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丶未央 发表于 2019-3-2 19:09:36

福清市志1988版:卷二十九 教育 / 第一章 县学书院社学私塾

卷二十九 教育
唐朝,福清就设有书院。有资料查考的宋至清代,书院有22所。宋嘉祐年间兴办县学。元代设置社学,至清代,全县设社学76所。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光绪十五年(1889年),福清开始兴办学堂,基督教卫理公会首先在龙田创办龙田妇女学(相当于初等学校);光绪十八年(1892年)又在县城创办培元书院(相等于中等学校)。随之,福清城乡公、私立中、小学堂逐步发展起来。然而清末、民国初广大乡村仍遍布私塾,儿童的启蒙教育主要靠私塾。民国24年(1935年)为民国时期福清小学教育最兴旺的年份,全县还有私塾127所,教师127人,学生1817人。教育事业发展速度缓慢。自兴办学堂至民国38年7月,即共和国成立前夕的50多年间,中学只有5所,而公立中学才1所。1949年全县中学共有43个班级,学生1479人,教职员工132人;小学149所,学生10996人,教职员工582人。

1949年9月,县人民政府接办公立的中、小学,1952年后又接收教会办的学校和私立中、小学。在有步骤地谨慎地对全县原有学校进行整顿改造的同时,陆续向学校派进共产党干部,加强对学校的领导。共和国成立至1988年的40年间,福清教育有过稳步发展的良好时期,也经历了艰难、曲折呈波浪式发展、提高的过程,逐步形成较完整的体系。1988年,全县有大专学校1所,中等专业学校5所,普通中学42所,职业中学3所,小学526所;教职员工7885人,学生16.48万人。学校数与1949年比,中学增7倍多,小学增近3倍;在校学生数,中学44255人,增近29倍,小学12.06万人,增近10倍;教职员工数,中学3363人,增24倍多,小学4101人,增6倍多;在园(班)幼儿2.9万多人,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95%。

中学教育结构由单一的局面,逐步形成双轨发展的新格局。1958~1965年,为适应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曾创办17所农业中学。1981年后,根据福清山、海、侨的优势,积极发展职业中学。1988年,全县有3所职业中学和7所普通中学兼办职业班。共45班,学生1467人,开设16个专业。初步形成以工、农为主的四块职业教育基地。1981~1988年,共培养职业高中毕业生1853人。

小学教育于1984年普及,“四率”(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1986~1988年连续三年达到省颁一类县标准。九年制义务教育也有较快发展,入学率达67%。

成人教育网络逐步形成。50年代,就集中力量开展扫盲运动,取得可喜的成绩。1980年后在成人教育方面,除各乡镇办起文化技术学校外,县里还设有“电大”管理站及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机构。通过函授、自学考试、培训等形式,提高职工、农民、干部文化素质。

在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学水平不断提高。1988年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有111人,中级职称的有1062人。经过整顿、充实和培训,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亦不断提高,中学教师学历达标率57.3%,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48.79%,民办教师所占的比重开始下降。

教育事业的发展,使福清人民文化素质从根本上得到改善。1988年全县12.46万名青壮年扫除了文盲;文盲或半文盲由1950年占总人口的80%降到10%以下。各级各类学校1950~1988年共培养小学毕业生46万多人,初、高中毕业生18万多人。1978~1988年,输送给大专院校5662人,中专5532人。

第一章 县学书院社学私塾
第一节 县学
福清县学始于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融人游冠卿献地(现城关小学内)建庙学(即办学校),历经扩建,规模宏大。明嘉靖时被倭寇烧毁。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融人陈仕贤又在旧址建庙学。此后历代都有修建。县学主要是对生员进行考课。县学的老师元朝叫教谕;明、清两朝教师,正的称教谕,副的称训导,统称教官,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第二节 书院
福清历代书院有22所。最早的一所书院是三峰书院,宋政和年间(1111~1117年)创办在高山楼厦村,到明朝被倭寇烧毁。其次是设在海口的龙江书院,创办年代无考。宋宣和六年(1124年)重修,院内有书堂、大成殿、明伦堂、三贤祠(纪念林光朝、林亦之、陈藻等3人在这里讲学,故称三贤)等建筑。明初废书院,专供庙祀,让官员绅士初一、十五行香。嘉清年间被倭寇焚毁,后又重建。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攻城时被烧毁,只留下院址。

历代22所书院。宋代3所。除三峰、龙江书院外,还有石塘书院(在县南玉塘村)。明代2所:鳌江书院(永乐年间建,在渔溪迳江村)、闻读书院(在龙田闻读村)。清代11所:瑞峰书院(在东张洋尾村)、明德书院(在县城北隅)、双旌书院(康熙五十七年改建,在县城西隅)、兴庠书院(雍正元年改设,在县城水陆街)、正音书院(雍正七年建,在县东明伦堂左)、豸山书院(乾隆年间建,在东张镇)、梯云书院(乾隆四十七年建,在高山镇)、德馨书院(同治八年建,在东张黄崙)、凤岗书院(同治十一年建,在高山西埔堂)、龙源书院(光绪二年建,在渔溪北溪)、梅魁书院(光绪年间建,在东张香山)。朝代不明的书院6所:龙文书院(在东张南窗山上)、辽天书院(在东张石竹山狮子岩)、鳌峰书院(在东张涧下村)、崇品书院(在县城十五落)、见龙书院(在龙田镇)、虞阳书院(在渔溪镇)。清代书院是官民捐资合建的,教学方法与县学基本相同,每月进行两次定期的月课。

第三节 社学
清代福清城区26境,每境都设社学,各乡镇、村落普遍按境设立,全县设社学76所。城区26所社学是:文在(在小桥街)、文明(在产塘街)、安胜(在上巷)、文山(在高巷)、西塘(在西塘)、鳌峰(在南门兜)、玉屏(在双连巷)、清和(在县城西隅)、清贵(在产塘街)、万安(在柳池头)、齐云(在南门兜)、中和(在县城南隅)、龙溪(在河头巷)、崇文(在县城南隅)、万寿(在县城北隅)、养端(在后埔街)、亨蒙(在后埔街)、崇禧(在县城东隅)、澄清(在霞施井)、永安(在郑巷)、阳春(在阳春巷)、安仁(在吴厝巷)、安宁(在后埔街)、玉井(楼锦霞)、擢英(在县城东隅)、振扬(在西门兜)。

第四节 私塾
福清私熟主要有家塾和学馆两种。私塾教学内容,儿童以识字为主,用《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作为启蒙教材。年长的学生以读“四书”、“五经”及学写八股文和赋诗作对为主。采用个别教学,注重背诵练习。民国25年(1936年),全县尚有私塾127所,塾师127人,学生1817人。到共和国成立初期才逐渐停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志1988版:卷二十九 教育 / 第一章 县学书院社学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