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人 发表于 2019-2-28 15:31:56

福清市志1989-2005:第三十四篇卫生/第二章疾病防治

第二章 疾病防治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1989 年, 全县鼠疫防治工作进入全面监测阶段。 至 2005 年, 脊灰、 白喉没有病例报告, 麻疹、 新生儿破伤风、 百日咳、 流脑、 乙脑等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 一些新发传染病 (如艾滋病) 难以遏制, 一些历史上曾被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 (如淋病、 梅毒、 肺结核发病率逐年上升), 一些常见传染病 (如肝炎、 痢疾等) 保持着较高发病水平, 出现登革热等一些输入性传染病, 威胁群众健康。
一、 鼠 疫
1989 年, 恢复鼠疫疫源监测 (1952 年, 鼠疫在福清绝迹), 检测鼠类 1183 只、 蚤类 2288 只, 819 份经鼠血清间接血凝试验, 结果均为阴性。
1992—1993 年, 在三山镇三山村、 港头镇南郑村从小家鼠、 褐家鼠血清中检出 3 只鼠血清阳性, 证实福清存在鼠间鼠疫传递痕迹, 表明人间鼠疫控制之后, 鼠间鼠疫处于相对静息状态。
1999 年, 在海口镇、 龙田镇开展监测, 4-9 月家鼠鼠密度为 6.51%, 以黄胸鼠为强势种, 家栖鼠染蚤率为 41.2%, 以印鼠客蚤为强势种, 平均蚤指数为 1.20, 印鼠客蚤指数为 1.15; 500 份鼠血清均为阴性。
2000 年, 在江镜镇、 音西镇开展监测, 4-9 月鼠密度为 8.28%, 家栖鼠染蚤率为 42.68%, 总蚤指数1.07, 印鼠客蚤指数为 1.05。
2001 年, 建立市、 镇、 村三级疫情监测网络, 落实疫情 “三报” 制度, 春秋两季开展全市性灭鼠保粮运动; 在宏路镇、 阳下镇开展监测, 监测结果: 家栖鼠密度为 7.56%, 家栖鼠染蚤率为 40.95%, 总蚤指数为 1.21, 以印鼠客蚤为强势种。 12 月, 卫生局制定 《福清市鼠疫控制应急预案》, 市卫生防疫站承担鼠疫反向血凝检测任务, 建立鼠疫检验实验室, 配齐检验设备。
2005 年, 在江阴镇开展监测, 4-9 月家栖鼠密度为 4.82%, 以黄胸鼠为强势种, 染蚤率为 30.73%, 总蚤指数为 0.64, 印鼠客蚤指数为 0.63, 缓慢细蚤为 0.01, 印鼠客蚤为当地强势种。 多年监测结果表明, 作为鼠疫重要保存宿主的黄胸鼠和媒介昆虫印鼠客蚤密度仍保持较高水平。
二、 霍 乱
1988—1993 年, 福清的稻叶型霍乱停息。
1994 年, 发生小川型霍乱 245 例, 死亡 2 例, 病死率 0.8%; 处理疫点 240 处, 投入消杀灭药物有: 漂白粉 10 吨、 漂白粉精片 0.5 吨、 敌敌畏 700 公斤、 溴氰菊脂 0.5 公斤, 人群预防用药强力霉素 7500 人(份), 投入专项经费约 12 万元。
1995 年, 发生小川型霍乱 4 例, 全部得到治疗康复。
1999 年, 发生小川型霍乱 180 例, 带菌 1 例, 疫情波及 17 个乡镇 108 个村, 其中 60%分布在龙田、江境、 港头等镇。 4-5 月对市内部分甲鱼养殖场采集水样 155 份, 检出 0139 群霍乱弧菌 5 株, 流行期采集水样 20 份, 检出 0139 型霍乱弧菌 2 株, 未发生相关病例。
