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姐 发表于 2019-2-26 17:57:24

福清交通志:第一章 道路 / 第二节 公路

第二节 公路
一、国道——福厦公路
福厦线经过我县县境从常思岭至桥尾,长4 6.8公里(包括桥尾——江口0.2公里)。福厦公路筹建于1 9 2 7车,省公路局成立时,就把修筑从福州经泉州的干线列为首要任务,先后成立(宁福)福莆仙干线筹备处(后改为工程处)。1 9 2 8年,宏路桥南的董坪(今东坪村)至泉州通车。1 9 3 1年夏,向北延伸至峡南。1 9 3 6年4月,福州至厦门干线公路全线整修完毕,办理直达客货运输业务。当时公路路基宽9米,路面宽6米,属普通砂土路。但是刚通车的公路,为了遏阻日本的侵略,于1 9 3 8年当时政府又下令把公路破坏殆尽。 1 9 4 6年10月,联合国中国救济总署同意协助修复福厦公路,成立福厦公路复修工程委员会,下设福建省福厦公路复路工程处,1 1月开始动工。1 9 4 7年7月,福厦公路划归国道,成立交通部公路总局福厦公路复路工程处,继续施工。l 9 4 8年,因贪污案工程处结束,移交福州工程处管理。在这期间,修修停停,进展缓慢,直至l 9 4 7年1 1月才通车至宏路,l 9 4 8年3月通车至渔溪,l 9 4 8年7月通车至莆田江口。但公路质量低,车辆行驶速度慢,颠簸厉害,逢雨则遍地泥泞,经常堵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福厦公路面貌日新月异,有了生机。1 9 4 9年1 1月,成立华东支前指挥部第一工程处,担负福厦公路的养护,整修任务,当时叫“支前铺路队”,队长陈天乙,副队长郑文豪,下设监工站,辖六个铺路组,队部在上店村。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对路面进行技术改造,采取“加强养护,重点改善”的办法,先后铺上泥结路面,增强底层强度,提高车辆通过能力。随着国民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对路况要求更高。(看福清FQLOOK.CN)l 9 6 3年3月,在福厦线49K——5 3 K处搞了4公里渣油路面试验,每公里造价1.2万元,路基不变,路面宽仍6米。到六十年代后期,按照上级加快福厦线路面黑色化进程的要求,先后在渔溪墩桥头和甘厝两地设立“油路建设指挥部”,采用沥青与渣油按比例混合贯入武的方法进行施工,循序渐进。至七十年代中期,在我县境内的福厦线路面基本上实现了黑色化,提高了路面结构等级标准。但线形、纵坡和路基宽度又不适应折形势的需要,原线路走常思岭山顶,坡陡弯急。l 9 7 0年和l 9 75年、1 9 7 6年两次改线,经闽侯大义至福清琯口附近,历时3年;改成路基宽l 2米,路面宽9米,线路更加顺直。 l 9 7 4年初,从常思岭开始,采取逐段进行路沿砌石,加宽路基,提高等级标准等措施,至七十年代后期,在我县境内的福厦线路基宽度大部分达到l 4米。1 9 8 1年,投资2 3 2万元,对江兜至桥尾长5.1公里的路段进行改线,使线路避开桥尾集镇从村外通过,路基拓宽至1 5米,改善了平面技术条件。(看福清FQLOOK.CN)1 9 8 3年,又对福厦线实行整治,把全线路基拓宽至1 4米,渔溪、宏路两镇拓宽至16米,两边另辟出1米人行道,有效地提高通过能力。现在福清县境内的福厦公路,除有7个弯道,5处纵坡外,其余已达到二级平丘公路标准。

二、省道——大真公路
大真公路东起大蚯经高山、龙田、融城三镇,在宏路镇与福厦公路相交后,直抵真武殿(东张水库坝址),全长6 4.2公里。
