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丶未央 发表于 2019-2-25 09:40:15

福清市志1988版:卷十七 粮油经营 / 第三章 粮油储运

第三章 粮油储运
第一节 粮油储存
一、国家仓储

30年代后期,国民政府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把田赋征收由代金改为实物。是时,全县在县城和5个镇接粮:县城有积谷仓1座,容量约100吨,后改为玉融仓库;海口的桥头大王仓库(现为集体小米粉作坊);龙田方厝祠仓库(现为龙田粮店);高山陈厝祠仓库(现为高山旧加工厂);渔溪荔枝栏仓库(侨产,现已归还私人);东张仓库(倪政九洋楼,已被水库淹没)。全县总仓容量不及500吨,一直使用到1949年8月解放前夕。

共和国成立后,在接收公粮的同时,也接收了国民政府田粮处仓库、县政府收粮点(原档案馆旧址)、宏路圣来寺和江阴乡孙卓自然村祠堂仓库。1950年8月福州贸易公司福清营业处成立,增加1座官驿巷叶祠仓库。5个镇多系租借民房或祠堂庙宇暂用。1952年10月县粮食局成立后,在融城小学后面新建1座4号仓900吨的苏式仓库。之后陆续兴建宏路1号仓700吨、渔溪4号仓575吨、海口3号仓550吨、高山1号仓950吨。到1964年,全县31个粮点,共有仓库76座,总容量4.88万吨。其中基建仓库28座,34125吨,改建仓4座,720吨;简易仓10座,5150吨;祠堂庙宇仓20座,6795吨;民房仓14座,2000吨。

后来又根据各社队的粮油购销任务变化情况,同时为了不断改善粮油仓储条件,提高保管能力,逐步新建、改建并陆续淘汰不合规格的民房仓和祠堂庙宇仓。1986年底,全县粮点37个,拥有各式仓库115座,总仓容量53105吨。其中基建、改建仓92座,容量46120吨;简易仓10座,4260吨;祠堂庙宇仓9座1900吨;民房仓4座825吨。此外尚有油罐、油仓760吨。1988年,全县粮仓114座,总容量50335吨。

福清是缺粮县,粮食调入逐年增加,年平均保管量在3万吨左右,而且调入的粮质相当复杂,成品粮、高水份粮比例不少,给保粮工作增加不少难度。但全县保粮人员认真贯彻保粮方针,在保粮过程中创造不少先进经验,力争做到科学、勤俭、劳动创“四无”(无鼠雀、无虫害、无霉变、无事故)。70年代海口粮站创造壳灰复盖粮面,保管地瓜片;渔溪粮站用细砂压盖粮面;镜洋粮站的塑料薄膜缺氧保管等先进经验,得到省粮食厅的赞赏。1974年海口的壳灰复盖保管,被邀请参加全省粮油储运工作会议交流经验,同时造送壳灰复盖模型赴省展览。之后,全县粮仓坚持开展“科学、勤俭、劳动”创“四无”活动,到1988年春秋两季,经福州市粮食局抽查5个粮站,仓容量23260吨,全面达到“四无”标准。

二、社队粮仓

生产队保管员缺乏保粮知识,不懂得把新、旧粮,有虫、无虫粮分开,保粮工作问题不少。县粮食局于1960年编印《人民公社粮食收支存工作要求》,于春、秋两季举办社队保管员培训班,共有181人参加。1962年又办两期共62人参加,使60%的大队保管员得到保粮知识的教育,并通过大队保管员,传授给生产队保管员。全县有3199个生产队保管员增长了保粮知识,为不断提高粮油入库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65年,福清县于春耕前组织保粮人员,深入生产队检查仓库和存粮情况,协助筛种、除稗、去虫,进行虫粮处理,开展民间杀虫工作。边实地操作、边宣传鼠、雀、虫对粮油的危害,从而引起生产队保管员对保粮工作的重视。是年组织由90人参加的21个支农小分队,协助17个公社,213个大队,2583个生产队,过筛早稻种389.3吨,清除稗子1.26吨、虫杂3.37吨,可为社队减少田间除稗劳力25953个,之后,协助社队筛种、除稗和检查粮仓,就成为保粮基础工作的一项制度。

1972年全县共检查18个公社,237个大队,698个生产队,计查现存粮15465吨,协助生产队消毒仓容19070吨,翻晒消毒麻袋、箩、筐、桶、缸等装具4万多件。

