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丶未央 发表于 2019-3-2 19:12:51

福清市志1988版:卷二十九 教育 / 第二章 幼儿教育

第二章 幼儿教育
第一节 发展概况
民国8年(1919年),毅英小学附设幼稚班。民国26年,西园小学附设幼稚班,至民国30年停办。民国37年,玉融中心小学附设幼稚园。是年,全县两所幼儿园办两个班,共有幼儿80人,教养员3人。

1951年,全县幼儿园发展至5个班,入园幼儿为218人,教养员7人。1956年农业合作化进入高潮,广大农村妇女迫切要求把子女送入幼儿园。幼儿教育事业遵照“群众办园,勤俭办园”的方针,得到迅速发展。全县幼儿园办有103个班,入园幼儿达3374人,教养员221人。

1957~1965年幼儿教育事业经历了比较曲折的发展过程。在1958年“大跃进”中,幼儿教育事业盲目发展,特别是农村幼儿班急剧增加,全县公、民办幼儿园(班)有1182个,入园幼儿41457人,教养员1364人。1959年全县幼儿园(班)有1148个,入园幼儿总数45409人,占全县应入园的幼儿92.7%。

1961~1965年经过调整,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较为稳定。1961年有幼儿园71所(班),入园幼儿3841人,教养员148人;1965年有幼儿园89所(班),入园幼儿3945人,教养员135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幼儿园停办。

1978年后,县幼教事业重新发展。1979年有134所幼儿园,187个幼儿班,在园幼儿7311人,教职工206人(公办9人,民办197人)。1986年9月,在融城镇玉斗园创办福清县实验幼儿园,7个班(大班2、中班2、小班3),入园幼儿285人(大班每班45人,中班45人,小班35人),教职员工36人。1988年全县有440所幼儿园,667个幼儿班;在园幼儿25394人,入园率达78.5%;教职工共807人(公办134人,民办673人)。

第二节 学制
民国时期,福清幼稚班,没有统一的学习年限。

1952年,遵照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暂行规程》的规定,招收3~7岁的幼儿入园。城镇办全日制,农村只办季节性的幼儿园(班),以便于妇女参加生产劳动。

1979年11月,教育部颁布《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县城4所幼儿园和各学区中心幼儿园均按规定招收3~6岁的幼儿入学,并按年龄分设小班(3~4岁)、中班(4~5岁)、大班(5~6岁)。按规定各班人数是:小班20~25人,中班25~30人,大班30~35人。由于幼儿园满足不了幼儿入园的需要,幼儿园各班人数均超过规定。农村只办“学前班”,不分大、中、小班。1988年仍沿用此学制。

第三节 课程
民国时期,县幼稚班课程是唱歌、跳舞、讲故事,没有作业。

1952年后幼儿活动项目有: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计算等。城镇幼儿园除上好游戏、唱歌、图画等课程外,还进行识字教学和50以内的数法计算,并以讲故事形式对幼儿进行时事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农村幼儿园还组织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拔草、喂兔、扫地等轻微劳动,培养孩子们的劳动习惯。

1981年按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福清幼儿园设置的课程有:语言、计算、常识、音乐、体育、美工、游戏等。县实验园、实小、城小幼儿园和各乡镇中心幼儿园均采用部编的7科9册(语言、计算各2册)的教材对幼儿进行教育。农村多数幼儿园(班)达不到要求,只用教学挂图、识字卡片教幼儿识字、拼音、计算,还教些歌,搞些游戏、手工等。1988年课程设置不变。

第四节 教学研究
1958年,县教师进修学校内设幼儿教研组,组织全县教养员开展教学研究活动。1959~1965年,教研活动主要内容是结合观摩、听课、学习《幼儿教育纲要》、《幼儿教育指南》等。

1979年开始,全县形成“幼教”辅导网,进行教研。1980年,以实小幼儿园、城小幼儿园以及龙田中心小学幼儿园等为试点,针对城镇、农村的不同特点,确定教研课题,进行教学研究。1985年初,县成立“幼教”教学研究中心组,定期进行教研活动。各学区中心园也成立教改实验班,开展教改实验。1986年9月,创办县实验幼儿园,全县幼儿教改实验得到进一步加强。

1980~1988年,进行农村幼儿语言教学试探、综合尝试、幼儿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幼儿表达能力等专题研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志1988版:卷二十九 教育 / 第二章 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