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丶未央 发表于 2019-2-25 09:32:18

福清市志1988版:卷十六 供销合作 / 第三章 企业管理

第三章 企业管理
第一节 民主管理
一、社员代表大会

县供销社第一届第一次大会在1956年8月召开,出席代表144名,代表全县9.57万多名社员。大会审议县社的工作报告,制订出县供销社的社章,选举县社理事会成员。第二届社员代表大会于1963年2月召开,代表163人,选举县社理事会成员。第三届第一次社员代表大会在1983年5月召开,出席代表231名,代表全县18.16万多名社员。大会的主题是改革供销社体制,加强“三性”(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建设,把供销社办成农村经济综合服务中心。大会重新修订社章,选出县供销社联合社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以及出席省联社第二届代表大会的代表7人。这次大会收到代表提案268件,经专门提案小组审查后,都分别得到及时处理。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基层社曾一度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农村商业,以召开贫下中农代表大会来代替社员代表大会。但贫代会和社代会毕竟性质不同,不能起供销社权力机关的作用,只能反映部分贫下中农的意见。

二、代表组长和商店委员会

各基层供销社的社员代表是直接从社员群众中选举产生的。一个社代表人数多者100多人,少者30~40人。60年代初,福清部分基层社将社员代表分地区划为小组,互推产生代表组长(又称代表主任)。一个社的代表组长一般在10人左右。以组长沟通供销社和社员代表以至广大社员的联系。

与代表组长制相连的另一民主管理形式——商店委员会,也是在60年代初产生的。职责是监督检查基层社以下层次(主要是分散在乡村的购销店)的业务经营和服务质量。建立商店委员会是按供销社网点所在地及其服务范围的自然村为单位。委员人数3~7人,除一人是网点的负责人外,其余均为社员代表或村干部。商店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一般由代表组长(或叫代表主任)担任。代表小组和商店委员会基本上融为一体,每次开会,既讨论全社的工作报告,又检查商店的工作。这种形式到“文化大革命”时受到破坏,一部分转为“贫管小组”,一部分无形解散。

三、理事会和监事会

县供销社于1956年8月第一次社员代表大会召开后才设“两会”。在“文化大革命”前,基层社的理事会中有部分成员是不脱产的村干部和社员代表,不可能经常开会。监事会成员一般不脱产,“两会”往往流于形式。“文化大革命”后建立的理事会改为全部由现职的供销社的行政干部担任,从而理事会真正成为全社的集体领导核心,可以随时集会研究工作。1983年,供销社开始体制改革,实行“责、权、利”三结合之后,理事会主任的这一权力得到加强。

1983年后,供销社的监事会机构进一步健全。配有专职的副主任,每个基层社都有1名,县社有两名。县社还建立监事会办公室,配有正副办公室主任和干事。1987年县纪委还派来1名常驻供销社的干部,配合监事会工作。

四、职工代表会

福清县供销社于80年代起建立职工代表会制度。1980~1988年,县社各公司和基层社分别开过一至两届职工代表大会。职工代表会的议题侧重于审议购销计划指标和制订企业经营管理的规章制度,讨论有关职工福利的问题。龙田、渔溪等基层社通过职工代表会修订购销计划,落实承包方案,完善财务制度,解决长期未能解决的医药费超支等问题。有的社还在职工代表会上选举产生社务委员会,吸收部分职工代表为社务委员,参加企业管理。有的社把职工代表会等同于工会会员代表会,在会上结合传达工会任务,选举基层工会干部。

职工代表会在供销社还是一种新事物,一般只是作为辅助的管理形式,还未做到制度化。

第二节 财会管理
一、财务清理

福清各基层供销社草创时,仅靠第一批社员筹集的股金,每股有的2元,有的1.5元。股金最多的基层社不过7000~8000元,小社2000~3000元。县社筹备处成立时,也仅靠县财政拨款3万元和旧的两进四合院房屋1座。其它一切都靠自己白手起家。各级供销社贯彻“勤俭办社”的方针,压缩一切非生产性开支。基层社凡购置5元以上的物资,必须报县审批。后来随着业务的发展才逐渐放宽。

这个时期,国家从各个方面扶持供销社的发展,规定对供销社减征营业税20%,对上、下级之间调拨商品免征营业税,并对新成立的供销社免缴所得税一年。国家银行给供销社贷款的利率较国营商业低10%。国营商业给供销社优先照顾货源,并视商品类别实行不同的折扣优待。在地方上,县财政于1952年第二次给县社增拨资金5万元,于1953年初将酱油厂划给县社经营。供销社的自有资金从1952~1955年连续翻番。1952年为19.47万元,1953年为56.34万元,1954年为132.85万元,1955年为204.17万元。从1953年起,县社给各基层社核定五项财务指标(即流动资金周转天数、流转费用率、综合损耗率、利润率和全员劳动定额),到年终进行评比。这个时期完成五项指标的水平都比后来先进。如流转费用率,全县基层社平均数1953年为2.9%,1954年为2.37%,资金周转天数最快的社只有32天。

