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丶未央 发表于 2019-2-23 14:49:10

福清市志1988版:卷十四 盐业 / 第三章 生产

第三章 生产
第一节 晒制
一、淋卤

清代,洪白、赤杞盐场,均采取淋卤的方法制盐。场内无纳潮、蓄水、排淡、蒸发、保卤的设备,只是在小潮时,把海滩上经风吹日晒呈灰白色含有盐份的表土,刮起堆积在坑上,大潮时灌入海水,经过滤将淋下的卤水,挑到盐坎上晒制成盐。由于设备简陋,土法生产,费力大,产量低,盐粒呈灰褐色,群众称为黑盐。光绪年间建有盐漏15205口,盐坎13631个(大部份为土坎),年产量8.11万担。

民国时期,岑兜、上薛、岸兜产区,仍采用淋卤制盐法,浅灌、晒干,当日或隔日成盐扒收,盐粒细、盐质差,产量亦低。当地盐民以农业为主,晒盐只是副业。

二、晒卤

清代,福兴、江阴盐场,均采取晒卤制盐法。场内建有纳潮沟、蒸发池、结晶坎等。涨潮时把海水引入沟内,经多道的蒸发池蒸晒,然后将卤水灌入结晶池晒制成盐。由于生产工具落后(纳潮靠水车、提卤用手戽),加上生产方法陈旧(全部采取小坎、浅晒),故成盐杂质多,色泽感差。

民国时期,占阳、芦华、江镜、前庄、泽岐、江阴等产区,采用晒卤制盐法。由于建场时盐民各自占地建坎,布局不齐,规格不一,且护场之围堤,乃由各户出工合建,既薄又矮。结晶坎每坎面积仅10平方米,坎头挖一小坑作为卤井,每遇雨,须十多天才能复晒,产量少,质量差。

三、科学制盐

共和国成立后,废止了淋卤制盐法,并逐步完善制盐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

纳潮 所有新建和扩建的盐场,在建海堤的同时,均建有纳潮沟或储水库。每2~3年纳潮沟清淤一次,增加蓄水量,保证不发生缺潮干埕事故。纳潮方法采取旱晴天纳潮头,平时纳潮中,雨后纳潮尾,夏秋季纳夜潮的措施,引进浓度较高的海水。全县于1960年以风力车代替人力水车扬水。1981年实现以抽水机代替风力车纳潮。至1988年,全县拥有纳潮沟和储水库面积13594公亩。

制卤 按高标准、高质量建滩的要求,全县采用平面蒸发制卤。蒸发池要求硬板化,即坚实、平坦,实现“五无”(无虫害、无漏洞、无青苔、无杂草、无脚印)。1958年新建的场,由于设计不周,曾出现滩地、蒸发池、结晶坎的布局不适当,走水向、落差也不合理,芦华盐场就是全县典型的二级扬水场。1978年后再建的新场,图纸设计均上报省盐务局审批。蒸发池一般顺走水,上下道落差保持5~10厘米,蒸、结比一般为8∶1,自第四道蒸发池起,设有保卤井,可保5度以上卤水。并掌握分级保卤,分级上卤;制卤掌握短晴天薄晒勤跑,长晴天适当深水制卤,均为一放一干,按步卡放,严禁一条龙放水、干埋过夜,促进卤水饱和。雨后排淡,雨停淡干,防止泡淡滩地、土质发松和生青苔、虫害等降低制卤能力。

结晶 福清结晶坎的设备,陶片坎占1/3,土坎占2/3。在土坎中有1/3压石子,2/3压粗砂。晒制时陶片坎采取洗坎去污的办法,操作简便,恢复期快;土坎须用20度左右的卤水泡浸,晾干压实,以利结晶,提高色泽感。全县习惯高温季节一般7天扒收一次,低温12~15天扒收一次。在海盐生产过程中,采取“新、深、长、□”四大工艺操作法,以新卤为基础,□盐为关键,防止老卤无限循环,卤水终止浓度达30度予以排除。灌坎深度,高温不低于5厘米,低温一般2.5~3厘米。自1987年起,逐步推广卤水钠镁比值化验,以代替波镁表测定结晶池卤水质量,使结晶工艺趋向科学化。新建的结晶池,设有落卤沟、输卤沟和坎内各级卤水的卤井,布局比较合理,上下坎形成5厘米以上的落差,改变了福清历史上旧的制盐方法。

归坨 各场建有大坨、小坨,有利原盐堆放,发运。1981年新港盐场采用水力管道输送归坨。1982年,国营东阁盐场,使用输送带归坨,减轻职工劳动强度。在归坨中,把优级品、一级品、二级品盐严格分开;工业用的粗盐和食用的细白盐,分别存放。

第二节 产 量
清代食盐产量,采取定额制。根据盐坎等则和销盐地区需要量,自上而下核定盐产量。嘉庆十七年(1812年),福清盐场有中下则盐坎7736个,核定产额4.65万担,江阴盐场上中下则盐坎20272个,核定产额13.24万担;福兴盐场中下则盐坎34839坎,核定产量13.85万担。光绪十二年(1886年),江阴盐场核定产量为16万担。

民国30年(1941年)冬季,福清盐场复晒,一个季度产盐54吨。次年大面积生产,全年产盐3074吨。其中,江阴场产盐1437吨,约占50%。民国32年,总产量达7597吨。翌年,受气候和食盐销路影响,产量降为1850吨。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福清部分盐场停晒,年产量再降为1089吨。

