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丶未央 发表于 2019-3-4 09:59:05

福清市志1988版:卷二十九 教育 / 第七章 成人教育

第七章 成人教育
第一节 农民教育
一、扫盲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曾经对广大农民实行强迫识字教育。民国24年(1935年),福清县政府饬令各校及私塾附设民众识字学校,计39校。经测验及格的计有2112人,由县发给识字证。民国26年以联保为单位,每联保设一校,计呈报设立30校,毕业人数444人。

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扫盲工作。1950年,全县参加农民夜校和妇女识字班学习的有1453人,由全日制小学教师兼教。1952年,全县训练速成师资770人。配备专职速成文化教员121人,专职干部24人和许多辅导员,分赴城镇、农村、山区、海岛组织群众学习文化。全县办起民校347所,参加学习的成年男女农民27826人。

1956年4月18日,成立福清县扫除文盲协会,乡、镇、街道也组织基层扫盲协会。全县共组织188个扫盲队,队员(包括辅导员)8128人,并发展扫盲协会会员27.5万人。1957年春节后,组织入学的有33285人,是年有3513人摘掉了文盲帽子。其中当上高级农业社社长或社队干部的有116人。

1959年,配备26位扫盲干部,组织6个工作组,分赴各乡协助扫盲工作。全县有47483人参加各类业余学校学习。是年扫盲毕业人数达32339人,比1958年扫盲人数27428人增长18%。但有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浮夸现象。

1960~1961年,由于三年经济困难,农民学校只剩下8所13个班。

1962~1965年,国民经济逐步好转,全县农民学校从1962年的265所增加到1965年的620所。

1966年后,农民教育完全处于停顿状态。

1978年后,继续开展扫盲工作。1978~1986年,全县扫除文盲57683人,1987年2月,经福州市工农教育办公室验收,福清县完成基本扫盲任务。青壮年农民中的文盲率从1950年的80%以上,到1988年下降到10%以下。

二、技术培训

1978年县成立工农教育委员会,发挥各种力量创办公社(乡、镇)文化技术学校,实行县、公社(乡)、大队(村)三级办学。由农业、科协和公社(乡镇)企业等各有关部门主持培训;共青团、妇联负责动员组织;全日制中、小学进行协助。农村职业技术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农村青壮年中的回乡初、高中毕业生、基层干部、专业户、重点户和乡镇企业职工。师资主要来自回乡知识青年,同时也选聘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全日制中小学教师、退伍军人、退休干部和退休教师。办学坚持“三实”(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按需施教,学用结合,讲求实效。时间安排有业余、脱产、半脱产和全日学习等,一般以业余学习为主。培训形式有课堂教学、小组学习、函授、讲座等。教育内容实行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教育相结合,又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学习要求而有所侧重。做到从实际出发,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培养当地急需的人才,为农民脱贫致富和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服务。

1987年,全县实现乡乡(镇镇)创办有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986~1988年,全县参加学习的青壮年达25万余人。

第二节 干部职工教育
1951年,以县总工会为主举办职工业余学校和机关干部业余学校。设有扫盲、业余高小、业余初中等班,有学员231人,其中干部20人。是年5月,各工厂企业开办扫盲识字班,50%的职工参加识字班与技术革新讲座学习。

1952年,全县办起业余学校7所。在学人数达421人,其中干部64人。

1954年,职工教育注意提高质量,职工学校分布城关、龙田、高山、海口、东张和渔溪等镇,共有6所,计22班,学员301人。

1955年后,职工业余教育以初中为主,同时开办高中班,并举办科学技术知识讲座,全县受教育职工4000多人。

1958年,职工业余学校学员达4157人,比1957年的1459人增加2.8倍。是年9月县机关干部业余学校改为干部业余大学(合并于福清大学),设语文、理化两科,吸收高中文化水平的干部100人参加学习。

1960年,县机关干部业余学校和职工业余学校合并,改称为福清县干部职工业余学校。1961年,开办两所单位办的职工业余学校,有条件的工厂企业都办业余学校和技术培训学校。配备10个专职和88个兼职教员,有4045名职工参加学习。是年80%职工脱掉文盲帽子。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县业余教育工作全面停止。

