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人 发表于 2019-2-26 11:33:52

福清市志1989-2005:第二十八篇民政 国防/第一章民政

第二十八篇 民政 国防
1989 年起, 政府每年都拨付专款向驻融部队发放慰问金、 煤炭食油补贴和营房建设资金; 对抚恤对象实行定期补助, 年补助增长率 5%; 每年都拨付物资、 专款, 救济贫困户、 灾民和贫困老区村, 建立五保户、 老龄人供养体系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992 年, 全市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 村干部由民主
选举; 依法办理遗孤收养登记 161 人, 每年办理结婚登记逾 9000 对, 着力拓展残疾人就业渠道。 1994 年、1996 年、 1999 年连续 3 届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2002 年, 接收重庆奉节移民 43 户 202 人、 重庆万州移民 11 户 43 人。 2005 年 5 月 30 日, 全市实行殡改火葬。
福清境内驻有陆军、 空军和武警部队。 1989 年, 福清县人民武装部为地方建制, 1996 年 4 月, 收归军队建制。 1990 年, 成立民兵应急分队 27 支, 2005 年 7 月, 成立通信、 消防、 治安、 抢修、 防化、 医疗、运输等防空专业队伍 7 支。 1989—2005 年, 市 (县) 连续 17 年完成征兵工作, 被评为福建省征集优质兵员先进单位。

第一章 民 政第一节 拥军支前一、 拥 军
1989 年起, 向驻地部队发放慰问金年均 15.6 万元、 煤炭差价补贴年均 9 万元、 食用油补贴年均 10 万元; 是年审批土地提供驻地部队开办加油站 5 家、 机砖厂 7 家, 接纳士兵进入各中学、 技术学校、 水产养殖培训班进行文化补习和技术培训。
1990 年, 政府拨款 11 万元帮助驻融部队 6 个连队解决供水、 供电问题。
1992 年, 市镇 (乡) 拨款 95 万元为驻军修建 11 条道路约 19 公里; 镜洋镇、 自来水公司被福建省授予双拥共建先进单位。
1993 年, 拨款 7 万元为驻融部队安装 9 部程控电话。
1994 年, 拨款 22 万元用于驻融部队营房建设和营区绿化建设。
1996 年, 拨款 16 万元用于驻融部队建设。
1999 年, 为驻融部队征地 5 万平方米。
2001 年, 拨款 21 万元用于驻融部队 “菜篮子” 工程建设。
2002 年, 发放驻融部队慰问金 34 万元、 煤炭差价补贴 15.8 万元、 食用油补贴 20 万元, 拨补 12 万元租用镜洋 2.5 万平方米田地作为部队建设 “菜篮子” 工程, 免收驻融部队 1.5 万元自来水安装材料费; 市镇两级财政拨款 21 万元用于驻融部队修建水泥路, 市电力局出资 131 万元帮助 5 个驻融部队完成营区内电力
整改, 市财政拨补驻融武警部队 9.5 万元电费, 市广电局投资 60 万元为驻融空军、 陆军、 武警进行有线电视线路整改, 市文化局为驻融部队无偿捐助 800 册图书, 龙田镇为驻地部队投资 3.5 万元修建文化活动室。
2003 年, 发放驻融部队慰问金 34 万元、 煤炭差价补贴 15.8 万元、 食用油补贴 20 万元; 市财政拨补 48万元用于驻融部队租用镜洋 14.5 万平方米土地建设副食品基地, 市自来水公司投入资金 4 万元用于高山、东瀚部队铺设水管, 市财政筹措资金 150 万元为入闽部队修建军工专用道路, 市财政拨款 100 万元用于驻
融部队建设科技拥军大楼; 市政府为驻融武警部队征地 5.3 万平方米用于 “菜篮子” 工程建设。
1995 年、 1997 年、 2000 年、 2002 年福清市获省 “双拥模范城” 称号。
2003 年, 福清市获全国 “双拥模范城” 称号; 交警大队、 供电公司、 广播电视局、 消防大队被授予福州市双拥共建先进单位; 林代安受国家级先进个人表彰; 8 名干部职工受福州市双拥先进个人表彰。
2004 年, 慰问驻融部队慰问金 38 万元、 食用油补贴 21 万元; 市财政拨款 5.3 万元用于阳下、 高山部队租用土地建设 “菜篮子” 工程, 市镇两级拨款 140 万元为驻融部队铺设水泥路, 拨款 30 万元帮助驻融部队完善科技拥军大楼内部配套设施, 拨出专款 20 万元帮助驻融部队维修营房水、 电线路。
2005 年, 市财政拨补 6.5 万元帮助驻融部队建设 “菜篮子” 工程, 市财政拨补 6 万元帮助驻融部队建设,广电局投入 28 万元、 电力公司投入 18 万元用于驻融部队修缮闭路线路和电力整改。 是年, 自来水公司、 实验小学被授予福建省双拥共建先进单位, 福清一中、 东张水库管理局、 城关小学、 侨兴轻工学校、 国土资源局、 福清二中、 林业局、 检验检疫局、 东张中学、 东南职业学校、 粮食局被授予福州市双拥共建先进单位; 1人受福建省双拥先进个人表彰, 5 人受福州市双拥先进个人表彰。 全市发展军民共建单位 152 对。
二、 支 前
1991 年 10 月, 驻闽某部在福清举行高炮实弹演习, 福清补贴部队演习 2 万元, 供应上等大米 4 万多公斤, 精面粉 1 万多公斤、 黄豆 4000 公斤、 花生仁 1200 公斤, 香烟 252 条。
1995 年 7 月, 驻融部队开赴泉州石狮举行登陆演习, 市委、 市政府慰问团到一线慰问, 送慰问金 3 万元。
1996 年 4 月, 三军联合演习, 福清参加支前民众 2000 多人, 征集船只 130 多艘。
1998 年 7 月, 驻融部队开赴江西九江抗洪, 市委、 市政府慰问团到一线慰问, 送慰问金 30 万元。
2005 年 6 月, 武警福建总队在城头举行反恐演习, 市委、 市政府慰问团到一线慰问, 送慰问金 2 万元;8 月, 福建预备役师在福清市举行军事演习, 市委、 市政府慰问团到一线慰问, 送慰问金 2.5 万元, 拨补106 万元用于专项训练经费。

