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丶未央 发表于 2019-2-25 09:43:26

福清市志1988版:卷十八 对外经济贸易 / 第一章外贸商品基地

卷十八 对外经济贸易
民国30年(1941年),福清城关连利布店老板何友家在上海开设义丰庄,并在福州开设万通进出口行,聘请本县人龚忠贞为总经理,出口的多是布类,进口的是鱼唇、鱼翅、牛皮、藤条、水果、香蕉、菠萝蜜等。

民国31年初,万通进出口行从福清组织一批花菇、厚菇、李咸(即嘉应子)等出口香港。

共和国成立初期,福清县的对外贸易是个空白。1956年,商业部门代购3吨荔枝提供省外贸公司出口。

1958年,县商业局配备1名外贸干部。自此,福清县的外贸工作不断发展起来。在农副产品方面,由一家一户收购起来的禽、蛋、大蒜等少数几种,发展到由具有现代的、科学的大型生产基地提供的猪、鳗、对虾以及速冻蔬菜等。轻工产品,由无一出口,发展到有大宗出口的塑料制品、塑料和人革拖鞋、凉鞋、服装、鞋帽、针织品、罐头、机制纸、玩具以及石刻、木画等美术工艺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外,电子、医药、化工等产品也有出口。

1984年9月,国务院批转外贸部的《外贸体制改革意见》后,福清县外贸公司完成出口收购的金额直线上升。1986年达2722.75万元。1988年,除保证向省各专业进出口公司提供足够的各类商品外,自营出口商品132种。出口收购金额7603万元,比1972年增长近90倍。

福清县外贸业务,除向省各专业进出口公司供货外,1988年经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批准,享有自营出口的权力。是全省4个具有自营出口权的县级外贸公司(石狮市、龙海县、东山县、福清县)之一。1992年,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05亿元,自营出口实现123万美元,被省政府授予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福清大办三资(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发展创汇农业和三来一补(来件加工、来样加工、来料加工和补偿贸易)业务。1987年建设融侨工业开发区,经过4年多的努力已初具规模,成为闽江口经济圈的三资企业基地之一。

1992年,全市三资企业累计达184家,实现产值1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9.2%。

第一章 外贸商品基地
1975年,福清县外贸公司在城关、海口、宏路、渔溪、龙田5个公社的18个大队建立外贸蔬菜生产基地。

1977年,县外贸公司直接向个体和集体生产者收购,并积极建立各类商品基地。是年,从基地收购的出口商品达194.5万元,占全年完成的出口收购总额的74.6%。

1978年,全县建立起各种出口商品的生产基地达296个。1981年以后,福清县外贸公司在保住零星、小宗和拳头产品的生产基地外,以主要精力投入新型的、大宗的出口商品基地的建设。1986年,建立出口土特产品基地16个。1988年,在县外贸公司建立的各类商品基地中,已有10个产品初具规模,成为福清县出口的骨干拳头产品。其中,产值超1000万元的商品有:活鳗、人造革拖鞋;500万元的商品有:活猪、蘑菇罐头、抽纱、塑料拖鞋;100万元的商品有番麻皂素、包袋纸、薄膜袋。是年,由各个生产基地提供的出口商品,其产值占当年县外贸公司出口收购总额的95.3%。

第一节 粮油食品基地
1980年后,福清县外贸公司大力进行新型的、大宗的、永久性的粮油食品类生产基地的建设。其中主要的是23个鳗场、6个瘦肉型猪场和6个对虾养殖场。

一、鳗场

自1979~1988年,全县先后兴建鳗场23个,其中1988年一年兴建16个:

南湾养鳗场 位于上迳乡。1979年筹建,是全县第一个新型鳗场。总投资74万元,鳗池面积32亩,与日商搞补偿贸易,引进日本全套先进的鳗池机械设备和技术。1980年投产,当年产鳗10.03吨。1985年产鳗114.23吨,产值108.5万元。1988年产量减为80.7吨。

