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丶未央 发表于 2019-2-28 16:32:09

福清市志1988版:卷二十四 群团 / 第二章 共青团县委

第二章 共青团县委
第一节 组织发展
民国19年(1930年)夏,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委员黄孝敏派共青团员何希銮回福清,先后在县中学、汽车站和宏路圣来小学发展10多名团员,建立3个团小组,在中共福州中心市委领导下开展工作。同年秋,在福清城关道南小学建立福清党团混合支部,谢廷清任党团混合支部书记,团员何希銮、王道秋任支部委员。党团混合支部在城关、宏路、东张一带开展革命活动。是年冬,谢廷清被国民党逮捕,何希銮赴沪升学,党团组织随之解散。

民国21年7月,中共福清特别支部成立之后,由特支委员余长钺兼任共青团福清县委书记。

民国23年8月,在福清西部地区角楼村成立共青团福清中心县委,陈振芳(即程序)任书记。

1950年12月,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福清县工作委员会。1950~1951年,团的组织工作重点是在机关、学校、农村中发展团员,建立团的基层组织。至1951年底,全县建立107个团支部,发展团员2104人。翌年全县有171个团支部,4087名团员。

1953年2月20日,召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福清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福清县第一届委员会。3月始,建立一区、四区和七区团区委会。并逐渐地配备县、区团的干部,全县计有专职团干38人,是年全县有团员4225人(女团员965人;农村团员3179人,机关团员538人,学校团员411人,工厂团员17人,街道团员75人,其它5人),建立183个支部(农村支部126个,机关支部30个,学校支部16个,工厂支部1个,街道支部10个)。

1956年3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福清县委员会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福清县委员会。

1958年在整团工作中,共开除团员53人,超龄团员退团3122人,新发展团员4021人。全县共有661个团支部,团员18882人。1965年,全县有772个团支部,团员18065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团县委被“造反派”夺权,处于瘫痪状态。1969年11月,召开福清县“红卫兵”代表大会,产生福清县“红卫兵”代表总团,取代团县委。

1970年3月,县组织工作队到各公社、各大队,在开展公社整顿工作的同时,开展整建团工作。至1972年5月,县整建团工作基本结束,全县有22540名共青团员恢复组织生活,487个团支部恢复活动。1976年基层团委29个,团总支22个,团支部666个。全县青年129299人,团员25652人,其中女团员7867人。发展团员506人,超龄团员离团239人。

1978年基层团委30个,团总支16个,团支部679个。全县青年168457人,团员20387人,其中女团员6715人。发展团员3709人,其中发展女团员1339人,超龄团员离团数7119人。

1981年基层团委32个,团总支4个,团支部766个。全县青年191542人,团员23397人,其中女团员8199人。发展团员3369人,超龄团员离团1775人。

1984年基层团委33个,团总支24个,团支部854个。全县青年212518人,团员28081人。其中女团员9691人,少数民族团员37人。发展团员4196人,超龄团员离团1078人。

1986年基层团委39个,团总支30个,团支部978个。全县青年228658人,团员31606人,其中女团员10963人。发展团员5881人,超龄团员离团4195人。1988年,全县有972个团支部,团员35845人。

第二节 历次代表大会
一、第一次代表大会

1953年2月20日,在县城召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福清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分析了形势,讨论了任务,研究了团组织当好党的助手问题。选举产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福清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一任书记崔子斗。

二、第二次代表大会

1955年10月,在县城召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福清县第二次代表大会。会议号召:全县广大团员与青年在开展以生产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农业增产运动中,在修建国防工程中,要起先锋模范作用。选举产生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福清县第二届委员会。

三、第三次代表大会

1956年9月28日至10月1日,在县城召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福清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到会代表245人。会议选举出席福建省第二次团代会的正式和侯补代表9人,选举产生共产主义青年团福清县第三届委员会。

四、第四次代表大会

1959年12月22~24日,在县城召开共青团福清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代表352人。大会总结团的工作经验,讨论形势和任务,检查和批判所谓“右倾思想”和“右倾情绪”。订出团的工作计划:在全县团员中开展“人人谈经验,个个争上游”的竞赛活动;在全县青年中掀起“学先进,赶先进,见师就拜,遇标兵就赶”的高潮。大会通过《动员全县团员带领广大青年继续反“右倾”、鼓干劲,在继续“大跃进”中发挥更大的突击作用和先锋作用》的决议。选举产生共青团福清县第四届委员会(委员18名)。

五、第五次代表大会

1962年2月,在县城召开共青团福清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代表388人。大会通过团县委的《鼓足干劲,在夺取1962年新胜利的斗争中发挥团的战斗作用》的工作报告的决议。会议动员全县共青团员和广大青年更高地举起“三面红旗”,鼓足干劲,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夺取1962年新胜利的斗争中做出更大的贡献。选举产生共青团福清县第五届委员会。

六、第六次代表大会

1963年2月1~2日,在县城召开共青团福清县第六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代表505人。会议听取和讨论团县委的工作总结和工作任务的报告,通过为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而奋斗的决议书。选举出席团省代会代表14名,候补代表5名。选举产生共青团福清县第六届委员会(委员21名)。