1973年2月全县又组织85人,深入社队开展民间查仓活动,协助生产队筛种除稗。海口粮站为了巩固“四无”粮仓成果,每年春耕前都组织保管员下队筛种、除稗、去虫,夏收前又分片召开生产队保管员会议,讲授保粮知识,强调夏季粮油收成前,必须进行彻底的空仓消毒,并把所有装粮工具进行一次开水烫、药喷和日晒的彻底消毒。新旧粮要严格分开,防止虫害感染。由于全县普遍开展民间杀虫工作,保粮基础抓得扎实,使“四无”粮仓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变集体储存为农民个体保管粮油,社队仓储因而中断。

第二节 粮油调运
粮食、花生相继实行统购统销后,粮油调运十分频繁。特别是1980年后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较快,粮食输入量逐年扩大,年粮食调入量在5万吨左右。县内调运的数量也相当大,每年在2万吨上下。做好粮油和加工品的调运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调运管理

1963年4月,根据国家粮食部通知精神,为了加强粮油调拨管理,节约运杂费开支,实行“双汇编”制度(即集体汇编:计划粮油调拨数量,计划运杂费预算开支)。这样既掌握了粮油合理流向布局,又能节约运杂费开支,做到有计划、有安排、顺流向调运粮油。防止计划外运输,避免不应有的浪费。

1964年8月为了加强市镇装卸搬运费用核算,减少粮油移转环节,在开展粮油运输大普查的同时,对全县装卸环节、路线、运价等作了全面调整。全县缩短搬运路线377条,减少搬运量4281吨,节约开支5811元;改变市镇装卸路线,减少搬运量1700吨,节约632元;调整农村装卸搬运路线63条,减少搬运量8463吨,节约6136元。这三项每年共可为国家减少费用12579元。更重要的是,各站调运人员,对合理装卸搬运做到心中有数,便于掌握流向和合理开支。“文化大革命”期间,合理的调运规章制度,如“双汇编”被迫停止执行,运杂费开支逐年增加。1986年每吨运杂费45.96元,比1964年增加4.54倍。1988年通过“双增双节”活动,全县节约运杂费达6.87万元。

二、合理流向

1958年省粮食厅颁发《福建省粮油运输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本县实际情况,对小麦、面粉、稻谷、大米、大豆、番薯、食油7个比较大宗的主要粮油品种,初步定出了合理的运输流向。稻谷、小麦一般流往城关,委托城关厂加工大米调往统销区;面粉除由地区粮食局指定保证驻军供应外,则为城乡销售。大豆由上级粮食部门统一安排调出。番薯干除县内余缺调剂外,其余按流向调往平潭县。

在审定粮油合理流向时,本着余粮区流往缺粮区、产区流销区、小流向服从大流向的原则,对全县的粮油划分为余粮、缺粮、自给3个经济区。确定渔溪、上迳、新厝、江阴4个粮站和音西公社的周店、圳边、南峰3个大队为余粮区,年余稻谷1910吨、番薯干1760吨,合计3670吨,全部南流莆田县。并根据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确定陆运或水运。高山的缺粮改由福州、长乐调给。经过调运流向的合理调整,每吨费可节约9~17元。城关、音西、阳下、龙田、江镜、东张、镜洋、一都等8个公社,经测算余番薯干2000吨,缺稻谷585吨,划为自给区。海口、城头、港头、高山、三山、东瀚等6个公社划为缺粮区,从而打破行政区域框框的限制。全县共改变7个粮点的大小流向、9个粮点的运输路线,每年可节约开支53712元,减少运量78310吨公里。

流向确定之后,对县内的粮油购销点也相应作了调整,把40个大队468个生产队的粮油入库改为顺流向就近送粮,并增设东张的道桥收购点、玉林边收边调点,每年可为农村节约劳力2.98万个。同时增设港头的占阳、三山的泽朗、东瀚的大坵3个销售点,使6个大队103个生产队的11543人每年供应量685吨的粮食,可以缩短购粮里程4~12公里,年可节约劳力1.4万个,国家可节约费用1500元。1981年又增设南岭粮点,使山区326吨征购粮食不再翻山越岭跋涉送到五龙粮点入库,年为山区节约劳力6529个工日。1988年,仍沿袭原来之合理流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志1988版:卷十七 粮油经营 / 第三章 粮油储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