新新养鳗场 位于渔溪镇。是建新水库与省粮油进出口公司于1984年合资兴办的。投资额40万元,鳗池面积11.7亩。第一年就产鳗23.60吨,1988年全年出口达49.03吨。

梧岗养鳗场 位于上迳乡。也是与省粮油进出口公司合资,于1985年兴建的。总投资30万元,建鳗池14亩。第一年产鳗1.88吨,1988年出口28.02吨。

前亭养鳗场 位于渔溪镇。投资30万元,鳗池面积15亩,1988年出鳗58.79吨。

院林养鳗场 位于上迳乡,投资40万元,鳗池面积15亩,1988年出鳗3.52吨。

上岗养鳗场 位于上迳乡,投资30万元,鳗池面积14亩。于1987年兴建。1988年出口鳗量24.18吨。

东张水库养鳗场 是国营鳗场,于1974年响应全国第二次养鳗会议号召,自筹资金15857元兴建,鳗池面积3亩。但因用土法养殖,至1976年,除外贸拨款5000元扶持外,还亏损了4477.17元。1987年学习了先进的养鳗技术后,投资150万元,购置科学养殖所需的全套设备,建起新型鳗池20亩。1988年出口鳗鱼83.42吨。

1988年,新建的鳗场有:渔溪镇的上张、联华、振兴3个场,上迳乡的排边、长桥、新诞、胜兴4个场,海口镇的华资、柏渡两个场,城头乡的东皋、凤屿两个场,三山乡的瑟江、兴兴两个场以及音西乡的音西场,宏路镇的洋梓场,新厝乡的新厝场等16个养鳗场,共投资496万元,建鳗池175亩,当年出口鳗鱼472.31吨。1992年活鳗产量4500吨。

二、虾场

福清县第一家从事对虾养殖的虾场建在高山镇北垞村,是1980年3月26日由县水产局与日本新交易株式会社(松下善辅)以补偿贸易签订养殖合同而建成的。堤外虾池2口255亩,堤内虾池3口911亩。日方提供价值7000万日元(折人民币43万多元)的进口设备及仪器等,并派技术员2人前来作技术指导,担负产量责任指标。县水产局投资62.45万元。以对虾产品分3年还本付息。但因经营管理不善,责任制未落实,结果产量上不去,1982年放养虾苗1000万尾,仅收成对虾38.6吨,产值34.74万元。而年利息要负担11万元,出口的税收、运费和手续费占出口金额的45.5%,终致解体。

1985年,全县11个对虾养殖点的400亩东方对虾,平均亩产50公斤左右。当年11月,县府召开对虾养殖会议,强调努力开创对虾养殖新局面。1986、1987两年对虾养殖面积跃增到23992亩,年产量1030吨,居全省养虾业第二位,仅次于漳浦县。1988年6月,省水产厅《水产动态》载:“福清对虾的育苗量和放养面积均居全省首位”。

由于盲目快速发展,技术、资金、饵料等跟不上,加上自然灾害,1988年便有不少虾场倒闭停产。坚持下来的只有6个私人联合的虾场,总计养殖面积6337亩。

城头乡水产养殖公司 位于城头乡,总投资392万元,养殖面积3920亩,1988年产虾352吨。

斗垣水产养殖总场 场址在海口镇斗垣村,投资总额为55.5万元,养殖面积500亩,1988年产虾60吨。

前华水产养殖场 地点在海口镇,投资额15万元,生产面积100亩,1988年产量9吨。

先强水产养殖场 位于海口镇先强村,投资10万元,建虾池86亩,1988年产量9吨。

江阴乡水产养殖场 位于江阴乡,有虾池976亩,总投资100万元,1988年产量100吨。

北垞养殖场 位于高山镇北垞村,总投资70万元,养殖面积700亩,1988年产量80吨。

1992年,全县对虾产量9800吨。

三、猪场

1976年,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福清东阁华侨农场、海口农场和江镜华侨农场等3个国营农场均建立养猪场,为全省15个国营出口活猪基地中的重点猪场,是福清外贸活猪出口的主要基地。江镜农场养猪场和海口农场养猪场因管理饲养不善,相继于1978年和1984年败落。而东阁华侨养猪场在外贸公司的扶持下,引进繁殖瘦肉型种猪取得了较好的出口经济效益,并为全县饲养瘦肉型活猪的个体猪场提供了种猪和饲养经验。

