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丶未央 发表于 2019-3-4 10:10:20

福清市志1988版:卷三十 科技 / 第四章 科技推广

第四章 科技推广
第一节 农业科技
一、引进良种

水稻 水稻栽培在福清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不断更新。共和国成立初期,由高秆老品种改为高秆新品种。高杆老品种秆高,易倒伏,产量低。1952年,从江西引进早稻南特号,至1957年推广面积达8万余亩,亩产250~300公斤。1953年,引进晚稻仙游本,比本地品种增产3~4成,1956年做为王牌种,成为县农业增产三大技术措施之一。1957年,又从仙游县引种陆才号,一般亩产300公斤,高的达546公斤,从而代替老品种成为当家种。

60年代后,大量引进矮秆良种。早稻有矮脚南特、珍珠11号等17种;早粳有科情3号、农林3号等4种。到1974年,全县基本实现矮秆化。1975年,又引进红410、密粒红410等22种;晚稻品种除利用早稻倒种外,还引进矮脚白米仔、鸭仔矮等9个品种。亩产从1949年的112.5公斤增至216.5公斤,增长95.1%。

1976年后,推行杂交水稻,单产又一次出现新的飞跃。1985年,渔溪、新厝、江镜3个乡镇种植杂优,平均亩产408.9公斤,比常规稻亩产257.3公斤增151.6公斤,增产5818%。1988年平均亩产比常规稻增50~100公斤。

甘薯 甘薯是县内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传进福清,主要品种有红心粒、白心粒、新粒栽等。

50年代后,从外省、外县引进的优良品种有:鸡母薯、朱红、胜利百号等。胜利百号晒干率高达30%,食性好,耐贮存,但黑斑病较重,因而少种。

1956年,从广东引进禺北白,发芽性好、抗旱、耐瘠、适应性强,很快成为当家种。

60年代初,从安溪县引种的新种花和1964年从龙岩地区农科所引进的8~6,成为水田当家种。同时,还从广东及省内闽南引进澄薯689、假芋薯、永春小五齿等品种。

1971年,从漳浦县引进漳浦1号,具有耐旱、早熟、短蔓、适应性广等特点。经多点示范,被鉴定为早、晚开门种、关门种的农地良种,很快普及全县。经高山一地试验,比禺北增产4.9~13.4%。

1977年后,江阴公社试验的有性杂交种,经鉴定,江薯807为早熟、高产新品种,加以推广。70~80年代,大量引进的新品种有莆薯53、惠红早等14种。经鉴定,评选莆薯53、福薯87为推广种,闽抗329为抗瘟品种,适宜于薯瘟区。

麦 小麦于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传入福清,至1988年有806年的历史。共和国成立初期,平原、半山区小麦品种有和尚麦、白麦等,沿海地区有上薛早、乌奇等。1960年,引进良种有欧柔、华东5号、墨西哥的波大姆等6种。

1970年,由青海引进青海麦。从省内引进晋系品种有2148、晋麦85等6种;莆系品种有243、莆选5号等6种;福系品种有福麦7号、福繁16等3种。至1988年以2148和文革1号分别为稻谷区和沿海的当家品种。

大麦栽培历史也很悠久。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县只有古槌、长奇、新糕麦等品种。70年代后引进早熟3号、矮早3、莆大麦4号和京引51等。至1988年以矮早3、早熟3号、莆大麦4号为当家种。

豆 福清豆类作物种类繁多。共和国成立初期,本地豆类品种有北豆、白豆仔、绿心黑豆3种,耐旱力强,产量低。后引进古田豆及60年代县良种场培育的融豆21,逐步取代白豆仔等老品种,成为当家种。70年代之后,引进莆田县湄州大豆、美国的威来姆斯、山东的东解1号等10多个品种。其中东解1号具有矮秆、早熟、产量高等特点,适合套种。1982年,音西大队甘蔗套种东解1号1400亩,亩产60公斤。

花生 福清是全省花生重点产区之一。本地品种有勾鼻生、扣早等7种。50年代,从山东、广东引种的有山东伏、一窝猴、粤油551、粤选116等12个品种。音西大队于1975年育成音珠1号,经1978~1981年试验,亩产比勾鼻生增16.3%。至1988年乃以勾鼻生、粤油551、山东伏为当家种。