七、第七次代表大会

1964年9月19~25日,在县城召开共青团福清县第七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561人。会议的中心任务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促进青年革命化”。大会听取团县委的工作报告及对团中央“九大”会议精神的传达。选举产生共青团福清县第七届委员会(委员23名,常委7名)。

八、“红卫兵”代表大会

1969年11月,在县城召开福清县“红卫兵”代表大会。产生福清县“红卫兵”代表总团,取代团县委。

九、第九次代表大会

1972年5月4~7日,在县城召开共青团福清县第九次代表大会。出席会议代表610人。会议交流青年工作经验;选举产生共青团福清县第九届委员会(委员29名,常委7名)。

十、第十次代表大会

1978年8月15~19日,在县城召开共青团福清县第十次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代表518人。大会总结党的“九大”以来团的工作,动员全县团员为实现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而奋斗。会议通过团县委的《动员起来,做新长征的英勇突击手》的工作报告的决议。选举产生共青团福清县第十届委员会(委员23名,常委5名)。

十一、第十一次代表大会

1981年10月21~23日,在县城召开共青团福清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参加大会的代表308人。大会学习讨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贯彻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求在青少年中开展“三热爱”(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教育;把“学雷锋、树新风”、“五讲四美”(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活动引向深入;把争当新长征突击手,创先进团支部活动开展起来;抓好“做合格的共青团员”的教育。会议通过团县委的《团结奋斗,振兴中华,做新时代的先锋》的工作报告的决议。选举产生共青团福清县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23名,常委7名)。

十二、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1984年12月5~7日,在县城召开共青团福清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代表362人。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大会指导思想。会议动员全县团员、青年,勤奋学习、振奋精神、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在“四化”建设的实践中,真正成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会议通过团县委的《站在改革前列,为振兴福清贡献青春和智慧》的工作报告的决议。选举出席团福州市委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78名。选举产生共青团福清县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29名,常委7名)。

十三、第十三次代表大会

1987年7月13~14日,在县城召开共青团福清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代表321人。会议通过团县委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方针,为福清两个文明建设贡献青春》的工作报告的决议。会议要求各级团组织积极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以创新求实的精神,把共青团建设成为团结教育青年的坚强核心。选举产生共青团福清县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23名,常委7名)。

第三节 主要活动
一、生产活动

1953年,团组织发动团员及广大青年并带动群众参加互助合作运动与爱国增产竞赛活动。在活动中青年团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1955年,团的工作重点是集中力量,协助党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各项支前工作任务,诸如参加修筑龙田机场等国防工程建设。

1958~1959年在“大跃进”浪潮中,团的工作非常活跃,青年人有一股革命热情,拼命干的精神。然而浮夸风、“共产风”十分严重。是时,全县有15万名青年为“大炼钢铁”、“大办粮食”而战;有4.5万名青年参加水利建设,占全县民工68%,其中参加兴建东张水库4万多人;组织758个突击队搞粮食丰产试验;组织4.82万人造林种果,营造青年万亩林一处;建立青年养猪场80多个。1958年,遭受两次强台风袭击,全县有4.62万人参加救灾抢险工作,其中团员、青年3.4万人,占70%。

1960~1961年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广大团员、青年在困难环境中经受考验,接受教育。机关、工厂、学校有3500名青年自愿奔赴农业第一线,为国家分忧解难。1960年开发“万宝山”时,虽然大家肚子还吃不饱,但广大团员、青年毫无怨言。在造林、种果中,哪里最艰苦,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团员、青年。

1978年,团的活动随着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农村组织青年突击队211个,青年科技小组243个,搞试验田、种子田、丰产田1627亩。1979年,在农村,组织团员开展“每人种10棵树,积10担肥,一月做一件好事”活动。到年底全县青年植树95万株,做好事2000多人次。在工厂,团县委组织全县工厂青年参加“增产节约百日赛”活动,有706人参加,共节约23.62万元,平均每个青年工人节约334元。1980年,开展农业科技活动,全县400名农业科技队伍中,农村团员参加活动有320名,占80%,建立“三田”8575亩,建立高额丰产田的团支部273个,面积达801亩。

1984~1985年,开展“营造绿色长城”活动。宏路洋梓大队团支部造林386亩,团中央、林业部授予绿化祖国突击队称号,被团省委评为福建省青少年植树造林突击队。三山乡4位青年被团省委评为福建省青少年植树造林突击手。全县青年造林36034亩,植树近50万株。

1988年,共青团同各主管部门联合举办20多个专业青工培训班共831期,受训人数2.27万人。龙田镇被评为省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培训先进镇。

二、思想政治教育

1953~1957年,学校团的组织遵照毛泽东主席提出的“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要求,在青年学生中大力开展“三好”活动。青年学生为创“三好”班级,做“三好”学生而积极锻炼身体,努力学习功课,争取多做好事。校园内朝气蓬勃,生机盎然。

