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人 发表于 2019-2-28 17:24:13

福清市志1989-2005:第三十六篇华侨/第二章在居住国创业

第二章 在居住国创业
第一节 在亚洲国家创业一、 在印度尼西亚创业
20 世纪 80 年代末, 融侨在水泥、 面粉、 金融、 食品、 烟草、 棉纺、 化纤、 地产、 商贸、 铝制品等行业, 取得举世瞩目的业绩。 至 21 世纪初, 一些融侨不但成为大名鼎鼎的印尼企业家, 同时也成为国际知名的跨国企业家。
(一) 纺织业
纺织业是融侨经营的传统行业。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 许多融侨企业家积极引进西方技术, 发展纺织业, 促使印尼纺织业实现自动化、 现代化。
郑年锦 (渔溪上郑村籍)。 20 世纪 80 年代前与友人组建的阿尔戈·玛农加尔有限公司, 成为 20 世纪 80年代末印尼最大的一家纺织原料供应公司。 1991 年, 向世界各地 38 个国家和地区输出各种纺织产品。
1996 年, 在印尼 200 家大型企业集团中排名第 14 位。 郑年锦被誉为 “纺织大王”。 2005 年, 他创办的马龙佳集团麾下有企业 70 多家, 员工 5 万多人, 业务除纺织外, 还有钢铁、 房地产、 轮胎、 金融、 保险、 酒
店、 食品、 电子、 服装、 养殖等行业, 工业产值 210 亿美元。
许珍华 (渔溪荔枝兰村籍), 创建哈特克斯集团又称大望集团。 20 世纪 70 年代, 许珍华接办华商纺织厂后, 组建哈特克斯·印多合成纺织厂有限公司, 生产以哈特克斯 (即大望) 为商标的妇女儿童纺织品;1990 年起逐步发展成为从生产原材料到生产各种纺织品、 布疋、 服装等一条龙生产的大型综合纺织企业集团, 并成为印尼著名的大纺织企业集团之一。 除经营纺织品企业外, 还经营房地产业、 银行、 运输服务业、金融业、 牛奶厂等。 1996 年, 哈特克斯集团拥有子公司 15 家, 职工总数 7000 人, 在印尼 200 家大型企业集团中排名第 131 位。
王良英 (海口南门村籍) 为王诺集团主席, 王诺集团也是经营纺织业的华人企业集团。 20 世纪 90 年代, 王诺集团拥有达沙玛和达沙德纺织厂、 达雅利亚贸易有限公司、 达娜安置业有限公司、 达基发展有限公司、 巴林都合板厂有限公司、 桑尼达置业有限公司、 巴林玛有限公司、 达新棉业公司等 10 多家公司。
黄季钦 (上迳籍) 为富士纺织工业公司董事长。 在万隆创办纺织厂、 印染厂、 制衣厂、 化纤厂、 鞋厂等, 1996 年有子公司 17 家, 职工 7960 人, 在印尼 200 家大型企业中排名第 175 位。
融籍乡侨林国民也是印尼纺织业的巨子。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其成就曾跃居全印尼第二位, 仅次于郑年
锦。
(二) 土产加工业
在土产加工行业中, 最负盛名的是蔡氏家族创建的生产丁香烟的盐仓集团, 创建人蔡云辉 (音西溪头村籍)。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 年产丁香烟列居印尼丁香烟业之首。 时由蔡道行接任总经理, 继续经营、 发展盐仓集团企业, 使盐仓集团从一个只生产丁香烟的企业, 发展成为经营香烟、 造纸、 旅游、 酒店、 银行、林木、 口香糖及制药等多元化企业集团。 1995 年, 盐仓集团拥有子公司 17 家, 工厂职工 6 万人。 1998 年初, 美国 《福布斯》 杂志公布的世界 200 名大企业富豪中, 盐仓集团的董事长蔡道行列为东南亚华商 16 名之一。 2001 年, 盐仓集团的香烟生产总量居印尼首位, 2003 年, 营业总额列居大企业集团第三位。
(三) 五金器具制造业
在五金器具制造业方面成就最大的是林学善 (高山西江村籍)、 林文光父子创办的玛斯比安集团, 又称金锋集团。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 林学善组建罗耶尔化学有限公司、 玛斯比安拉耶有限公司、 玛斯比安·根扎纳有限公司等。 20 世纪 90 年代, 集团属下的工厂能生产不锈钢板、 钢管、 铝薄板、 铝箔等建筑材料, 制造钢精锅、不锈钢厨餐具、 洗衣机、 电冰箱、 空调机、 电风扇、 电熨斗、 多功能电饭煲、 霓虹灯管等家用电器及各种化学产品、 塑料家庭生活用品, 还兼营银行、 保险、 房地产业及工业园区等。 1996 年产品种类达 7000 种, 在印尼200 家大型企业集团中排名第 21 位。 到 2000 年, 金锋集团已建成一个从事建筑材料、 铝品不锈钢、 厨房、 家庭用具、 家用电器、 石化产品、 金融银行、 房地产等工商企业集团; 拥有 35 家子公司, 53 家工厂, 产品销售至世界 47 个国家和地区, 职工总数达 2.5 万人。 在中国香港、 新加坡、 加拿大、 日本等地均有公司或办事机构, 成为多元化的跨国大型企业集团。 2002 年 11 月, 林学善家族及其金锋集团在泗水市创建的一个大型现代化商场金锋购物广场正式开张营业, 由林文光担任总经理, 成为泗水市又一大型商贸市场之一。
(四) 电器制造业
以生产销售大型电器闻名的雅松塔集团是姚春桂 (宏路金印村籍) 创办经营的。 至 1992 年, 雅松塔集团年生产销售电视机、 收音机、 冰箱、 温度计、 电视机架等产品占印尼市场约 20%的份额; 在印尼 12 个城市设有分厂; 同时还代理日本东声牌电器, 是印尼大型电器进口商之一。 1996 年, 拥有子公司 26 家, 职工总数 4700 人, 在印尼 200 家大企业集团中排名第 76 位。 他还经营数家纺织厂和聚脂切片厂, 并引进西德技术进口塑料加工为晴纶丝。
(五) 多元化企业