l 9 2 8年,一些工商界人士倡议修筑融(城)宏(路)、公路,发起人有施幼晓、唐铁肩、陈佑山、王瑞钦、林吓咩、王力棣等人。经分段修筑,两年竣工通车。1 9 3 1年夏,又把公路向西延伸,经真武殿、过洋接至东张街尾。但通车不久即发生抗日战争,民国政府用破坏公路的办法来阻止日本侵略军的推进,下令把全线桥梁炸塌、路基挖毁。
建国后,1 9 5 0年修复宏路至融城公路(7公里)。1 9 5 2年,为了加强战备,县支前办发动沿线群众挖筑路基、修铺路面,突击建造达条公路。当时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凡在1 6岁以上的青壮年,不分男女都自带工具踊跃参加,驻地军队、学校师生也主动投入战斗。军众热情高涨,夜以继目,通宵奋战。许多乡村把自己负责的一段路坯在一夜之间就完成了。接着在第一工程处指导下铺设路面工程。路面部分酌给工酬。同年宏路至真武殿路段也恢复通车。(看福清FQLOOK.CN)l953年6月,福清公路段接收融城至高山长3 9公里路段的养护任务。当时的路基宽度为7.5米——8米,路面宽度为5.5米——6米。同年年底公路段又接收了高山——大蚯1 7公里路段的养护任务。全线路面结构原先多属砂土路面,后经逐年改善,至2 0世纪60年代中期,先后铺上泥结碎石,宽度统一到6米,路基基本稳定在8米。7 0年代中后期,由于运输业不断繁荣,大真线的车辆密度地随着增加,8米的路基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l 9 7 8年开始,先在融城至安民、后在薛港至高山、接着又在龙田至白墓等路段陆续拓宽路基,两侧设置砌石护坡,把路基拓宽至1 2米,为将来全线路基的边沿砌石化打下基础。同时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1 9 7 9年——l 98 0年间新铺设了融城南门至龙田长2 1.5公里的沥青油路面。后来公路段又利用节约的经费,把油路面延伸6.5公里,抵达镜头宫。
l 9 8 4年,为了解决县城出入口道路的问题,经省交通厅批准,按二级平丘公路标准改建融城至宏路路段,要求路基拓宽至1 8米,路面为三块板结构,中间7.5米宽浇洼水泥混凝土机动车道,两侧各有5米为沥青贯入式路面的非机动车道。融城地区结合城镇建设,把江滨路拓宽至2 4米,全部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从宏路福厦公路岔口至融城东门街、利桥街街口共长7.3公里,投资7 7 0万元。为了顺利完成建设工程,县成立了“改建工程领导小组”(后改为指挥部),由县府顾问郑祖香和交通局局长周继淦任正副组长。(看福清FQLOOK.CN)在改建过程中,曾先后三次进行征地拆迁,共迁房屋7479平方米,围墙440米,厕所386平方米,粪坑9口,宅基地或埕地1823平方米,灌溉水渠730米,抽水机站l座,水井1口,征地35.4亩。工程已于1986年9月18日竣工(见图二)。
三、县 道
甘厝一一吉风公路
东起福厦公路的甘厝,经东张、濑底、道桥、岭下,在三角埕进入莆田境内大洋乡,在吉风与永泰到涵江公路相接,全长4 5公里,其中福清县境内22.4公里。路基宽6.5米,中级路面,属四级公路。l 9 5 6年,为了适应东张水库工程准备工作的需要(东张水库坝址拟定在道桥),建造甘厝——东张公路(当时的玉井埔,后为新东张镇址);1957年,继续建造东张——濑底公路;1958年,为了支援大炼钢铁,把公路延伸至岭下。这三段公路当时都是采取民工建勤、民办公助修建的简易公路,路况极差。l967年4月,再动工兴建岭下至三角埕路段,同年11月完成。