1988年,全县外贸6个生猪生产基地,全年饲养头数达2.5万多头。其中提供外贸出口1.05万头,占全省出口量的2/5多,年末存栏数1.2万多头。出口的生猪含瘦肉率高达63%以上,深受香港市场的欢迎。

东阁华侨农场养猪场 位于海口镇东阁村。1973年向广东省光明华侨农场引入瘦肉型种猪110头,精心饲养繁殖,1988年出栏瘦肉型活猪1.2万头,成为全省12个瘦肉型生猪基地之一。

音西振兴禽畜良种场 位于音西乡,是个体饲养场。兴建于1985年,乃自东阁华侨养猪场引进瘦肉型种猪40头而发展起来。1988年饲养数达3500头。

宏路振兴养猪场 位于宏路镇,个体经营。1985年由养鸡场改为养猪场,向东阁华侨养猪场引进瘦肉型种猪50头而发展起来,1988年饲养量达6000头。

此外,成立于1988年的3个个体养猪场,即:位于龙田镇的龙凯畜牧场,饲养5000头;位于东阁村的东阁侨新养猪场,饲养1500头;位于海口镇的万年养猪场,饲养3000头。这些个体猪场的瘦肉型种猪,也都是由东阁华侨养猪场引进的。

1992年全市瘦肉型猪出口2.47万头,占全省的70%。

四、罐头厂

福清华侨罐头厂 为全民所有制企业,位于音西乡的东桥村。1981年由华侨投资740万元筹建,是一个现代化企业。主要产品有:水果、水产品、蘑菇和蔬菜等罐头。绝大部分经外贸收购销往北美、欧洲、东南亚、日本、澳大利亚以及香港、澳门等地区。1981年下半年试产,1982年正式投产,生产罐头967吨,产值294万元。其中出口212.59吨,产值85.55万元。

1983年引进高频焊空罐生产线、大罐型封口机和气量色谱仪等新技术设备。是年生产罐头1758吨,产值655万元,创利税19.9万元。其中出口1153.05吨,产值438.36万元。1984年对季节性生产的产品,采取承包制,一季产枇杷罐头242.2吨,超过生产计划1.4倍。

1985年,企业进行内部配套改革,经营管理趋向灵活、高效,产品质量优良,是年出口产值增为728.17万元。水仙花牌185克清汤蛏罐头和水仙花牌850克特等蘑菇罐头,于1986年和1987年分别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8年只生产蘑菇罐头一种,出口产值降为424.25万元,但也比1982年的85万元增长4倍。1992年蘑菇罐头出口1271吨,产值788万元。

五、冷冻厂

福清宏路外贸冷冻厂 位于宏路镇,为国营外贸企业。由中央拨款160万元于1973年8月筹建,是全省最早的3个冷冻厂(泉州、福清、平潭)之一。1977年7月投产,1980年出口冻品662.48吨,上缴利润11.7万元。主要产品是:蔬菜冷冻品、水产品冷冻品、猪肉冷冻品。合格率百分之百。1988年增加烤鳗冷冻品。

1983年,县外贸局抽调3名干部配合县进出口办公室和整顿办公室人员于5月份进驻该厂,进行企业整顿,历时7个月,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当年完成出口冷冻品470.51吨,超出计划的14.76%。

1984年,日本东海淀粉株式会社以补偿贸易方式,投资85万美元,引进瑞典螺旋式速冻机1台和日产鳗鱼烤烧机生产线,扩建烤鳗车间1200平方米,建成全省第一条烤鳗生产线(为全国第二条),开始加工烤鳗出口。