第二节 优抚安置一、 优 抚
(一) 优 待
1989 年起, 每年元旦、 春节都组织机关、 镇村、 团体、 学校和群众开展拥军优属活动。 春节伊始, 带着慰问信、 慰问品、 慰问经费及春联敲锣打鼓向军属祝贺新年; 每年 “八一” 建军节, 党政机关派代表到驻军营地慰问, 开座谈会, 了解情况, 听取意见, 检查、 落实拥军优属工作情况。
1991 年, 福清有义务兵 1873 人, 全年发放优待金 1410110 元, 人均 752 元。
1992 年, 推荐 66 位退伍军人到镇、 乡、 村和保安公司担任骨干和保安人员; 拨出扶持经费 2.2 万元,扶持 15 户退伍军人开发山地种植果林; 拨出 4300 元为 4 户孤单和病残特困退伍军人修建房屋。
1993 年, 向特困优抚对象发放治病及困难补助 3.2 万元; 筹集 11 万元、 帮助贷款 100 万元, 扶持优抚对象发展生产。
1994 年, 复员军人定补从每月 20 元提高到 31.36 元, 补助对象 1804 人; 161 名退伍军人定补从每月13元提高到 31 元。
1995 年, 全市优抚对象 19045 户, 有 18473 户实现 “五个一” (即: 户种一亩果林, 养殖一亩水产, 饲养一群禽畜, 掌握一项工艺, 一个劳力进镇企业); 财政局拨出 20 万元扶持 7 位退伍军人创办联合体企业;各镇乡都成立双拥领导小组, 村 (居) 委普遍成立拥军优属服务小组。 是年, 向 1632 名义务兵发放优待金317 万元, 人均 1942 元; 1665 名复员军人享受定期补助, 年发放定期补助款 62.6 万元, 月人均 31 元。
1997 年, 义务兵家属每年享受优待金 2500 元, 进藏义务兵人均享受优待金 1 万元以上。
1998 年, 兑现义务兵优待金 476 万元, 人均 2800 元, 发放复员军人定补款 119.69 万元、 临时困难补助款 6 万元, 全年发放优抚金 755.32 万元。
2000 年, 农村老复员军人定期补助面扩大到 100%, 定期补助 2144 人 276.57 万元。
2002 年, 开展 “爱心献功臣” 活动, 筹集资金 38 万元, 帮助 7 名伤残军人、 重点优抚对象建新房, 帮助 46 名在乡老复员军人修缮危房; 265 名重点优抚对象纳入 “低保” 范围实行双重补助, 增加补助资金38.2 万元; 对 2534 名现役军人的家属发放优待金 600.77 万元。
2003 年, 对 1070 名农村义务兵、 160 名城镇义务兵以及 13 名进西藏服役义务兵发放优抚金 516 万元。
其中: 农村义务兵人均 3650 元, 城镇义务兵人均 6950 元, 进西藏义务兵人均 10950 元。
2005 年, 义务兵优待金标准全部按不低于年收入 5410 元发放。
(二) 抚 恤
1989 年起, 对烈属、 因公牺牲遗属、 病故军人遗属分别执行统一抚恤补助标准, 实行优抚对象定期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 年增长幅度 5%。 是年, 全县发放因公牺牲、 病故抚恤金 6.18 万元, 残废抚恤金10.39 万元, 烈军属抚恤金 24.46 万元。
1991 年, 有烈属、 因公牺牲人员家属、 病故军人家属 175 户 200 人, 发放定期抚恤金 108270 元, 月人均 45.21 元; 伤残军人 332 人, 发放伤残抚恤金 10.7 万元。 对因公伤残孤寡老人, 视具体情况给予在光荣院安置落户。
1997 年, 市、 镇 (乡) 村组成 300 个慰问队或小组, 走访慰问 4000 户烈军属和复退军人, 对 130 户民政优抚对象和特困户发放慰问金 60 余万元。
1999 年, 市镇村组成 477 个慰问队, 走访 4056 户烈军属和复退军人, 对 130 户民政优抚对象和特困户发放慰问金 150 万元。 全市有各类优抚对象 21755 人。 其中: 享受定期抚恤补助 195 人, 发放抚恤金 34.7万元; 享受复退军人定期补助 2064 人, 发放补助款 21.2 万元。
2001 年, 抚恤对象 2529 人。 其中: 在乡伤残军人 167 人, 在职伤残军人 137 人, 烈士家属 103 人, 因公牺牲军人家属 31 人, 病故军人家属 23 人, 在乡老复员军人 1620 人, 带病回乡退伍军人 407 人; 发放抚恤补助金 376.6 万元。
2002 年, 抚恤对象 2539 人, 发放抚恤补助金 432.57 万元; 对 115 名二等乙级以上伤残军人实行公费医疗, 享受离休干部医疗待遇。
2003 年, 对 2413 名抚恤对象发放补助金 536.58 万元。 其中: 农村伤残军人 186 人 50.03 万元, 在职伤残军人 137 人 6.92 万元, “三属” 149 人 61.12 万元, 农村老复员军人和带病回乡退伍军人 1944 人 408.27万元, 农村一等伤残军人 7 人 3.76 万元, 农村复员军人双重身份待遇补差 49 人 3.84 万元。
2004 年, 对 2413 名抚恤对象发放补助金 581.4309 万元, 增发抚恤补助金 44 万元。
2005 年, 对 2378 名抚恤对象发放补助金 711.2 万元。 其中: 农村伤残军人 184 人 84.7 万元, 在职伤残军人 130 人 47.6 万元, “三属” 137 人 66.7 万元, 农村老复员军人和带病回乡退伍军人 1862 人 502.万元,农村一等伤残护理费 7 人 3.76 万元, 农村复员军人双重身份待遇补差费 5.94 万元。
二、 安 置
(一) 退伍军人安置
1989 年, 福清县接收退伍军人 414 人。 其中: 城镇退伍 141 人 (含志愿兵 16 人, 二等功 3 人, 残废退伍 3 人), 分别安置到经委、 财贸、 计委、 农委、 宣传部门和驻融省市属企事业单位; 273 名退伍军人回农村安置, 参加经济联合体, 从事运输业、 种养业。
1991 年, 退役安置由春季改为冬季, 接收退伍军人 486 人, 城镇对象安排就业 228 人, 回农村安置258 人。 是年, 创建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 以保障军队离退休干部政治学习、 文化娱乐、 医疗保健等待遇。 至 1998 年底, 接收安置军队离退休干部 21 人; 至 2005 年底, 接收军队离休退休干部 32 人。
1992 年, 完成 179 名城镇居民志愿兵复退安置, 向 “三资” 企业推荐就业 1120 人, 农村退伍军人30%经商、 从事运输业和服务业, 70%从事农业生产。
1993 年, 接收安置 219 名城镇退伍兵和转业志愿兵, 推荐 180 人到 “三资” 企业当保安人员。
1994 年, 接收 166 名城镇退伍兵和转业志愿兵, 录用复员转业军人 209 人。 其中: 安置在国有经济企业 126 人, 安置在集体经济企业 3 人, 安置在其他经济类型企业 80 人。
1995 年, 接收 137 名城镇退伍兵和转业志愿兵, 回农村安置 319 人; 录用复员转业军人 339 人, 其中:安置在国有经济企业 152 人, 安置在集体经济企业 12 人, 安置在其他经济类型企业 175 人。
1997 年, 接收退伍军人 428 人。 其中: 城镇退伍和转业志愿兵 103 人, 转业志愿兵安置在事业单位;城镇退伍兵安置在企业单位; 愿意自谋职业一次性发给安置费 1.5 万元, 领取一次性安置费 21 人; 介绍到“三资” 企业工作 150 人。
2000 年, 接收退伍兵 738 人; 录用复员转业军人 238 人, 其中: 安置在国有经济企业 84 人, 安置在集体经济企业 15 人, 安置在其他经济类型企业 139 人。
2001 年, 接收退役士兵 807 人, 回农村安置 647 人, 推荐 185 人到 “三资” 企业担任保安和联防队员,69 人被聘担任汽车驾驶员, 58 人搞个体运输业, 162 人搞服务业, 110 人发展家庭种植业, 31 人选派到村(居) 两委任职。
2002 年, 接收退役士兵 723 人。 其中: 大中专生 40 人移交市人事局安置, 复职 4 人; 166 人到 “三资” 企业和个体企业担任保安, 30 人到融城镇、 音西派出所当联防人员, 56 人聘为汽车驾驶员, 42 人搞个体运输业, 138 人搞服务业, 117 人发展家庭种植业。
2004 年, 接收退役士兵和转业士官 825 人。 其中: 市人事局安置大专生 2 人, 列为市镇街安置 77 人,回农村安置 746 人; 67 人实行货币安置, 发放安置费 106.5 万元。
2005 年, 接收退役士兵和转业士官 474 人。 其中: 人事局安置大专生 2 人, 列为市镇安置 58 人, 回农村安置 414 人; 44 人实行货币安置, 发放安置费 92 万元、 生活补助费 54740 元; 对 14 名转业士官, 荣立二等功军人、 伤残军人, 采用量化评分, 依积分高低选择安置岗位。
1988—2005 年, 累计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 421 人, 其中: 团级干部 49 人、 营级干部 120 人、 连排级干部 160 人, 专业技术干部 92 人。
(二) 随军家属安置
1991—1993 年协调随军家属落户 25 人、 调动 32 人、 子女入学 41 人。
1994—2005 年协调随军家属调动 40 人、 就业 25 人、 子女入学 144 人。

