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丶未央 发表于 2019-3-4 10:06:04

福清市志1988版:卷三十 科技 / 第一章 组织机构

卷三十 科技
尽管在宋代东张就生产陶瓷:碗、盏、碟、盘等产品销往海外,但直至民国时期,福清工业的绝大多数还是手工作坊,只生产农用、家用产品。农业,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小麦传入福清。水稻栽培的历史也很悠久。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甘薯,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传入福清。但农业种植制度落后,轮作制度简单,土地利用率不高。总之福清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共和国成立后,福清大量引进水稻、甘薯、麦、豆等农作物的优良品种;同时,改革种植制度,不断扩大间作套种面积,改间作稻为连作稻等。1953年后,工厂大力开展技术革命与技术革新活动,并不断引进新的生产线。

1956年6月,成立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对福清科技事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1960年2月,成立县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管理科技工作,对全县科技活动加强规划和指导。1959年在“向科学进军”的口号鼓舞下,全县掀起以技术革新、技术革命为中心的生产运动,群众性的科技活动日臻活跃。农业方面,开展选育良种、合理密植、改良土壤、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高秆改矮秆、防治病虫害等科学试验活动,创甘薯亩产万斤的记录,培育出勾鼻花生良种并加以推广;工业方面,倡导提合理化建议,进行革新改造,改革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工艺,开发新产品、新材料,节能降耗,制造成功大型龙门刨床、花生压榨机等;医疗卫生方面,中西医结合,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研制新药剂、针剂,研制合成治疗肺结核病的药品“百部丸”。至1966年上半年,福清科技事业处于不断发展阶段。

“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技人员被下放到农村接受“再教育”,有的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大量科技资料、仪器、设备被毁,科技活动几乎中止。1972年始陆续开展一些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着重在农村进行优化作物品种、防治病虫害、施用细菌肥料等试验示范。

1978年12月召开全县性的科学大会,制定福清县科技发展规划,动员科技人员向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进军,推动了科技事业迅速恢复和发展。接着各种科技机构相继恢复、成立;工厂、企业普遍成立技术股或“革新攻关”小组;农业部门整顿、健全四级(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农科网。1979年约65%的大队、生产队分别成立农科队或科技小组,建立试验基地2469亩。

1979年后,县科委全面收集审定共和国成立后的科技成果,对具有一定水平和经济效益的较优秀的项目给予奖励,整理、评选出主要科技成果81项,其中1项获得国家农业部农业科技改进奖,9项获得省政府1979年科技成果奖,35项获得1980年莆田地区科技成果奖。1979~1985年,县科委共安排科技攻关、试验项目近百个,每年用于这些项目的经费在2~3万元之间,科技事业费从2万元递增至8万元。龙田、江镜部分科技户积极开展试验,1983年示范种植“海花一号”花生获得增产后,全县大面积推广种植,年增加收入60万元以上。

1984~1988年,农村科普工作日益活跃。基层科技网络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中发挥了作用。三山乡科协仅组织推广节柴灶一项,就使全乡每年节约支出100多万元;其所属海水养殖研究会,集技术能人的群体智慧,攻克原地重养缢蛏难题,使当地成蛏产量由原来每亩350~400公斤提高到1.5~2吨,前薛村近千亩蛏坪两年时间就增收成蛏2500吨,增加收入400万元。

1984年后,根据县经济发展中的科技重点,围绕“菜篮子”和“米袋子”工程,实施旨在发展地方经济的科技“星火计划”项目48个。至1988年,新增产值1212.15万元,创利税534.67万元,创汇97.78万美元。科学技术日益成为县经济突飞猛进的强大动力。“星火计划”把科学技术引向农村,引向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形成了燎原之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东方对虾人工育苗、千亩小麦高产示范片、推广节柴灶技术、龙眼荔枝老果园改造等6个“星火”项目获福州市“星火计划”科技项目奖。

新厝乡科普协会吸引侨资建立科技文化中心、科普基金会等,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1984~1986年连续三次荣膺中国科协农村科普先进集体的称号。1988年乡镇企业星桥电感元件厂获国家科委“星火”金质奖。县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带领学生开展科技活动。1985~1987年,有56个青少年科技项目(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电子计算机操作等)先后在省市获奖,1987年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1988年被评为“实践教育”和“小星火杯”全国先进集体。

