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丶未央 发表于 2019-3-1 15:45:38

福清市志1988版:卷二十六 劳动人事 / 第四章 干部管理

第四章 干部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县委组织部与县政府人事局,负责全县干部的审查、考核、选拔、调配、安排等工作。

县委组织部 1949年8月中旬设置,“文化大革命”初期处于瘫痪状态。1968年6月,县革命委员会政治组中设党员、干部管理组,1969年4月,改为组织组。1977年8月2日,恢复为组织部。

县政府人事局 1953年1月,县人民政府设人事科。1955年6月,改称县人民委员会人事科。1967年1月,被“造反派”夺权后停止工作。1978年10月20日,设县革命委员会人事局,与县委组织部合署办公。1979年7月,人事局与组织部分开独立办公。1980年12月13日,县革委会人事局改称县人民政府人事局。

第二节 考核选拔
1950年,县选拔干部条件:历史清楚,政治可靠,思想觉悟高,工作积极,有一定工作能力,能联系群众,有培养前途,身体健康。提拔干部对象:贫苦出身。选拔干部时审查:个人历史,社会关系,政治问题,家庭成份。

1952年,从工作积极的工农干部中提拔领导干部。能领导一个区的,就提到区的主要负责岗位上去。对革命大学毕业和参加南下服务团的知识分子干部,政治上没有大问题,品质好,提拔一级。是时,全县县级干部8人,区级(包括区委委员、正、副区、科长,正、副股、所长)干部107人。

1953年,根据德才兼备的标准,县遴选、提拔四批干部。县、区级从原有区级及一般干部中提拔,一般干部,从农村中选拔。其中选拔县级3人,区级11人,一般干部140人。

1955年,提拔干部与审查干部工作结合起来进行,贯彻“审清一个,提拔一个”的原则。是年,提拔县级干部17人,区、股级干部84人。

1960年,提拔干部对象是: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整风”运动中的积极分子。提拔干部时做到五查:查政治历史、查阶级成份、查立场观点、查劳动态度、查执行决议;五比:比思想品质、比工作作风、比革命干劲、比接受任务、比努力学习。1961年提出:政治运动是培养、提拔干部的最好机会,要大力培养与建立一支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队伍。1962年,在干部队伍建设上,仍贯彻执行阶级路线和德才兼备的干部政策,提出选拔基层领导干部时,贫下中农要占绝对优势。是年,选拔公社党委正、副书记4人,党委委员7人,正、副社长6人;区级干部8人,股级干部11人。

1964年,培养、提拔干部以毛泽东提出的五项条件(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中国和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革命者;必须是能够团结绝大多数人一道工作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必须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模范执行者;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富于自我批评,勇于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为依据,坚持用阶级观点和一分为二的方法考察干部。采取包地区、包培养、包教育、包考察、包成才的方法提拔54名干部。

1966~1976年,遴选、提拔干部,从“观点”、“派性”出发,大搞任人唯亲,任人唯派。县、社组建的两级领导班子,绝大多数是所谓“队站对”的。

1979年,对领导班子队伍提出“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选拔一批中、青年知识分子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1980年,坚持德才兼备标准,选拔经过实践考验,有一定专业知识、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担任各级领导。其中县委副书记1人,副县长2人,部、办领导2人,局领导1人;公社书记5人,副书记14人,公社主任7人,副主任21人。

1982年,把搞帮派活动的骨干分子、打砸抢分子、投机倒把分子清除出领导班子,继续选拔45岁以下的中、青年知识分子干部69人进入各级领导班子。1983年决定:凡反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人不能进入领导班子;审批任免干部时年龄大的不批,文化程度低的也不批。1986~1988年,提拔各级各类领导干部仍坚持德才兼备标准及“四化”要求。

第三节 干部调配
一、部门调整

1955年,为“支前”、“合作化”、新(扩)建单位及各项中心任务调配大批干部。为“支前”调配362人,其中为修筑鹰厦铁路调配96人,为兴建5795工程(即龙田机场)调配241人,为修建817公路调配25人;为“合作化”调配与吸收干部222人;为新(扩)建单位调配164人;为完成各项中心任务调配477人次。

1958年,县下放干部325人到基层单位工作、锻炼。其中担任乡党支部书记的17人,担任高级社政治副社长的44人;调配448名干部长期驻乡,协助基层支部搞好工作;为古田水力发电站及兴建东张水库等调配干部326人;为基层、企事业单位调配干部22人;为新(扩)建单位调配干部46人。是年,贯彻“全民办厂”的方针,为保证“工厂、企业”上马,调配177名干部。同时还抽调119名干部到“大田县钢铁基地”,上调省、地工业部门干部467人,为“支前”、支援工程建设调配干部45名。

1960年,上调省、专区84人,部门之间调整187人,为新(扩)建单位和机关内部工作需要调配153人,为加强农业第一线调配干部590人。

1961年,采取离职与机关业余劳动相结合的办法锻炼干部,离职参加劳动锻炼的6人。

1963年,调整干部的原则是:“加强重点,稳定核心,计划调配,统筹安排,上下照顾,强弱搭配。”接受省、专区下放干部44人。调整各类干部378人,其中党群政法36人,财贸188人,手工业11人,系统内部调整118人。