(三) 移民安置
2002 年, 接收重庆奉节移民 43 户 202 人, 重庆万州移民 11 户 43 人。 其中: 阳下镇安排 7 户 31 人,由农业局、 林业局、 海洋与渔业局、 乡镇企业局、 水利局、 东张水库、 外经贸委挂钩帮扶; 上迳镇安排 10户 44 人, 由公安局、 检察院、 法院、 司法局、 科委、 质监局、 台办、 广电局、 人事局、 计生局挂钩帮扶;镜洋镇安排 8 户 43 人, 由经贸局、 国税局、 地税局、 财政局、 审计局、 工商局、 交通局、 供电公司挂钩帮扶; 龙田镇安排 8 户 42 人, 由教育局、 药品监督局、 防疫站、 市一医院、 市二医院、 妇幼保健院、 中医院、 爱卫办挂钩帮扶; 港头镇安排 11 户 43 人, 由统战部、 宣传部、 总工会、 民政局、 文化局、 宗教局、人行、 移动公司、 电信局、 烟草局挂钩帮扶; 宏路观音埔村安排 5 户 22 人, 由建设局、 规划局、 城市执法局、 环保局、 园林管理处挂钩帮扶。

第三节 困难救济与最低生活保障一、 困难救济
1989 起, 对一些无生产能力, 残、 老、 孤、 寡户和长期患病贫困户以及生活困难的 “老区” 群众和下岗工人, 政府每年都发放一定数量救济经费和救济物资, 给予扶助; 坚持 “专款专用、 重点使用”, 核准救济对象,张榜公布, 按月供给, 凭卡领粮。 是年, 春节期间, 发放晴纶毛毯 500 条, 被套 300 床, 尼龙蚊帐 500 床, 救济特困户、 五保户 1300 人; 下拨 13 万元购大米 23 万多公斤, 救济 “双缺户” 4381 户 11 万多公斤; 遭遇春夏旱荒, 县政府三批拨出 11 万元, 发放救济粮 15.5 万多公斤, 筹集资金 5 万多元, 妥善安排灾民、 特困户和五保户生活; 对渔溪镇东漈村遭龙卷风袭击重灾户, 每户发放 800 元~2000 元救济款, 以及部分救济粮。
1990 年 8 月 20 日, 12 号台风在龙高半岛登陆, 441 个行政村, 受灾 385 个村。 市政府发放救灾救济款217 万元, 福州民政局拨款 51 万元, 市民政局下拨 15 万元, 进行救灾。
1991 年, 对救灾救济扶持款实行 “两公开、 一监督”。 采取筹集乡镇福利基金、 “五保” 乡镇统筹供养和创办敬老院方式, 解决特困户 2160 户 9650 人、 “五保” 户 1774 户 1813 人生活问题。 是年, 灾情严重, 市下达救灾救济款 98.35 万元。 其中: 救灾款 4.87 万元, 临时救济 8.16 万元, “五保” 户零星救济 1.16 万元, 特困户零星救济 1.22 万元, 冬寒救济物资款 6.78 万元。 港头 “10·23” 汽油烧伤事件救济专款 31.8 万元。 21 个乡镇募集社会福利基金 318 万元, 加上历年节余 154.74 万元, 用于 “五保” 户、 特困户社会福利 159.75 万元。
1992 年, 发放救灾救济款 46 万元, 福州市民政局拨款 31.8 万元, 解决港头 1991 年 “10·23” 汽油爆炸事故死伤群众医疗费遗留问题。
1994 年, 发放救灾救济款 37.1 万元, 接受香港 《文汇报》 《大公报》 赠送灾害捐赠款 21 万元, 其中:11 万元下达各乡镇, 10 万元分发贫困地区 5 个学校, 用于修建校舍。
1995 年, 发放救灾救济款 56.1 万元, 建立专项基金 50 万元; 下拨 18.3 万元购买救济粮, 救济年均收入在 600 元以下 4273 户贫困户。
1997 年, 遭受 11 号、 14 号台风影响, 市政府下拨专款 14.7 万元, 下拨年度救灾专款 94 万元。 其中:用于救济粮差补贴 17 万元, 10 万元购买千床军用棉被作为灾民冬寒救济物资。
1999 年 10 月, 受 14 号强台风影响, 港头镇马湖村受灾严重。 市民政局调运帐篷 150 座、 棉被 55 床,发动社会、 机关干部职工捐赠款 70 万元, 支援受灾地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2000 年, 受 10 号台风影响, 融城、 阳下、 音西等 11 个镇 (街道) 受暴风雨侵袭。 市政府下拨救灾专款 126.8 万元, 其中: 发放救济粮补贴 48.4 万元, 10 万元购买军用棉被发放给困难户。
2001 年 6 月 23 日, “飞燕” 强台风在高山镇登陆, 中心风力达 12 级以上, 受灾遍及 21 个镇街, 434个村 (居)。 灾情发生后, 市民政局开展募捐活动, 省民政厅下拨救灾款 200 万元, 福清市自行募集资金296 万元, 加上省政府、 福州市政府拨款, 共下达救灾款 531 万元, 保证灾民吃、 住、 医需求; 市民政局拨出 54 万元, 建立 2 号台风死难者家属统一安置救助基金, 作为死难者家中老人、 孤儿生活困难和小孩入学专项补助。 是年, 又遭 “8·7” 强台风猛烈袭击, 市政府拨补救灾款 283 万元, 下拨救灾救济粮 343.6 吨,每位死者家属补助 3000 元。
2003 年, 开展慈善 “助孤行动一元 (日) 活动”, 募集捐款 32.04 万元, 补助 “计生三户” 2129 户。 是年旱灾, 市政府下拨救灾款 75 万元, 粮食 8.33 万公斤。
2004 年, 受 “艾利” 台风影响, 新厝等 11 个镇农作物几乎绝收, 市政府发放救济款 103 万元, 救助伤病灾民。
2005 年下半年, 受龙卷风及 “海棠” “泰利” 和 “龙王” 台风连续侵袭, 市政府拨出自然灾害救助款409.9 万元, 用于灾民恢复重建 212 户 215.05 万元, 用于灾民生活救助 157.9 万元, 下拨救济棉 400 床。
二、 最低生活保障
1996 年 1 月起, 实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取代城镇居民 “三无” 对象 (无生活来源、 无劳动能力、 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 所实行的定期补助制度。 是年, 205 户居民享受最低生活补助, 补助标准为单人户每人每月补足到 100 元, 多人户每人每月补足到 90 元。
1997 年 10 月, 调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标准, 单人户从 100 元/月提高到 110 元/月, 多人户从90 元/月提高到 100 元/月, 市财政年增拨 78696 元。 是年, 全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228 户 348 人, 农村全年财政支出 38 万余元。
1998 年,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融城街道扩展全市所有乡镇,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也全面实施。 全市 1529 户 3850 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其中: 农村 1346 户 3602 人, 居民 183 户 248 人。 补助标准为单人户 80 元/月, 多人户 70 元/月。 是年发放保障金 129.228 万元。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市、 镇、 村按 3:3:4 比例负担, 低保户凭证领取。
1999 年 7 月, 城镇居民补助标准为单人户 130 元/月, 多人户 117 元/月。
2000 年, 农村居民补助标准为单人户 80 元/月, 多人户 70 元/月。
2003 年, 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1214 户 2578 人, 补助标准提高为单人户 170 元/月, 多人户 150元/月; 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2791 户 7883 人, 资金由原市、 镇、 村 3:3:4 比例调整为 4:3:3, 减轻村一级负担。
2004 年 3 月, 颁发 《福清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暂行方法》, 确定农村为每人每年 1000 元,“五保” 对象每人每年 1200 元。 是年新增低保金由市、 镇二级财政按 6:4 比例负担, 原有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由市、 镇二级按 7:3 比例负担。 从此, 村一级不再负担资金。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计划生育
“三户” 除享受农村低保待遇外, 独生子女户每人每月增加 5 元补助, 二女结扎户每人每月增加 10 元补助。
2005 年, 农村居民每人每月 “低保” 标准 83 元; 城市居民单人户每人每月 “低保” 标准 170 元, 多人户每人每月 “低保” 标准 150 元。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市、 镇两级财政按 7:3 比例负担。 全市享受人数 8206 户 19210 人。 其中: 城镇居民 1335 户 3522 人, 保障金支出 454.06 万元; 农村居民 6871 户15688 人, 保障金支出 920.161 万元。

