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姐 发表于 2019-2-27 11:32:36

福清交通志:第二章 桥梁 / 第一节 古桥梁

第二章 桥梁
截至1986年上半年,福清全县已有各种型式结构通行各种机动车辆的桥梁1 9 6座,3949.8延长米。其中大桥4座,448.4延长米;中桥21座,1048.6延长米,小桥171座,2452.8延长米。详见《福清县桥梁建设情况表》(表5)和《福清县公路桥梁一览表》(附录四)。

第一节 古桥梁
一、龙江桥
龙江轿座落在海口镇,故又称海口桥。该桥横跨龙江下游,是福清县最长的一座古代石梁桥。龙江桥规模之巨大,工程之艰辛,结构之完整,在我省桥梁史上占有显著地位。它与龙海江东桥、泉州洛阳桥、晋江安平桥合称我省古代四大桥梁,是我省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梁桥。1961年5月列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海口桥、利桥塔、港头蛏、下桥蛤”四句民谚烩炙人口,其意就是描述其宏伟独特。
北宋时,海口已是经济繁荣的一个集市小镇。但是,龙江两岸的人们被天险隔开,只能凭借一叶属舟飘往过渡。龙江是我县第一大河,源自莆田永泰交界的大洋山区,汇县西北诸流,直奔海口而入海。江阔五里,流深五、六丈。(看福清FQLOOK.CN)水势湍急,南北交通之要冲。每逢风高浪急,往往数日不能过江;舟复人亡事故常有发生。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太平寺僧人惠图、守恩等人倡议造桥,取弥勒岩之石垒筑桥基,费时三年基始出水。以后多人林迁,林蓿、陈侈、僧人妙觉等人继续募缘建造,前后历时十载,耗钱五百万緍,于宋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始告桥成。桥梁四十二,广二十尺,长二百八十余丈。初名螺江桥。桥建成后本县人龙图阁学士林遹写了建桥记。提刑刘乔更改桥名为“永平”,意思是从此过江永远平安。但为士子所忌讳,以为“永平者,永远平平也”,对士子不利。达些咬文嚼字的读书人,为桥名“永平”二字争了38年。当时龙江桥只到达桥南的渡头,至赤屿山脚还有二百二十丈江滩,泥泞难走。福清人林栗中迸士后,继续运石垒堤,直至赤屿山下,堤宽与桥同,称之为“小桥”.从此数里龙江如履平地。南宋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少卿林栗根据“江南沙合接龙首”的古谶语,更名为“龙江桥”.
龙江桥是座梁武结构的石桥,上至石栏和独具匠心的横铺石板,下至填基架梁,均以石为材。现在的龙江桥,保存有40孔,孔径从9米至13米不等,桥宽4.2——5.2米,全长476米。桥墩高6米成舟形,两分永尖间长为10米,墩宽3.3——4.2米。六条石梁拜排铺设在墩顶帽石上。石梁宽60---75厘米,厚60---90厘米,每条石梁约重15吨。在石梁之上再横铺石桥板,在古代石桥中不多见。(看福清FQLOOK.CN)大桥加上小桥绵亘7 0 0多米,气势雄伟非常壮观。桥南还镌刻镇桥塔二座,分列左右,塔七级六角,每面雕佛给龙江桥增添了庄严的色彩,龙江每逢农历七月,上游山洪暴发,下游海浪夹击,大永经常冲击桥身,淹没桥面,但古老的长桥几百年来迎风斗浪,巍然屹立,祖先建桥技术的高超实在令人赞叹。
龙江桥历史久远,洪水、飓风、海潮的频频袭击,自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至民国的四百车间,累代修茸,可考的有十数次,平均每二、三十年大修一次,道光初车槊倾五门,总理福清盐场务县令高颂禾重修;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桥又坏,高再一次募修。当地绅衿耆民为表其功绩,立碑纪念。石碑现仍立在桥头。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地方豪绅陈德彰、林良务占桥为己有,雇工张网32张系挂桥门,捕鱼取利,以致桥身震撼,动梁折墩。武迸士林立瑞、举人蔡毅、耆老潘乐徽等联合海口父老数百人联名控告。经过三年的讼争,省道府各级官吏慑于民情愤激,才给严禁究治,取得了护桥的胜利。
建国以后,政府多玖拨款维修,先后把第6、7、26孔的木桥面改修为石桥面。石梁断折亦随毁随修。但目前桥上仍让手扶拖拉机通行,桥门亦让挂网捕鱼,当地政府尚未引起足够重视,饬令严禁。这对古桥的保护,对祖先文化遗产的流传,碍事甚大矢!
龙江桥到底有多少孔,各说不一。根据《福清县志》记载, “空其下为四十二间”即四十二孔。现桥实为40孔。尚有二孔何处去,无从查考。据老人们传说,桥头村达头(临近海口镇一端),原还有两孔,后填塞建屋。还有一说是因建海口城时填去两孔,剩下如今的四十孔。海口龙江桥近貌见图三甲、乙。