1988年生产出口烤鳗291吨,各种冻菜700吨,创产值2596万元,实现利润101万元,税收130万元。获省先进企业光荣称号。1992年,实现产值3100万元,利税220万元。

城头联营冷冻厂 位于城头陈屿山,是福清外贸公司与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宏路外贸冷冻厂、城头乡人民政府于1987年合资经营的。投资总额170万元,世界银行贷款50万元。股份分别为20%、20%、10%、50%。是城头对虾养殖生产基地的配套企业,主营对虾加工,兼营其它水产品贮藏、加工、内销业务。1988年全年产值150.4万元。

六、粉干厂

海口农场粉干厂 位于海口农场。1973年,根据“养猪(肥田)→水稻(加工)→粉干(副产品)→养猪”这一农业良性循环的构想,在省粮油进出口公司的支持下,投资28.8万元建成。加工生产“桐口粉干”,供外贸收购出口。1974年7月正式投产,当年产量达120吨,创出口产值24.2万元。

1976年又投资4万元,配置烘干设备,改“靠天”生产为全天候生产,产值、产量连年增加。1985年,粉干厂实行定产、定出口值、定利润的承包责任制。1988年,创产量251吨,产值55万元。拥有固定资产36万元。

第二节 轻工业品基地
共和国成立后,二轻工业不断发展壮大。1988年有30多种产品提供出口。县鞋革塑胶厂生产的轻脂拖、凉鞋和县服装厂生产的牛仔衣裤、裙、风雪衣、男女时装、浴衣、茄克衣等50多种各式服装成为出口畅销产品,远销新加坡、加拿大、美国、法国、日本、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福清县二轻工业,成为省、县外贸部门组织出口重要基地的有:

县服装厂 位于融城镇,为集体企业。初为缝纫社,1978年改为服装厂。1979年首次接受香港闽华企业贸易中心来料加工婴儿裙、童装等业务。

1983~1985年从美国引进牛仔裤、时装、水洗3条生产线和日本的折叠机、缝抽纱机、真空烫台等设备,生产猎衣、风雨衣、婴儿套裙等新产品。1983年出口额达325万元。1984年,对产品进行创优、创新,出口产值增为456万元。1986年创外汇72.31万元。省人民政府授予产品出口创汇红旗单位称号。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联合侨音服装厂和音西、宏路等9家乡镇企业,并和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联营兴建福建省第一家水洗厂。1986年省纺织进出口公司又投资140万元,扩建水洗厂,增添设备,为扩大服装出口打下基础。

县鞋革塑胶厂 位于融城镇玉斗园,是集体企业。初为18名工人自发组织的鞋革生产合作社,1973年发展为鞋革塑胶厂。1980年引进压力机2台,部分设备采用电脑控制。新创11种拖、凉鞋等产品,出口22.47万双,产值88.7万元。

1982年,主要生产各种轻脂拖鞋、凉鞋,其中PE粘胶妇式拖鞋,在1983和1984年度的省塑料鞋类评比中,获创新创优优胜奖。1985年试制成功健身按摩鞋,质量超过国外同类产品。《中国轻工报》、《羊城晚报》都对此作过报道。1986年出口创汇72万美元,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出口创汇红旗单位称号。1988年出口创汇79万美元。1992年出口塑料拖鞋155万双,金额304万元。

县合成革厂 1979年2月由渔溪镇黄土厝搬迁到福清县城郊水南村。同年联合海口塑料厂,制作改性鞋。1986年产量达36.52万双,80%出口。1988年出口产值达357.4万元。

县缝纫皮件厂 位于渔溪双墩桥南,建成于1977年12月。主要出口产品有14~30寸软箱、帆布袋等9种,13~16寸软箱有6种,花色有20种。产品的原辅材料多系进口尼龙革,由外贸部门供应。1984年创汇6.07万元。1987年创汇27.83万元,1988年增至28万元。

