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丶未央 发表于 2019-3-2 15:54:35

福清市志1988版:卷二十七 民政 / 第四章 社会福利

第四章 社会福利
第一节 福利设施
一、社会福利院

1952年8月,县人民政府接管设在龙田的“仁慈堂”(清光绪二十六年由天主教创办的),改名救济院,收养社会孤、寡、残、盲、弃婴等40人及“仁慈堂”留下的女教徒15人。1953年11月15日,闽侯县保禄孤儿院、平潭县若瑟育幼院并入福清教养院,改名福清残老教养院。1960年5月30日,收养人员67人。是年6月1日改办为盲人综合厂,收养人员50人,其中弃婴13人。1964年1月,改为福清县社会福利院。1988年,收养59人,院内职工16人。

二、敬老院

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对孤老人员实行“生活给予保障”的政策。1950~1956年,农村的鳏、寡、孤、独以及无劳动能力、生活困难者,采取依靠群众互助和国家救济相结合的办法,保障其基本生活。1957~1978年,对鳏、寡、孤、独、残以及无劳动能力者吸收为社员,集体给予“五保”供养,即由所在生产队给予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及孤儿保教。

1978年后,采取集中和分散供养相结合的办法,各公社开始创办敬老院。是年11月,由侨胞林先生捐资率先在阳下溪头村创办陈春宋敬老院。1982年10月,龙田公社在红星农场创办龙田敬老院,沙埔公社在沙埔村创办沙埔敬老院。1985年,宏路镇在溪南果林场创办宏路敬老院。1986年1月,阳下乡在丹埔村创办阳下敬老院;3月,江阴乡在街尾创办江阴敬老院;4月,渔溪镇在红山村创办渔溪敬老院;6月,港头乡在义庄村镜头机砖厂创办港头敬老院,7月,高山镇在薛港农场创办高山敬老院,是年三山乡在北坪埔创办三山敬老院,东瀚乡在东瀚村创办东瀚敬老院。1987年,一都乡在赤山洋创办一都敬老院。1988年9月,高山院西村创办院西敬老院,10月,港头乡个体户王命兴在沁塘村创办港兴敬老院。

三、精神病院

创建于1961年4月18日,院址设在海口瑞岩寺内,设置病床70张,配备工作人员9人。1973年改名福清县精神病人收容所,病床增到80张,工作人员增到17人。

1974年,在县城龙山建新院址,占地面积6327平方米,基建面积3190平方米,内设医护办公室、门诊部、药房、挂号室、化验室、治疗室、职工宿舍等。1988年,设病床180张,工作人员82人。

四、老人会

1980年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出现新情况,对精神文化生活有新的要求。为维护老年人的利益,1980年7月20日在港头公社东光大队成立福清第一个老人会。接着1981年11月在龙田公社东营大队成立老年幸福会。随之老人会在福清沿海、平原、山区各地蓬勃发展起来。1983年有老人会47个。1984年6月发展到86个。1986年增到399个,占全县440个村(居)委会的99%,入会人数14.59万人,占50岁以上老人的95%,其中离、退休干部、职工、教员3019人,拥有资金128.89万元。

五、福利基金会

为筹集扶贫、优抚、救灾保险、敬老和残疾人基金。1984年11月县民政部门要求各乡镇成立社会福利基金会。至1986年9月,全县21个乡镇均成立社会福利基金会。

第二节 福利生产
共和国成立后,对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员,除由国家救济、集体补助外,还组织残疾人员参加生产,安排残疾人员就业,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

1959年,对全县盲、哑、残人员进行登记,建立卡片,在残老院增设职业训练班1所,编竹器、织鱼网两批训练80人。在音西观音埔村创办家畜养殖场,收养社会游民9人。

全县福利生产产值达22.75万元。1960年福利生产产值达24.34万元,比1959年增长16%。

1988年,全县有36家福利企业,全年产值1000多万元,纯利润90多万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志1988版:卷二十七 民政 / 第四章 社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