1986年又评选1980~1984年的主要科技成果44项,其中两项获国家科委、农委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奖,两项获省政府科技成果奖,15项获省有关主管厅科技成果奖。以上评选出的125项科技成果中,农业(包括林业)占56项,工业占18项,医药卫生占35项,水产畜牧占16项。推广应用成果占总项数的95%。至1988年,已通过省级鉴定的缢蛏垦区育苗等项目经济效益显著,其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

第一章 组织机构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1960年2月,成立福清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委)。各人民公社设科学技术助理员。

1962年2月,科委撤销,科学技术工作由文教局兼管。1964年移交农业局主管,设专职科技管理干部。

1966年4月,重设科学技术委员会,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机构自然消失。

1972年县计划委员会内设科技组。1978年5月恢复科委机构。1988年科委(含科协)有干部14人。

第二节 科研机构
一、县中医药研究所

1954年省卫生厅在福清城关建立省血吸虫病防治所,编制4~5名。1960年改名省寄生虫病研究所。翌年6月,正式更名为福清县中医药研究所,分中、西医两个研究小组。以血吸虫病的防治为主要科研课题,所研制的中药“瓦楞子丸”,在193例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治疗中疗效显著,获县科技成果二等奖。后因没有开展活动,1962年自然消失。

二、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成立于1958年。1965年撤销。1968年恢复,后与良种场合并。1979年6月,重设农业科学研究所,所址设于阳下乡可洛溪畔。同年,各公社设农技站。至1988年县农科所有人员8名,其中农业技术人员5名。主要任务是承担省、市、县指定的试验项目,引进、选育、推广作物优良品种,进行高产、稳产栽培试验。

三、县医药研究所

成立于1971年,有药师、药剂士5人,职工10余人,分科研、生产两个组。科研组分工研制中成药,生产组负责生产各种中成药及葡萄糖注射液等药物。1984年医药研究所改为医训班门诊部。1986年扩建为福清中医院。院址设于城关高巷。

四、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成立于1979年9月,由1名科委干部兼职管理,配资料员1名。建所后至1988年,与全国2000多个单位建立科技情报交流联系。1988年资料室存有各种科技刊物、书籍近万册。

五、县技术开发咨询服务中心

成立于1985年1月25日,由2名科委、科协干部兼管。同年,建立智力支乡联络处,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福州5个城市成立智力支乡联络组,加强与融籍在外科技人员的联系,组织他们为桑梓四化建设献智出力。

另外,1960年曾建立工业、水产、畜牧、农业、林业、医药卫生6个专业科学研究所,基层单位相应成立科学技术研究站(室)、组,但这些科研机构多未配备专职研究员和技术人员,以致大部分有名无实。1978年县曾设有农机化研究所,1979年撤销。

第三节 学术团体
一、县科学技术协会

1956年6月,成立福清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下设科普工作组。

1959年,召开福清县科学技术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成立福清县科学技术协会(简称科协),分工学、农学、医学、自然科学等学组,建立17个分会。全县发展科协会员1569人,其中工农群众679人。1966年2月撤销。

1981年7月,召开福清县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恢复科协活动。科协与科委合署办公。