甘蔗 甘蔗品种,共和国成立初期,仅有竹蔗。后引进台糖134、东爪哇2878、闽糖70/611、闽选703等8种品种。1986年,以闽选703、闽糖70/611为当家种,占种植面积的51.55%。是年,上迳乡科技示范户邱华忠等引种台湾10号(ROC)甘蔗良种,表现优良性状为:产量高、糖分多、分蘖力强、宿根性好、根系发达、病虫害少、肉脆等。至1988年,县还在示范的新良种有M46/202、Di52、闽糖77/208和桂糖11号。

二、改革种植制度

轮作制度 民国时期,农村科技落后,农民墨守成规,轮作制度简单,土地利用率不高。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耕地复种指数达170%。

1952年,开始推广间作稻改连作稻。1962年起,在有水灌溉的地区,花生收成后抓紧季节多种一季晚稻或晚薯,以后再种晚麦或绿肥,即改花生——小麦为花生——晚稻(或晚甘薯)——小麦。1965年之前,主要推广单季稻改双季稻,间作稻改连作稻,改早薯为晚薯。到1966年,基本上实现水稻连作化。“文化大革命”初期,因农技推广机构撤销,轮作制改革一度停滞。1970年以后,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业科技的进步,促进了轮作制度的发展,二熟和三熟制度面积不断增加,轮作制度更加完善。

1978~1988年每年推广花生——晚稻(或晚甘薯)——小麦轮作面积在5万亩左右,占花生地的一半。在作物种植制度上,逐步形成了比较科学的用地、养地相结合的水旱轮作制,土地利用率上升。1985年,复种指数达到206.8%。至1988年,县推行的作物轮作制度还有:改早甘薯为早稻(或春大豆、晚薯),改春大豆为早稻、秋大豆。

间作套种 民国时期,农民就有甘薯套种大豆,花生套种绿豆等习惯。共和国成立后,间套种面积逐年扩大。1966年,全县间套种面积2625亩,其中蔗田套大豆1235亩。1974年蔗田套大豆2723亩。1975年,全县作物间作套种面积发展到10753亩。70年代,还推广过早稻、甘薯套田菁;蔗底稻;稻底麻;甘薯、甘蔗套太阳麻等间套种方式。1979年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促进间套种的发展。1980年,新厝公社蔗田套种洋葱成功。1983年,各种间套种达到14626亩,其中早薯套春大豆2260亩,晚薯套秋大豆2507亩。1984年蔗田套洋葱、西红柿、薯苗等多种作物,全县发展到1800亩。是年开展立体农业新技术试验。1985年的立体农业试验,有26户试种蔗田蘑菇,试验甘蔗——番茄——黑木耳——蘑菇2亩,每亩增收2085元;港头乡沁塘村,试验水面稻、瓜菜、养猪、养鱼的立体结构8亩,验收0.86亩,年收入3635.6元,纯收入915.7元;阳下乡北林村试验0.84亩,种植香蕉132株,养鱼600尾,同时套种西瓜、蔬菜等,除香蕉未投产外,总收入达1016元。同年,麦田套种花生、甘蔗,面积为3668亩;果园套种825亩。1986年,全县作物间套种面积扩大到28434亩,其中蔗田套种蔬菜2280亩,套西红柿2284亩,套甘薯苗1770亩;幼龄果园套种扩大到10775亩(套大豆、花生7355亩,套西瓜、蔬菜3420亩)。1984~1988年,实施果园立体种养结合,实行以种果为主,养鱼、养猪、套种并举的多种经营方式,在果树下套种西瓜、蔬菜、甘薯,将猪粪用于养鱼,猪尿施于果下套种的作物,再用套种作物养猪、养鱼,塘泥用于种菜。由于应用立体开发技术,养猪成本下降50%,养鱼成本下降近30%,种果成本下降40%。

第二节 林业科技
1974年,福建省林科所、福建林学院、莆田地区林业局联合在城头公社南田大队设立松毛虫综合防治试点,对混交林抑制松毛虫效果和原因进行观察。测定南田大队混交林对害虫起抑制作用:混交林比马尾松纯林松毛虫虫口密度低87.6%,松针被害率低86.7%。混交林还能促进目的树正常生长。

