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丶未央 发表于 2019-2-23 14:54:48

福清市志1988版:卷十四 盐业 / 第五章 储运

第五章 储运
第一节 运输
一、陆运

民国时期,各场生产原盐的运输,绝大部分靠人力挑运和驴马背载。由产地出发,经过城关、新局、作坊等村至长乐坑田收仓,其间须翻越一座陡峭的石湖岭。

共和国成立初期,运盐仍用肩挑、驴驮。50年代末,才逐渐为马车、板车和少量机动车所代替。各场原有支路狭窄,经过多次修建、扩大,至1981年有16个盐场,投资27万元,扩建通车支路39公里。1988年,全县21个盐场,实现场区支路与国家公路相衔接,有26条线路直达场区,可以行驶各种机运车辆。不仅交通方便,而且运距缩短。从各场出发,至福州东站和魁岐站的盐运计费里程为:东阁场80公里,海口场82公里,新厝、棉亭、东刘场83公里,城头场85公里,江镜场98公里,芦华、港头、前华场99公里,泽岐场106公里,五七场107公里,虎邱、华盛场108公里,江阴、新港、下石场110公里(含补贴15公里),平林、太武场114公里,文关、佳乐场125公里(含补贴11公里)。

二、水运

民国年间,福清可运盐的港道有江阴、上迳和利桥港。民国26~34年(1937~1945年),以“迳壶榕”为主要运线,即从原盐的集中地上迳(建有3座盐仓)起运,经长乐县的壶井,再转运到福州仓前盐仓收储。其次,江阴港断断续续启运。利桥港因湾道多,又淤塞,只通小船,运量甚少。

共和国成立后,各场先后修水闸、建沟船、整坨地、挖港道,便利驳船、木帆船、机动船等直接靠近坨地。1985年,经省盐务局审定,在江阴壁头角兴建盐业专用码头。1986年11月3日,举行首航庆典。全县运盐航线计有24条,主要运线的里程为:福清城关至长乐城关105海里,至长乐梅花79海里,至长乐潭头84海里,至连江琯头91海里,至连江定海99海里,至连江城关107海里,至连江黄岐108海里,至连江北箜115海里;江阴至福州码头104海里;东瀚、平林至福州码头100海里;太武、泽岐、五七至福州码头104海里。

由于水陆交通方便,全县一年调出原盐,从民国时期最多不及5000吨,至1987年达14.16万吨,增长27.3倍。在运输途中,还做好盐质保护工作,严禁食盐与有色、有毒、有异臭的物品接触。选择质量最佳,感官色泽最好的盐调往外省,保持闽盐信誉。

第二节 储存
一、仓存

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年),全县有大小盐仓262座,或利用旧房改建,或是临时搭盖,均甚简陋,总储量仅1万多担。

民国年间,在上迳乡建有3座盐仓,在城关西门建有2座盐仓,为全县主要储存点。

民国28年(1939年),抗日战争,沿海局势紧张,增设东张镇和里坪(现称玉林)乡两个战时储存点,储存食盐1500担。

民国33年秋,福清城关被日军侵占,国民党县党部战地服务队,以队员需要食盐和防卫经费开支为名,动用西门盐仓食盐416担,麻袋1400只,致民间食盐供应不上。

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原盐存储作了全面安排。正常供应盐,由各镇销盐中心点存足供应量。长期存盐分为战备盐、储备盐等,都储足需要量。此外,由福清发运各地储存的有移储盐、平衡盐等,历年运出达5万多吨。

二、场存

1958年末,全县场存原盐6175吨。其后,每年约增2万多吨,运出1万多吨。至1964年末,场存达67287吨。

1966~1976年,每年进出均约5万吨,加上移储盐3.4万吨,期末场存量降为24664吨。

1980年,原盐产量上升,年进8万多吨,年末存盐达62046吨。其后,场存有增有降,1982年末降为25518吨,1984年末增为85638吨,1987年末存量最少,降至20022吨,1988年末又回升为57140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志1988版:卷十四 盐业 / 第五章 储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