2000 年, 发生霍乱 33 例, 首例发生在 7 月 25 日, 末例发生在 9 月 21 日, 波及 13 个乡镇 28 个村, 其中小川型 30 例, 0139 型 3 例, 病例呈散在性发生, 均为 1 户 1 例, 病例间无明显联系, 病例中年龄最大84 岁, 最小 9 个月, 男性 15 例, 女性 18 例, 农民占 81.8%, 服务员、 学生各 1 例, 散在儿童及其他各 2例, 对 350 份海产品、 210 份污水样品进行检测, 其中 4 月从江阴镇农贸市场采集海蛎检出 1 株 “小川型”霍乱菌; 配备氟呱酸 2 万片、 漂白粉 10 吨、 敌敌畏 250 公斤、 过氧乙酸 50 箱、 “533” 8 箱用于防治。 市卫生局举办 2 期培训班, 邀请专家前来授课, 参训人员 110 多人。
2005 年 9 月 4-17 日, 报告 18 例确诊病例 (3 例携带者、 63 例密切接触者、 38 例疑似病人经核实后均被排除), 病例分布在 6 个乡镇 17 个村, 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带, 各年龄段均有病例, 职业以农民和家庭主妇为主, 呈散发状态, 除出现一起 1 户 3 例食物型霍乱外, 其余均为 1 户 1 例, 霍乱弧菌培养结果全部为静息多年的 01 群稻叶型霍乱。
三、 艾滋病
1993 年 11 月, 福清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者, 是由泰国经性途径感染输入性病例, 归国入境时检出。
2001 年, 福清成为省级艾滋病监测哨点, 开始对娱乐场所服务小姐、 戒毒所吸毒人员及大众人群进行行为学或血清学监测。
2004 年, 对娱乐场所服务小姐行为学调查结果显示: 婚前性行为占 84.80%, 服务小姐第一次性生活平均年龄约 23 岁, 约有 18.4%出现过性病症状, 传播途径全部知晓率为 20%; 流动人口淋病、 梅毒发病率分别为 10.29/10 万、 23.07/10 万, 胎传梅毒 11 例。
至 2005 年, 完成城区部分娱乐场所服务小姐行为学监测 1046 人, 血清学监测 76 人/份, 戒毒所吸毒人员行为学监测 142 人, 血清学监测 292 人/份。 是年, 市疾控中心举办防治艾滋病培训班, 参加人员 50 人;建立疾控中心艾滋病初筛实验室、 自愿咨询室; 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 89 例, 其中: 本地户籍发病数 73例, 外地户籍 11 例, 境外人员 5 例, 死亡 15 例; 年龄最小 3 岁, 最大 68 岁, 20~40 岁占 79.78%; 男女性别比为 2.296: 1, 已婚占多数; 涉及 18 个乡镇, 农村地区占 79.77%, 职业以家务、 商业、 农民为主; 初中以下学历占多数。 流行早期以境外感染为主, 后发展到境内外感染并重, 或以境内感染为主模式转变; 呈现家庭聚集现象, 一家有 2 例或以上的有 9 个家庭, 夫妻间感染有 10 对, 福清市三种传播途径均已出现; 经异性间传播占 48.32%, 静脉吸毒感染占 23.60%, 母婴传播占 4.48%, 23.60%不详; 境外传入主要来自新加坡、 南非、 日本、 泰国、 柬埔寨、 汤加、 奥地利、 缅甸、 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 香港地区。
四、 登革热
2001 年 8 月, 福清市医院报告 1 例经省疾控中心确认的输入性登革热病例, 患者男, 38 岁, 住融城,病前曾到过印尼探亲旅游, 血清 IGM、 IGG 抗体阳性, 经流行病学调查系境外感染。