1958~1959年,在青年学生中开展“兴无(无产阶级思想)灭资(资产阶级思想)”活动,引导青年学生争取读书、劳动、思想“三丰收”。

1963年,响应毛泽东主席号召,在全县青年中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是时,社会上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蔚然成风。

1964~1965年,以提高青年阶级觉悟为主要内容,组织团员、青年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各基层团组织,组织青年访贫问苦,学习毛泽东著作,请“三老”(老干部、老工人、老贫农)讲“三史”(村史、社史、家史),不断提高青年阶级觉悟。1964年,全县参加学习毛泽东著作的团员、青年5346人,学习小组274个。1965年,结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展创“四好”(政治思想好,“三好”活动开展好,组织生活健全好,联系群众作风好)支部和“五好”青年活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团的工作受到冲击。至1972年各基层团组织才逐步恢复活动。是年下半年至1973年,在团员、青年中开展反对资产阶级腐蚀的斗争,举办反腐蚀斗争展览会。大唱《国际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革命歌曲。引导团员、青年搞马列主义,维护安定团结。

1978年,团对青年政治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把被“文化大革命”搞乱的社会风气、道德标准纠正过来。是年,组织团员、青年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对青年再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1979年,对团员、青年进行“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开展“向最可爱的人学习”活动,请对越自卫还击战英雄作报告,受教育青年达两万多人次。并继续以雷锋光辉形象教育青年,树立社会良好风气,在全县青年中开展“学雷锋、树新风、人人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对城镇青年进行共产主义道德风尚教育。

1981年7月,在纪念建党60周年的日子里,开展“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活动,以党史、团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主要内容对团员、青年进行共产主义信仰教育。

1982年3月,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为内容的文明礼貌月活动,组织机关、学校青少年到社会做好事。翌年以当代青年楷模张海迪、朱伯儒为学习榜样,提出“学英雄,’赶先进,争当80年代活雷锋”的要求。城关镇西大街团支部组织的利民服务队被评为省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组织的学雷锋小组受到省委、省府表彰。

1984年,在青年中开展“祖国在我心中”活动,组织青年学生听战斗英雄录音报告,受教育青年学生达4万多人次。为丰富教育内容,1985年把活动同向革命先烈学习结合起来,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长征胜利50周年、“一二九”学生运动50周年结合起来,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和纪律”教育。

1986~1988年,在青少年中继续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对青少年进行文明礼貌、道德风尚教育,组织团员、青年为军、烈属、五保户、困难户做好事,并组织慰问队慰问老红军、老干部、老劳模、老教师、老科技工作者等。

三、参加政治运动

50年代初期,组织团员、青年参加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运动。在运动中,团员、青年站在前列,起带头模范作用。“土改”、“镇反”时,农村有98%以上团员、青年参加运动,成为运动的主力军,为保证运动顺利开展,日夜站岗放哨,维护社会治安,并积极参加“剿匪”、“反霸”、“反特”等斗争。抗美援朝时,国家经济还十分困难,但由于许多青年人有高度爱国主义觉悟,除踊跃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抗美外,在后方都能想尽一切办法为抗美援朝捐款作贡献。

1962年,在紧急备战中,团员、青年成为各个部门的骨干力量。全县参加军事训练的青年21365人,参加担架队的2219人,参加民工队的5772人,参加武装基干连民兵的7077人。

附:县少先队

40年代,福清县曾一度有过儿童团和少年自卫队的组织。

1950年,全县各中、小学开始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1953年改称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

1955年,组织校外少先队,但没有坚持下来。

1962年全县有287所中、小学建立少先队组织,队员34861人,辅导员1011人。

1963年1月,在音西公社周店大队搞试点,以民校为阵地,建立校外少先队组织,并举办“少年之家”,开展活动。全县队员38510人,其中城镇4860人;辅导员1129人,其中城镇92人;总辅导员154人,其中城镇14人;中队辅导员974人,其中城镇83人。

1964年,音西公社36个大队中就有30个大队团支部建立校外少先队。东张公社也建立校外少先队。建队前,都对少年儿童进行队章教育,教唱队歌,举行入队仪式。开展队的经常活动。1965年,基层团支部增设少年委员,贯彻团带队精神,专管少先队工作,并选派年轻优秀团员担任辅导员工作,形成全团带队的局面。是年建队单位发展到671个(校外156个),队员61574人(校外4417人),辅导员1603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校外少先队工作遂告停止。学校少先队组织被“红小兵”所替代。1978年恢复少先队组织的学校有523所,队员37605人。辅导员1249人,其中专职25人,校外19人。

1980年,全县建立少先队的小学504所,中学17所,少先队员56601人。辅导员1858人,其中专职的35人。

1983年,全县建立少先队的小学567所,中学21所,少先队员113589人。辅导员2904人,其中专职28人。

1985年,有少先队组织的学校584所,队员116876人。辅导员3145人,其中专职的31人,校外的62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志1988版:卷二十四 群团 / 第二章 共青团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