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人 发表于 2019-2-22 16:51:04

福清市志(1989-2005版):第十四篇工业/第二章工业门类

第二章 工业门类
第一节 食品加工制造业1989 年, 食品制造业 25 家, 总产值 14766.9 万元 (其中: 粮食加工企业 13 家, 产值 2096.4 万元; 制糖企业 2 家, 产值 3940.8 万元; 罐头食品制造企业 1 家, 产值 3383.5 万元); 酒与饮料制造业 4 家, 产值 1144万元; 饲料加工业 1 家, 产值 46.5 万元。 生产 (或加工) 大米 5.44 万吨、 面粉 2.23 万吨、 花生油 2773.4 吨、食糖 19500.1 吨、 糖果 63.34 吨、 罐头 4709.47 吨、 味精 482.17 吨、 饮料 629.82 吨、 白酒 510.21 吨、 啤酒1831.53 吨、 茶叶 1148.77 吨、 配方饲料 16432 吨, 实现食品类工业总产值 17324.9 万元, 占全县工业总产值83897.6 万元的 20.65%, 居各行业之冠, 其中: 少量生产 “福清老酒”, 大量开发 “玉融啤酒”。 零星分散的花生、 糕点、 豆腐、 米粉等小加工作坊遍布城乡, 不在统计之内。 结晶味精合格率 100%, 蘑菇罐头合格率
99.66%, 糖水枇杷罐头合格率 99.1%, 特级酱油一级品率 71%, 速溶豆浆晶一级品率 93%, 白砂糖合格率99.07%、 一级品率 88.36%, 黄酒合格率 100%、 一级品率 95.13%。 时福清食品行业还是单一的传统行业, 经济增长点主要依赖粮油加工厂、 油厂、 糖厂、 酒厂和酱油厂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 1990 年, 福建冠辉食品企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出膨化类、 蛋卷类、 夹心法式饼、 茶叶饼、 小煎饼等冷食类食品。
1991 年, 食品制造业 29 家, 职工 3609 人, 总产值 13831 万元 (其中: 粮食加工企业 14 家, 产值3632 万元; 制糖企业 2 家, 产值 3786 万元; 罐头食品制造企业 1 家, 产值 1252.43 万元); 酒与饮料制造业 6 家, 职工 632 人, 产值 3340 万元; 饲料加工业 1 家, 职工 20 人, 产值 465 万元。 生产 (或加工) 大米 0.74 万吨、 面粉 0.61 万吨、 花生油 3401.5 吨、 食糖 15050.25 吨、 糖果 32.62 吨、 罐头 1973.15 吨、 味精331.77 吨、 饮料 577.2 吨、 白酒 292.68 吨、 啤酒 4911.56 吨、 茶叶 755.1 吨、 配方饲料 12007.19 吨。 实现食品类工业总产值 17636 万元, 占全县工业总产值 142580 万元的 12.37%, 食品类产值所占比例逐渐缩减。
农民种蔗效益低, 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广西等省低价糖大量涌入福建, 福清两个糖厂连续亏损, 是年 12月, 国有福清糖厂转产, 1997 年 2 月, 中外合资企业清华糖厂停产关闭。
1992—1994 年, 福清食品行业逐步从单一传统行业向多元化迈进, 产品生产线科技含量增加, 新产业链正在形成。 元洪面粉食品 (福建) 有限公司引进国外设备, 生产过程从原料接收、 储存、 加工到成品的包装、 储存、 交付, 实现自动化, 日处理小麦能力 600 吨, 产品有 “石竹山” 牌高筋、 “营多” 牌中筋、“融福” 牌低筋等 3 个系列近 30 种面粉, 结束福建省不能生产优质面包粉历史; 福建天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引进植物油连续炼油系统设备, 黄曲霉含量大幅下降, 年产 7000 吨, 之后年产 2 万吨; 康安乐食品有限公司引进专利技术, 生产乳酸菌植物蛋白饮料, 产品获福建省工业博览会金奖; 龙旺食品有限公司引进食品加工设备和技术工艺, 建立 18 条生产线, 生产冰淇淋、 雪糕等 100 多个品种, 日产 100 多吨; 飞龙 (福清) 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引进国外流水线生产设备, 生产各类酱油、 蚝油、 沙司、 甜辣酱等 15 种调味品, 获全国首批 QS 质量安全体系认证; 福清龙威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建立 5 条加工生产线, 拥有成套生产、 制冷、检测设备, 生产冷冻、 蒸煮、 漂烫、 烧烤等水产品 40 多种, 年加工出口能力 7000 吨; 福清齐翔食品有限公司引进 2 条烤鳗生产线, 年产冻烤鳗 3000 多吨, 产品全部外销, 评为福建省名牌农产品。