2005 年, 报告 3 例现症病例, 6 例隐性感染者, 全部为新加坡输入性病例; 时间在 8—10 月, 病例中年龄最小 20 岁, 最大 68 岁, 病例分布在海口、 阳下、 东张、 江镜、 音西、 港头、 融城等 7 个镇 (街), 病例间无相互关联, 均为 1 户 1 例, 无二代病例发生; 医疗单位对 3 例患者及时给予住院隔离治疗, 6 例隐性感染者在家隔离医学观察, 密切接触者 26 人医学观察 15 天并采血检测均为阴性; 分别对病例所在村开展杀灭伊虫成蚊活动, 翻盆倒罐清除蚊虫孳生地。 5-10 月, 在 4 个乡镇 6 个村开展登革热媒介孳生地调查,入户调查 600 户, 调查容器 2368 个, 其中阳性容器数 250 个, 平均布雷图指数为 41.67 (高出规定指标8.334 倍), 布雷图最高为阳下镇上街村指数 85, 最低为阳下镇埔尾村指数 2, 阳性容器主要分布在住宅周围的蓄水罐、 闲置废缸罐、 旧碗类、 桶类等。
五、 非典型性肺炎
2003 年 2 月, 福清首次报告 1 例来自广东省疫区高疑 “非典” 病例, 至 4 月底共报告观察病例 13 例,经诊治病人全部痊愈出院, 搜索密切接触者 86 例, 隔离医学观察 2 周, 未发现异常, 按规定解除跟踪随访, 所有观察病例后全部为排除病例。
2003 年 4 月, 成立市疾控中心防治 “非典” 领导小组, 对流行性病学调查组、 消毒组约 40 人进行 3 次业务培训; 5 月流调组成员进驻二级以上医疗单位, 组织人员深入镇 (街) 进行督导, 举办专业人员业务培训, 参训人员 100 多人。 至 2005 年, 没有发现 “非典” 病例。
六、 结核病
1989 年起, 贯彻实施县卫生局颁发的 《关于福清县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的发现、 治疗和管理的意见》。
1990 年, 苍霞村参加全国统一流行病学调查活动, 专项调查 1347 人, 检出活动性肺结核病人 7 例, 其中菌阳 3 例, 患病率及菌阳患病率为 0.52%、0.22%。 14 周岁以下儿童抽样 453 人, 检查卡痕 442 人, 有卡痕者271 人, 卡痕率为 61.31%; 作结素试验 442 人, 结果呈阳性反应 79 人, 阳性率为 15.87%。
1997—1999 年, 分别治疗肺结核病人 505 例、 588 例、 451 例。
2000 年, 启动结核病归口管理, 市卫生防疫站成立结核病防治科并建立 “结防” 门诊, 以市卫生防疫站、 龙田医院及高山、 渔溪、 东张中心卫生院 5 个单位为市结核病定点诊疗单位, 其它医疗卫生单位执行结核病转诊。 是年治肺结核病人 623 例, 其中痰菌阳性病人 174 例。
2001 年, 全市报告转诊结核或疑似肺结核病人 907 例, 定点单位治疗肺结核病人 799 例, 其中痰菌阳性病人 366 例, 年菌阳登记率为 30.5/10 万。 是年, 福清市被评为 “福州市卫生系统结核病防治工作先进单位”。
2002—2003 年, 各综合医疗卫生机构报告转诊疑似肺结核病人 3890 例, 登记治疗肺结核病人 1624 例,其中痰菌阳性病人 885 例。 2003 年启动福建省 “世行” 贷款和英国赠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工作。
2004 年, 23 个非定点结核病治疗管理单位报告转诊疑似肺结核病人 2467 例, 治疗肺结核病人 513 例,其中痰菌阳性病人 513 例, 菌阳新登记率 41.04/10 万。
2005 年, 继续实施 “世行” 贷款和英国赠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 启动全球基金第四轮结核病控制项目。 转诊疑似肺结核病人 3325 例, 治疗肺结核病人 650 例, 其中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 445 例。