陈子兴 (新厝蒜岭村籍) 创建的哈拉班集团又称希望集团。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多元化经营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是他与日资合作, 创办哈拉班·萨克蒂摩托工业有限公司, 组装、 经销雅马哈牌摩托车, 并获得经销日本本田摩托车独家经销权; 后又创建印尼雅马哈摩托车制造厂有限公司, 专门制造雅马哈摩托车,工厂职工一度达到 6000 人, 成为印尼第三大摩托车企业集团。 陈子兴曾被喻为 “雅马哈先生” 及 “摩托车大王”。 他在摩托车业发展的基础上, 开始向多元化企业拓展, 其企业遍布印尼、 中国香港和内地, 经营项目有工厂、 农园、 畜牧业、 银行、 房地产业等。 1996 年, 哈拉班集团在印尼 200 家大企业集团中排名第 39位, 有子公司 22 家, 职工总数 4900 人。
林运豪 (阳下溪头村籍) 兄弟与友人共同创办的纳潘集团又称纳瓦·潘杜塔集团。 20 世纪 80 年代, 发展成为一个经营化工、 石油、 房地产业、 金融、 制造、 林业、 旅馆旅游、 轮胎、 运输、 电视台、 养殖及工商贸易等多元化的企业集团。 1996 年, 纳潘集团属下公司 40 多个, 职工总数 7500 人, 在印尼 200 家大型企业集团中排名第 54 位。 在泰国、 马来西亚、 新加坡、 中国上海都有他的事业。
林子金 (渔溪前亭村籍), 他从经营布匹批发开始, 逐步发展成多元化企业。 20 世纪 90 年代, 他不仅拥有装备现代化的捕捞船队、 十多家渔业冷冻厂、 多家制鞋厂, 还经营进出口海产、 水果、 食品、 鞋类、杂货等; 业务遍及印尼、 日本、 美国、 澳大利亚、 荷兰、 英国等 10 多个国家及中国大陆与香港、 台湾。
何隆朝 (江镜籍), 是从纺织业发展起来的从事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家。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 他在三宝垄创办宝利塑料厂, 后发展成东南亚最大的塑料袋有限公司, 生产塑料袋、 化工用袋、 养虾饲料袋、 米糖袋等, 产品销售印尼、 日本、 中东、 澳洲等地。 20 世纪 90 年代, 他投资兴建塑料玻璃纸厂、 包装纸厂及录音带厂; 在香港创办亚华贸易有限公司, 代理从中国输入印尼的机械、 化工产品等业务。
薛天顺 (港头后卓村籍),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从泗水进军雅加达, 创建太平洋万国钢铁厂集团, 专门制造生产自行车零件, 产品销售东南亚及欧美各国市场, 生产网点遍布印尼各地, 以泗水与雅加达的规模最大。 在钢铁界有了稳定的基础后, 他亦向房地产业方面发展, 并取得显著成就。
林联兴 (东瀚莲峰村籍),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 创办涉及木材、 煤矿、 金矿、 石油天然气和证券等多家企业。 他控股的 1 家公司, 1999 年在雅加达证券交易所上市。
俞雨龄 (海口里美村籍),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 他与友人在雅加达经营博采业, 取得资本后, 进军食品加工、 百货商店、 酒店业务等; 还在新加坡、 马来西亚、 泰国代理水泥、 建材、 轮胎等业务; 并从事房地产开发、 电脑贸易等。
王朝璧 (高山前王村籍),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经营钢铁、 汽车、 咖啡加工业等, 企业都具相当规模。
(六) 三林集团和林氏投资集团
至 20 世纪 90 年代福清海外乡亲在印尼创办发展起来的多元化企业集团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三林集团和林氏投资集团。
三林集团 创始人、 董事长林绍良 (海口牛宅村籍), 20 世纪 80 年代前创建三林经济开发企业有限公司 (“三林” 含林绍喜、 林绍良、 林绍根 3 兄弟之意), 将 3 兄弟掌管的所有企业业务合并, 统一管理, 后来逐步发展成三林集团。 经过多年的经营和不断的发展, 20 世纪 90 年代, 三林集团经营的项目有金融、 保险、 证券、 租赁、 石化、 水泥、 食品、 汽车、 航运、 纺织、 钢铁、 农产品、 酒店、 房地产、 种植园、 工业园区等, 涉及几十个行业、 产业。 在金融方面, 三林集团最主要的金融机构中央亚细亚银行, 拥有分 (支)行 409 家, 职工总数 1.7 万人, 是印尼最大的私营民族银行; 在房地产业方面, 三林集团属下经营房地产业的 35 家子公司, 拥有 7000 公顷土地、 43 亿美元资产, 在印尼 12 家房地产企业中, 名列首位; 在汽车业中, 三林集团的印多汽车集团, 代理或联营在印尼设厂组装生产、 销售富豪、 铃木、 日野、 马自达等名牌汽车, 仅 1996 年就销售各种牌号汽车 55000 辆。 三林集团还在欧美、 澳洲等地区和中国、 东南亚各国组建数十家经营金融、 石化、 酒店、 纺织、 房地产等项目的公司或工厂企业, 其利润、 营业额、 资产均占集团总利润、 总营业额、 总资产的 40%左右。 三林集团成为一个拥有 640 家子 (分) 公司, 子公司遍布印尼各地以及 24 个国家和地区, 职工总数 22.5 万人, 成为印尼首屈一指的多元化企业集团。 20 世纪 90 年代后,其资产及营业总额都曾列居印尼大企业集团的第一位。