l 9 6 8车,为了提高路况,进行全线整修。设岭下公路修建指挥所(指挥有林其安、林祖泽、郑吓庄,施工员为周贤椿)负责工程指挥,民工调三山、港头、高山、东瀚群众7 0 0多人,进行扩宽路基,加固路面。工程于l 9 6 9年2月完工,经莆田地区交通局和养路段验收后,交福清工区(今福清公路段)养护。
玉田——福清公路
北起青(闽侯青圃)闸(长乐闸兜)线上长乐县的玉田乡,南经石湖(虎)岭进入福清县境,在融城西门桥与大真公路相接,全长23公里(福清境内14.2公里)。路基宽6.5米,次高级路面1.3公里,中级路面12.9公里,为四级公路。(看福清FQLOOK.CN)1958年,为了发展福清的公路,县府成立了公路建设指挥部,下设四个指挥所。融北指挥所是其中的一个,直接领寻测设、建造融城北门至作坊公路,以民工建勤为主,发动沿线乡村群众投入修路,很快筑成一条简易公路。1 9 6 7年,为了把长乐至福清的断头路接通,投资2 0万元,新建长乐方厝至福清作坊长6.5公里的公路,并改建作坊至圣帝桥6公里路段。在作坊成立修建公路指挥所,任务由长乐福清两县负责,以石湖岭哑口大涵洞为界,大涵洞以北归长乐负责修建;大涵洞南端至作坊4.3公里,及作坊至圣帝桥路段改建,由福清负责。以后又修建大北门至西门桥路段,把公路接至大真线上。1 9 6 9年全线竣工,经莆田地区和驻军守备十三师验收,由福清工区接养。至此玉田至福清全线通车,把福厦、峡梅、青闸、大真等公路连接成网。
福清一一北山公路
南起福清融城镇大真线岔口,经海口、城头向北进入长乐县境的松下、江田、古槐,在北山与峡(南)梅(花)线相接,全长62公里,福清境内28公里。路基宽度6.5米,中级路面,四级公路。
1932年,里美人俞鸿阶发起修筑福(福清融城)海(海口)公路,由俞鸿阶、吴贶卿、刘仲规,陈郁从等人集资3万多元,于里美村西埔祠设“福海公路测建处”,经过一年多的测量修筑,于1933年年底通车。营运四年多,至抗日战争的1938年,全线毁坏。直至1950年才修复。
1958年,在大修公路的热潮中,成立海松指挥所,负责修建海口至松下公路。(看福清FQLOOK.CN)指挥所成立后,即着手进行测设工作,发动海口至港西沿线乡村群众参加修筑公路,至1960年6月,工程全部竣工,由福清工区接养。海松公路建成后,在福清境内与融城一一海口公路衔接;在长乐境内与松下一一北山公路衔接;形成福北公路,加强了省道峡梅线与大真线的联系。
渔溪一一江阴公路
全长21公里。江阴盛产海盐,是我县主要盐产区之一,除小部分海盐通过海运外,大部海盐须经陆运,每月调出量多达五千吨,仅岭下盐仓调出的海盐就有三千余吨。还有江阴乡19个村、9336户,五万余人农付渔产品的输出与生活必需品的输入,运输量很大。过去因江阴岛四面环水,与大陆阻隔,交通十分不便。1968年,开始修筑岛内公路线,全长15公里;1970年,在江阴海堤合拢后,修通了海堤段450米线路,才与大陆连成一体,每天都有大批车辆来往。但由于初建时标准低,路基不好,路面坑洼多,影响行车速度,造成货物积压现象。为了充分利用海岛资源,加速盐业发展,又投资19.6万元,对全线公路进行整修。1971年竣工后,开始开通直达省、县客车。1979年4月,为了提高通过能力,又进行一次整修。1982年,建清华糖厂时,修筑两条专用线,废弃了原从渔溪粮站经医院至清华糖厂的旧道,改走南专用线。(看福清FQLOOK.CN)1982年10月,莆田地区交通局和县交通局各拨款1.5万元,对清华糖厂门口至江阴海堤3公里路段进行拓宽、改善路面等整修,进一步提高路况。1983牟,为了保障渔江公路行车安全,延长、加宽岭下岭非整石路面,在原铺砌路段向上坡方向延长5米,向下坡方向延长20米。路面铺砌宽度为5米,原已铺砌非整石的路面亦加宽至5米。渔江公路就是通过不断整修,不断提高路况,不断提高运输能力。现在日行车密度已超过150辆,每日对开八班客车,尚感拥挤。过去的孤岛,现在成为通途。