第二节 寄生虫病防治一、 丝虫病
病原、 蚊媒监测 1989 年起, 对丝虫病进行病原学、 蚊媒监测, 并对晚期丝虫病人展开调查。 以高发区的江镜林厝村为监测点, 病原学为 2 年 1 次, 血清学与蚊媒监测每年 1 次。 是年查出阳性率为 0.67%(17/2782), 给予服用海群生药物 1 个疗程。
1991 年, 对 19 个乡镇 19 个村进行病原监测, 血检人数 33276 人, 查出阳性 29 例, 平均阳性率为0.07%, 阳性者平均密度 8.3 条微丝蚴/60uL, 虫种鉴别为班氏丝虫, 丝虫感染者给予海群生药物治疗; 林厝村监测点阳性率为 0.04% (1/2031)。
1992—1997 年, 病原监测 10 个乡镇, 共血检人数 47504 人, 其中外来人口 10764 人 (血检为交叉双检法), 未发现阳性者。
至 1998 年, 蚊媒监测累计 25 个乡镇、 31 个村, 其中 20 个村, 为病原监测血检点, 于凌晨 4—8 时,捕捉房帐内吸血蚊虫, 共捕捉致倦库蚊 15217 只、 中华按蚊 229 只, 经剖验结果均为阴性 (未查出微丝蚴)。 是年, 11 个镇共血检 10103 人均为阴性, 未发现微丝蚴感染血症者。
血清学监测 ( IFAT) 1990—1994 年, 采集人群血清样本 1999 份, 抗体阳性 138 份, 阳性率分别为15.31%、 7.23%、 5.84%、 2.79%、 3.70%, 平均阳性率 6.90%, 结果表明: 人群抗体阳性和滴度呈逐年衰降,趋向非丝虫病流行水平。
晚期丝虫病人调查 1989—1994 年, 共查 21 个乡镇 228 个行政村 511576 人次, 发现体征病人 237 例,患病率 46.33/10 万, 其中: 橡皮腿 178 例、 乳糜尿 49 例、 鞘膜积液 10 例, 病程 10 年以上占 70.89%, 年龄 50 岁以上 85.16%。
消灭达标验收 1999 年 2 月, 市卫生局根据监测 10 年后自查自评结果, 向省、 福州市卫生厅、 局、 防疫站提起达标验收申请; 5 月, 经省、 市专家考评组实地病原学调查, 资料档案查验等综合评估, 共血检人数 5078 人, 复查血片 1000 人次, 结果均为阴性, 认为福清市丝虫病传播被阻断, 各项指标符合部颁标
准, 建议卫生厅给予福清市消灭丝虫病批准; 6 月, 省卫生厅根据福清市卫生局请求确认消灭和专家组评估结果与建议, 同意福清市自 1999 年 6 月 10 日起为达到消灭丝虫病标准市。
2000—2005 年, 病原监测 1 个乡镇 3 个村, 血检 533 人, 无发现阳性者; 残源追踪调查 18 个乡镇 30个村, 血检 131 人次, 无阳性者; 蚊媒监测 7 个乡镇, 捕捉蚊虫 3301 只, 剖验未发现携带微丝蚴蚊虫, 为阴性; 治疗、 照料晚期丝虫病人 36 人, 其中; 橡皮腿患者 22 人, 乳糜尿患者 14 人。
二、 疟 疾
1989—1995 年, 未发现疟疾病例。
1996—1997 年, 赴外劳务、 贸易人员在海南、 四川感染返乡发病者 18 人, 经个案调查服抗疟药治疗康复。
2000—2005 年, 出国、 赴外省劳务、 旅游、 经商人员 (印尼、 南非 12 人, 深圳、 云南、 四川 5 人) 外源性感染, 境内发病人数 17 人, 经个案调查, 分服氯伯抗疟药治疗康复。
三、 血吸虫病
1989 年, 全县有螺面积 1590 平方米, 1991 年上升到 2209 平方米, 主要分布在东张、 建新、 香城水库渠道。 是年, 对外来传染源检查 3.92 万人。