林氏投资集团 由林绍良、 林文镜与印尼两位友人组成的集团。 20 世纪 80 年代前, 4 人合作组建哇林茵·根扎那有限公司, 后以林绍良为首的 4 人企业集团逐步形成, 被称为林氏投资集团。 林氏投资集团的核心企业有印多食品集团和印多水泥集团、 第一太平集团 3 家。 印多食品集团是由面粉厂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营面粉、 速食面、 糖果、 饼干、 牛奶、 奶粉、 咖啡、 酸奶、 酱油、 白糖、 食品油等多种食品、 饮料的大型食品企业; 从面粉厂衍生出的许多面食加工企业中, 速食面厂的规模最大, 年产值 4 亿美元, 不仅满足印尼国内需要, 还源源不断地输出国外; 1996 年印多食品集团属下有 18 家公司, 1997 年的资产总值 17.71 亿美元, 营业额 11.86 亿美元, 税前利润 1.67 亿美元。 20 世纪 90 年代发展成为拥有 14 家水泥厂、 年产量1569 万吨的印多水泥集团, 1997 年资产总值 37.5 亿美元, 营业总额 18 亿美元, 年利润近 4 亿美元, 在国际 500 家华商企业中排行第 23 位。 20 世纪 80 年代前在中国香港组建成的第一太平集团, 在印尼海外成立120 多家公司, 经营银行、 保险、 证券、 商业、 房地产、 电脑通讯、 国际贸易等企业; 经营地点遍及美国、荷兰、 英国、 德国、 澳大利亚、 中国及东南亚各国; 1995 年, 集团资产总值 26.69 亿美元。 他们约定: 除共同联营的企业或集团外, 各自有权经营自己另行创建的公司、 企业, 但不能与合作经营的项目雷同; 因而他们 4 人都各自另行创办自己的企业或公司。 林氏投资集团和三林集团是两个不同的企业集团, 但由于林绍良投入资金最大, 因而往往又把他们合资联营的企业划归于三林集团之下, 界限没有明显的划分。
林绍良 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 到 1989 年已经构建起自己的 “林氏王国”, 控制的旗舰企业在东南亚经济发展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林绍良也因其雄厚的财力、 庞大的势力, 称雄印尼, 富甲东南亚, 被誉为 “亚洲的洛克菲勒”。 “林氏王国” 是一个多元化的企业集团, 主要涉及纺织、 水泥、 化工、 电子、 林
业、 渔业、 航运、 保险、 金融、 房地产、 黄金宝石、 酒楼饭店、 医疗器材、 电信设备、 钢铁等行业。 它的基业中心在印尼首都雅加达, 下属的公司企业分布在印尼、 新加坡、 中国香港、 利比里亚、 荷兰、 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成为一个跨亚、 非、 欧、 美四大洲的国际财团。 林绍良于世纪之交前来中国大陆投资, 主要是房地产、 金融及酒店, 总投资超过 15 亿美元。 2001 年 10 月, 林绍良斥资 5 亿美元购得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经营的地产旗舰企业———中远置业集团有限公司的 45%股权, 从而与中远集团这一中国特大型企业并列为中远置业的第一大股东。 2003 年, 林绍良拥有近 100 亿美元的资产, 被美国 《投资家》 杂志列为当今世界 12 大银行家之一, 号称 “世界第六巨富”, 被誉为 “世界华人第一富豪”。

拾遗补缺:
19 世纪末, 福清人南往印度尼西亚, 初到时租居茅屋, 替人打工; 后积有小本, 开始制售糕饼, 贩卖糖、 茶、 咖啡, 或做其它小生意; 再后发展到有的雇人挑担子贩卖布匹杂货, 有的发放贷款收息, 也有少数人从商开店, 经营布赂洋杂、 土产等。
20 世纪初, 南往印尼的福清人逐渐增多, 有亲友的由亲友收容, 为其安排职业或做小本生意; 无亲无故的就由某一位 “头家” 收容, 以干会 (民间无利息的经济互助组织) 方式集资数十元至一两百元, 引导他们自谋生计。 20 世纪 20—30 年代, 融侨开始涉足商业并逐步发展。 20 世纪 40 年代, 融侨开始创办糖
厂、 肥皂厂、 茶厂、 纸厂、 花生油厂、 丁香烟厂、 纺织厂、 花裙厂、 家具厂、 化妆品厂、 薯粉厂、 米粉厂、酱油厂、 纱线厂等小型企业, 一方面为印尼军民提供生活必需品, 另一方面也为融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0 世纪 50 年代, 融侨在金融业、 纺织业、 五金冶炼业、 机动车装配业、 商业等领域全面发展, 出现不少出类拔萃的经商能手、 企业家。 20 世纪 60 年代, 融侨企业家在经营商业的同时, 把大部分资金逐步转移去办工厂, 为 20 世纪 70 年代后的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 融侨开始与香港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同乡同业联系, 从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到直接与外资合作经营; 一些家族企业逐步扩大投资范围, 突破原有行业和国界, 形成一批垄断某一个行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集团。
二、 在日本创业
20 世纪 80 年代末至 21 世纪初, 融侨在经营房地产、 金融、 运输等方面的成就令人瞩目, 有的还成立多元化的股份公司, 实行多元化经营。
林其根 (沙埔赤礁村籍), 从经营房地产开始,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 在福冈建有一座现代化大楼———林英大厦, 成为他经营中日贸易、 房地产、 停车场、 餐饮业的一个中心, 仅大厅的停车场就可容纳 273 辆汽车。
任道福 (高山籍) 经营的房地产业, 20 世纪 80 年代末, 建有 “福建大厦” 9 座, 在大阪、 东京、 熊本等地拥有 17 家房地产公司; 还创办咖啡厅、 汽车装配厂等多家企业; 投资 100 万美元, 与中国福建省有关部门合作, 在福州成立冲浪游泳有限公司。