它如北大线、龙脚线、高牛线、前北线、龙江下线、濑庄线、下朱线,圣西线、塔七线等县道,见附录二:《福清县公路一览表》。

四、乡 道
江镜乡道
江镜乡辖有25个行政村,78个自然村,l万4千户,7万3千多人口。地势平坦,西面与南面滨临兴化湾,滩涂面积大,水产养殖业发达。过去全乡只有一条龙(田)江(江镜农场)公路,贯通乡境,乡与各村的联系,都只是五十年代修的崎岖不平的板车道。每到雨季到处泥泞,呈现出“脏、乱、差”的落后现象,也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了改变交通落后的面貌,乡政府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全乡公路网进行全面规划、勘测,成立“乡公路网建设指挥部”,负责乡公路网的建设工作。工程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工程采取“乡办村助”.由乡政府负责集资25万元,县财政补助9.6万元,村助8万元,共42.6万元。修建三条干线:一由江镜向西经吴塘、柯屿围垦海堤、下垄码头,与渔(溪)江(阴)公路在下垄相接,号称一号公路,长10.6公里,路基宽6.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4.5米;一起自龙江公路的下和洋,向西经南宵、南华、文房至林厝,在苍溪与一号公路相接,达条公路号称二号公路,长10.2公里,路基宽6.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4.5米;一是从龙江公路上的玉桂向东至玉仑,长5.5公里,路基宽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看福清FQLOOK.CN)三条公路共长24.7公里,从1982年初开工,共征用土地229亩,拆迁房屋23涧、粪坑117口、猪栏32间、房基、晒谷场24个、水井三口,挖填土石方9.62万立方米,修建桥梁23座,涵洞229道,铺设泥结碎石路面7.82万平方米。工程于1982年12月基本完成。干线工程完成后,乡政府又组织实施第二期工程。第二期工程实行“村办乡助”的办法,由三条干线公路出岔,由村负责集资,把公路接至各个行政村和自然村。第二期工程由1983年开工,至1984年底结束,共投资23万元,修建了63公里的公路或机耕路,实现了乡乡能通车、村村有公路,全乡交通四通八达,群众无不拍手称便。对疏通城乡流通渠道、繁荣城乡经济建设发挥了作用。1985年底各种体制的乡村企业已发展至195家。通过1984、1985两年由省市交通主管部门组织验收,批准江镜至下垄、下和洋至林厝,吴塘至前华三条公路符合四级公路标准,列入县乡公路养护。
1985年,乡政府又组织拓宽江镜乡街道。江镜街道为一“丁”字形。南北向属龙江公路长1.5公里的路段拓宽至15米,东西向属江(镜)下(垄)公路起点拓宽至12米。共计拆迁房屋73户、7700平方米,拆迁坟墓700区,投资35万元。拟划出一片面积12亩的土地,正在计划建造客运汽车站。
东营乡道
东营村滨临福清湾,滩涂海域大,有九千入口,盛产蛏蛤等贝类。村里群众为了适应海涂养殖业发展运销的需要,1981年自筹12万元,镇政府拨款补助3.9万元。工程由本村民工承包建造,修建东营至下一村通往龙田镇的公路。工程从1981年11月开始改坡、拓宽路基,到1984年铺好路面,全长2.7公里,宽7.5米(不包括水沟),宽畅顺直,路况极佳,同时修整羊仔墓至东营公路长2公里。此外,还陆续筹款20万元,在全村周围建造可通汽车的村道14条;长18.3公里。自1978年着手修筑,到1984年全部竣工,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环村公路网。鱼鲜贝类销售做到夕发朝至,渠道畅通。
