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丶未央 发表于 2019-3-1 15:43:06

福清市志1988版:卷二十六 劳动人事 / 第三章 干部队伍

第三章 干部队伍
第一节 干部来源
1949年年底,全县党政干部总数为186人,其中南下干部58人,本地干部128人。1950年提出:大力培养与提拔工农出身的干部,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干部队伍主要来源:一是参加征粮及反霸运动中的积极分子;二是坚持地下斗争的同志;其次才是知识分子。是年,工农出身的干部174人,南下干部58人,参加“土改”工作队的干部310人。

随着党组织的发展与人民政权的不断完善,县委与县人民政府先后增设部、委、办、科、局、室等机构,需要各级各类人员。1953年,从农村中选拔一般干部50人,从工人、回乡知识青年中选拔90人,充实干部队伍。1956年党政干部增加到2502人。

1956年后“审干肃反”、反“右派”,至1958年初,干部人数下降到2064人。是年“大跃进”,全县盲目地掀起“大炼钢铁、大办工业”的热潮,各基层缺乏干部,采取“就地取才、加速培养、大胆提拔”的措施,吸收新干部271人。吸收新干部的条件是:政治历史清楚,成份好,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能服从组织调动,年龄在18~35岁之间,身体健康,有一定文化水平。由于经济建设搞“大跃进”,大办各种“工厂”,工业战线亦需要大批干部,1960年全县各类干部缺额1002人,从农村半脱产或不脱产的基层副职领导干部中吸收225人,从复员军人中吸收8人,从工厂优秀工人中吸收13人,从返乡知识青年中吸收80人为国家正式干部,使1960年干部总数增至5003人。

1960年底,贯彻中央关于“以农业为基础,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县开始进行精简整编。凡1958年以后参加工作的干部,原则上动员其离职返乡,参加生产劳动。1962年干部总数下降为4661人。1963年干部总数又增为5100人。1964年,从复退军人和回乡知识青年中选拔“政治可靠、成份好”的青年208人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积极分子。1965~1966年上半年又从“社教”积极分子中培养、选拔一部分干部,充实基层。

1966下半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批干部被送到“五·七”干校或农场劳动,有的即使上班也没有工作干,大多数党政机关处于瘫痪状态。然而又招收一大批社会青年及参加“社教”工作队的积极分子参加工作,让他们“深入基层,接管各单位”。1971年,公社“三结合”干部中的大队干部、社调干部、工人任公社副书记、副主任以上的领导干部就有116人(不包括各企事业单位)。是年,各级党政干部为6038人,而非在职干部却占70%。

1979年后,全县工作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工农业生产、对外经济贸易等发展较快。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增设不少科、局、室机构,不但要充实各基层干部力量,还要加强税务工作,完善司法部门。为此,每年都要招收一批新干部。1982年后,本着“有错必纠”的原则,对历年受冤、假、错案处理的干部,进行复查、平反、纠正,重新安排使用。同时,由于军队进行裁军,一部分转业军人回地方工作。1984年又批准转正619名以工代干人员。由此,全县干部人数由1978年的6815人,到1986年猛增至9198人。

1987~1988年,由于干部聘用、录用制的实行,加上军队转业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的分配:1987年分配转业军人70人,大学毕业生227人,中专毕业生268人;1988年分配转业军人75人,大学生146人,中专生290人。至1988年底全县干部总人数达10059人。

第二节 干部构成
一、年龄构成

1950~1965年,干部队伍较年轻。1950年,全县干部505人。年龄在25岁以下的259人,占干部总数的51.2%;26~35岁的172人,占34%;36~50岁的70人,占13.8%;51~60岁的4人,占0.7%。1965年,全县干部6196人(包括中、小学教员),25岁以下的900人,占14.52%;26~35岁的3096人;占50%;36~50岁的2001人,占32.4%;51~60岁的194人,占3%;60岁以上5人,占0.8%。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没有正式吸收过新干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干部队伍年龄偏大问题逐步暴露出来。1979年,全县干部7126人,35岁以下只有230人,36~40岁有307人,余下都在40岁以上。县委正、副书记平均年龄54.6岁,县革委会正、副主任平均年龄55岁,公社党委正、副书记平均年龄47.4岁,正、副主任平均年龄47.8岁。