林同春 (东瀚籍)。 在日本经济最颓败最萧条的时期发展事业, 先经营中国菜、 服装、 布料、 鞋和一些旧货等, 积累了一些资本后向房地产进军。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 他和 4 个华侨合作, 在大阪东区船场盖一幢 4 层的贸易大楼———中央纤维楼, 在大阪中央区创办衣料批发商店———林商店, 经营项目由和服面料转向西服面料; 他走出日本, 到英国、 法国、 意大利、 德国和瑞士等国考察纤维与布料市场, 从日本海外进货, 赚了不少钱; 在神户市新建设的地下街上成立神户中国百货公司, 出售中国的服装、 衣料、 食品、 杂货、 工艺美术品等商品; 在神户三宫地区盖了一幢地下一层、 地上八层的大楼, 这是林同春不动产中最大的一幢大楼, 20 纪世 90 年代每年租金达 2 亿多日元; 还开办 9 个保龄球场。
林康治、 林瑞荣 (沙埔赤礁村籍) 兄弟。 20 世纪 80 年代前, 在熊本市创办 “微笑堂” 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时是从事服装业, 20 世纪 80 年代末发展到拥有 158 间分布在日本各地的超级市场, 员工 4200 多人,以零售食品、 日常用品、 家用电器和衣物为主; 同时经营旅游、 娱乐、 信用贷款、 专用商店、 汽车零部件修理等行业。 微笑堂在熊本市东武藏丘创办购物广场, 内设商场、 餐厅, 还有一个能容纳 1000 辆汽车的大停车场。 20 世纪 80 年代, 微笑堂开始与中国进行贸易, 后逐步延伸至韩国, 扩展到全亚洲; 加入日本市场销售中心发起的 “新系统”, 即所谓 “无店销货公司”; 开设汽车零售店, 提供汽车、 摩托车零件和保养服务; 与日本电信电话公司合作, 设立超级市场联络网。 1994 年 12 月, 微笑堂股票获准在日本上市, 成为旅日华侨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1995 年, 微笑堂有下属超级市场 60 家, 分公司 33 家; 在中国投资创办 7 家大酒店和 11 家企业, 其中有五星级的上海海仑宾馆及北京皇冠大酒店。
许多第二、 三代融侨由于受到高等教育, 掌握了科学文化技术及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办法, 因而一些人开始涉足医疗卫生与工业领域。 如林修金 (东瀚村籍) 的大儿子医科大学毕业后, 开办的医院有职员 200多人; 任道杉 (高山院西村籍) 20 世纪 90 年代在京都开办一家医院, 取名 “任医院”, 每天就诊病人平均
达 150 人, 他 5 个儿子、 2 个女婿均是医生, 可谓医师世家。
融侨兴办的工厂数量不多, 却都有一定规模。 如林优 (东瀚文关村籍) 开办的福建制果厂有工人 400多人; 林斯土 (东瀚村籍) 开办的织布厂有工人 1300 人; 魏振泉 (东瀚佳塘村籍), 在日本新竹县经营东民纺织厂, 颇具规模。

拾遗补缺:
19 世纪末, 去日本的福清人多从事食糖贸易。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在日本的福清人有的节衣缩食, 用极为微薄的积累经营一些小生意; 有的身无分文, 只能到处打短工; 有的仅凭手艺谋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贩布是旅日融侨第一大职业, 故有 “福州邦 (福清隶属福州) 的侨胞, 多以贩卖绸缎衣服为主要贸易” 之说。 经营比较顺利且有较多节余的, 就转向料理业, 或摆摊设点做生意。 随着资本的积累, 从事料理业和开办小商店的福清人越来越多, 成为二战之前融侨职业的第二大主流, 他们不仅在中华料理业中占据重要位置, 同时烹饪技艺亦出类拔萃。
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起飞、 国际形势的发展、 华侨受教育程度的逐步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旅日融侨从事的职业扩大到工业、 金融保险、 房地产、 旅游、 娱乐、 医疗卫生、 交通运输、 进出口贸易等行业,并逐步向高层次发展。 从事进出口贸易的融侨, 虽然人数不多, 但在华侨社会中拥有相当实力; 融侨兴办
的工厂虽然数量不多, 却都有一定规模。
三、 在新加坡创业
20 世纪 80 年代末至 21 世纪初, 融侨在经营交通运输业、 食品加工制造业方面颇有成就, 也有经营房地产及多元化企业。
经营交通运输业成就最大的是王万高, 他在新加坡组建大顺集团公司, 在马来西亚、 香港等地建立分公司; 并与当地不同领域的贸易商建立联合公司。 大顺集团公司的业务拓展到计算机程序设计、 汽车音响、通讯设备、 方便食品、 药用保健食品以及营销法国名牌服装等。 20 世纪 90 年代, 大顺集团在新加坡 6 个最大百货商场里设有专柜, 在中国广州设办事处, 在泰国开办合资企业, 在印度尼西亚开设代理行, 在香港设立大顺分公司, 在马来西亚开办一个娱乐场所及其他物业机构。 其目标是向国际市场发展, 并跻身于挂牌上市公司行列。
王福顺。 到达新加坡, 先在大顺公司协助店务, 经营汽车零件, 后来也成了汽车零件业巨商。 至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 他已足跨新加坡、 印尼两地, 成为经营各类汽车和机械的大商家; 还经营半导体电子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等, 均获得成功; 曾任新加坡华达国际商行主席、 华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主席、 高盟私