二、蹑云桥
蹑云桥,位于兴化湾西港上游的迳江上端部,园地处上迳乡故又名上迳桥,是莆田经渔溪通往龙田、高山和平潭的捷径,可以缩短行程5.2公里。也是我县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桥(见图四)。(看福清FQLOOK.CN)北宋元丰年间(距今900年),翠林僧守惠、里人李诚募缘建成,长三十丈,宽一丈二尺,梁十五,为石板桥。宋淳熙年间,福清一都人状元黄定立石,兴化守潘畴书写碑文,并把仙游陈伟书“亨龙桥”刻在石上。
蹑云桥系板式结构带石桂拦杆,现有桥跨孔径为6.8——8米,每孔平铺5——6块花岗岩石板。石板宽0.44——0.7米,厚0.4——0.44米,重3——5吨,搁在倒置的梯形帽石上。帽石上缘宽2.3米,下缘宽1.6米(与墩同),高0.55米,厚0.4米,每个桥墩顶平排砌10块帽石,共长4米(与墩同)。桥墩用条石砌筑,拜在上下游设分水尖。最大墩高为4.8米。由于年久失修,古时桥梁淹没3孔,已无可查考。民国初年北端圮毁1孔,1938年桥北又被日本飞机炸毁两孔。现街保存9孔长71米。桥北毁坏的桥梁旧址,已辟为街道和建造了房屋。
由于桥面狭窄,仅能通过一辆板车;且年代悠久,桥身倾斜,桥墩砌缝张开,条石错位滑出,故而禁止机动车辆通行。迳江天堑不但给当地人民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龙高半岛与渔溪地区的运输车辆均需绕行玻璃岭下,仅甘蔗一项每年就要多耗6万元运输费用。因此,1985年秋,决定在蹑云桥下游60米处建造一座两孔拱跨30米,全长81.4米,宽8.5米,载重汽一15级的石拱桥和上迳至渔溪公路。资金筹集,由省公路局补助20万元,县财政拨款10万元,清华糖厂资助10万元,上迳乡集资13万元共53万元。工程由交通工程公司承建,于1985年12月动工,1986年6月30目主拱圈合拢,9月18日隆重剪彩通车。新建的迳江桥见图五。

三、波澜桥
波澜桥座落在通往省城的南驿道上,横跨镜洋乡波澜溪,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建,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重修。它是座单孔的石拱桥,净跨6.6米,桥宽2.15米,拱高3.3米,拱矢比为二分之一,拱圈厚37厘米。桥面的最高点比两头路面高出许多,因此,站在桥的一头看不见桥的另一头(见图六)。
民间传说:有一年波澜溪发大水,旧的波澜桥给冲走了。内阁首辅叶向高就奏请皇帝拨款重建,皇帝问: “这娇规模有多大?”叶向高说:“桥的长度和高度我都没有量过。但站在桥头是看不见桥尾行人的。”皇帝听了,伸了伸舌头说:“这么长啊!你看给福清全县免去三年钱粮够建吗?”叶向高忙说:“够的,够的!”
过两年,桥建成了,皇帝派人会同叶向高来验收,他们看过新建的桥后,叶向高叫验收的钦差站在桥的达一头,自己跑到桥的另一头去,问道: “你看得见我吗?”钦差答: “看不见。”叶向高说:“那好,我们就回京缴旨吧。”(看福清FQLOOK.CN)钦差说:“修这么一座小小的桥就花了全县三年钱粮,这叫我怎么缴旨!”叶向高说:“花多少钱,你不必去管它,反正是皇上给老百姓的恩典。你就对皇帝说,这轿是桥头望不见桥尾的,现在全都建好了。”钦差想想,这也是据实禀奏,不算欺君,就依了叶向高去办。
波澜桥因结构独持,留有民间传说,虽地处僻壤,交通价值不大,但仍闻名遐迩。
古桥现有情况见表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交通志:第二章 桥梁 / 第一节 古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