第三节 水产业科技
一、引进新品种

70年代后期引进优质高产的尼罗罗非鱼,成为商品鱼基地的当家品种,年产达1500吨。1984年起大力推广,年养殖面积达8000亩。

县养虾自1980开始,由县水产局同日本新生株式会社采取补偿贸易形式合作养殖日本对虾近千亩,但未达到预期目的。1985年试养中国对虾成功。1988年培育中国对虾、长毛虾苗计6.4亿尾。

1985年,引进太平洋牡蛎新品种,在柯屿垦区进行垂下式养殖52亩获得成功,亩产蛎肉一般1.5吨,最高达3吨。1986年后,在三山、高山、东瀚、沙埔等乡镇推广,亩产蛎肉一般0.8吨。

1985~1988年,还引进古巴牛蛙、罗氏沼虾、甲鱼、中华绒毛蟹、班节对虾、珍珠、蜗牛等新品种。

二、改进养殖技术

自然海区培育蛤苗始于民国时期。共和国成立后,推广改港、改流、掺砂改良及围芒护埋等技术。1976年,在海口前村、三山大扁进行垦区花蛤育苗试验,获得成功。

60年代初,县种蛏推广的三条增产措施是围窝养蛏、盘种蛏古、低潮区种蛏,亩产一般为2.5~3.0吨。从60年代初至1988年,还相继推广留足亲贝、蛏苗平畦预报、开港改流、改造苗埕、开垦新埕、建设规格化苗埕等技术措施,收到明显的增产效果。其中蛏苗平畦附苗预报,曾获国家农业部、科委的科技推广奖。1983年,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与有关科研部门、院校配合,在三山大扁垦区1400亩水面内进行垦区育苗试验。该成果于1988年1月通过省科委鉴定。

1980年,从日本引进高密度流水养鳗技术,至1988年,年产近千吨。产品全部出口,换取外汇。

海水网箱养鱼,1987年龙田镇友谊村林吓期从平潭引进17台、200个网箱,在柯屿垦区外养殖,主要品种有真鲷、石斑鱼、黑斑等。因其效益较好,1988年相继发展到35家、196台、2554个网箱,总面积2.1万平方米。

第四节 工业科技
宋代,东张就有陶瓷业,以烧制青瓷和乌金釉为主,产品包括各式碗、盏、碟、盘等。当时主要是销往海外。

福清造纸厂 1963年扩大生产设备,增加发电机、动力机、漂白机等,漂白后改本色有光纸为漂白有光纸,质量达到2级标准。是年企业盈利4.86万元。30克有光纸自1982~1988年一直保持省级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能生产瓦楞芯纸和白板纸,产品销往香港、新加坡、巴基斯坦、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

福清糖厂 1964年开展技术革新,自制硫磺炉等设备,改石灰法为亚硫酸法制糖。由只产黄砂糖,进而能生产白砂糖,企业完成6项经济指标。由于提高经济效益,是年,被评为省糖业系统二等厂。1984年后购置三套激机设备。1988年投资人民币300万元,建成1500千瓦热电站。是年生产白糖荣膺省优质产品称号,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在全省同类企业评比中名列前茅,荣获福州市首届企业现代化管理三等奖。

福清鞋革塑胶厂 1980年引进压力机2台,部分设备采用电脑控制。是年创新拖凉鞋等11种产品,年产值达201万元。1984年度生产6629弧度高跟双彩印花拖鞋参加1984年度全省旅游产品评比,获省经委嘉奖;PE粘胶女式拖鞋6658号四种拖鞋分获1983、1984年度省塑料鞋类创新创优评比优胜奖。1985年试制成功健身按摩鞋新产品为国内首创,质量超过国外同类产品。

星桥电感元件厂 1981年创办后与福州、上海、苏州等市科研部门、国营大厂挂钩,开展技术研讨,并从日本、美国、西德引进6台检测设备。1985年研制彩色电视机的音频、枕校、行推动3种产品,经省经委、科委、电子公司等37个单位鉴定,确认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8年能生产电源开关等46种电子元器件。产品销往上海、湖南、贵州等25家大中型企业。