前薛乡道
前薛村是一个伸入兴化湾的小半岛,三面临海,水产资源丰富,但因无公路连接,水产品销售不畅,影响经济进一步发展。1982年冬,前薛村群众筹集5.6万元(其中乡财政0.4万元,县交通局0.5万元),在乡政府的支持下,把横坑至泽岐公路延伸2.3公里至前薛村,1983年3月20日正式通车。通车之日,全村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多年的愿望终成现实,单是放鞭炮全村就花了5千多元,可见当时村民的心情。(看福清FQLOOK.CN)现在每天客运班车开往福州、福清等地6个班次,每天货运有大批鱼鲜、贝类水产品运往省城、县城、集镇市场,给前薛村带来了巨大变化:1、水产品打入福州等远地市场,增加销路,出现从事水产贩运的专业户26户,每年经营蛏、蛤、蛎、紫菜、鱼鲜营业额数十万元。2、促进养殖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通车第二年,全村水产养殖面积16002亩,经济收入150万元,人均收入157元(按水产养殖纯收入63万元计)。1985年,水产养殖面积猛增至2500亩,全村总收入257万元,其中水产纯收入130万元,翻了一番,人均收入达200元(全村90%以上农户参加水产养殖)。仅二年时间,全村脱贫致富,成了全县25个收入超百万元的村庄之一。3、搞活农村经济,为发展多层次农业改变农村产业结构提供有利条件。随着商品渠道的畅通,使运输服务业、农付产品加工业也得到发展。
军民共建龙田文明路
龙田二村群众反映:二村附近一段道路中经塘堘,不但路面坑洼不平,而且塘堘数十年未修,暴雨泛滥;往往对农田,民屋造成灾害,要求改变现状。群众意见引起领导重视,由空军场站捐资2000元、镇政府筹资4000元,二村集资2000多元,共8000多元作为工料费,进行军民共建文明路。自1983年4月至6月,在军民密切合作,共同努力下,建成起点于二村旧登龙门遗址经二村地段与大真线公路连接,全长0.42公里,宽5米的文明路。从此部队、群众以及各种车辆往来市镇,无不称便,尤其是对达一地段的洩洪、防洪、蓄水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五、公路养护
公路养护是使公路长期保持更好状况的永久性措施。根据公路分级管理的精神,我县公路养护分专业养护和乡村养护两种。专业养护是由公路部门设置专业养护机构,配备专职养护人员和机具,省公路局拨给专用经费,负责养护国道、省道和部分县道;乡村养护是一种民办公助性质,由乡(镇)村政府组织荤众养护,国家每年。公里给予400元(等级路)或200元(等外路)补助,业务上由县交通局统一管理,负责养护乡道和部分县道。
(一)专业养护
1、专业养护机构
福清公路段是负责专业养护的机构,隶属于省公路局福州公路分局。其前身是成立于1949年11月的“华东支前指挥部第一工程处”,当时称“支前铺路队”.队部设于上店村。
1951年11月,成立“养路段”,隶属于省公路局管辖。段址设在宏路后铁埔村,配备行政及技术干部15人,职工156人。1953年6月,养路段正式更名为“福清工区”,隶属于闽侯养路段管辖。(看福清FQLOOK.CN)1954年6月,区址迁融城西门。1957年10月,更名为“福清领工区”.区部迁在宏路,一直沿用至今。1958年1月,单位名称取消“领”字,仍为“福清工区”.1979年8月,改称为“福建省公路局福清公路段”.
