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姐 发表于 2019-2-27 12:03:08

福清交通志:第二章 桥梁 / 第二节 公路桥梁

第二节 公路桥梁
一、福清大桥(南门大桥)
福清大桥座落在融城南门的龙江上,故又名南门大桥。龙江是福清第一大河,由西向东流,把龙高半岛从大陆根部割断。建国前,龙江上有四座桥梁:宏路桥、龙首桥(利桥)、龙江桥(海口桥)等。但沟通龙高半岛的只有一座龙首桥(利桥)。由于龙首桥(利桥)是石板桥,不能通行汽车,因而在建国初期,随着支前的需要,于南门附近的龙江上又架起一座临时木便桥。1952年正式修建,亦为全木结构的桥梁。经十多年风吹日晒雨淋,木料损坏严重,桥面铺装全部松散,行车非常危险。(看福清FQLOOK.CN)1965年2月13日,大桥中孔直梁被过往船只冲断,情况更加严重。这座桥是福清县城与龙高七个乡镇来往的通道,尤其是工农业生产运输和支前战备的交通要冲,同时可以减轻宋代古桥一一龙首桥(利桥)在交通运输方面的负荷。因此,1970年5月,省决定投资20万元进行改建,并要求充分发动军众,实行民工建勤。
县组建福清大桥工程指挥所(简称0470工程指挥所),具体负责建造大桥工程工作。由于我县广大劳动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建桥整个过程中,不论是备料、清基,打桩围堰、砌筑墩台,还是浇灌水泥混凝土双曲拱圈和路面,都付出艰苦的劳动,取得出色的成绩。达座飞架龙江南北的福清大桥,从六月七日正式动工,当年九月廿五日完成主体工程,十月一日正式通车。其速度之快,工期之短,质量之好,造价之康,创造了我县建桥吏上的最新纪录。
福清大桥是三孔30米钢筋混凝土双曲拱结构,全长1 24米,桥面净宽7米,两侧各有人行40.75米,载重汽一13级(见图七)。福清大桥的建成,宅对便利我县交通,繁荣侨乡经济,加强沿海战备等方面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二、 利 桥
利桥古称龙首桥,座落在福清瑞云塔西,横跨龙江两岸,建于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历经300年而损坏。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进行重修。明万历初年,县令许梦熊又大加修葺。因桥与南门相连,面对县衙,为堪舆所忌。叶向高子成学与本县父老诸生向县令凌汉翀建议移桥于小孤山(现址),桥长55丈,宽1.5丈,共1 9门。(看福清FQLOOK.CN)又于桥边建瑞云塔(又名利桥塔),塔高13丈5尺(31米),共七层以青石为材,塔内人可拾台阶而上,每层均有塔廓可眺望塔外景物,塔顶有一葫芦,可容一人通过,工精雄丽,巍峨壮观。移桥建塔工程始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冬,竣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 6 1 5年)秋。历时十载,费金七千余两,由工程家李邦达建造。桥塔建成后,大学士叶向高归而幸观厥成,作《福清新建桥塔记》一文(见附录五),勒碑于瑞云寺侧,现已湮没无存。
该桥为石砌墩台的石板桥,石板宽0.32——0.7米,厚0.33——0.4米,石板搁在帽石上,帽石为双层,每层两端各悬出0.35米,每墩每层平排铺砌13块。桥墩宽2米,长5.2米,两端设分水尖。桥跨径6.5米至11.5米不等,桥宽5米,地基为木桩潜伐基础。移桥以后,康熙、雍正年间虽有修葺,但终归年代悠久,南端圮毁入门。建国初期,由于支前需要,利桥又是通向龙高和平潭的唯一通道,因此通行了机动车辆。后因石板折断,故于1958年在原石板上架设木梁木桥面,拜在原十号桥墩基础上改造成八字形桥台,压缩了八孔,成为目前的十孔桥。
1979车11月,根据支前战备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由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进行改建设计,在原桥上另行铺设钢筋混凝土桥面结构。改建后桥全长为90.8米,桥面净宽7米,两侧各有O.5米安全带,下部构造利用石墩台,(看福清FQLOOK.CN)拜在原台上加建钢筋混凝土台帽,原桥墩上设计悬拢武钢筋混凝土墩帽,跨径根据老墩台的十孔不等而设,上部结构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空心板,载重为汽一15级。
工程总投资12万元,由县交通工程公司承建,于1980年4月14日动工,主体工程于同年11月完成,12月18日由省、地、县有关单位共同验收后投入使用。原桥通过改建以后,成为福清融城地区跨越龙江可通大型汽车的第二座桥梁。利桥的改建,既保存了古桥的原貌,又使它能为现代化交通继续发挥作用,是古桥改建成功的一例(见图八)。
这座宋代古桥历史悠久,在交通运输上起着重大的作用,也流传着富有地方色彩的民间习俗。明、清直至民国时期,每逢元宵佳节,男男女女,成群结伴扶老携幼来到利桥“过桥”,游塔,从桥头走到桥尾,回去时有的买两棵甘蔗扛在肩上;有的买一两束麦苗,插在鬓边或系在领旁,叶做“猎青”,示吉祥顺利之意。传说过了桥可保全年吉利,故该桥又名为利桥。达一天,新娘过桥尤为热闹,一般老百姓多是步行,富有人家则多坐轿。轻住少年跟在轿旁,掀簾窥视,出尽丑态。建国后,达些陋俗已为时代所淘汰。