1995 年, 大米、 面粉、 花生油、 配方饲料、 啤酒等企业产量呈倍数增长, 软饮料、 糕点、 饼干、 方便主食品、 冷冻饮品等企业迅速崛起, 制糖企业逐渐萎缩。 拥有食品工业企业 60 家, 其中: 食品加工企业35 家、 食品制造企业 14 家、 饮料制造企业 11 家, 实现总产值 23.37 亿元 (其中食品加工业产值 21.78 亿元、 食品制造业产值 11007 万元、 饮料制造业产值 4879.3 万元), 比 1991 年增长 15.9 倍, 占全市工业总产值 122.87 亿元的 19.02%; 出口交货总值 12.03 亿元。 生产 (或加工) 大米 13.37 万吨、 面粉 10.29 万吨、配方饲料 7.92 万吨、 软饮料 1.53 万吨、 花生油 44074 吨、 食糖 2584 吨、 糖果 269 吨、 罐头 4355 吨、 饮料419 吨、 啤酒 17099 吨、 茶叶 728 吨、 糕点 5.91 万吨、 饼干 5505 吨、 方便主食品 4674 吨、 酱油 434.06 吨、冷冻饮品 5725 吨。
1995—1997 年, 福清酒厂改制为天池啤酒有限公司, 飞龙食品公司兼并福清酱油厂; 凯辉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葡萄糖能量饮料、 牛奶花生、 八宝粥, 饮料 “奥必佳” 为福建省功能型饮料产品品牌; 旧产业被取代, 新食品行业在元洪投资区、 融侨开发区、 龙田工业区、 镜洋工业区蓬勃发展。 三华油脂食品有限公司
年产 “三华” “闽花” “富天下” “大赢佳” “融旺家” 等系列品牌食用油 5000 多吨, 产品有一级花生油、 二级花生食用调和油、 一级大豆油等系列; 新大泽螺旋藻有限公司年产螺旋藻 300 吨, 研制开发螺旋藻系列保健品———螺旋藻片剂, 开发特种水产鳖、 鳗鱼饲料添加剂, “蓝藻精” 产品获国家专利。 元洪投资区从仅有一家元洪面粉厂发展到 13 家食品企业, 实现规模化发展, 并形成以元洪面粉、 红冠面粉、 世纪印福和康宏公司为龙头的粮油加工基地。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福清食品业发展迅猛, 产品档次提高, 花色品种多样, 水产加工品走进寻常百姓家, 产值和效益大幅增长。 1998 年, 有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 31 家, 占全市 155 家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 20%, 其中: 食品加工业 26 家、 食品制造业 4 家、 饮料制造业 1 家, 实现总产值
40.36 亿元 (其中食品加工业产值 39.54 亿元、 食品制造业产值 7205.4 万元、 饮料制造业产值 947.4 万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 148.72 亿元的 27.14%, 出口交货总值 18.24 亿元。 生产 (或加工) 大米 569.9 万吨、 面粉 10.3 万吨、 配方饲料 4.49 万吨、 软饮料 1.3 万吨、 啤酒 1.8 万吨、 水产加工品 2.55 万吨、 花生油6006 吨、 罐头 2205 吨、 方便主食品 3190 吨、 酱油 155 吨、 冷冻饮品 4114 吨、 鲜冻畜肉 151 吨。
2000 年, 规模以上食品制造业 32 家, 其中: 食品加工业 26 家、 食品制造业 3 家、 饮料制造业 3 家,职工 5028 人, 实现食品工业产值 28.56 亿元 (其中食品加工业 27.52 亿元、 食品制造业 7369.1 万元、 饮料制造业 3025 万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 199.2 亿元的 14.34%, 出口交货总值 17.3 亿元。 福州中汇米业有限公司引进国外工艺与设备, 加工东北米、 泰国米、 丁优米、 金银米等多种规格真空包装免淘洗大米,日产 200 吨。