第四节 老区建设与扶贫开发1989 年, 中共福建省委、 福州市委开展革命老根据地和老区村复评: 福清有老区乡 4 个, 老区分布乡20 个, 老区村 104 个, 涉及户数 27775 户, 人数 122982 人。 1989—1994 年, 福州市下拨老区扶持建设资金 146.6 万元, 年均 24.43 万元。
1990 年, 安排贫困乡村经济开发基金 42.75 万元, 重点扶持革命老区 5 个贫困乡 11 个村农民发展生产, 脱贫致富。
1996 年, 闽运福清公司资助南岭中心小学、 梨洞小学 18 名学生, 为他们缴纳小学期间全部学费。
1998 年, 94 个市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 从资金、 技术、 信息、 项目方面扶持贫困村, 投入资金 929 万元, 与 72 个贫困村挂钩, 帮助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 制定帮扶项目 155 个, 为村民办实事 178件, 其中: 修建村路 43 公里, 修建村委办公楼 11 座, 修建小学校舍 5 所, 扩建老人活动场所 3 所, 电网改造 2 万余户。
1999 年 6 月 1 日, 市商检局斥资 2.3 万元更新一都东山小学课桌椅 160 副、 教师办公桌椅 13 副, 捐赠每位教职员工 550 元, 建立助学基金, 用于鼓励成绩优良贫困生和扎根山区的优秀教师, 无偿为结对的 20名贫困生交付小学期间全部学费。
2000—2003 年, 市十三届人大第十次会议决定, 在全市开展帮扶百名以上特困生就学活动, 累计捐资95 万元, 资助 2485 名学生, 其中捐助 10 名学生以上的人大代表 12 人、 企事业单位 7 个。
2003 年, 200 多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包村 “结对子” 帮扶工程启动, 筹集帮扶资金 300 多万元, 项目 70 多个, 免收 313 户贫困户 “三提五统” 金 69147 元, 发放扶持金 420 人 37.64 万元, 发放扶贫贴息资金 10.59 万元, 动建 25 个村 “通水” “改水” 工程; 一都镇与省农科所和福州市科协 “结对子”, 发动贫困户接受枇杷种植新技术, 引进新品种, 使 “融都” 牌枇杷走向全国, 善山村户均收入 2 万以上, 甩掉贫困帽子; 福牛乳业、 嘉叶果蔬、 天生园艺等公司采用 “公司加农户” 模式, 帮助南岭、 三山、 江镜等镇贫困农民发展畜牧、果蔬业, 发展生产基地 200 多万平方米, 加快贫困户奔小康步伐; 宣传部、 妇联、 计生局联合发起 “救助贫困母亲” 行动, 募集捐资 88 万元, 实施救助 44 人; 市财政投入 325 万元, 铺设南岭镇马斜、 上岭村, 阳下镇北楼村, 一都镇善山村, 东张镇金芝村, 三山镇钟厝村, 江阴镇上田、 前林村水泥道路 15 条 13.6 公里。
2005 年 6 月, 下派 125 名干部到 124 个行政村任职, 推动扶贫工作。 筹措资金 850 多万元, 帮助完成办公楼、 村路、 自来水、 小学等 160 多项建设; 8 月 19 日, 市总工会、 市妇联发起 “金秋助学行动”, 23 名大学生分别领到助学金 1000 元, 15 名中学生分别领到 500 元, 5 名小学生分别领到 500 元; 9 月 7 日, 团市委资助阳下镇 11 名贫困学生 4500 元; 9 月 15 日, 市人大资助江阴张厝、 下堡、 下石村 118 名贫困学生 43486 元。



第五节 社会福利
一、 五保户供养
1989 年, 全县 “五保” 户供养均以村为单位进行, 大村、 小村, 富村、 穷村之间供养标准有差异, 有的村只保证口粮供给; 对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员, 由财政救济、 集体补助外, 还组织残疾人员参加生产, 安排残疾人就业, 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 全县有 36 家福利企业, 安排残疾人就业 387 人, 产值 1300 万元。
1993 年, “五保” 户实施以乡镇为单位统筹供养, 各乡镇每年拨付一定数额 “五保” 户供养资金, 由乡镇政府按统一标准定期付给, 享受供养五保户 1540 人。 其中: 在农村敬老院享受供养 198 人, 每月 125 元; 在农村分散供养 1342 人, 每月 93.7 元。
1996 年, 享受 “五保” 户供养 1759 人。 其中: 在农村敬老院享受 “五保” 户供养 192 人, 每月 120元; 在农村分散供养 1567 人, 每月 100 元。
2002 年, 享受 “五保” 户供养 1808 人。 其中: 在农村敬老院享受 “五保” 户供养 170 人, 每月 125元; 在农村分散供养 1638 人, 每月 125 元。
2004-2005 年, 农村 “五保” 户供养全部由省财政支付, 每人每年 1500 元。


二、 福利设施
(一) 福利企业
1989 年起, 全 (县) 市福利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壮大, 也不断被淘汰。 是年福利企业有 36 家, 1994 年达到51 家; 产值逐年增加, 1988 年为 1300 万元, 1991 年为 2734 万元, 1994 年产值超过亿元。
2005 年, 社会福利企业 17 家, 安排残疾人就业 486 人; 产值 4.16 亿元, 是 1989 年的 32 倍; 销售总额 4.16 亿元, 为 1989 年的 32 倍。