人有限公司董事主席等职务。
俞进财 (三山北陈村籍)。 是经营汽车机件起家的。 20 世纪 80 年代前, 他在新加坡独资创办顺福汽车机件有限公司及顺福汕泵公司, 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20 世纪 80 年代末, 在马来西亚新山市开设联顺机械有限公司; 1993 年, 他与福清同乡合资创办新加坡飞龙控股有限公司、 飞龙 (福清) 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及福清狮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事业红火。
王声邦 (江兜村籍)。 是新加坡第一位从传统的交通业向金融业进军的融侨。 20 世纪 80 年代他参加森林集团, 出任董事主席; 1989 年, “森林” 与吉宝机构附属的兴隆金融合并成为吉宝金融, 他出任执行董事。
魏成辉 (三山村籍)。 20 世纪 80 年代前, 他以 40 万元叻币, 收购新加坡一家春卷皮厂, 易名为第一家食品有限公司。 由此起步, 工厂遍布新加坡、 马来西亚、 美国、 中国及荷兰,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春卷制造商; 20 世纪 80 年代, 他收购美国洛杉矶 1 家历史悠久的食品制造厂, 成为新加坡首家收购外国工厂的小
型企业; 在新加坡境外分别以合资、 独资形式兴建 2 座现代化食品工厂。 1993 年 5 月, 收购荷兰 1 家食品公司的 50%股权; 6 月又购下福建省最大的酿酒厂———福州啤酒厂, 易名为第一家 (福建) 啤酒有限公司。
1998 年, 投资 6000 万元叻币, 在新加坡兀兰兴建 1 座工厂, 引进全新的高科技生产设备。 第一家食品有限公司还向许多国家推销炒饭、 炒面等富有亚洲风味的微波炉即食品; 第一家食品有限公司是第一家获得新加坡生产力与标准局颁发 HACCP 证书的公司, 1999 年在新加坡 50 家杰出企业中, 排名第二位, 魏成辉被誉为 “薄饼大王”。
陈亚瑞 (港头沁塘村籍)。 20 世纪 90 年代, 成立陈氏投资私人有限公司, 与友人合资在中国上海南京路附近开设高尔夫球练习场俱乐部, 拥有 46 个练习球道、 现代桑拿浴室、 高档餐馆、 酒吧及 1 间体育用品专卖店; 在新加坡与友人合股投资 5000 万元叻币, 成立产业公司, 建设 3 项工程。
郭贤良 (渔溪籍)。 原在印尼经商, 20 世纪 80 年代前转移到新加坡。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 是邦典集团的创办人兼董事主席。 邦典集团在新加坡经营酒店及房地产业, 拥有丽晶大酒店的大量股份, 许多高级房地产; 在香港发展房地产, 创建著名的香港邦德大厦。
许宝忠 (江阴壁头村籍)。 是新加坡亚太酿酒厂总裁。 1990 年, 他经营的亚太酿酒厂属下有 5 家酿酒分厂; 1995 年后, 亚太酿酒厂虎标牌啤酒成为新加坡名牌产品; 至 1999 年, 在 8 个国家发展 15 家酿酒厂,职工 7000 多人。 是年新加坡 《商业时报》 和敦豪国际公司联合颁发 “商业奖”, 许宝忠获得杰出总裁奖,被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委任为亚太经济合作论坛的商业顾问会理事。

拾遗补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移居新加坡的福清人, 大多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 有的在港务局装卸货物, 有的被商行雇用作搬运工, 有的在火锯厂、 砖窑、 树胶厂做工, 还有一部分拉人力车; 一部分人有了积蓄, 便开始经营小商店, 有的买几辆人力车, 在小坡三马路租房子开起人力车馆, 当起车馆馆主。 20 世纪中期,
经济获得发展的新加坡融侨, 开始向交通运输业进军; 20 世纪后期, 在新加坡、 马来西亚的汽车零件业中颇具规模的 10 家公司, 多数是江兜村王氏乡侨经营的。
四、 在马来西亚创业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 马来亚各大市镇, 颇具规模的汽车零件公司, 多是祖籍新厝江兜村的王氏家族开设的。 王德标、 王万源等人到马来亚后, 分别在芙蓉、 新加坡、 怡保等埠开设福和公司、 万台隆公司、 福源兴公司, 经营福特、 飞霞等汽车零件及英国自行车。
20 世纪 90 年代初, 在实兆远各镇村经商的融侨相当多, “福清洋” 一带的 9 家海鲜楼, 7 家是融侨经营的; 实兆远的文华酒店及美丽华酒店也是融侨开设的; 经营建筑原材料供应商的超过 10 家; 经营房地产的在实兆远兴建各类房屋千余间。 20 世纪 90 年代, 年轻一代融侨文化程度较高, 在农业生产领域里拓展副业生产, 专养蛋鸡, 经营养虾等。
郭可模 (新厝江兜村籍)。 在马来西亚峇都巴辖创办柔佛巴士公司之后, 逐渐向建筑业方向发展。
王祖武 (新厝江兜村籍)。 在吡叻州开设多元化的商业机构, 他担任董事主席或董事、 经理的公司有十多家。
王玉民 (东张道桥村籍)。 20 世纪 90 年代, 事业发展渐趋多元化, 他任董事主席或董事、 经理的公司
有六七家。何文翰 (江镜籍)。 出生于马来西亚吡叻州, 退出政坛后涉足金融银行业。 2005 年, 他是 11 家公共公司的董事, 其中 4 家由他担任董事局主席; 他还是 3 家私人公司的董事, 其中 2 家由他担任董事局主席。

拾遗补缺:
20 世纪初至 80 年代, 居住在马来西亚 “福清洋” (实兆远融侨聚居的垦区被称为 “福清洋”)、 格尼市及新甘光的融侨, 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 每家都有 1 万平方米~10 万平方米园地, 在园地上种植橡胶、 油棕、 可可、 水果等作物; 有的租借他人园地种植香蕉、 烟草、 辣椒、 西瓜、 木薯、 蔬菜等作物; 也有从事渔业生产的。