随着供销社的不断发展,家大业大,五项指标也随着膨胀,流动费用率一般在6~10%之间,资金周转天数一般在65~105天之间。1958年“大跃进”开始,供销社的财务管理出现混乱。县社1963年初开展清理商品、清理资金、清理帐目(简称三清),改善经营管理运动。清出积压商品44万余元,出帐各种损失29万余元,并改进管理上的许多弊病。1972年,根据毛泽东关于“扫仓库”的指示而开展的清产核资运动,共清出“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有问题商品217.95万元(包括国营商业,但供销社占大部分),占库存总数的14.4%。同年,还上报核销历史上被社员拖欠的预购、赊售等项欠款31.7万元。1985年7~11月,又进行一次“四清八查”,清出有问题商品达537.43万元,有问题的资金近900万元,为历史以来最多的一次。绝大多数是在1984~1985年经济宏观失控中造成的。

自1983年始,供销社进行体制改革,重新确立集体所有制的商业体制,供销社的财务管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恢复中断多年的社员股金分红,并且是保息分红。随着试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各基层社都进一步对各柜组实行以“五定”(定人员、定购销、定费用、定资金、定上缴利润)为中心内容的定额管理。为增强企业活力,供销社于盈余中增提一项企业基金(后并入职工基金),用于奖励职工和举办集体福利事业。

二、会计培训

1952年各区基层社成立之初,会计工作一时未能跟上,许多社使用旧式帐本。1952年末,县社举办短训班,培训基层社财会人员。前后3期,培训30余人,每期为7天。学员结业后,分组下到基层社协助清财建帐。到1952年末和1953年初,方在全系统普遍建立新帐,初步打下执行新式财会制度的基础。1953年,闽侯地区供销社开办财会人员训练班,这些会计员又再度参加,经过系统的学习,成为供销社第一批的会计骨干。依靠这批骨干,供销社又培养出大批的财会人员,提高理财水平,健全会计制度。

供销社的会计制度完全按全国总社和省社所制订的执行。在记帐方法上,开始是采用西方的借贷记帐法,1971年改行商业系统的增减记帐法。到1985年,随着形势的发展,又复用借贷记帐法。

供销社施行于营业柜组的会计管理制度也有个发展过程。最初采用“发票法”,即凭当日发票存根结算售货额,不久改为“划码法”,建立商品卡,每笔货售出时随手在卡上划码,凭卡结算。这两法都很繁琐,又易出差错。1953年实行全国总社推广的“拨货计价实物负责制”,又称“金额法”。该法是商品拨交柜组按零售价的总金额入帐,柜组营业员按此金额负起其经管商品的责任,严格实行现金管理和商品从购到销各道环节的手续。每月终进行一次商品盘点,核实库存,编制帐表。这个方法在福清供销社坚持实施30多年,直到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以后,仍在沿用。

三、固定资产管理

福清县供销社的基本建设,包括各类房屋的修建和大型设备、车辆购置,是从1953年开始,逐年扩增起来的。截至1988年年底的36年间,全县供销系统修建各类建筑物不下千座,其中较大的建筑物有正式仓库59座、营业厅兼办公大楼12座、厂房12座、办公楼13座、职工宿舍5座。另外,还购买各类汽车13辆以及其它商办厂的机器设备等。1988年末,全部固定资产累计的原值达到1090.37万元。

供销系统基本建设的资金来源有三:一是平时按营业总额3.5‰提取的简易建筑费;二是按原有固定资产总值每年提取9%的(非生产性房屋提6%)综合折旧费;三是年终盈余税后分配中按一定比例(早先为10%,以后屡有变动)提取的建设基金。这3项,80年代以来,每年能提取100多万元,基本上可供供销社自身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及逐步扩建新项目之用。

供销社系统对基本建设的管理,历来由财会部门执掌。从编制计划、勘测设计、调拨资金、备办材料到施工监督、质量验收等均有专人负责,层层把关。因此,基建项目一般都能按计划完成,工程的合格率也较高。

第三节 业务管理
一、计划和统计

县供销社于1952年就成立计划科,给各基层社配齐统计人员,逐步建立和健全一套计划和统计制度。县社和基层社每年期初都编制短期的年度商品流转计划,报上一级社综合平衡。期(年、季)末,根据统计数字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写出统计分析,连同统计报表,按期上报。

为编好计划,供销社的统计员经常进行市场上购买力的典型调查,有的社还长期联系几个不同生活水平的重点户作调查对象。1982年起,县社给基层社增加一种市场动态报表,各基层社反映的重要市场信息,县社都在统计简报上予以刊载交流。

二、物价和计量

从建社到1954年,国家通过国营商业的供货给供销社以价格上的优待,这项优待视不同商品从2~6%不等。当时供销社利用这一优越条件,实行社员优待价,扩大了自己在农村市场的影响。有的基层社虽不实行优待价,但所售的商品价格,大都比市场上私商的略低。在农副产品方面,一般照国营牌价执行,无国营牌价的,就由县社根据“稳定市场,改造私商”的方针作价,报县财委批准执行。按此方针,供销社的收购价不低于私商的收进,而调出价又不高于私商的售出,以此遏制不法私商的投机倒把活动。