(二) 社会福利院
1989 年, 设在龙田的福清县社会福利院收养有社会孤、 寡、 残、 盲、 弃婴 59 人, 配备服务性干部职工16 人。
1997 年, 市民政局投入历年销售福利彩票提取的福利金 500 万元, 在龙田三村征地 1.5 万平方米, 建设别墅式福利院 (院址在龙田公安派出所后面), 1999 年 10 月建成, 接收少量城镇居民户口 “三无” (无依无靠、 无经济来源、 无劳动能力) 老人入住。 2000 年被省民政厅评为二级社会福利单位。
2005 年, 有床位 72 床, 收留院民 41 人, 编制内工作人员 11 人, 办公楼 1 幢、 院民楼 3 幢。 院民月均生活费 200 元, 月均零花钱 10 元, 每年节日补贴 300 元, 服装费 250 元; 入住院民医疗费全部由市财政支付, 年投入资金近 60 万元。
(三) 精神病院
1989 年, 设在县城龙山顶, 占地面积 6327 平方米, 建筑面积 3190 平方米; 内设医护办公室、 门诊部、药房、 挂号室、 化验室、 治疗室、 职工宿舍等, 病床 180 张, 工作人员 82 人。
1991 年, 床位 160 张, 工作人员 57 人, 开展对外门诊和自费收治, 纯收入 8 万元。
2003 年, 收治住院病人 203 人次, 门诊量 4000 多人次, 纯收入 32 万元。
2005 年, 收住院病人 145 人, 其中复退军人 45 人; 门诊量 3400 多人次, 内设床位 145 床, 建筑面积3300 平方米, 工作人员编制 43 人。 是年 11 月, 在音西镇松峰村征地 9051 平方米, 新建精神病院, 更名为福清市融康医院, 院址在龙海路 16 号, 建筑面积 3300 平方米。
(四) 镇村敬老院
1989 年 12 月, 上迳镇创办敬老院, 占地面积 200 平方米, 建筑面积 300 平方米, 上级拨补 1.5 万元,镇财政拨款 3.5 万元。 2005 年有院民 5 人, 月均生活费每人 150 元, 工作人员 2 人。
2002 年, 镜洋修建敬老院, 占地面积 4330 平方米, 建筑面积 1800 平方米, 上级拨补 10 万元, 镇财政拨 80 万元, 华侨和专业户捐赠 45 万元。
2005 年, 全市敬老院 20 所 (其中包括高山院西村、 阳下溪头村、 音西玉塘村、 海口牛宅村 4 个村敬老院), 收养院民 216 人。


三、 孤儿收养
1992 年, 市民政局依法办理收养登记, 并按照 《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 规定实施。
1993 年, 福清开始办理弃婴收养登记, 至 1999 年 3 月累计办理弃婴收养登记 74 人 (其中: 男 7 人, 女 67人; 弃婴 73 人, 孤儿 1 人)。 其中: 由夫妻共同收养 24 人, 无配偶男性收养 39 人, 无配偶女性收养 11 人。

1999 年 4 月—2005 年 12 月, 依法办理收养登记 87 人。 其中: 由夫妻共同收养 52 人, 无配偶男性收养 24 人, 无配偶女性收养 11 人。
四、 福利彩票
1991 年, 市民政局经国务院批准发行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券 4 期, 销售额 70 万元; 1992 年, 发行有奖募捐券 40 万元; 1993 年, 发行有奖募捐券 60 万元。 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券为 “即开型”, 当场 “刮、 撕、揭”, 当场兑现奖品或奖金。
1991—2004 年, 福利彩票销售, 获取 1174.5 万元福利资金, 投入 500 万元在龙田三村建别墅式福利院, 投入 150 万元建设市殡仪馆, 在城区增办柳池、 瑞云、 北大、 金墩和锦云 5 个老人活动中心, 在东张、阳下增建改建老人公寓, 投入 22 万元补助光荣院、 精神病院修缮, 投入 6 万元补助慈善超市启动资金。
1995 年, 有奖募捐券改名福利彩票, 由市民政局组织人员在融城一拂街、 后埔街、 街心公园摆摊公开销售, 4 天完成社会福利彩票 600 万元大奖组发行工作。
1996—2004 年, 实行福利彩票商业化运作, 在市体育广场搭建大型售票台, 聘请国内著名演员、 主持人助阵兜售, 每张彩票 2 元, 台上台下摆满家用电器、 小轿车等大型奖品。 其中, 1996 年, 3 天售罄 1480万元 (其中宏路镇政府发行 480 万元); 1999 年, 3 天售罄 2950 万元; 2001 年, 两次成功发行福利彩票1630 万元; 2004 年, 完成 1000 万元福利彩票销售。
2005 年, 下拨 41.34 万元用于福利机构修缮和部分镇 (街) 老人福利设施建设。

第六节 婚姻登记
1989 年, 国内公民之间的婚姻登记, 城区由民政局办理, 农村由乡镇民政办办理; 港澳同胞与内地公民之间的婚姻登记由县民政局办理; 台胞、 华侨同大陆公民之间的婚姻登记和外国人 (包括定居中国的外国侨民)、 外籍华人同内地公民之间的婚姻登记由福州市民政局办理。 融城镇实行婚前健康检查和保健指
导, 男女双方申请结婚时应缴交各自体检费, 做到优生优育, 提高人口素质。
1990 年, 福清批准国内结婚登记 9643 对, 渉港结婚登记 67 对, 渉澳结婚登记 2 对, 国内离婚登记 41对; 开展 《婚姻法》 宣传月活动, 检查乡镇婚姻登记工作, 继续实行男 25 岁、 女 22 岁达到晚婚年龄才能领结婚证规定。
1991 年, 规范婚姻登记工作, 规定各乡镇民政所为法定登记机关, 设置乡镇婚姻登记档案室, 健全婚姻档案; 对乱收费现象进行清查; 批准国内结婚登记 9759 对, 渉港结婚登记 62 对, 渉澳结婚登记 4 对,国内离婚登记 45 对。
1993 年 5 月 1 日, 统一使用由国家民政部监制的结婚证、 离婚证、 夫妻关系证明书、 解除夫妻关系证明书等法定婚姻证书。 是年, 批准国内结婚登记 7690 对, 渉港结婚登记 91 对, 渉澳结婚登记 1 对, 国内离婚登记 67 对。
1999 年起, 离婚率呈不太正常状态。 是年全市离婚 1402 对, 占同期登记结婚对数的 14.07%。
2003 年, 只要确属自愿而且手续完备, 当场予以登记, 发给结婚证或离婚证; 市民政局原负责辖区内公民与香港、 澳门居民, 华侨的婚姻登记部分, 移交福州市民政局办理。 融城街道办事处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 不再办理婚姻登记, 由市民政局负责, 其他镇政府办理婚姻登记职责不变。 10 月 1 日起, 婚姻登记
不再要求当事人出具工作单位或村 (居) 委会婚姻状况证明, 不必强制进行婚前医学 (健康) 检查。 是年,全市离婚 4396 对, 占同期登记结婚对数的 44.7%。
2005 年, 全市国内结婚登记 9756 对; 离婚 2270 对, 占同期登记结婚对数的 23.2%。 离婚原因多为婚姻当事人持符合办理离婚的证明材料以合法途径办理 “离婚”, 再通过地下婚姻中介办理与外国人或台湾居民 “结婚”, 以达到赴外国或台湾地区务工目的; 其次是婚外恋导致夫妻感情破裂。



第七节 殡葬改革
1989 年, 县政府颁发殡葬改革文件, 要求利用荒山瘠地开辟集体公墓, 明令境内主要公路两侧一律不准建造坟墓。
1993 年, 在全市推广江镜镇岸兜村建造村集体公墓经验。
1995 年, 选定离市区 3 公里音西镇瑶峰村太宝山为市集体公墓用地, 占地 42 万平方米, 计划总投资2300 万元, 市、 镇、 村三级联合开发建设。
1997 年, 修建陵园专用道路、 专用桥梁、 围墙、 大门。
1998 年, 瑶峰村部分群众闹事, 破坏专用道路, 砸坏大门、 围墙, 殡仪馆建设被迫停止。
1999 年, 针对公路沿线两侧乱建坟墓回潮状况进行整治, 采取深埋、 平毁和搬迁办法, 清理坟墓 5834 台。
2000 年, 抽调 150 名干部深入瑶峰村开展殡葬改革宣传, 收效甚微。
2001 年 1 月, 重新启动殡仪馆选址工作, 确定在苍霞村状元埔建馆, 占地 17.8 万平方米 (含陵园), 建筑面积 9320 平方米, 总投资 2000 万元; 6 月, 完成报批手续; 8 月, 动建进馆道路; 11 月, 主体工程动建。
2003 年, 颁发 《福清市殡葬改革实施方案》 《全市党员、 干部职工关于违反殡葬改革行为党政处分及组织处理的实施意见》 《福清市殡葬服务项目及收费办法》; 调整充实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各镇 (街)均设立殡葬管理站, 470 个村 (居) 各配备 1 名殡改联络员; 实行死亡人员日报制度, 对每一丧户进行昼夜值班, 跟踪督促丧事办理全过程; 汇编成册 《福清市殡葬改革宣传手册》 《福清市殡仪馆服务手册》 等资料共 60 万份, 出动宣传车、 设立专栏, 利用广播、 电视宣传殡葬改革目的意义和有关政策规定。
2005 年 4 月, 召开老体协大会, 举行百人签名活动并发出倡议书, 承诺死后实行火葬, 随后各镇 (街)老体协也召开会员大会并举行签名活动; 5 月 8 日, 颁发 《福清市殡葬管理暂行规定》, 21 个镇(街) 均为实行火葬地区, 城头镇吉钓岛、 江阴镇小麦岛、 沙埔镇目屿岛因殡葬车不能通达暂时例外; 5 月 10 日, 在华侨影剧院召开千人动员大会, 各单位股级以上干部集体签名承诺死后实行火葬。 各镇 (街)、 村 (居) 陆续召开党员干部、 离退休干部、 村民代表、 60 岁以上老人代表会议近千场, 对殡改工作再动员、 再部署;5 月 30 日零时开始, 全市实行火葬, 至年底, 全市火化遗体 3202 具, 火化率 100%。

