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人 发表于 2019-2-23 14:17:21

福清市志(1989-2005版):第十五篇企业/第一章企业所有制

第十五篇 乡镇企业
1989—1994 年, 各乡镇陆续创办 23 个乡镇工业区, 引导企业向区内集中, 总规划面积 3.2 平方公里,企业由 13866 家发展到 22152 家, 总收入由 7.41 亿元发展到 68.22 亿元。 1995 年起, 乡镇集体企业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迈进, 科技含量逐步增加, 总收入 114.72 亿元, 总产值 116.29 亿元。 2000 年, 80%以上乡镇企业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 拓宽生存空间, 通过合资、 合作, 进行改造, 组建乡镇 “三资” 企业, 利用国外资金、 技术设备、 管理经验和销售网络, 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企业总收入 353.11 亿元,利税总额 19.47 亿元。 2005 年, 全市乡镇企业 28572 家, 总产值 487.19 亿元; 出口企业 455 家, 是年出口交货总值 500 万元以上企业 80 家。

第一章 企业所有制
第一节 集体企业1989 年, 全县乡 (镇) 办集体企业 278 家, 从业人员 62845 人, 总收入 2.25 亿元; 村办集体企业 1057家, 从业人员 15681 人, 总收入 11287 万元。 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乡镇盐场、 果林场、 水产养殖场、 工程建设公司、 农械厂等。 时政策限于对集体企业优惠, 私营企业在兴办时大都挂靠乡 (镇) 村办集体企业。
1990—1993 年, 国家鼓励发展乡镇企业, 各乡镇陆续创办工业小区, 引导乡镇企业向区内集中, 总规划面积 3.2 平方公里。 全市 (县) 兴起创办养鳗场、 机砖厂热潮。 这些企业大部分由本地能人聚集社会闲散资金投资兴办。 1993 年, 乡 (镇) 办集体企业 279 家, 从业人员 38181 人, 总收入 7.79 亿元, 比 1990年 26401 万元增加 51598 万元, 年均增长 31.1%; 村办集体企业 1049 家, 从业人员 30197 人。
1995 年, 乡 (镇) 办企业 274 家, 从业人员 40339 人, 总收入 16.09 亿元; 村办集体企业 1193 家, 总收入 44.92 亿元。
1997 年, 乡镇企业进入转制时期。 1998 年, 乡 (镇) 办企业 177 家, 产值 14.31 亿元; 村办集体企业962 家, 产值 51.31 亿元。
1999 年, 国家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颁发 《个人独资企业法》, 全市掀起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热潮, 新上项目办执照时无须再挂靠乡、 村办集体企业。 全市乡 (镇)、 村办集体企业全面改制, 有的拍卖、 租赁,有的资产入股, 有的实行兼并、 转向经营等, 逐步向私营过渡, 集体企业数量逐渐缩减。 全市集体企业1013 家, 从业人员 48092 人, 总产值 72.18 亿元。
2001 年, 集体企业 1027 家, 从业人员 50056 人, 总产值 76.26 亿元。 其中: 农业企业 645 家, 从业人员 11731 人, 总产值 24.48 亿元; 工业企业 325 家, 从业人员 28265 人, 总产值 44.98 亿元; 建筑企业 20家, 从业人员 8966 人, 总产值 4.43 亿元; 交通运输企业 4 家, 从业人员 73 人, 总产值 1266 万元; 商贸业18 家, 从业人员 812 人, 总产值 1.7 亿元; 旅游饮食服务业 9 家, 从业人员 102 人, 总产值 902 万元; 其他企业 6 家, 从业人员 107 人, 总产值 4324 万元。
2002—2005 年, 改变统计口径, 集体企业不再细分乡 (镇) 办集体和村办集体。 2005 年, 全市集体企业 302 家, 从业人员 14651 人, 产值 20.99 亿元, 总收入 20.6 亿元, 固定资产原值 7.78 亿元。