三、道桥(也称前洋桥)
道桥座落在甘吉公路上,为横跨龙江上游的一座桥梁,既扼着福清永太交通的要冲,又是东张山区八个村五千人众的出入要道。建国前,冒有一些慈善人士募资修桥,但龙江汇水面积大,流长水急,透雨成洪,山洪中又挟带大量悬浮物堵塞桥洞,挤压桥身,桥梁屡建屡毁,因此道桥很早就有“倒桥”之称了。(看福清FQLOOK.CN)建国后,人民政府关心山区群众生活,重视开发山区,于1 9 5 8年修通道桥公路的同时,由国家拨款一万多元,群众建勤一万多个劳动日,建筑一座新桥。由于资金少,桥下净空小,新桥建成三个月,突然一次山洪暴发,连梁带基又被洪水冲垮。但当地群众拜不馁志,相反地更加激发了他们征服囱然的斗志,坚决表示一定要把桥梁重建起来。
1 9 6 3年11月,在县委,县府和地区交通局的重视下,决定重建道桥。县交通局组织四名干部担任技术指导,由于工程艰巨,又缺乏经验,他们通过测量和调查历年水情,计算流量,由县交通局自行设计一座三孔装配式钢筋混凝土T型梁桥。桥长5 6.7米,宽5米,墩高7米。资金由县财政拨款七万多元作为购置材料及技工工资支出,其余是发挥群众潜力,以“民办公助”的方式来解决。施工由县交通局负责。
当时东张公社党委把工程列为重点任务来抓,统一安排,保证劳力、材料满足工地需要。广大群众本有强烈的建桥要求,一声号召,万口响应。从正式动工之日起,仅十入天时间就完成了右岸中墩围堰清基和浇灌混凝土基础任务。群众投工4 8 3 2个劳动日,平均日出勤2 5 1人。兄弟村和镇直属机关单位、学校也支援劳力1 9 64工天。群众迫切要求建桥的愿望,化为疆有力的实际行动,从而保证了建桥工程加速完成。
1 4米跨径的T型梁是利用宏路古屯桥的模板;在上郑预制,以后运至现场吊装。在架桥过程中,技术员周贤椿等人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采用绞车,扒杆、辊子等土办法,克服吊装设备不足的团难,完成了钢筋混凝土梁的架设任务。
桥梁建成之后,经省,地交通部门验收,(看福清FQLOOK.CN)认为符合标准,得到好评。桥梁的建成也说明了福清有一定的技术力量,因而准许成立福清交通局工程队,自1 9 6 4年底桥梁落成以来,使山区竹、木、柴炭等生产资料运销福清,平潭两地以及荦众日常购售生活用品等均得到便利。三十多年来经历多次暴风雨,山洪的侵袭、冲击,宅仍屹立不动,群众欢慰地说:“现在倒桥不倒了”. (见图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交通志:第二章 桥梁 / 第二节 公路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