第八节 社团登记
1989 年 10 月, 贯彻国务院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学术性社团组织登记业务由民政部门承办。
1991 年, 市民政局依法对全市社团进行登记管理, 市一级社团 64 家, 申报登记全部完成; 乡镇一级社团 73 家, 申报 32 家, 完成登记 26 家。
1992 年 2 月, 执行 《福州市社会团体管理制度》, 社团管理开始走向制度化、 规范化、 法制化。
1993 年, 对全市 120 家社团进行年检发证, 有 95 家社团年检合格, 合格率 79%; 9 月, 允许社会团体兴办第三产业, 社会团体登记范围扩大到民办非企业单位。
1996 年, 对全市社会团体进行调查摸底, 查实全市有 112 家民办非企业单位。
1999 年, 对社会团体进行重新登记、 换发新证书, 通知未申请重新登记的市税务、 市化学、 市围棋等41 家协会社团停止活动。
2005 年, 全市有社会团体 72 家、 民办非企业单位 28 家。




第九节 村民自治
1992 年, 市民政局在 150 个村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 通过组织发动、 民主协商, 由村民采用无记名投票产生村民委员会组成人员; 完成 9 个省级明星村、 1 个省级明星镇 (渔溪镇) 考评报批工作。
1994 年, 全市 459 个村 (居) 委会, 456 个完成换届选举, 选民参选率达 99.3%, 一次性成功率达 92%。
1995 年, 市民政局开展第二轮村民自治示范活动, 落实 “民主选举、 监督、 管理、 决策” 村务管理以及村民代表会、 村民评议干部和村干部年度考核制度, 90%村修订村规民约; 通过村民代表会议程序对不胜任、 不称职主要干部给予罢免。 全市累计罢免村主任 2 人, 选举增补村委成员 12 人, 对新当选村干部进
行集中学习、 培训。
1997 年, 是全省村 (居) 委会第四届换届选举年。 市民政局加强指导, 463 个村 (居) 委会一次性选举成功, 占全市 464 个村 (居) 委会 99.78%。
1999 年,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村务公开, 重点公开村级经济、 村务工作、 村干部报酬以及与村民利益相关的事项, 统一公开形式、 内容、 时间, 实现村民自我管理、 教育、 服务。
2000 年 8 月, 福州市五区八县 (市) 在龙田镇后林村举行村委会换届选举试点; 9 月, 全市 468 个村(居) 有 460 个村 (居) 通过无记名投票差额选举方式, 产生新一届村委会, 一次性投票成功有 380 个村(居), 占 82.6%, 另行选举成功有 76 个村, 占 16.5%, 重新选举成功有 4 个, 占 0.9%。
2001 年, 有 7 个自治村完成换届选举 (港头镇高东村条件未成熟暂缓选举); 5 月, 对当选的 467 位村(居) 主任进行岗位培训。
2003 年, 举行第五届换届选举, 4 月开始, 12 月结束。

第十节 地名管理
一、 地名普查
1991 年, 市启动地名补查更新, 制定 《福清市地名 “补更” 工作实施方案》, 成立领导小组, 走访、 实地察看 351 个村、 121 个企事业单位、 1499 个自然村、 63 个废村、 212 座山峰、 58 条溪河、 153 座祠堂、27 座古桥, 借阅 196 本族谱, 完成 16 个乡镇地名补更外业工作。
1994 年, 完成 3 个村委会和 1 个居委会门牌编制、 新门牌装订试点和 《地名普查成果表》。
1998 年, 完成设置国道 (福厦公路) 福清段 31 座地名标志牌, 完成设置省道 (大真公路) 地名标志牌41 座, 设置乡镇地名标志牌 22 座。 被省民政厅评为 “国 (省) 道两侧村镇名称设置工作先进单位”, 被国家民政部、 交通部、 公安部、 建设部评为 “全国国道设标先进单位”。
1999 年, 市政府公布城区第二批街路巷小区名称、 城区第三批街路名称, 新增镇、 村地名标志牌 34 座。
2000 年 10 月, 街心公园更名为一拂公园。
2005 年, 城区主要街、 路、 巷标准地名牌设置 236 面。
二、 街路命名
1995 年, 对城区 13 条街道的延伸、 命名、 更名作出规定。