福清公路段现有干部职工176人,段部设政工、工程、材料、财务四个组,下辖二个公路站(负责油路养护)、十八个道班(负责砂石路养护)及机械修配组、驾驶组、施工组、苗圃等。担负264.1公里公路的养护任务(专业养护的公路详见附录二《福清县公路一览表》)。
2、专业养护设备
1951年,养护里程仅为65.3公里,纯属普通土路。养护方式是手工操作,运输工具是人拉的大轮胎板车和肩挑,压实工具是人拉的石滚。1953年,养护里程是132.9公里,1960年增至221.1公里,以后逐年有所增加。为了提高工效,节省人力物力,便走上了技术革新的道路。1957年,养护工具精有改革,原先的大轮胎板车为小轮胎板车所代替,增加了脚踏四轮拖斗送料工具和马拉的扫砂、回砂等小型机革工具。1963年,通过自挖、自采各种天然材料,为公路备足“粮贪”
平整路面,路况超过历史最好水平。1972年以后,逐年瑁购汽车和养路机械,为公路养护机械化提供了基础设备。1985年,有压路机6台,养路机24台、喷油机2台、沥青机2台、汽车6辆、拖拉机5辆、碎石机3台、洒水车5辆。
3、专业养护成效
建国初期修建的公路,多是带有支援前线的性质,基础都较差,都是普通土路。接受养护以后,从1954年开始,就着手进行技术改造,先后铺上泥结底层,大大提高路面的承载能力。对不符合技术标准的路段,逐步进行改善,以提高行车速度。60年代后期,福厦公路实现了路面黑色化。1976年,着重抓好福厦线为主、大真线为辅的沥青渣油路面的翻铺工作,基本保持了现有黑色路面的平整度,并朝着道路“等级化”、“标准化”方向迈进。现各主要线路已基本实现路沿砌石化,其中福厦线路的路宽已达14米,宏路、渔溪拓宽至16米,大真线路基已拓宽至12米。(看福清FQLOOK.CN)从70年代初期起,逐步用石料替换木材对全线梁桥,涵洞进行改造,现所有桥涵都是永久性的结构。1983年6月,在创建福厦文明路的号召下,迅速掀起以整治脏、乱、堵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文明路高潮,彻底拆除座落在福厦沿线的新厝、渔溪、宏路、镜洋、琯口等严重卡脖子地段的违章建筑物,拓宽了路基,砌筑了明暗沟等排水系统,改造了往日拥挤、狭窄街道的面貌。
公路养护就是与水作斗争。福清雨季长,雨量多,对公路水毁频仍,增加了养护的团难,但在全体养路工的努力下,始终保持着良好的路况,保证了车辆畅通。
(二)乡村养护
1、乡村公路的养护始源
乡村公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修建。1976年第一次批准3条28.2公里,1979年第二次批准8条61公里,1982年批准两批:一批1 1条71.5公里,另一批15条等外路84.3公里,1983年又批准14条等外路69.5公里。以上合计乡村公路为51条314.5公里。其中等级路2 2条160.7公里,等外路29条153.8公里(详见附录二《福清县公路一览表》)。1982年以前,乡村公路由福清公路段养护。但根据1981年省交通工作会议贯彻交通部《关于公路分级管理的规定》和地(市)交通局长座谈会精神,决定乡村公路由当地乡(镇)政府负责养护,计划、技术和财务管理由县交通局负责。经费由省公路局按每年公里补助400元(等级路)或200元(等外路>拨给,不足部分由乡村自筹解决。县交通局从拖拉机养路费留成中酌与补贴少量材料费和水毁费用。我县从1982年10月起接收乡村公路的养护任务。
2、乡村公路的养护管理
乡村公路养护是民办公助。养路工属半工半农性质。养路费用较少,只能维持养路工的低工资水平。同时,乡镇接养乡村公路只是刚剐开始,尚处在摸索阶段,因此养孝户的形式较多。根据1985年各乡村公路采取的养护形式归纳起来有:一、设立固定道班专职养护,用于通往乡政府所在地的公路。建立三个道班,有养路工21人,养护公路4条43.9公里。(看福清FQLOOK.CN)二、承包给沿线各村委会,由村委组织养护,经费按定额补助包干。实行这种形式养护的公路有17条107公里。三、承包给个人。由乡镇政府定养护质量标准,定报酬金额,以合同的形式承包给个人,保证公路畅通。共有14条91.2公里公路承包给48人养护。四、季节性养护。一般是在雨季后或甘蔗收获前,每年集中养护1——2次。多用于行车密度较少的线路。乡村公路养护,仅配备有五台手扶拖拉机,几乎没有养路机械,都是依靠体力劳动,手工操作,工作比较艰苦。