共和国建立时,仅江阴乡一部分盐田生产,1949年产量为282吨。经整顿后,1951年产量增至849吨。1953~1957年,年产量保持在2000吨左右。1958年扩大盐业生产,筹建新场。1959年全县盐产量上升为7492吨。1960~1965年,全县年均产量达2.6万吨。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盐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但新建的平林、五七、佳乐、太武、新厝等乡办盐场陆续投产,年产量增为4.9万吨。

1979年后,盐业生产获得较大发展,全县年产量达7万吨。1981年,新港盐场投产。是年,产大颗粒工业盐3750吨,创全县产粗粒盐的新纪录。1982年,受多雨的影响,全年产量下降为4.4万吨。1983年产量上升为9.4万吨。

1986年产量11.8万吨,是历史上产量最高的一年。其中,产量达2万吨的有江阴场,达万吨的有泽岐场,达0.7万吨的有东阁、芦华、港头、前华和新港盐场。1988年产量11.24万吨。其中国营场1.08万吨,占9.7%;集体场10.16万吨,占90.3%。


第三节 质量
清代、民国时期,所有原盐,大部分是杂质多、色泽差的粗盐。盐场缺乏化验设备,唯依目测,以次白色的盐供食用,灰暗色的盐为腌制用。

1950~1958年,江阴盐场利用旧有埕坎设备进行生产,原盐氯化钠含量仅70~80%。1959~1963年,2个国营盐场和2个集体盐场在初产阶段,设备和技术较差,盐质无法提高,导致1963年大量存盐销不出去,部分盐质最差的化卤重制。

1964年,县盐管处、各盐务所均设立化验室,健全化验制度,由目测转向科学化验,层层把关。是年,全县产盐25918吨,优质盐达13474吨,占总产量的51.99%,首次出现优质盐的纪录。

“文化大革命”期间,盐业生产不正常,盐质下降。1968年优质盐比例下降为总产量的39.06%。1969年二等盐比例上升为总产量的13.27%。

1972年,海盐检验方法按照省中心检验所制订的技术要求,感官指标,色泽白色或暗白色;滋味和气味,具有咸味,不带臭气;化学指标,氯化钠含量,优级品不少于93%,一级品不少于90.5%,二级品不少于85%;水分,优级品不多于5%,一级品不多于7%,二级品不多于10%;水不溶物,优级品不多于0.40%,一级品不多于0.50%,二级品不多于0.65%;可溶性杂质,优级品不多于160%,一级品不多于2.50%,二级品不多于4.35%。

1981年,强化产品质量管理规定,盐质获得明显提高。是年,全县产原盐73759吨。其中,优级品占73.98%,一级品占26.02%;氯化钠平均含量达93.98%。

1982年6月,贯彻省盐务局《关于原盐质量月终定等的通知》精神,提高海盐质量标准,氯化钠含量,优级品不少于94%,一级品不少于92%;水分,优级品不多于4.4%,一级品不多于5.5%;水不溶物,优级品不多于0.20%,一级品不多于0.30%;可溶性杂质,优级品不多于1.40%,一级品不多于2.20%。建立盐务所每月进行一次简易化验、县盐管处进行全项分析化验的质量检验制度。此外,还执行产品质量互检和质量普查工作,把提高盐质贯穿在生产全过程中。是年,因气候关系,盐场雨前抢收次数增多,出现优质盐比例下降及部分原盐感官色泽较差等问题。同时,还建立一整套盐质管理制度,对原盐感官色泽差的实行“四不”(不采样、不化验、不归坨、不计量),建立坨工岗位责任制、化验员职责以及奖优罚劣等经济奖惩制度。新产盐归小坨时,先目测色泽,3~5天后采样,由盐务所化验室进行简易化验,指导分等归堆。归入大坨的盐,定次月3日前采样送县盐管处化验室,进行全项分析化验,确定原盐等级,按质论价。凡未经化验定等的盐不调运;运出的盐,化验员要在放运单上签章,保证盐质。

1984年,原盐的感官色泽,为历年来最好的一年。其中,江阴、海口、城头盐场所产的原盐色泽,接近全省最高水平。1986年是原盐质量最好的一年,年产量11.81万吨。其中,优级品95080吨,占总产量的80.96%;一级品21788吨,占18.55%;二级品577吨,占0.49%。

原盐年均氯化钠含量,1979年前为92.5%,1980~1982年为93.6%,1983~1988年为94.4%,质量稳步提高。

共和国成立后,福清盐业生产,长时间对科研工作重视不够。1982年8月,福建盐学会福清分会成立。从1984年起,盐管处同盐学会把“科学兴盐”摆上重要议程,积极发挥各理事、盐学小组、质检小组的作用。针对各场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组织地以提高单产、提高质量为主攻方向,进行科技攻关,开展科研活动。并从盐本中每吨提取0.10元,作为科研活动经费,对成绩突出的项目给予成果奖。同时,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和盐学小组科研咨询业务。在高山片、港头片、江阴片、海口片建立4个科技信息网,各场设有纳潮、制卤、结晶、□盐、扒盐、防渗透、坨管、维修等技术档案,每次科研活动与成果都作原始纪录存档。

1988年,全县建立钠镁比值化验室25个,制定各级卤水和钠镁比值对照表及处理意见。是年1~11月份,产品质量检验优级品率达76.85%,并首次实现全县不产二级品盐的新纪录。新港盐场优级品盐达100%,在全省盐业质量评比中列前6名。新港、泽岐盐场获得省、县质量管理成果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志1988版:卷十四 盐业 / 第三章 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