五、 在以色列创业
20 世纪 90 年代初, 福清人通过劳务中介公司介绍到以色列, 2005 年人数约 400 人, 主要从事建筑业,其次是农业与服务行业。
六、 在东帝汶创业
福清人大多是 2002 年 5 月东帝汶独立后来到东帝汶的, 2005 年, 人数 100 多人, 大多数从事建筑工,少数开商店、 饭馆或办公司。

第二节 在美洲国家创业
一、 在美国创业
2005 年, 累计到美国的福清人有 1 万多人。
先期到美国的龙田二村方家三姐弟———方爱珍、 方爱琼、 方同光, 在美国的医学、 航空航天和植物生化等先进学科领域, 贡献卓越。 林同炎东瀚村云庄北窗籍, 他是美国预应力学会的创始人之一, 也是第一个入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的美籍华人; 1985 年, 他独具慧眼, 建议国际开发上海浦东, 使之成为世界第一流城市。
在美国的福清新移民中, 有学有专长的专业人士, 也有餐馆、 洗衣店、 杂货店等服务行业的经营者;但打工的仍占大多数。
陈友云 (音西镇朱山村马山村籍), 20 世纪 60 年代初由香港移居美国, 先后在华盛顿、 纽约经营餐馆“福兴酒店” 和从事贸易。

林惠辉 (海口岑兜村籍), 学有所成后, 于 20 世纪 90 年代在美国旧金山硅谷 1 家公司担任高级工程师, 从事电脑硬件研究和开发工作。
20 世纪 80 年代留美的游达, 完成学业后, 于 20 世纪 90 年代被聘任硅谷中国高科技技术创业者协会技术开发部部长。
二、 在加拿大创业
20 世纪 60 年代, 有 100 多位福清人从东南亚国家 (地区) 移居加拿大多伦多市; 20 世纪 90 年代, 通过留学、 探亲、 投资、 技术移民等渠道到多伦多的福清人 2000 多人, 至 2005 年人数约 8000 多人。 到加拿大的福清人完成一定的资本积累后, 就开小便利店、 咖啡馆之类的小店, 从小本生意做起, 再扩大自己的事业。 许多福清新移民到加拿大, 找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到超市打工, 一有资本, 就去经营超市。
李贵先, 1989 年作为访问学者来到加拿大多伦多; 1998 年, 他和 4 位融籍同乡青年集资 40 万元人民币, 率先在多伦多中区华埠创建华隆超级市场; 随即, 加拿大超市行业迅速兴起, 2000—2001 年,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 福清人经营的超市有华盛、 福耀、 龙发、 华隆、 胜乐、 龙盛、 龙泰、 胜荣、 新华隆等 20 多家, 占多伦多超市总数的 2/3。 2005 年, 李贵先又在士嘉堡市开设第三家华盛, 为北美最大独立超市; 从第一、 二家华盛到第三家, 李贵先用了整整 5 年时间。 华盛在中国有 4 个采购点, 还从泰国、 越南、 印尼、美国以及南美洲等国家购货。 李贵先除开设超市外, 还创办农场。
至 2005 年, 福清人在加拿大除办 20 多家超市、 五六家农场外, 还办起食品、 茶庄、 家居装修、 便利店、 花店、 五金、 建筑装修等数十家公司。 资本雄厚的福清人, 也经营房地产业。 邱文椿, 出生于上迳岭胶村, 1965 年移居加拿大, 出任宝德集团主席, 经营房地产业, 成为加拿大福清新移民的杰出代表。
三、 在阿根廷创业
阿根廷地广人稀, 商机无限, 对于急于出国发展事业的福清人来说, 极其吸引力, 2005 年, 在阿根廷的福靖人有 1 万多人。 福清新移民到阿根廷多数都是先到老华侨经营的超市理货和中餐馆打工, 以积累资金, 有了积蓄, 就自己开办餐馆和超级市场; 除超市外, 还有许多人经营餐饮业、 洗衣店、 礼品店和从事进出口贸易等。
1993 年前往阿根廷的江阴镇人黄阿表, 就是先打工, 后开办商贸公司, 2005 年, 属下有 6 家大型超市。
沙埔文场村人高国城, 1993 年投资移民阿根廷, 创办阿根廷卡斯泰特集团公司, 并经营多家超市、 餐饮店; 2003 年投资 3000 多万元在中国山东开发房地产。
1994 年 9 月 16 日, 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 4 个福清人合股投资开办第一家超市, 一年后这4 个人又各自在其他地段另开超市, 其中的 1 人拓展了十几家分店。 第一家超市, 为以后福清人在阿根廷超市业的发展, 奠定基础。 许多福清新移民纷纷效仿, 以合股的方式开店, 经营几年之后再合并成独股或继续发展分点; 因此, 福清籍华人超市, 便迅速发展起来。 1996 年阿根廷首都有 24 家融籍侨民经营的超市, 到 2000 年, 福清人开办的超市就有 300 多家,到 2003 年底, 超市增加到近 1300 家, 占阿根廷全国超市 80%。
四、 在巴西创业
2005 年, 在巴西的福清人有 700 多人。 融籍巴西福建同乡会会长洪金栋, 1985 年赴日本留学, 辗转玻璃维亚后定居巴西, 他励志创业, 2004 年在当地拥有 4 家较大规模的超市, 并不断拓展巴西、 巴拉圭与中国的经济贸易。
五、 在厄瓜多尔创业
20 世纪 90 年代, 福清人采取投资移民方式赴厄瓜多尔, 2005 年人数 400~500 人, 主要集中在瓜亚基尔、 克维多和首都基多 3 个主要城市及周边沿海城市。 福清人大部分从事餐饮业, 有一些人转向进口生意,还有经营五金、 百货、 农场、 养虾、 食品等业。

六、 在秘鲁创业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福清人开始涉足秘鲁, 2005 年人数约 1500 人, 大多居住在西部沿海地区, 仅首都利马市聚居的就占 60%~70%。 福清人来到秘鲁, 起先是在华侨开办的餐馆、 超市务工, 之后, 就自己开办中餐馆或超市。