乡镇一级政府尚无常设的专职管理公路的机构,通常公路工作由一副乡(镇)长分管,具体工作由乡(镇)农机管理站兼管,也有抽一社调干部专职管理(如江阴乡)。技术计划业务由县交通局工程股负责,财务管理由财务股负责。
3、采取提高路况的措施
本者养好现有公路和改造等外路、等级路相结合的原则,针对乡村公路修建时标准较低,基础较差,多数是沙土路,有一半是等外路的情况,采取提高乡村公路路况的措施是:
加强养护管理
各乡镇普遍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承包责任制。乡镇每月(有的每季)进行一次评此,全县每半年进行一次评比检查,年终总评。在评比中,采取奖勤罚懒的办法,以调动养路工的积极性。全市每年评比一次。对于公路养护好的,经评比推选出来,参加局、县、市各级先进生产者(工作者)会议。从1983年以来,圣帝桥至西亭公路道班曾三次被评为福州市先进养路班,江阴乡渔江公路道班、江镜乡江镜至吴塘公路道班、港头乡白墓至芦华道班分别获得福州市1983年、1984年、1985年先进养路班称号。县交通局也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县局。(看福清FQLOOK.CN)评为福州市先进单位的分别奖给三千元机具购置费。
改造等外路
主要进行拓宽路基,降坡、铺设路面,改造临时性桥梁等,使之符合等级路标准。从1982年开始,先后改造等外路15条72.7公里。其中改造竣工经过省市主管部门验收,批准升为等级路的有10条52.3公里。这10条公路是:
江镜至下垄 10.6公里
下和洋至林厝 10.2公里
吴塘至前华 2.4公里
镜头宫至占阳 4.8公里
白墓至芦华 4公里
官路至海瑶 3.4公里
崎石铺至赤礁 4.7公里
上张至梧瑞 4.2公里
后郑至侨丰 2.4公里
下井至洋中并延伸至油塘 5.6公里
改建等级路
对行车密度较大,路况又较差的等级路,采取分段或全线改建的办法,以提高其通过能力。1982年以来,先后改造或大修了11条56.9公里公路。如霞威到朱山公路。朱山是福清、莆田两县变电站所在地,原公路弯急路窄。每次增容运输变压器时,都要采取补法措施。1985年集资18万元进行截弯取直、拓宽路基、砌筑护坡、加宽桥涵,重铺路面,使之达到宽畅顺直,完全符合四级公路标准。(看福清FQLOOK.CN)东瀚与莲峯公路,沿线盛产石料,日通行拖拉机二百务辆,往返客车各四班,但路基较窄,陡坡地段较多。1983年便改建东瀚至陈庄段长5公里公路;1985年又局部砌护路基4处、铺设5段非整石路面0.7公里,才使这条公路的路况有了明显的改善。1982年以来,改建、大修的等级路有:
霞盛至朱山 5公里
圣帝桥至西亭 7公里
三山至加儒 6公里
山下至东垣 7.8公里
渔溪至江阴 5公里
塔仔门至南岭 2公里
下一村至东营 2.7公里
高山至北垞 5.8公里
东瀚至陈庄 5公里
北林至芦院 5.6公里
前洋至灵石 5公里
4、乡村公路的施工力量
乡村公路的路面和桥梁多数是由县交通工程公司施工的。
福清县交通工程公司(前身为交通局工程队)在1958年由交通局组建。当时有干部、职工22人。1964年5月,正式宣布成立交通局工程队。1967年以后,工程队变成有名无实的空架子。1974年10月28日,恢复交通工程队组织机构,干部、职工发展到40人。1981年4月20日,经县人民政府办公会议通过:交通局工程队正式转为县集体企业。(看福清FQLOOK.CN)1985年2月28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将原“福清县交通局工程队”改称为“福清县交通工程公司”.现有干部、职工46人,其中行政干部5人,技术员1人,施工员6人,工人34人。拥有汽车2辆、压路机(12T)1台,混凝土拌和机1台、碎石机1台、水车2台、潜水泵4台、人工装吊设备1套、电焊机1台和其它机具,资金30万。