1979年4月29日,县职工业余学校复办,开设电工、机械和高、初中语、数5个班,学员258人。9月,增加初中语文班,学员达386人。是年,基层有6个单位办学,设技术班3个,文化班和外语班4个,学员200多人。1980年,县职工业余学校增设商业会计班,学员增加到500多人。基层有11个单位办学,设22个班,入学人数达961人,同时还举办4个不同类型的短训班,培训学员200多人。

1982年4月30日成立福清县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是年5月始,认真落实“双补”(文化、技术补课)工作。1983年底有6000多名职工参加文化补课和“普测”,双及格3600多人,占总数的61%,同时还对职工进行技术和业务培训,参加培训564人,其中女工255人。此外老工人与青年工人签订师徒合同,举办技术讲座、技术表演,推动职工技术与业务学习。经过努力,1985年底,基本完成“双补”任务。1986年底经评检,文化补课合格率达95.1%,技术补课合格率达82.4%。

1986年始,开展干部职工中级技术培训工作,1988年,全县职工总人数23965人(干部9329人,工人14636人),参加培训的有5720人(干部1040人,工人4680人),毕(结)业的有3983人(干部758人,工人3225人)。

第三节 “电大”教育
福清电视大学工作站 创办于1979年2月,设于县教师进修学校内。至1988年10月先后开设汉语、文学、法律、商业会计、财务会计、工业企业管理、党政干部专修科、师范、英语、电子电气、数学、工业分析、机械等10多个专业。

按全国“电大”规定的“六统一”(即统一招生、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统一编制教材、统一讲课和统一考试)要求,运用广播、电视、自学、文字教材和辅导教材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学员修完某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经考试成绩及格取得规定的学分并完成毕业作业(毕业设计)和实验等实践环节及政治思想品德考核合格者,由福建广播电视大学颁发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可享受应得待遇。1979~1988年,共招收学生1255人,为全县各系统培养大专毕业生311人,单、双科结业生525人。

第四节 自学考试
一、中专教育自学考试

始于1986下半年。开设护士、金融、邮电管理等3个专业。报考对象限于在职职工,参加考试人数,1986下半年有75人,1987年83人,1988年99人。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始于1984年10月。由省、市自学考试办公室直接领导,福清只设报名点,由县教育局指定人员(兼职)负责。1984年开考3个专业:汉语言文学、党政干部基础科、英语。到1987年下半年,增至17个专业:汉语言文学、英语、党政干部基础科、法律、金融、财政、统计、农村金融、基本建设财务与信用、会计、农业经济管理、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计算机及应用、教育、工业管理工程、价格学和人口学等。报考对象比较广泛,不同层次的学员在自学基础上均可参加报考,选考一、二个专业,不受年龄、学历、职业的限制。每年分春秋两季报考,考试采取学分制,累积学分达到要求即可毕业,取得大专毕业文凭,国家承认其学历。学制一般为两年,视学员个人自学能力而决定毕业年限,在规定应考科目中有一科不及格,就得延长毕业年限。

自学考试报考人数逐年增加,1984年下半年报考专科有223人;1985年上半年有645人;1986年有863人;1987年报考专科有824人,报考本科有8人;1988年报考专科520人,报考本科有6人。

1986年县第一期汉语言文学自学考试毕业8人,1987年又有党政干部基础科7人和英语科3人毕业,1988年大专毕业22人。

附:其他

福清大学 创办于1958年12月1日(“大跃进”期间),由福清第一中学、第二中学、华侨中学、师范学校、实验小学和一中附设的干部业余大学的中文科、理化科为基础而合并成立的。全校设有大学、中学、师范、小学(包括幼儿园)等部,计92个教学班,师生员工共5000多人。由中共福清县委书记兼党委书记、宣传部长兼校长。三个月后奉命停办,各校仍旧分开办学。

福清“五·七”大学 创办于1971年2月,校址设在昌檀中学。设农、医两班,用推荐办法招收学员110人。1973年4月医科班学生毕业58人、农科班学生毕业52人,均回原单位工作。随之学校停办。1978年4月复办,校址设在宏路玻璃岭“五·七”中学内,招收农技、兽医班学生各50名,学制一年半。1979年上半年学校又停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志1988版:卷二十九 教育 / 第七章 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