福清华侨罐头厂 1983年引进高频焊空罐生产线、大罐型封口机和气量色谱仪等新技术设备。是年产罐头1758吨,产值655万元,创税利19.9万元。

福清服装厂 1983年引进西裤、牛仔裤生产线和日本的折叠机、缝抽纱机、真空烫台等新设备,生产猎衣、风雪衣、婴儿套裙等新产品,年产值增至423万元。翌年,对产品进行创优、创新,产值增为531万元。

福建清华糖厂 1984年7月正式投产,拥有全套车、铣、刨床、输电站、排污工程和工业闭路电视等设备,还有收购甘蔗电子秤电脑结算系统。1985年从英国引进泰勒佛克的上浮澄清法的先进生产工艺,代替原亚硫酸法的炼糖生产工艺,提高经济效益。仅一个半月的时间,就创税利80多万元。从此,改变原生产型为生产经营型的企业。

高山异型玻璃厂 1985年5月建成省内第一条汽车弧型钢化玻璃系列产品流水线,产品从原来小型水表钢化玻璃,进到能生产平板、弯型钢化汽车挡风玻璃,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公司定点生产厂。产品畅销全国各省市,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融纺联营水洗厂 1985年从香港引进一整套水洗设备,有石磨水洗机和离心脱水机各1台,还有3台干衣机,形成一条生产水洗线。日加工能力普通水洗120多打。石磨600多打,年加工费收入30万元(人民币)。

福建计算机外部设备厂 1985年引进日本LQ——1500型汉字打印机生产线及其测试仪器,被定为国家优选机种,是国内长城0520C——H主流微机的定点配套生产设备。是年产值841万元,企业利润110万元。翌年11月,经国家经委审定,列为国家第七个五年计划微电子技术改造的重点项目。

福建耀华玻璃厂 1988年投产。主要设备是从芬兰引进的弯夹层汽车挡风玻璃生产线1套,生产各种夹层安全玻璃,填补了国内工业技术玻璃生产的一项空白,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汽车用安全玻璃》国家标准。是年产值达2157万元。工业产值成为县内首屈一指的重点企业。

第五节 电业科技
1953年,福清油厂安装1台60千瓦发电机组,利用花生榨季余热发电。1959年,东张水库安装3台发电机,功率为600千瓦。1973年,福州至福清1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架通。

第六节 交通科技
福清汽车修配厂1981年设计自动磨缸机、镗刹车毂机成功。不用手提,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1983年5月,开始研制YC400型柴油运输车,翌年11月10日经省、市、县组成的技术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同意投入小批量生产。

第七节 邮电科技
1951年,县邮电局安装第一部人工电报机。1952年,开通福州2条长途电话线路。1971年,安装1台JT—6双频半自动长途接续设备。1972年,安装电传打字机1部,与福州电信局报房开通电传电报。1985年,JT—6更新DD14长途对端设备,接入福州程控长途交换设备。1987年8月县邮电局报房增设中文译码机,开始使用机器译电。1988年8月,开通程控电话长途150线,福清可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全国200多个城市直拨通话。

第八节 卫生科技
一、更新医疗设备

共和国成立后,医疗设备不断更新。至1988年,全县拥有X光机28台、心电图机17台、A超18台、B超3台、日本纤维胃镜2台、脑电图机、支气管镜、十二指肠镜、结肠镜各1台、手术台20台、显微镜64台、高级显微镜4台、牙科治疗机16台、电冰箱51台以及自动生化、血气、钾纳等各种分析仪,还有人工密吸机、心脏监护仪、心脏除颤器、Co2激光机等,贵重精密仪器设备多达300件。

二、提高医疗技术

共和国成立后,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至1988年乡镇医院、卫生院能进行上腹部外科手术占12.5%,能做节育四术的占66.6%。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开展新技术、新疗法达100多项,新诊断技术10多项。福清医院能掌握心血管、脑血管、食道、胃双重气钡造影和腹膜后充气等诊断技术以及脑、胸、神经、肝脏、泌尿外科和骨科等重大手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志1988版:卷三十 科技 / 第四章 科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