二、自然科学会

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1979年12月成立。1988年有会员20人。

物理学会 1980年3月成立。1988年有会员40人。

化学会 1980年7月成立。1988年有会员29人。

数学会 1980年8月成立。1988年有会员100人。

医学会 1980年10月成立。1988年有会员98人。

农学会 1980年11月成立。1988年有会员135人。

畜牧兽医学会 1980年11月成立。1988年有会员78人。

林学会 1980年12月成立。1988年有会员63人。

机械工程学会 1981年1月成立。1988年有会员141人。

中医学会 1981年6月成立。1988年有会员122人。

财政会计学会 1981年10月成立。1988年有会员24人。

水产学会 1981年12月成立。1988年有会员39人。

土木建筑工程学会 1982年5月成立。1988年有会员46人。

水利水电学会 1982年8月成立。1988年有会员98人。

盐学会 1982年8月成立。1988年有会员126人。

地理学会 1982年11月成立。1988年有会员48人。

护理学会 1983年5月成立。1988年有会员146人。

三、各类协会

县医务工作者协会 1950年成立,1951年4月,改称福清县卫生工作者协会。设总务、服务、组织、学术、防疫、救护、鉴定等组。由干事、文书分掌各项工作。

珠算协会 1981年10月成立。1988年有会员112人。

科普创作协会 1983年成立。1988年有会员41人。

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 1984年6月成立。1988年有会员176人。

华侨罐头厂科协 1985年1月成立。1988年有会员40人。

清华糖厂科协 1986年4月成立。1988年有会员97人。

合成氨厂科协 1986年5月成立。1988年有会员45人。

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厂科协 1987年12月成立。1988年有会员96人。

第四节 科技网络
1952年,县成立农业技术指导站,有农技干部5人。1956年9月,分设农业“三站”,即农业技术推广站、种子站(1962年改名种子公司)及畜牧兽医站,共有技术干部28人。1955年,在渔溪、东张、龙田、高山、海口等镇,建立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每个站配备农技干部2~3名。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改称公社农技站,每站配备农技干部1~2人。

1969年,县农业“三站”撤销,技术干部下放基层接受“再教育”。1971年,又恢复“三站”建制。

为开展农村群众性科技活动,1971年开始在大队和生产队建立科技组,形成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四级科技网。大队、生产队科技组主要任务是建立并种好“三田”(即丰产田、试验田、种子田),全面落实农业“八字”宪法,促进农业增产。1978年后,相继成立县病虫测报站、经济作物站和土肥站等(1984年,上述几个站合并成立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1979年改革开放后,全县各种科技机构相继恢复和成立,县、公社(乡)、大队(村)三级科技网络逐渐健全。是年,全县431个大队、4550个生产队中建立大队科技组的有378个,成员1561人;建立生产队科技组的有912个,成员2031人。

1981~1983年间,各公社先后成立科学技术协会(1984年称乡镇科学技术协会)。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县及时推广龙田公社农技站建立科技户的经验。1982年,全县21个公社建立县管科技户48户、社管科技户1201户,形成新的农技推广网。

至1988年,全县设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林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水产技术推广站、农业机械推广站等9个科技推广机构。全县有22个县级自然科学学会(协会)、21个乡镇科协和4个工厂科协,配备专职或兼职秘书(长),共有会员7727人。14个乡镇配备科技副乡、镇长。基层成立64个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和414个村科普小组。县、乡、村三级管理的科技户发展到1414个。形成一个以科技副乡、镇长为龙头,科技人员为后盾,能工巧匠为骨干,科技小组和研究会为依托,科技户专业户为基础的农村科技网络。

第五节 地震测报机构
一、地震办公室

1972年6月下旬成立县地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归计委管理。计委1名干部兼地震日常工作。各公社、农林场、水库也相应成立地震工作领导小组。1975年7月15日,改称福清县革命委员会地震办公室。1979年5月,划归科委管理。1980年12月16日,更名福清县人民政府地震办公室。1988年办公室编制4人。

二、地震测报点

1972年1月,建立7个地震测报点:城关、龙田、高山、渔溪、一都、宏路五七中学和县气象站。6月,又建立4个测报点:江阴、城头、东瀚中学和东张水库。1973年1月,增设福清一中测报点。1975年6月,又建立11个地震测报点:阳下、东张、镜洋、新厝、海口、上迳、江镜、港头、三山中学、建新水库和江镜农场。至1977年,全县业余地震测报点达23个,测报员120多人;业余宏观哨43个,宏观员60多人。

1979年10月至1987年,逐步调整、整顿全县测报网点,按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的原则,撤销了大部分地震测报点。1979年10月,撤销11个测报点,保留12个测报点:海口、龙田、港头、高山、渔溪、东张、宏路五七中学和福清一中、二中、江兜侨中以及东张、建新水库。1982年上半年地震测报点调整为6个:港头、高山、东张中学和福清二中、江兜侨中以及东张水库。1984年,又撤销3个测报点。至1988年,有1个测震站(东张水库测震站)、2个深井观测站(龙田和江兜侨中深井水位观测站)、2个地电、地应力点(地震办公室和高山中学)、5个地震宏观哨(东张、建新水库和东瀚乡大坵村、音西乡松潭村以及海口农场)。

第六节 计量管理机构
1979年9月,成立福清县计量所,负责全县一般计量器具的检定、修理和计量管理。1984年在后埔街建成计量楼,设修理部、天平室、长度室、衡器室、检定室、压力室。1988年计量所编制5人,归属县科委。开展检定的项目有:木杆秤、台案秤、地中衡、量提、压力表、氧气表、乙炔表、砝码、定量砣、天平、万能量具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志1988版:卷三十 科技 / 第一章 组织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