附录:
历史上地名命名
一、 以地貌特征命名
东瀚瀚海, 俗称下海, 位于东京山下, 村前是浩瀚的大海, 故名。东张大埔, 因村所在地有一片大荒埔得名。龙江观音埔,村后有坐观音山, 周围一片埔地得名。 一都观音洋,村尾有坐观音亭, 亭前有一片田园 (田园俗称 “洋”) 得名。 东张前洋, 村依山傍洋得名。东张后洋,村坐落在一片田洋之后得名。 高山前洋, 村前是一片田园得名。宏路下洋,村落建在田园的下半部得名。新厝霞埔,村坐落在山坡下, 原称下坡, “下” 与 “霞” 方言谐音, 雅称霞埔。
阳下阑田,村舍所处的山上雾气大, 山地象雾似的水蒸气叫 “岚”, 因而村曾名岚峰; 雾气影响视线,看东西模糊不清似被遮住, 改名阑田; 因 “阑” 与 “蓝” 方言谐音, 又称蓝田。 海口云光,20 世纪50年代前叫云漈村, 因每逢阴天, 便有白云缠绕山顶, 山峰如插入云漈而得名, “漈” 与 “祭” 方言谐音, 避讳,改名云光。港头北湾 , 村境内有坐小山, 从西北呈龟蛇状向东南深入港湾, 山清水秀, 故称白石头碧湾境,简称 “碧湾”, 小山从西北向东南走向, 故名北湾。东瀚莲峰,曾名南盘, 因村前有一小岛名莲花屿, 又一说村后山峰似莲花得名。江阴高局,村坐落在形如梯形走廊的高端得名。渔溪双墩,因村内有野马墩、 南墩两个土墩得名。
新厝大番, 因村舍坐落在海边山间大盆地中, 山间盆地俗称 “岙” 得名。新厝峰头 , 因站在村口可见山峰林立而得名。 东张黄仑坪, 俗称泗洲、 泗洲底、 龟兜, 因村坐落于坡顶坪地, 故名。 宏路沃底, 村坐落于小盆地中, 小盆地方言叫 “澳”, 故村称 “澳底”; 因 “澳” 字笔划多, 故用同音字 “沃” 字代替, 称沃底。上迳西张,村舍坐落在平洋上, 如白纸一张, 且其方位在西, 得名。 城头西池, 村舍面朝黄山, 黄山山麓有一片垅田, 池塘密布, 曾雅称龙池; 又村处于永宾之西, 故改名西池。三山赤安 , 村境内土质为红土———赤壤, 经长期雨水冲刷, 形成条条沟坑, 故改名赤坑, “坑” 与 “安” 方言谐音, 改名赤安, 寓意吉祥平安。龙田前坑,村里人丁兴旺、 五谷丰登, 认为是因村前有条山坑缘故, 因而得名, 取吉祥如意,改名前安。东张三坑,因有三条坑沟汇集村后,得名。海口石溪,村境内多岩石和溪流,曾名岩溪,岩为石,改名石溪。沙浦崎石埔,镜洋石子磊 , 都以村内石头名称命名。
二、 以水命名
龙江街道、渔溪镇, 分别以龙江、 渔溪命名。西溪, 古村名, 村境内无患溪 (即宏路溪)、 北溪、 虎溪等多条溪流汇入龙江, 众溪合称为西溪, 得名。镜洋金井、融城石井、上迳下井等都以井名为村名: 金井,据传先祖于房屋旁凿一口井, 翌晨从井底传来公鸡报晓声, 族人以为吉兆, 称金井;石井 , 因井水从石缝中涌出来, 得名;下井,村前有一口古井,天旱不竭,附近村民均来汲水饮用,得名,雅称霞井。
龙江塘东, 村舍在横塘之东得名。阳下溪东,村舍建在溪东边得名。城头港西,村坐落于松下港西边得名。江镜岸兜, 村落位于海岸,故名。渔溪海墘 ,村舍建在靠近海边,“边” 俗称 “墘”, 故名。渔溪潭边, 因村西有条龙潭溪, 得名。渔溪水头,村的南北侧原为后岐海, 海水涨潮时可淹没到房屋前的一洼地,村舍建在海水涨潮到最顶端的地方, 故称水头; 东南方高处称上水头, 地势低的西南方称下水头; 郑氏始祖迁入上水头村时, 住在柴房, 上水头又称柴房厝。海口浔头 , 古时, 村处于潮水之头得名。三山海头,古时村庄靠近海边, 得名。
三、 以山命名
龙山、石竹两个街道都以山名命名。 渔溪马头崎, 村舍坐落在状如马头的陡岭上得名。宏路高仑(头), 村舍坐落在高仑山麓得名。南岭大山尾,村舍坐落在大山尾部, 得名。 也有以山加方位而得名。渔溪南山, 因村南有座金山而得名。江阴高岭,村舍坐落在双髻山麓, 故名。 宏路山边, 村舍坐落在山边,得名。 东张东山, 因村东有座山, 得名。龙山龙东,村舍坐落在龙山东侧,得名。
四、 以方位命名
上迳前宅, 村舍坐落于赫山之前, 原名前赫; 又因赫山在村落之后, 村落在山之前, 故改名前宅。镜洋上店、下店、下店下, 古时, 村的周边有数家商店, 靠北上坡叫上店, 下坡叫下店, 南坡叫下店下。
五、 以历史事 (遗) 迹命名
江阴雅称 “白屿 ”, 宋建隆元年 (960 年), 兴化有位鸿府祖师游玩至新厝棉亭, 有一秋夜, 皓月当空,他登岭遥望江阴铁坑山, 忽见山巅闪闪发光, 翌晨, 他从双屿 (下诸渡) 乘舟过海, 攀登铁坑山顶, 发现有一块莹然洁白的巨石, 耀眼夺目, 就在这块巨石正面刻上 “吾望” 两字, 并称为 “白屿石”, 后人就把江阴美称为 “白屿”; 江阴又称 “ 玉屿”, 明正德七年 (1512 年), 武宗 (朱厚照) 皇帝怕江南老百姓造反, 借游山玩水之名, 到江南察看虚实, 有一天, 他游至宏路, 日已西落, 在东坪寺过夜, 翌日, 他同随行到达棉亭岭, 隔江遥望铁坑山巅, 看见 “吾望” 石如玉发光, 闪出异彩, 武宗皇帝称赞此石为 “白屿石”, 玉屿为江阴形胜, 所以江阴又雅称 “玉屿”。
镜洋牛埕, 原村舍所在地是荒埔, 曾建过兵营, 驻扎五营兵, 称 “五营埔”; 后军队撤走, 营房荒废,成为群众放牛地方, 改称 “牛埕埔”; 因 “五营” 与 “牛埕” 方言谐音, 故称牛埕埔。港头马湖 , 相传, 明嘉靖年间, 戚继光领兵抗倭, 在此靠近海边的地方牧马而得名。
海口柏渡, 古时, 此地是南来北往的重要渡口, 并用松树搭建渡口码头, 松树俗称松柏, 故村名为柏渡; 又因方言 “白” 与 “柏” 谐音, 因而柏渡也称白渡。 东张少林(方言谐音曾称肖林), 宋时建有少林院, 得名。东张新厝,相传, 叶向高之子要建坟墓, 出资迁移村舍, 且只能在山下搭建简单房子暂住, 新搭建房子称新厝, 因而得名。
东张万园, 原村舍处要建玉井宫, 供奉玉帝, 故村舍要移至玉井宫西南侧园地, 园地形状如大碗, 故名碗园, 方言谐音, 雅称万元, 表示吉祥美好的愿望。东张董坪院, 历史上当地有座尼姑庵, 称董坪院,在村旁, 故名。 石竹真丰, 原称真武殿, 明代, 此地建有 “玄天上帝殿”, 因玄天上帝是武神, 殿称真武殿, 村因而得名; 后破除迷信, 殿毁, 村名改为真丰。阳下楼境 , 古时, 居住的村舍处是一片荒埔, 郑氏 5兄弟从惠安迁来时, 各自搭起草寮栖身, “寮” 俗称 “楼仔”, 楼仔与楼境方言谐音, 后村名便叫楼境。高山涵谷,古称文崎, 相传历史上此地曾设关, 叫涵谷关, 故民国时改村名为涵谷, 俗称安阁。石竹无患溪 ,在石竹山下, 相传, 五代林真人以此溪水治疗病人, 得名。
高山文兴寺, 原名方厝院龙江寺, 相传, 明万历元年 (1573 年), 由林家十八学士所建, 因奸臣诬告十八学士建宫殿大寺, 与皇家分庭抗礼, 朝廷下旨将龙江寺 36 根石柱运至京城, 乡里人闻讯, 连夜将石柱毁掉, 并改寺名为 “文兴寺”。