由于近几年抓了乡村公路路况的提高,使乡村公路大部分实现四变(变晴通雨不通的公路为晴雨无阻公路,变单车道为双车道,变等外路为等级路,变通货车路为通客车路),推动农村客运事业的迅速发展。乡村公路通客车的里程已达154.1公里(包括专养公路达408.1公里),约占全部乡村养护公路的一半。

六、公路绿化
公路绿化能约巩固路基、延长道路使用年限和美化环境、改善卫生条件。1 9 5 8年,晋江专署林业局、交通局决定在一年内全部绿化干、支公路和简易公路,通知县交通局,林业局、养路工区贯彻执行。1 9 5 9年,工区配合县林业局发动群众,在主、次路线两旁植树三行,一般路线植树一行。1 9 6 3年2月6日,省公路局颁发l963年全省公路绿化工作方案。我县对公路绿化工作极为重视,强调提出公路绿化标准与要求,以福厦公路与宏路至高山公路为重点,两边各新造二行,路边一行以桉树和木麻黄间种,沟边一行全部栽植木麻黄。现有一行行道树以桉树全面补齐。其中安民至高山一段,因受自然条件限制,全数栽植木麻黄。其它公路也造上一行木麻黄。做到造一株活一株。同时认莫贯彻林业生产各项政策,发动全民造林,实行专人管理,各乡(镇)村加强公路绿化的组织领导。县里由一位付县长挂帅,各乡(镇)也有书记或乡镇长,村主任负责,林业干部和养路工区、班密切配合。(看福清FQLOOK.CN)造林时亲临战线,抓好造林质量,帮助解决造林中一些具体问题,造林后狠抓护林工作,按季节检查、评比,树立标兵,开展此学赶帮运动,有效地巩固造林成果。
1 9 6 5年,音西乡棋山村(现属宏路镇)保质保量造好公路林后,并组织贫下中农与基干民兵l 9人,由衬主任带领,冒雨上山,砍运杂木6 0 0 0余株。男人奋战在高山,妇女连夜搓草绳,全村总动员保护公路林。仅三天时间,就把1.4公里公路绿化林全部围好篱笆。县委于6月1 6日组织了各乡镇党委书记前往参观、学习,大家一致认为棋山村民护林办法值得学习,经验值得推广。
闽侯养路段于1 9 6 6年2月2 0日,在福厦线5 1+6 0 0至5 2+8 0 0的棋山村召开了公路绿化现场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福厦线七个乡(镇)长和衬主任共7 0余人。中共福清县委书记、县长亲自主持会议,省公路局局长、养路科科长、闽侯专署交通局局长,闽侯养路段段长都参加现场会议。一致表示全力造好公路林,向棋山村学习完成公路绿化和苗圃育苗任务。此后,造林、护林成为经常性的工作。1 9 7 3年1 2月1 5日,中共福清县委发出《认真贯彻省委“关于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工作的指示”的意见》,1 9 7 9年3月3 0日,县林业局、交通局、养路工区、宏路镇,音西乡、城关镇等1 4个单位参加公路林联防护林会议的代表签订了《公路林联防护林公约》,共同遵守,至今不懈。根据达些公约规定:公路绿化造林时,由公路段负责供苗,由沿路乡村负责植苗,造后共同管理。成林砍伐时,公路段得3 0%,沿路乡村得7 0%。

自从开展公路绿化以来,专业养护的公路共计绿化种树69420株。乡村公路中圣帝桥至西亭,横坑至后洋两条绿化最好,绿树参天,树荫蔽路,非常壮观。 (公路绿化情况见表3《福清县公路绿化一览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交通志:第一章 道路 / 第二节 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