第二节 私营 (联户) 企业1989 年, 全县有乡镇私营 (联户) 企业 2355 家, 从业人员 24147 人, 实现总收入 1.69 亿元。 其中:工业企业 1208 家, 从业人员 12164 人, 总收入 10029 万元; 建筑企业 705 家, 从业人员 9665 人, 总收入4632 万元; 交通运输企业 216 家, 从业人员 1221 人, 总收入 875 万元; 商业 100 家, 从业人员 382 人, 总收入 590 万元; 饮食业 32 家, 从业人员 124 人, 总收入 92 万元; 服务业 34 家, 从业人员 115 人, 总收入58 万元; 其他企业 60 家, 从业人员 476 人, 总收入 664 万元。
1990—1994 年, 境内私营 (联户) 企业由 2501 家增加到 2857 家, 年均增长 3.56%; 从业人员由25423 人增加到 47562 人, 年均增长 21.77%。 1994 年总收入 15.78 亿元。
1995 年, 私营 (联户) 企业 3024 家, 从业人员 43335 人, 总收入 27.81 亿元。 其中: 工业企业 1283家, 从业人员 24833 人; 建筑企业 756 家, 从业人员 12637 人; 交通运输企业 424 家, 从业人员 2559 人;商业 414 家, 从业人员 2746 人; 饮食业 87 家, 从业人员 396 人; 服务业 52 家, 从业人员 88 人; 其他企业 8 家, 从业人员 76 人。 纯利润 15883 万元, 创税 6441 万元。
1996—2000 年, 私营 (联户) 企业由 3641 家减少到 3272 家, 年均减少 2.5%; 从业人员由 54024 增加到 114432 人, 年均增长 27.95%。 1996 年私营企业总收入 43.45 亿元, 纯利润 19284 万元, 创税 1.04 亿元。
1997 年, 联户企业称私营企业。 2000 年私营企业总产值 18.22 亿元。
2001 年, 私营 (联户) 企业增至 3599 家, 比 1995 年增加 575 家; 从业人员增至 126810 人, 比 1995年增加 83475 人; 实现总产值 216.44 亿元。 其中: 工业企业 1850 家, 总产值 167.58 亿元; 建筑企业 912家, 总产值 26.83 亿元; 交通运输企业 224 家, 总产值 2.84 亿元; 商贸业 506 家, 总产值 12.55 亿元; 旅游饮食服务业 78 家, 总产值 1.61 亿元; 其他企业 29 家, 总产值 5.02 亿元。
2002—2005 年, 改变统计口径, 乡镇私营企业归入工业经济统计, 私营企业细分私营独资企业、 私营合作企业、 私营有限责任公司、 私营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节 个体企业1989 年, 全县有乡镇个体企业 10176 家, 从业人员 34646 人, 实现总收入 2.33 亿元。 其中: 工业企业3464 家, 从业人员 10382 人, 总收入 5502 万元; 建筑企业 423 家, 从业人员 4752 人, 总收入 1956 万元;交通运输企业 1072 家, 从业人员 8091 人, 总收入 8318 万元; 商业 2918 家, 从业人员 7196 人, 总收入5724 万元; 饮食业 296 家, 从业人员 769 人, 总收入 404 万元; 服务业 1435 家, 从业人员 2121 人, 总收入 714 万元; 其他企业 568 家, 从业人员 1335 人, 总收入 724 万元。
1990—1994 年, 全市 (县) 个体企业由 9281 家增加到 17957 家, 年均增长 23.37%; 从 业人员由37893 人增加到 54292 人, 年均增长 10.83%。 1994 年总收入 12.32 亿元。
1995 年, 个体企业 20199 家, 从业人员 59575 人, 总收入 25.89 亿元。 其中: 工业企业 3072 家, 从业人员 16109 人; 建筑企业 1826 家, 从业人员 14803 人; 交通运输企业 6268 家, 从业人员 9548 人; 商业6392 家, 从业人员 12696 人; 饮食业 1063 家, 从业人员 2955 人; 服务业 973 家, 从业人员 1943 人; 其他企业 605 家, 从业人员 1521 人。 实现纯利润 2.43 亿元, 创税 7200 万元。
1996—2000 年, 个体企业由 21489 家减少到 17552 家, 年均减少 4.58%; 从业人员由 68871 增加到77522 人, 年均增长 3%。 1996 年个体企业总收入 41.09 亿元, 纯利润 2.37 亿元, 创税 11883 万元。 2000年个体企业总产值 101.33 亿元。
2001 年, 个体企业下降至 15731 家, 比 1995 年减少 4468 家; 从业人员增至 62738 人, 比 1995 年增加3163 人; 实现总产值 104.76 亿元。 其中: 工业企业 3929 家, 总产值 43.86 亿元; 建筑企业 1941 家, 总产值 13.78 亿元; 交通运输企业 2710 家, 总产值 14.55 亿元; 商贸业 4614 家, 总产值 21.48 亿元; 旅游饮食服务业 1796 家, 总产值 8.41 亿元; 其他企业 741 家, 总产值 2.67 亿元。
2002—2005 年, 改变原统计口径体系, 分内资、 “港澳台” 商投资、 外资投资三大类型企业。 其中,内资细分为集体企业、 私营企业等 8 个小类。

第四节 “三资” 企业1989 年, 乡镇企业开始朝外向型经济转变, 全县 “三资” 企业 12 家, 新办 2 家; 出口创汇企业 60 家,新增 4 家, 实现出口交货值 4748 万元; “三资” 企业总产值 1.14 亿元, 年产值超 1000 万元企业 3 家。
1991—1992 年, 全市兴起 “外引内联” 热, 引进外资、 先进技术和设备 “嫁接”、 创办企业, 成为乡镇企业一大特点。 1992 年, 新批乡镇 “三资” 企业 15 家, 超过历年总和, 投资总额 5835 万元, 注册资本4781 万元, 利用外资 3.18 亿元。
1993 年, 完善投资环境, 引进外资及先进技术、 设备。 新批乡镇 “三资” 企业 62 家, 总投资 8.9 亿元, 利用外资 6 亿元; 创办乡镇工业小区 13 个, 渔溪、 上迳、 龙田、 三山、 东张等乡镇自办乡镇工业小区, 总投资额突破 10 亿元; 阳下溪头村引进外资创办洪宽工业村, 规划面积拓展到 10 平方公里, 成为轻工业出口综合加工区, 村内投资和在建 “三资” 企业 15 家, 投资额 1.2 亿美元, 年产值 3 亿多元。
1997 年后, 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至 2002 年, 乡镇企业招商引资 202 项, 总投资 24.95 亿元。
其中, “三资” 项目 44 项, 一批技术含量高、 投资规模大、 市场前景好的乡镇 “三资” 企业纷纷创办。
2005 年, 乡镇 “三资” 企业 100 多家, 从业人员 29892 人, 实现产值 58.79 亿元。 这些企业以出口加工为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志(1989-2005版):第十五篇企业/第一章企业所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