第三节 在欧洲国家创业
一、 在英国创业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 就有福清人前往英国自费留学;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至 21 世纪初, 前往英国拓展事业的福清人更是逐年增多, 2005 年, 约有近 4 万人。 到英国的福清人多居住在伦敦, 绝大多数靠打工谋生, 少数人经营餐馆、 饭店, 一部分人做小生意。 在餐馆、 饭店打工的约占 60%; 搞建筑装修的约占
10%。
创业有成者当推何家金 (江镜前华村籍)。 1980 年春节后, 18 岁的他到伦敦大学攻读商务专业。 大学毕业后, 他创办兄弟有限公司, 经营冷冻、 生鲜食品批发业务。 21 世纪初, 他又拓展经营房地产、 旅游和特快汇款业, 拥有 20 多幢不动产。 2005 年, 特快汇款业务在英国、 加拿大、 阿联酋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
区建立 6 家分支机构, 处理世界上 8 种主要货币; 在中国与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等十多家银行协作, 成为以华人为主兼顾老外的知名特快汇款机构。 2002 年 2 月, 他在英国创办 《新欧侨报》, 为欧洲唯一 1 家全彩铜版印刷的华文报; 2005 年 10 月, 《新欧侨报》 与 《福建侨报》 合作, 开辟 “海峡西岸” 和 “情系八闽” 两个专版, 介绍海峡西岸经济区情况, 得到中国驻英使领馆的肯定。
二、 在意大利创业
2005 年, 意大利融籍新移民, 约有 6000 多人, 主要分布在中部的普拉托、 洪波利地区和南部的那波利地区。 这些新移民, 虽然旅居时间不长, 且大部分靠打工为生, 但事业发展迅速经济实力却较雄厚。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获得居留权, 其中少数佼佼者开始经营制革或制衣业, 发展前景看好。
游明瑞。 1989 年, 他抵达意大利, 起先在皮衣厂做工, 后来在台湾人开办的餐馆做工, 从招待干到大厨, 能做正宗川菜、 意大利餐、 蒙古烧烤。 1997 年, 他开办工厂, 专业生产沙发, 2005 年成为中国人在意大利开设的最大企业。 是年, 他促成世界第二大沙发企业———意大利尼古拉蒂公司总裁尼古拉蒂的儿子到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设诚丰公司, 成为在亚洲唯一的生产基地, 年产值 10 亿元人民币。
三、 在俄罗斯创业
到俄罗斯的福清人主要是经商贸易和务工, 2005 年, 在莫斯科经商贸易务工的近 3000 人。
事业有成者首推何文安 (江镜南华村籍) 兄弟。 1989 年, 兄弟俩来到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 致力于黑河两岸边贸交易, 进而在布市开发房地产, 从事副食品加工业、 农业和大规模森林开发。 1992 年, 何文安组建成立榕商贸易公司, 1996 年, 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在俄罗斯的独资企业 “华富集团”, 拥有千万资
金和数百名员工。 公司先后独立承建高尔基大街具有现代风格的居民住宅楼、 阿穆尔州住宅楼和卫生防疫办公大楼、 友谊公园以及布尔汉诺夫卡河的河堤加固工程; 1998 年 3 月, 在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中心投资建设附带商业城的综合楼; 同年 6 月承建阿穆尔二局多项工程; 1999 年, 在俄罗斯购置 400 平方公里的红松原始森林, 进行木材采伐、 板材加工和木制品生产。 21 世纪初在阿尔穆州开发天然矿泉水资源, 兴建疗养院和休养所, 生产涂料和石材, 加工黄豆制品, 种植甜菜, 兴办糖厂, 向国际化、 现代化集团迈进。
四、 在西班牙创业
福清人来到西班牙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 趁西班牙每几年都有特赦非法入境者的法律, 欧洲国家的福清留学生和从中国过去的福清人大量进入西班牙, 2005 年有 5000 多人, 他们大多数都获得合法身份, 主要经营餐馆或在中餐馆打工。
五、 在爱尔兰创业
20 世纪 90 年代初, 大多数福清人是通过留学途径来到爱尔兰, 部分则通过劳务方式赴爱尔兰, 2005年有 4000 多人, 他们绝大多数是在华侨华人开办的中餐馆打工。
六、 在匈牙利创业
20 世纪 90 年代末, 就有福清人来到匈牙利, 2005 年有 700 多人, 多数是打工, 一部分经营饭店、 百货店等商贸业。
七、 在希腊创业
20 世纪 90 年代末, 就有福清人来到希腊谋生发展; 而多数人是在 21 世纪初到达的, 2005 年人数约300 人。 福清人到希腊主要从事服装、 餐饮等行业。 事业有成者为希腊华人华侨福建同乡联合总会会长陈金辉 (祖籍福清), 他 20 世纪 90 年代末来到希腊发展事业, 2005 年拥有 2 家服装店和 1 家中餐馆, 总资产约 100 万欧元。
八、 在德国创业
德国, 对于中国人入境卡得很紧, 然而 20 世纪 80 年代末仍有一些福清人, 在亲戚朋友援引下, 以特种劳工身份进入这个国家, 后转为定居, 2005 年人数约 1400 人。 到德国的福清人 90%以上经营餐馆、 饭店这一艰辛的服务性行业。

第四节 在大洋洲国家创业
一、 在澳大利亚创业