六、 为纪念祖先命名
城头黄墩(筼筜), 相传, 先祖 “郑之光” 从河南光州固始县洗马河边金井筼筜迁入城头首溪村, 为不忘祖居地, 以筼筜作为迁入居住地村名, 后认为筼筜 (繁体字) 两字笔划多, 且生僻, 以同音字 “黄墩”代之。渔溪后岐 , 先祖元初避乱由江西吉水县城内西门新井栏岐山村迁入, 为纪念祖居地岐山, 把新居住地命名为后岐; 后岐村又分为北后岐和南后岐, 北后岐俗称北厝, 因村舍皆坐南朝北, 故称。沙浦杭下、高山杭中,新厝杭下前, 都为纪念先祖从浙江杭州南迁来融得名。海口上元 , 取郑氏始祖 “子上” 中的“上” 字加第一个人之意的 “元” 字为村名, 意为郑子上第一个人开始居住的村落。沙浦江南 , 为纪念始祖郑源号江南得名。龙田后面 , 先祖寄厚望于子孙后代取村名为厚镇, 意为重要地方; 后因官员辈出改为文镇, 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后面。
七、 以居住者姓氏命名
海口仙游, 原名前游, 原为游姓人居住的村庄, 其位置在前, 故叫前游, 方言谐音, 雅化为仙游; 后认为仙游有迷信色彩, 更名为先强。龙田山前 , 原名三前, 为纪念村内居住陈、 周、 郑三姓命名; 又称产前, 取生产在前之意得名; 再称产贤, 那是因为村里出了三位名道士, 众人称之为贤人, “产” 与“三”方言谐音故称产贤; 共和国成立后定名山前。上迳油塘 , 村里最初住有一户尤姓人家, 且村前有一口池塘,取名尤塘; 后陈、 郑、 林、 王、 侯、 张、 郭姓迁入, 尤姓逐渐消失, 方言 “尤” 与 “油” 谐音, 便改为油塘。 更多的是以居住者姓氏直接或加方位命名。 如, 何厝巷、 林厝、 李厝、 曹厝、 高厝、 方厝、 梁厝、 马家底、 陈家底、 苏家底、 张厝底、 杨厝底, 上薛、 后薛、 南郑、 北郑、 西郑、 上郑、 东郑、 东刘、 西刘、东翁、 北翁、 吴塘、 谢塘等等。
八、 以物产命名
宏路下河, 原是一片荒漠的河边草地, 河里盛产虾, 便叫虾河, 时人认为 “虾” 字太俗, 便以谐音“霞” 字代替, 称霞河, 以为文雅, 为方便书写, 改为下河。南岭百山洋 , 原名百产洋, 因村前有一小盆地, 土地肥沃, 作物收成好, 故名百产洋, 方言谐音改名百山洋。南岭梨洞 , 村舍处于山间小盆地, 中有一个大洞, 周围盛产梨树, 得名。 高山竹秀, 曾名竹叟, 村东南有一片竹林、 一块竹下的园地和一口可供全村一半人口饮用的竹下井, 故名竹秀。上迳梧岗 , 原村南北两滩正中分布五个土墩, 墩上生长梧桐树,故名梧墩, “墩” 与 “岗” 意义相似, 雅称梧岗。 东张华林, 古时, 村周围盛产花卉, 称花亭村, 方言“华亭” 与 “华林” 谐音, 改名华林。渔溪石竹 , 因村西有座狮子山, 山上多石和竹, 得名。
一都、 上迳竹高厝, 一都天竹厝, 镜洋、 上迳竹脚等, 都因生长毛竹得名。东张树围,镜洋树脚尾、树溪林,一都树岭下等, 因树林繁茂, 得名。 镜洋松树崎, 渔溪松柏埔, 一都上松山、 下松山, 都因生长松柏树, 得名。东张、渔溪荔枝林,镜洋茶山,一都菜岭、桐籽、菜林底、新菜林底,渔溪李围、桂枝林,阳下桃洋、新桃洋, 以各种物产命名。
九、 取吉祥语命名
一都保二头, 村境内山清水秀、 风光明媚, 有 “双狮戏球朝宝地, 玉带环腰绕龟蛇” 之形胜, 人以为宝, 故名宝地头, 俗称保二头; 清光绪年间进士定筠致仕改为 “鸿翔”, 寓意希望子孙 “鸿鹄展翅, 翱翔万里”。 东瀚环青, 原名宏 (横) 溪, 俗称横坑, 后从叶向高的诗句 “绿水环腰带, 青山近作屏” 中取 “环”与 “青” 两字, 雅名环青。 东瀚文山, 原名文峰, 寓名山峻峰之意, 雅名文山。三山安前 , 村落位于普光庵之南, 山南为 “阳”, 曾称庵阳; 又因村在庵岭之前, 又称庵前, 方言谐音改名安前, 寓吉祥平安之意。类似的东张玉林,镜洋玉埔,海口祥丰(曾名常丰)、 梧光(梧屿、 牛屿),江镜玉桂,高山玉楼、长安,东瀚沙玉, 都取美好的 “玉” 及吉祥语表示吉祥如意或美好愿望。
十、 取具有时代意义的词语命名
东张先锋,镜洋红星、东升、长征(原名掌溪)、东风,渔溪建新、南升、红山,海口晨光、立新、工农,龙田友谊,港头东光、五星、光辉,高山东进等, 取具有时代特征意义的词语命名。
十一、 两村各取一字命名
江镜苍溪, 取苍程中的 “苍” 字与塔溪中的 “溪” 字而命名。
十二、 以建筑房屋命名
上迳卓坂, 村落坐东向西, 而房屋建筑却坐西向东, 故名 “倒坂”, 方言 “卓” 与 “倒” 谐音, 称卓坂; 又取收成镶镶、 仓实盆满, 雅称卓满。镜洋面处北 , 以所建房屋方向向北得名。 东张三落厝, 以房屋建筑排列结构命名。 等以房屋建筑类型得名。石厝、大厝、草厝、旧寨、新寨等以房屋所处方位, 得名。
十三、 以堤坝命名
一都坝口,上迳北坝,上迳、阳下坝头,以村在堤坝的方位得名。镜洋沙坝,宏路小坝等, 以堤坝为沙质堤坝、 小堤坝之意命名。
十四、 以桥命名
东张坪桥、道桥、桥头,一都大招桥、桥头,阳下安镜桥,音西东桥,新厝桥尾等, 以桥命名。
十五、 以路命名
东张大路尾,海口过道、后路,高山路下,龙田大路,镜洋、上迳大路下, 以路命名。
十六、 以岛礁命名
江阴小麦屿(岛形似麦穗得名)、屿礁 , 以岛礁名为村名。
十七、 以墓命名
东张墓林、慕洋(墓洋, 方言谐音避讳改为慕洋),音西慕亭 , 以墓名为村名。
注: 《福清市志》 (1994 年版) 及本志有关篇目已记载, 本篇不再重述。


第十一节 勘界工作
(详见第一篇中的 《勘界工作》)

第十二节 管理机构
市民政局 1989 年, 县民政局内设办公室、 民政股、 双拥办公室、 地名办。
1991 年 5 月, 县民政局改称市民政局; 是年, 创建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 股级事业单位, 编制 6人。 1992 年, 增加农村养老保险职能 (1997 年移交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1996 年, 增加勘界事务工作。
2002 年 9 月, 内设办公室 (计财科) 及优抚安置、 救灾救济、 综合、 社会事务 4 科; 行政编制 13 人,其中: 局长 1 人、 副局长 3 人, 工勤人员事业编制 1 人。 下属单位有社会福利院、 光荣院、 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 殡葬管理所、 精神病医院。 是年, 增加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2005 年, 机构延续。
市支前办公室 1989 年, 称县支前办公室, 归属政府办代管, 编制 3 人, 主任由政府办副主任兼任,配科员 2 人。 1991 年 5 月, 改称市支前办公室。
1997 年 1 月, 行政级别定为副科局级, 是市政府主管全市 “双拥” 支前工作职能部门, 也是市国防动员委员会常设办事机构。
2004—2005 年, 脱离政府办代管, 归属政府系列, 人员编制不变。
市老革命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1989 年, 称县老革命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简称 “老区办”)。
1991 年 5 月, 改称市老革命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05 年, 机构延续。
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1990 年 11 月, 核定福清县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编制。 1991 年 4 月, 成立县老龄工作委员会 (简称 “老龄委”); 5 月, 改称市老龄工作委员会, 下设办公室。 1997 年 4 月, 取消办公室机构。
2001 年 5 月, 改为市政府主管, 恢复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挂靠市民政局, 办公室主任由民政局局长兼任, 设专职副主任 1 人。 2005 年, 机构延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志1989-2005:第二十八篇民政 国防/第一章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