1979年后,领导班子开始选拔、使用年轻干部。通过调整,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23人,平均年龄为48.9岁;县人民政府5位正、副县长,平均年龄47.4岁,比原来降低5.8岁;公社(镇)管理委员会正、副主任87人,平均年龄45.2岁,比原来降低2.3岁。1984年,县、乡(镇)两级领导班子又一次进行较大的调整,县委、县府领导班子平均年龄44.58岁,比原来下降5.89岁,乡(镇)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为41.5岁,比原来下降3.8岁。

1986年末,全县干部9198人(包括中、小学教员4630人)。年龄在25岁以下的1251人,占总数的13.6%;26~35岁2226人,占总数的24.2%;36~50岁4546人,占总数的49.4%;51~60岁1119人,占总数的12.1%;60岁以上的56人,占总数的0.6%。

二、文化构成

1950年,干部队伍文化程度较低,大专以上仅27人,占总数505人的5.3%,而初中程度以下(含初中程度)就有335人,占总数的63.4%;文盲、半文盲158人,占总数的31.3%。1951~1964年,全县大中专毕业的干部有1401人,占干部总数的26.5%,其中大专476人,中专925人。1965~1978年,大中专毕业的干部增至1846人,其中大专1079人,中专767人,占干部总数25.3%。

随着大专、中专毕业生的不断输入,加上不少干部自学成才,1976年后,干部队伍文化素质有很大提高。1979年为实现领导班子“知识化”,通过调整,县人民政府5位正、副县长,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比例比原来提高33.3%;公社正、副主任87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24人,比原来增加2人;农业技术人员8人,比原来增加5人。1984年,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大专文化程度占28.6%,比原来提高20.51%;公社(乡镇)大专文化程度的等于原来的3倍,中专文化程度的等于原来的2.4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总数的50.4%,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比原来减少18人。

1986年,大、中专毕业的干部有5980人(其中大专2313人,中专3667人),占干部总数9198人(包括中、小学教员)的65%,初中程度(含初中程度以下)1873人,占总数的20.3%。

三、性别构成

共和国成立初期,妇女干部很少。1950年,全县女干部只有50人,占干部总数10%。1956年妇女干部仅占干部总数的8%。1965年妇女干部占总数的16%。1978年妇女干部占干部总数的15%。1980年以后,妇女参加工作的人数增加。1986年,女干部已增到1724人(包括中、小学女教师)。1988年,国家机关团体工作人员3133人,女性422人,占13.47%。

附:区乡镇人员编制

1949年8月至1958年9月,区人民政府设区长1人,民政助理员、财粮助理员、生产助理员、文教助理员、文书、会计、治安、派出所各1人,交通员2人,炊事员1人。城关区增设财政助理1人。

1958年10月至1984年,人民公社设正副主任2~5人,办公室主任1人,文书统计1~2人,会计出纳总务1~2人,财贸工交助理1~2人,助理干事1人,生产助理员1~2人,生产干事1人,民政司法助理员1~2人,文教助理员1人,公安特派员1人,人武部干部2~5人,通讯员1人。

1981年后,行政人员编制按公社人口比例分配:人口在7万人以上的龙田、高山等公社,编制37人;人口在5~7万人的海口等公社,编制33人;人口在3~5万人的渔溪、城关等公社,编制31人;人口在2~3万人的东张公社,编制27人;人口不及2万人的一都公社,编制22人。公社行政人员编制总共651人。

1988年,各乡镇政府职工总数915人(女67人):融城镇38人(女7人),宏路镇41人(女1人),龙田镇61人(女3人),海口镇47人(女3人),高山镇40人(女5人),渔溪镇49人(女4人),东张镇40人(女4人),音西乡98人(女6人),阳下乡41人(女3人),城头乡46人(女6人),江镜乡44人(女4人),港头乡39人(女2人),三山乡39人(女3人),东瀚乡31人,上迳乡38人(女1人),新厝乡40人(女3人),江阴乡43人(女3人),镜洋乡42人(女3人),一都乡29人(女2人),南岭乡32人(女3人),沙埔乡37人(女1人)。各乡、镇设乡镇党委书记1人,副书记2人;乡、镇长1人,副乡、镇长2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志1988版:卷二十六 劳动人事 / 第三章 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