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丶未央 发表于 2019-2-23 14:45:31

福清市志1988版:卷十四 盐业 / 第二章 生产设备

第二章 生产设备
第一节 盐田建设
清代、民国时期,盐业生产都属个体经营。沿海盐民以户占滩建设盐田。规模小、设备简陋。一个蒸发池仅有4~5步宽,一个结晶坎面积仅10平方米。坎头埋一陶缸,即为卤井,绝大部分都是土坎。海堤并无石块护坡,每遇八月大潮,时常崩溃。盐坨就在滩地上用稻草苫盖,漏雨严重。排淡设备更差,下雨一次,须过10~15天才能复晒。各场盐田分布,不仅缺乏规格化,且为便于私晒,还有意把一部分盐坎建在偏僻处,不易被发现。盐场生产的附属设备,只有盐扒、竹筐、扁挑、手桶、吊桶等工具,一切全靠人力劳动。

共和国成立后,盐业生产由国营和集体经营,有领导、有计划地兴建、扩建盐田。凡确定建场的,都经实地调查勘测、设计,然后绘图送经审批后施工。海堤高度达罗零标高8.2米,面宽为2米以上,外设石层护坡。蒸发池与结晶池的比例为8∶1,结晶池每坎为3~5公亩,储水设备有半个月以上储量,卤井保卤能力达5度以上,防洪堤有足够排洪能力,滩地要求在一次降雨50毫米以上不淹滩。

1958年,全县盐场总面积49404公亩,生产面积18179公亩。其中,结晶池2381公亩,蒸发池14237公亩。1959年,总面积扩大为57708公亩,设备既简陋,又不科学(经常出现缺卤)。

1960年,原围建东阁盐场总面积31282公亩。其中,有22213公亩改为农业用地(东阁农场)。全县盐田总面积下降为3.8万公亩。1966年,经扩建,盐业生产获得较大发展,全县盐场面积增为46917公亩,生产面积36953公亩。其中,蒸发池31252公亩,结晶池4926公亩。蒸、结比例为6∶1多些,结构较为合理。

1968年后,再次发展盐业生产,特别是1979年,新港盐场兴建,其生产面积达10768公亩,东区结晶池面积380公亩,每个池达20公亩。采取集中制卤、集中结晶、集中归坨的生产新布局,配有结晶池塑料薄膜苫盖,收盐有水力管道输送机。该机由一台牵引机、一台盐浆泵、一台盐卤泵和数十根12.5厘米口径的硬质塑料管以及高射漏斗组成。机组电力牵引机为5.5千瓦,盐浆泵为22千瓦,扬程43米,流量每小时18吨净盐。盐卤泵为13千瓦,原盐、饱和卤混合打出后,经漏斗分离,卤水流回池内,原盐直接归坨。1982年底,全县盐田总面积增为19.8万公亩,生产面积13.13万公亩。其中,蒸发池10.17万公亩,结晶池15999公亩。

1980~1988年,又围建11个盐场,是盐业生产第三次大发展。国家拨补助款500万元,新场投产后国家给予免税400多万元。新围垦各场合龙后,海堤总长达22191米;到1988年底,全县总面积22.1万公亩,生产面积15.1万公亩。其中,蒸发池11.55万公亩,结晶池18353公亩。按经济性质划分:国营盐场总面积27544公亩,占全县盐田总面积的13%;乡办盐场总面积16.63万公亩,占总数的75%;村办盐场总面积27118公亩,占总数的12%。


第二节 设备维修
海盐生产,与气候、海潮关系密切,经常受到风、雨、潮、虫等灾害威胁。生产设备必须常年维修,四季保养。老盐民有句口头禅:“维修马虎一次,生产被动一年”。

1958年虽提出维修工作要跟上,可是缺乏必要的资金和维修制度,出现时紧时松现象。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盐业生产受到很大的冲击,维修更不能形成制度。1979年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维修工作才有根本性的改变。

1979年,建立维修基金,每产盐1吨,提留盐本1元,作为维修专款,经费有了保证。是年,出现盐田滩改、维修大会战,重点抓改造低产盐田、烂泥潍,压实蒸发池,扩大保卤井,投入维修的盐工1515人,还发动家属500多人义务协助。维修标准,盐坎坚实无破损,陶片坎进行翻补,用小口径石滚压实;土坎用砂渗压2~3次,遇到烂泥坎则重新拌合砂土补上。

1980年全县共组织盐工1600多人,扩建和改造低产烂泥盐田。加砂、压实面积达18981公亩,修补盐坎1877坎,维修卤埕15773公亩,扩大卤井增加蓄卤量14151立方米。1~5月份产盐9740吨,比上年同期产盐1936吨,增长4倍多,盐质合格率达100%1982年,全县投入维修工11.58万工日,共改坎7906公亩,卤堤压实78541公亩;新挖卤井242个,增加储卤量11011立方米;修整卤井345个,容量3679立方米;平整卤埕24486公亩,清苔取钙42623公亩;挖八卦沟47.93万米;修挖排淡沟24748米;修埕塍25.84万米。低产田改造后,各场卤水浓度提高1度以上。

1983年,贯彻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落实经济责任制,推动设备维修工作,各场都采取不同方式,筹集维修资金。全县投入设备维修达12.19万工日,计改坎69314公亩、压埕52447公亩、修卤井497个、修堤埝43.72万米、挖八卦沟58.38万米、纳潮沟46802米、排淡沟27652米。

1984年,全县有15个盐场压滩面积达7.5万公亩,占蒸发池总面积70%。是年,推广前华、港头盐场用拖拉机带动5吨石滚压滩的经验,江阴场、海口场、新港场、佳乐场、太武场、港头场和前华场均获得生产、维修先进单位称号。

1985年,维修工作形成制度,同生产紧密结合,利用上半年淡产季节,进行大面积维修。为发挥工效,盐场采取“五包”(数量、质量、时间、定额、人员)和工资挂钩办法,各场滩地初步达到“平、硬”的标准。

1986~1988年,继续深入开展1~2次设备维修大检查,促进提高盐滩设备完好率。1987年以大修卤井为主,增加保卤能力。1988年,维修费从原每吨盐提取1元增为1.6元。全县修海堤17082米,石方19680立方米,土方60128立方米;修排洪堤4966米,土方12334立方米;排淡沟83570米,土方30203立方米;挖纳潮沟、蓄水库,土方58090立方米;修卤井611个,土方28521立方米;蒸发池压实87309公亩;土坎改陶坎片1950公亩。各项维修总投工22.88万工日,职工人均投工为99工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志1988版:卷十四 盐业 / 第二章 生产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