东阁华侨塑料厂 位于东阁华侨农场,为集体企业。1976年投产,出口产品主要是塑料拖鞋,年产151万双。1981年出口产值277.91万元,1988年为376.8万元。

福宁轻工企业有限公司 位于音西镇霞盛村。前身为外贸福清利明塑料厂,是福清外贸与福建省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首家联营的出口生产企业。于1987年3月创办,当年8月投产。主要产品是塑料微薄膜袋和购物袋。1988年4月,与香港建宁贸易有限公司合资经营,注册资本475万元,其中外方25%,中方75%。公司下设塑料厂和鞋厂,鞋厂厂址设在镜洋,共有员工160人。公司年产塑料微薄膜袋、购物袋800吨,塑料凉拖鞋50万双,产值1000万元。

融萌电子实业公司 位于融城镇,为外贸华福公司和香港融萌钟表公司合资创办的企业。合资期10年,投资额35万元。1985年投产,主要生产电子表、石英钟等。因销路影响,投产当年产值480万元,翌年降为132万元,1987年再降为10万元。

中外合资冠源有限公司 位于宏路镇上郑村,合营年限30年,投资金额为2375万元。1987年投产,主要生产各种鞋类,全厂职工1088人。1988年出口产值637万元。

城关工艺美术厂 位于融城镇,为乡镇企业。1975年投产,主要生产软木刻、漆筷。1988年出口金额为2万元。

第三节 抽纱基地
1958年,福清县城关公社队办两个抽纱厂,工人100多人,年产值2万余元。1966年发展到38个厂,3000多工人,出口产值18万余元。“文化大革命”中,撤掉26个厂,出口产值下降到14万多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福清县委决定在外贸领域首先大抓抽纱工作。1979年,县委书记先后二次在全县公社党委书记会议上强调发展抽纱生产的特殊意义,并具体布置检查和总结抽纱生产。1980年县革委会又指定一名副主任兼管抽纱工作,音西、龙田、港头、江镜等公社党委书记都亲自抓抽纱工作,及时解决从建厂以至培训工人、组织生产过程中的所有经费、物资和管理等问题。县外贸公司也加强了对抽纱工作的具体领导。1979年,成立抽纱股,配备职工12人。1981年成立开刷厂,设有开布、刷布、针稿、车边、配线、验收等6个工序,工人33人。每年开刷抽纱生产的产值达500~600万元。保证了抽纱生产的大幅度进展。1988年,开刷抽纱生产的产值达612万元。

1980年后,抽纱股先后组织2批23人到福州轮训白绣工艺,成为抽纱工艺的骨干力量。1982年,在港头、高山、江镜、海口、江阴、龙田、上迳等7个公社举办了7期钩绣技术骨干和辅导员培训班。

1982~1985年,主要抓整顿和巩固抽纱队伍,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以优取胜。1986~1988年,主要抓“三按一整”(即按质、按时、按量和整批交货)。实行给15%的价外补贴,其中绣工10%,奖励管理人员1.5%,用于急、难货和创新产品补贴3.5%。

1982年为本县抽纱生产的全盛时期,全县19个公社,400多个大队都有抽纱生产,共有抽纱厂187个(其中白绣128厂、钩针59厂),抽纱女工达2.1万人。后来,经过整顿、巩固,到1988年,全县有15个乡、镇建有抽纱厂156个,拥有工人17184人。

随着抽纱厂的发展,全县抽纱年产值从1958年的2万多元,跃增到1988年的545.19万元。其间曾于1981、1983、1986、1987、1988年产值分别摘取全省桂冠。1992年抽纱产值达1371万元。