1964年,抽调434名干部参加“四清”运动。1965年,抽调162名干部到农村蹲点包队。1959~1965年的7年间,部门之间调配干部达2054人次。

1980年,调配192名机关行政干部到基层单位,其中进基层领导班子的69人,企事业单位28人,充实新(扩)建单位17人。选拔、抽调一批干部加强经济、司法部门的力量,充实经济战线147人,充实司法部门41人。

1983年,抽调干部550人次下乡协助社、镇党委组织抗旱、抢种、征购、征兵、计划生育、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协助纪委、司法部门,搞好各类案件的审理工作。

1986~1988年,调配87名干部到贫困乡镇做扶贫工作。福州市抽调57名干部到县协助扶贫工作。

二、照顾调动

共和国成立后,从有利于生产建设或工作需要出发,区别不同情况,先急后缓,采取单调或互调等方法,逐步解决干部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的问题。1958~1965年的8年间,共照顾调动480人,其中调出253人,调进227人。

1966~1976年,对于解决干部夫妻分居问题的调动,很少办理,致使一部分干部夫妻长期两地分居。

1978年后,又逐步恢复干部夫妻两地分居的调动。1980年调进55人,调出34人。1982年,又从外地调进219人。1985~1986年,共调进52人,调出35人。1987~1988年,从外地调进304人,调出173人。

第四节 精简下放
1958年初,县级机关精简机构,压缩人员编制。党群系统人员编制由原来的178人减为153人,缩减14.5%;政府系统人员编制由原来的618人减为547人,缩减11.5%。全县各系统合计缩减445人,大部分下放基层工作或参加劳动锻炼。1959年,下放基层和劳动锻炼的干部353人,其中到农村当社员的100多人。

1960年,继续精简机构,下放人员。全县170个单位,合并为42个单位。县行政干部491人减为427人,缩减8.7%;公社干部374人减为212人,缩减43.3%。其中下放基层工作的457人,离职参加劳动锻炼的149人,到农村当社员的109人。

1962年,精简下放干部运动达到高潮,全县干部2456人,其中1958年后参加工作的干部452人,占干部总数的18.2%,原则上动员返乡参加农业生产。是年下放回农村的干部188人。全县精简下放各种人员2800人,其中干部278人,占干部总数的10.2%,其他系统人员包括教员、营业员、卫生人员、勤杂人员、职工等共2522人,占下放人员总数的89.8%。

1963年,继续贯彻“精简、充实、提高干部质量”的方针,精简干部57人,其中离职7人。1960~1963年共精简干部568人,其中县级4人,区、股级73人,一般干部491人。

第五节 干部培训
共和国成立初期,大多数干部系工农出身,文化程度低,提高干部的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1950年,采取“包教包学”的办法,即文化高的干部包教文化低的干部,每天学几个生字,提高文化水平。是年选送70名地方干部脱产到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和中共闽侯地委党校学习。以后,每年都选送部分干部到省、地党(干)校学文化、学理论。

1958年,随着工农业生产“大跃进”,要求干部做到“又红又专”,各地大办“红专”学校。县里采取离职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干部队伍文化理论水平。选送到省、地党(干)校文化班学习的16人,专业班学习的10人,理论班学习的59人,到县干部业余学校学习的459人。乡(社)干部一般都参加“工农红专”学校学习。1959~1962年间,以各种不同形式轮训干部达4200多人次。

1963年,根据“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用以会代训,以师带徒,互教互学的方式,举办各种业余训练班,提高干部业务能力。继续开办干部业余文化学校,内设大学、高中、初中、高小等11个班,参加学习的380人。还组织23名干部参加函授大学学习。

1970年,县举办“五·七”干校,把大批党、政干部送到“干校”接受“再教育”,这成为“文化大革命”期间迫害干部和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

1978年后,机关干部文化业务学习、理论培训工作逐步走上正常轨道。1979年,开办干部、职工短训班,组织干部、职工学政治、学文化、学业务、学科学知识、学外语,共举办57期短训班,受训12685人次。

1980年,根据干部队伍“知识化”的要求,采取上级机关与本单位培训相结合,脱产与不脱产培训相结合,本系统与跨系统培训相结合,日常学习与专门培训相结合等方式,提高干部队伍文化素质。全年培训4241人(含中小学教员),占干部总数7087人(含中小学教员)的59.8%。1984年,县委党校开办党政干部中专班2个班,招收学员79人;举办一期政治经济学单科培训班,学员42人;选送到省、市党(干)校学习的19人,还有33名干部参加中央广播电台举办的党、政干部管理专修科学习。1986年,县委党校又招收一期党政干部中专班,学员22人,举办二期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正规化业余进修班。1987~1988年,干部参加大、中专成人教育学习的568人,大专自学考试毕业4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志1988版:卷二十六 劳动人事 / 第四章 干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