福清人绝大多数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到澳大利亚的, 至 2005 年人数逾万人。 他们经历打工赚钱的资本积累, 之后一部分人利用积累的资本发展事业。 涉及的行业有建筑业、 进出口贸易、 家电销售等。 20 世纪 90年代后期, 有的开公司、 办工厂, 有的开餐馆、 商店, 新一代实业家、 商人不断涌现。 在墨尔本, 福清人自置物业, 发展几十家商业网点; 在悉尼, 无论是从事建筑装修、 家具制造、 服装食品, 还是从事经济贸易、 电脑服务行业, 都有其成功者。 还有不少有才华的青年学子获得高等学位, 成为经济部门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
陈祖粤 (江镜岸兜村籍)。 20 世纪 80 年代到悉尼, 先在华人餐馆打工, 后进入北悉尼一家木工厂。
1990 年底, 许多木工厂在席卷澳洲的经济风暴中倒闭, 而他却正和一位同乡在另一家木工厂承包制作乡村家具, 半年后, 他和两个合作伙伴以极为低廉的价格购买下这家工厂, 于 1991 年 8 月办起一家小型家具厂, 成为中国大陆赴澳留学生办厂的先驱。 1994 年, 又开办一家木工厂。 经过 8 个春秋的努力, 2002 年,陈祖粤成为悉尼有名的 “家具大王”。
陈丽强 (江镜鹤潭村籍)。 1990 年 1 月到悉尼半工半读。 1993 年, 与同乡好友合办家具厂, 1999 年底,家具厂发展到 3 家分厂、 4 家家具连锁店, 并成立投资信息咨询中心。 21 世纪初, 他把目光转向中国上海,在上海创办家具厂。
许彬。 1992 年初从一位华人手里租赁一家豆芽加工厂, 成为福清留学生中最早放弃打工自己办厂经商的一员。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 他经营多家杂货店, 生意兴隆。
陈国经 (海口东阁村籍)。 1992 年先是租赁一家店面开水果蔬菜店, 效益较好, 就购置运货车辆, 又租赁店面经营肉蛋等副食品, 很多福清人仿效他, 开水果店、 蔬菜店、 杂物店、 牛奶面包店等。
薛辉雄 (海口籍)。 经营服装业也很有成就。

二、 在新西兰创业
20 世纪 80 年代末, 福清人大多以留学及家庭团聚方式移民新西兰; 20 世纪 90 年代, 又有少部分人通过留学方式到新西兰后转为定居。 2005 年人数近 9000 人, 遍布新西兰 30 多个城市和乡镇。 他们大部分靠打工生活, 少部分从事贸易、 地产等行业。
三、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创业
20 世纪 80 年代末, 福清人来到巴布亚新几内亚, 2005 年人数约 600~800 人。 刚到时, 他们是将其作为进入美国的跳板, 后一部分福清人在当地做生意, 从事餐饮、 食品、 百货等行业; 而大多数人没有合法身份, 给他们事业发展带来诸多不便, 因而有的福清人与当地人通婚, 以获得合法身份拓展事业。
四、 在汤加创业
20 世纪 90 年代, 福清人多数是以家庭方式移居汤加, 2005 年人数约 300 多人。 主要从事餐饮、 食品、百货、 建筑及水产等行业。

第五节 在非洲国家创业
一、 在南非创业
20 世纪 90 年代后, 前往南非的福清人逐年增多, 2005 年有 2 万多人, 分布在南非各大城市及其郊区。
他们大多开店或办公司, 批发各种服装、 鞋类、 电器等; 也有从事进出口贸易、 旅游等行业; 有 2 个陈氏家族和 1 个方氏家族开超市。
纽堡市是南非华商的大本营, 号称南非的 “中国城” “香港城”, 聚集着上百家华商开设的商品批发店, 每天都有来自南非各地的福清人到这里进货; 在纽堡, 有福清人开办的 “福清特色” 的小吃店, 那里有地道的福清 “海蛎饼”。
二、 在莱索托创业
20 世纪 80 年代末, 就有福清人来到莱索托, 2005 年约有 2000~3000 人。 他们大多是白手起家, 一般是打几年工, 有了一定积蓄后, 开始做小本生意; 然后开超市、 百货批发店以及从事家具业等。
从事经商的福清人, 20 世纪 90 年代主要集中在首都马塞卢; 后来由于到莱索托经商的华人逐渐增多,21 世纪初, 经商活动逐渐转向莱索托全国各地, 甚至转到腹地大山里; 还由于莱索托治安状况不佳, 21 世纪初, 一些福清人陆陆续续搬到毗邻莱索托的南非小镇———淑女镇居住, 而他们经商活动主要还在莱索托。
前往莱索托最早的福清新移民是陈克辉、 方则基、 何青 3 人, 3 人经过一年多艰辛的打工生活, 既积累了部分资金, 又熟悉当地人的消费方式和商贸市场情况, 后便合伙开办一家小型超市; 再经过一年多,小型超市发展为 3 家大型超市。 随着经营业务的扩大, 急需雇员协助, 他们遂回福清通过劳务渠道招聘一
批年富力强的乡亲到莱索托。 先安排他们在 3 家超市里协助打理业务, 待这些后来者熟悉业务, 有了资本后, 便让其另开商店超市当老板; 因而, 福清人经营的商店超市越来越多。
1995 年, 方则江等人应方则基邀请, 放弃国内生意, 前往莱索托寻求新的发展。 经过两年的努力, 于1997 年, 相继成立以方则江、 方则基为主的方林贸易有限公司, 以陈文为主的华文贸易有限公司, 以何青、 陈强为主的华盛贸易有限公司, 以陈克辉为主的陈氏贸易有限公司, 这些公司属下还有分公司和几十家商店超市。
三、 在马达加斯加创业
福清人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到达马达加斯加, 2005 年约 100 多人, 主要来自宏路的林氏家族。 他们为主经营杂货零售、 土特产收购与批发及餐饮业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志1989-2005:第三十六篇华侨/第二章在居住国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