从1955年起,供销系统形成自己的物价员队伍。是年县社办班培训第一批物价员,第二年又送他们往晋江专区社办的物价班学习。同年,县社成立物价科,各基层单位也都配齐专职的物价员,物价管理制度也相应地在全系统建立和健全起来。

1962年,福清县社成立货栈,开展粮油的议购议销。是时县社通过自营业务的灵活作价,给集市粮价施加影响,一度使花生油的市价从0.5公斤1.60元降为1.15元。1964年春季粮荒,市场上地瓜片价格看涨,是时货栈把库存50公斤成本14.10元的地瓜片以12.15元的价格供应3000吨给缺粮区人民。既稳定了物价,又解决了缺粮户的燃眉之急。

对于农业生产资料,供销社一向从支农出发,按微利或保本的原则作价。其中部分竹木小农具甚至长期形成购销价格倒挂。1964年一次调价,双布策收购价从1.30元调为1.75元,而调拨价仍按1.35元不动;同年还调低了许多小农具的零售价,平均调低7.4%。1980年经营策、粪桶等7种小农具,因购销价格倒挂,供销社一年亏损23万多元。

80年代进行体制改革后,可以由经营单位自行定价的商品多了。此时供销社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有的基层社一度把定价权也放到柜组,结果出现许多混乱。1986年底,县社召开一次物价工作会议,制定出加强物价管理的7条意见,纠正柜组各自作价的混乱现象。

在计量管理方面,各个门市坚持使用标准的度量衡器,并普遍设置民主秤和民主尺,让顾客购物后就地自行过量。

为保证价格管理和计量管理的落实,供销社经常举行价格和计量的大检查。每年都进行一二次。1982年起发展为季度和节日相结合的经常性检查,并逐步形成制度化。

三、仓储和运输

福清供销社初建时仓库和门市是合一的。1952年,县社的农产品仓库还是在机关里腾出一处旧房加以整修使用。1953年起开始逐步建成一批仓库和简易库棚。到1963年,全县供销社系统拥有仓库103座,总面积22295平方米,其合理的仓容量可达8000余吨,有专职的仓管员108人。到1984年大小仓库增加到291座,总面积达51184平方米(其中正式仓库有59座,面积16793平方米,其余属于简易仓库),专职仓管员462人。其中肥料仓库为数最多,共有94座,17674平方米,大多数小型简便,分布于全县82个供肥点上,为的是方便农民就近购买。简易仓库中有一部分是土法上马的土油池和土烟仓,每社各有一个。1988年全系统共有土油池库容1000立方米,土烟仓库容550立方米。

1973年,福清农资公司首先购置1辆2.5吨福建牌货车。随后,土产公司、海口供销社等地陆续购置。到1988年底,全系统备有各类机动车13辆,其中货运卡车6辆,小车4辆。

福清供销社管理储运工作主要抓安全和增产节约两大项。

安全方面,60年代概括为“六无”,80年代概括为“四无”(无事故隐患、无霉变残损、无虫蛀鼠咬、无帐实差错),以此标准反复进行检查评比,一年数次。1980年,全县评上“四无”仓库4个,1981年评上12个。多年来,仓储中大的事故仅1960年7月17日,在城关生资中心部后埔街调拨仓库发生一次火灾,损失6万多元。

除事故外,最大的浪费都出在商品的运输和储藏之中,因此供销社多次从储运中挖掘增产节约的潜力。在1963年的改善经营管理运动中,县社发动群众,经过反复的算帐对比,改进了全系统的商品运输方案。全县共砍掉食盐等23种商品县一级的经营环节,让基层社直接与产、销方挂钩;砍掉供应商品中间过渡的28道中转环节,实行“三就”(就船、就仓、就厂)直拨;支持渔溪等10个基层社按经济区划跨区进货,改变迂回运输路线,压缩运输里程747公里,并选用更合理的运输工具等。这几项一年中就节省运输费用12.37万元。县农资公司采取给农村各个供肥点送货,从码头分运直达,节约大量运杂费用。

在商品储存方面,1974年,镜洋供销社垱头肥料仓库仓管员首先实现无味碳铵仓库,把碳铵损耗率降到0.2%以下。1981年,东张供销社百货、生资、食杂等几个仓库综合学习外地的经验,创造一套库存商品科学管理方法,其中百货仓库搞得尤为突出。他们严把商品的验收关,发现破损立即登记和处理,按照商品种类和货号进行顺序排列,合理堆码,定位存放,并采用钟形转盘式货卡,一货一卡,明码结存,把成千种商品收拾得井井有条。同时还采取各种商品养护方法和保卫措施,坚持自己动手,节约利用,平时勤检查、勤整理、勤核对,常年不懈。就这样,把仓容利用率、商品损耗率和差错率均提到先进水平,从而连年被评为“四好”和“四无”仓库。东张供销社把这一经验推广到全社,获得全省供销系统先进单位的称号。体制改革之后,这一商品科学管理方法仍然在许多承包的柜组中留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志1988版:卷十六 供销合作 / 第三章 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