城关总厂 建于1958年,下辖一个钩针厂,工人共900人。

龙田总厂 建于1964年,下辖上薛、积库等27个分厂,共3720人。

港头总厂 建于1964年,下辖芦华、马湖等26个分厂,工人共2884人。

江镜总厂 建于1976年,下辖谢塘、玉桂等18个分厂,工人共1670人。

海口总厂 建于1977年,下辖10个分厂,工人共2710人。

三山总厂 建于1979年,下辖江厝、沁前等15个分厂,工人共870人。

高山总厂 建于1979年,下辖东山、后安等12个分厂,工人共1240人。

东张镇抽纱厂 于1979年成立,工人共100人。

阳下乡抽纱厂 于1979年成立,工人300人。

城头总厂 建于1980年,下辖7个分厂,工人共390人。

东瀚乡抽纱厂 于1980年成立,有东瀚、大壤等12个厂,工人共1210人。

音西乡抽纱厂 于1980年建松潭、音西等13个厂,工人共1300人。

沙埔乡抽纱厂 于1981年成立,有沙埔、西叶等4个厂,工人共150人。

宏路总厂 建于1982年,下辖前亭、圳边2个分厂,工人共150人。

上迳乡抽纱厂 于1982年成立,有上迳、梧岗等6个厂,工人共395人。

第四节 土畜产品基地
长毛兔生产 1964年福清开始饲养长毛兔。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长毛兔生产首先在龙田、高山一带得到恢复。在县外贸和畜牧部门的大力扶持下,龙田镇后林村办起了一个“三八”长毛兔良种场,并带动个体户饲养。1980年,全场饲养长毛兔476只,其中成年兔268只,年产兔毛175公斤。个体饲养75户,养兔748只,年产兔毛485公斤。1983年兔毛大降价,且由于龙、高一带草源缺乏,致长毛兔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全县2/3的长毛兔被宰杀。1982年全县收购兔毛750公斤,而1984年仅收购285公斤。

福清外贸部门通过调查总结,及时调整了长毛兔生产基地的布局,把重点转向草源丰富、副业门路不多的一都、镜洋、东张3个乡镇,建起了较为稳定的长毛兔生产基地,使长毛兔生产再度兴旺起来。全县有重点户210户、专业户50户,长毛兔存栏数达2.3万多只。1986年向省提供兔毛6.14吨,价值54.35万元。1987年向省提供5.25吨,价值42.71万元。多次受到省土畜产进出口公司的表扬。但因国际市场变化,1988年仅收购兔毛4.16吨,产值19.56万元。

脱水菜生产 1982年个体专业户建赤坑脱水菜厂,投资25万元,工人80人(包括季节工)。1983年投产,1988年产值105万元。

第五节 花岗石基地
福清县花岗石资源丰富,质地优良。1978年第一次在广州春季交易会上展出,外商十分欣赏,争相订购,当年成交数量达54.9立方米,打开了销路。县外贸公司根据各地不同石质分别编制代号:分布在龙田镇各村庄的为655、656、657三种;分布在东瀚乡的海亮、西安、佳乐、陈庄等村的为658一种。657为淡红色,658和656为淡白色,655为枣红色。

1984年以前,花岗石的出口收购基地有县海亮石料厂、西安石料厂、龙田建材公司、港头钦华石料场等几家集体厂场。1984年始,个体户兴起,取代了集体厂场。1988年起,花岗石归福清县自营出口。

1989年创办融日石材制品有限公司,地址在宏路镇岐山村。是福清外贸与福建省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日本大包产业株式会社、日本国三明通商株式会社合资经营的企业。投资总额60万美元。股份分别为5%、45%、47%、3%。主要产品为石雕工艺品、建筑石材、墓碑和栏杆等石制产品,全部出口,年创汇100万美元。1992年花岗石荒料出口收购1217立方米,产值64万元,石制品出口产值164万元。

第六节 医药基地
东阁皂素厂 是福清县唯一的医药出口基地。建于1988年上半年,为个体企业。个人投资30万元,县外贸公司为其承保贷款70万元。生产技术是转让自同安县皂素厂。当年筹建,当年投产,当年获益。产品番麻皂素,全部经外贸收购出口。1988年总产值46.52万元。1992年总产值达63万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志1988版:卷十八 对外经济贸易 / 第一章外贸商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