县水产局曾焕贵、张述枝、周元才在海口前村、大扁垦区进行花蛤人工育苗试验,连续多年获得成功,产苗1538.4吨,产值达271万元。

育苗主要技术:一、亲蛤暂养。于8月中旬至9月上旬将亲蛤移入暂养池;大潮日换水一次,小潮蓄水1.5米深;隔日施0.5——1.0PPM尿素溶液一次。二、人工催产。用流水刺激阴干多时的性腺成熟亲蛤,让其大量排卵受精。三、培育幼苗。经常测定池水的理化因子,培养浮游生物作为饲料;稚贝附着后,坚持日换水一次,增加天然饵料。

1982、1983年获国家科委、农委和农牧渔业部科技推广二等奖、科技改进二等奖。

围塘整涂及蛏苗平畦预报 围塘整涂,挖港引水改流创造适应蛏苗生长的环境,提高蛏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适时平畦则是蛏苗高产稳产的关键。掌握亲蛏排放和蛏苗附着的高峰期进行平畦,可提高附苗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县水产局林孝哲、曾焕贵做了大量试验,取得显著成效。1982年获国家农委、科委科技成果推广奖。

紫菜海面泼孢子水采苗 县水产技术站魏成宝研究。1982年获省水产厅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

蛎壳培育紫菜丝状体 县水产技术站魏成宝研究。1982年获省水产厅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

缢蛏垦区育苗技术研究 是省科委下达的科技攻关项目,由福清县水产局和厦门集美水产学校等单位承担。在水产技术人员的努力下,1984~1985年在垦区330亩附苗面积上连续两年获得蛏苗高产,亩产平均达114.8公斤和239.4公斤,苗纯体壮,生长快,蛏产量超过当地自然海区。通过开展缢蛏浮游幼虫和稚贝的实验生态、亲蛏暂养及催产等一系列的研究,摸清蛏苗培育的最适合生态条件;确立缢蛏性腺成熟度指标;总结出催产效果与亲蛏产地海水盐度、暂养与催产等关系;同时,以啤酒酵母、海洋酵母为饵培育成功幼虫达稚贝。在此基础上,科技人员进行室内外结合的育苗试验,室内育苗量每平方米达11.0~23.5万粒,室内单位水体出稚贝每平方米200~400万粒,室外育苗量每平方米达7.37万粒。缢蛏垦区育苗经济效益显著,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地位。1988年,通过省级鉴定。

第四节 工业科研
生产脱粒机专用设备——冲齿机 脱粒机是水稻、小麦产区普遍使用的农用机械,其滚筒上抛物线型钢丝齿的安装要经过剪线、弯线、木条钻孔、装齿和铆脚五道工序,工效很低。县钢铁厂潘则利1966年9月研制成功全国第一台脱粒机生产专用设备——冲齿机,由传动、送线、切线、冲齿、铆钉和送板等几个部分组成,可以做到部分自动控制。当木条用完后,送线档铁能自动弹出,停止送线,等待木条送入。当钢丝线用完后,送板档线就停止送木条,等待钢丝送入。冲齿机不仅构造简单、价格低廉,而且冲齿迅速、准确、方便。每日可冲齿1600~1800个,提高工效65~75倍,1972年曾在国家一机部举办的科技成果展览会上展出,受到好评。1980年获莆田地区科技成果奖,1984年获县科技成果一等奖。

碳化罐内衬铸石粉水玻璃胶泥技术 县合成氨厂何钿经、林友善、王基明、林民谊、郭进福等研究。1980年获莆田地区科技成果奖。

利用废电石渣制备漂白液 县纸厂张真石研究。1980年获莆田地区科技成果奖。

自溶性合金粉末冷喷工艺研究 县拖拉机修配厂姚书泉研究。1980年获莆田地区科技成果奖。

工频感应工艺在聚氯乙烯塑化发泡中的应用 高山塑料厂刘喜宁、陈开曾、陈平,福清五中刘兴华研究。1980年获莆田地区科技成果奖。

77型双行球肥深施机 龙田木工厂陈宏云、张敦敏、施惠和研究。1980年获莆田地区科技成果奖。

8115提花被单布 县织布厂彭阳明研究。1981年获省轻工业厅优良产品奖。

01~04格子被单布 县织布厂彭阳明研究。1981年获省轻工业厅新产品设计奖。

三折躺椅表面静电粉末喷涂 张敦敏革新小组研究。1984年获省轻工业厅科技成果三等奖。

PE改性印花双影拖凉鞋 县鞋革塑料厂林丽惠研究。1984年获省经委创新设计奖。

第五节 卫生科研
E玫瑰花结试验方法的改良与效果观察

县医院董德华、人民解放军七二二医院向文丁研究。1980年获莆田地区科技成果奖。

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地区残存钉螺消长情况观察 县血防站杜蔚苍、薛由顺、王孝志研究。1980年获莆田地区科技成果奖。

单用大蒜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观察 县医院陈朝琛、周继喜,县医药研究所何爱芳研究。1980年获莆田地区科技成果奖。

蟾蜍卵中毒3例报告 县医院林惠添、县妇幼保健所魏和平研究。1980年获莆田地区科技成果奖。

中西医结合对急性及慢性肾炎之分型施治 县中医研究所陈啸山、县医院林兆昇研究。1980年获莆田地区科技成果奖。

第六节 兽医科研
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地区病牛解剖观察

县畜牧兽医站、县卫生防疫站研究。1978年获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奖。

中草药制痢灵合剂 东张公社畜牧兽医站林斯辉、陈章义、陈慕堂研究。1980年获莆田地区科技成果奖。

电针麻醉在家畜外科手术上的应用 县畜牧兽医站刘明龙、翁瑞泉、何本杰研究。1980年获莆田地区科技成果奖。

附:1978~1979年与1986年评选出的县科技成果二、三、四等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志1988版:卷三十 科技 / 第五章 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