至 1993 年, 投入劳力 3.63 万工天, 复查面积 2066.38 万平方米; 1994 年对宏路、 音西、 阳下、 镜洋、渔溪 5 个镇调查, 通过经济开发区和养殖业发展建设, 改造原螺区面积 41.52 万平方米, 其中: 建厂 11.5万平方米、 住宅 3.7 万平方米、 养鳗 13.9 万平方米、 种植 2000 平方米、 修路 3.5 万平方米、 分段围溪养鸭8.42 万平方米, 抑制钉螺赖以生长繁殖条件和场所。
1998 年, 发现 1 例病人 (系江西疫区入赘本市), 查出后, 给予吡喹酮治疗, 并追踪随访 1 年。
2001 年, 监测东张、 建新、 香城水库低干渠及周边易感地域, 筹集 100 多万元, 采用水泥硬化改造可洛溪长 4134 米、 面积 10.03 万平方米有螺段。 8 月, 国家卫生部、 农业部、 水利部授予福清 “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先进集体” 称号。
2002 年, 投入劳力 3065 工天, 药物 1390 升, 对上述 3 条水库渠道实行 “三面光” 后药物灭螺面积46.96 万平方米; 翌年, 又投入 16 万元, 对建新水库干渠苏溪段长 600 米、 面积 3600 平方米有螺段进行水泥硬化, 改造钉螺孳生环境。
2004 年 6 月, 设立血防领导小组, 对历史上曾有螺情的 145 个村进行残存钉螺普查。 全市共投入劳力1.24 万工天, 查螺面积 1146 万平方米, 发现钉螺村 25 个、 点 89 个, 面积 43.3 万平方米, 主要分布在城区、 音西、 阳下、 宏路、 渔溪、 城头及东张、 建新、 香城 3 座水库及渠道, 市政府投入 932 万元, 全面采取水泥硬化、 U 型槽等综合措施, 对 3 座水库支干渠有螺段全面实施三面光水泥硬化、 石砌水泥勾缝, 解决钉螺孳生环境残存螺点问题, 改造面积 48.9 万平方米。 是年, 对基层送检 21 份囊尾进行解剖查卵, 均为阴性, 福清作为 “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 已巩固防治成果。
2005 年底, 投入劳力 11.42 万工天, 查螺面积 7220.53 万平方米, 解剖钉螺 49815 只, 全部阴性; 是年对 I 类村, 采用皮试、 间接血凝、 金标及粪检等方法进行病情监测, 共监测 7~14 岁儿童 3.92 万人, 均为阴性; 粪检小牛 3097 只、 小羊 2737 只, 解剖田鼠 3966 只, 均为阴性, 未发现新感染病人。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一、 氟中毒
1989—1996 年, 未发现氟中毒病例。
1997 年 10 月, 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病区改水降氟连续 11 年监测效果综评调查, 共查 8~12 岁儿童 107人, 尿样 107 份, 饮用水样 36 份, 结果患轻度氟斑牙 18.6%, 尿氟 0.65mg/L, 水氟含量范围 0.1—0.6mg/L。据此, 市卫生局向省卫生厅提出控制地氟病达标验收申请。
1998 年 10 月, 省卫生厅组织专家组实地评估调查, 检查 3 个病区, 8~12 岁儿童 211 人, 氟斑牙患病率 7.4% (其中: 音埔村 9.6%、 仕边村 4.5%、 面朝北村 2.9%); 尿氟含量<1.5mg/L (其中音埔村尿氟中位数为 0.54mg/L、 仕边村尿氟中位数 0.34mg/L、 面朝北村尿氟中位数为 0.35mg/L); 村民用水样 21 份, 含氟量范围 0.08—0.64mg/L (其中: 音埔村 0.12—0.13mg/L、 仕边村 0.11—0.64mg/L、 面朝北村 0.11—0.64mg/L),福清市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效果达到国家控制标准。 11 月, 省卫生厅同意福清市自 1998 年 11 月起为基本控制地氟病县 (市)。
2000 年, 调查监测三个病区巩固效果, 检查 8~12 岁学生 157 人, 饮用水样 12 份, 尿样 150 份, 结果: 氟斑牙患病率 7.64%、 水氟含范围 0.56~0.6mg/L、 尿氟中位数为 0.654mg/L。
二、 碘缺乏病
1989—1994 年, 福清普查普治地方性碘缺乏病。
1995 年, 甲肿率 39.96%, 开始推行全民补碘 (食盐加碘), 建立碘盐质量与每两年病情监测体系。 8月随机调查 30 所小学校, 1216 名 8~10 岁学生, 甲肿率 39.96% (486/1216), 分布平原、 沿海、 山区分别为 27.98%、 39.77%、 67.50%; 尿碘中位数为 94.12ug/L, 分布平原、 沿海、 山区分别为 86.67ug/L、 99.23ug/L、 64ug/L。
1997 年 5 月, 随机调查 30 所小学校 1200 名 8~10 岁学生, 采集尿样 223 份, 学生家庭用盐 1200 份,结果: 甲肿率为 22.0%, 分布平原、 沿海、 山区, 分别为 21.79%、 21.79%、 25.0%; 尿碘中位数 218.5ug/L;食用碘盐普及率为 26.33%。
1999 年 9 月, 随机调查 30 所小学校 1616 名 8~10 岁学生, 采集尿样 344 份, 学生家长用盐 366 份,结果: 甲肿率为 5.63%, 分布平原、 沿海、 山区, 分别为 4.03%、 5.46%、 8.43%; 尿碘中位数 221ug/L; 食用碘盐普及率 54.9%。
2001 年 10 月, 随机调查 30 所小学校 1225 名 8~10 岁学生, 采集尿样 208 份, 学生家庭用盐 300 份,结果: 甲肿率为 3%, 分布平原、 沿海、 山区, 分别为 3.45%、 2.79%、 3.61%; 尿碘中位数 189ug/L, 食用碘盐普及率 62%。
2003 年 9 月, 随机调查 30 所小学校 1200 名 8~10 岁学生, 采集尿样 210 份, 学生家庭用盐 210 份,结果: 甲肿率为 1.42%, 分布平原、 沿海、 山区, 分别为 1.25%、 1.56%、 1.25%, 尿碘中位数 208.5ug/L;食用碘盐普及率 78.57%。
2005 年 6 月, 随机调查 30 所小学校 1286 名 8~10 岁学生, 采集尿样 211 份, 学生家庭用盐 210 份,结果: 甲肿率为 2.64%, 分布平原、 沿海、 山区, 分别为 2.64%、 2.68%、 2.35%; 尿碘中位数 161ug/L, 食用碘盐普及率 93.81%。 12 月, 省卫生厅专家评估组随机抽查 5 所小学, B 超法检查 400 名 8~10 岁学生甲肿率, 200 份尿样酸化分光光度法测定尿碘, 直接滴定法检测批发部、 零售店和用户盐样 250 份, 结果:甲肿率为 1%, 尿碘中位数 199.7ug/L; 碘盐批发、 零售各 25 份全部合格, 居民用户 200 份, 合格碘盐食用率 98.5%, 评估结果认为符合部颁标准: 儿童甲肿率从 1995 年的 39.96%下降到 2005 年的 1%, 尿碘中位数(人体碘营养指标) 从 1995 年的 94.12ug/L 提升至 2005 年的 199.70ug/L。 12 月 31 日, 省卫生厅确认福清市自 2005 年 12 月起为阶段性消除碘缺乏病达标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志1989-2005:第三十四篇卫生/第二章疾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