2001 年, 国有经济单位与城镇集体固定资本开始向食品工业投资。 规模以上食品制造企业 29 家, 总产值 25.11 亿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 202.37 亿元的 12.41%, 其中: 食品加工业 25 家, 职工 4125 人,产值 24.19 亿元, 出口交货值 16.19 亿元, 固定资产净值 6.27 亿元, 资本金 96088.5 万元 (其中国有资本10121.2 万元、 集体资本 2488.7 万元、 法人资本 11479.7 万元、 个人资本 14093.3 万元、 “港澳台” 资本43206.2 万元、 外商资本 14699.4 万元); 食品制造业 3 家, 职工 757 人, 产值 7854.8 万元, 出口交货值3011.8 万元, 固定资产净值 7914.6 万元, 资本金 5802.2 万元 (其中法人资本 300 万元、 个人资本 2000 万元、 “港澳台” 资本 3502.2 万元); 饮料制造业 1 家, 职工 79 人, 产值 1322 万元, 固定资产净值 442.2 万元, 资本金 390 万元。
2002—2003 年, 福建天生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天生” 花生油、 食用调和油以及番茄汁、 果蔬、 纯净水、 茶等系列饮料; 福建天海饮料食品有限公司借助福清丰富枇杷资源, 生产 “清润情” 系列饮料; 东威水产食品实业有限公司建立 5 条加工生产线、 40 条作业流水线, 加工虾类、 章鱼类、 鱼类、 面食熟制品
类系列产品, 年产 7300 吨, 获 “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食品企业” 称号。 2003 年, 一批上规模乡镇农副食品加工和制造企业发展壮大, 成为食品工业增长主要动力。 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制造业 39 家, 总产值36.88 亿元, 比 2002 年增加 4.67 亿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 322.09 亿元的 11.45%, 其中: 农副食品加工业 32 家, 职工 6837 人, 产值 35.2 亿元, 出口交货值 18.73 亿元; 食品制造业 5 家, 职工 836 人, 产值 1.24 亿元, 出口交货值 1657.1 万元; 饮料制造业 2 家, 职工 181 人, 产值 4367.1 万元。 规模以上食品制造业生产 (或加工) 面粉 6.92 万吨, 比增 8.98%; 食用植物油 11.51 万吨, 比增 30.14%; 饲料 34.67 万吨,比增 102.7%; 水产品 3.96 万吨, 比增 29.11%。
2004 年, 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企业产值 45.67 亿元, 比 2003 年增加 9.22 亿元, 食品工业成为福清支柱产业之一, 荣膺 “全国食品工业强市” 称号。 规模以上食品制造业生产 (或加工) 面粉 5.7 万吨、 食用植物油 9.72 万吨、 饲料 29.6 万吨、 水产品 3.12 万吨、 乳制品 2335 吨、 软饮料 9381 吨、 碳酸饮料 8216 吨、果汁饮料 1165 吨、 液体乳 2335 吨、 冷冻饮品 3065 吨。
2005 年, 完成规模以上食品企业产值 59.44 亿元 (其中: 农副食品加工业 54.13 亿元、 食品制造业 2.91亿元、 饮料制造业 2.39 亿元), 比 2000 年增长 116%; 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80.34 亿元的 10.24%。


第二节 纺 织 业1989 年, 福清纺织业只有 2 家, 系县属集体企业, 基础薄弱; 职工 256 人, 产值 172.2 万元, 固定资产净值 33.4 万元 (其中: 县织布厂产值 159.15 万元, 销售收入 91.4 万元, 利润 5.1 万元, 缴纳税金 4.8 万元, 盈利 0.3 万元; 针织厂产值 13.05 万元, 亏损 1.4 万元): 生产棉布 64.61 万平方米、 棉混纺交织布 4.91万平方米, 色织布一等品率 98.6%。
1990 年, 纺织业产值 164.3 万元, 生产棉布 70.2 万平方米、 棉混纺交织布 0.11 万平方米。
1991 年, 生产棉布 72.1 万平方米, 棉混纺交织布停产。 总产值 203.8 万元, 占全市工业总产值 14.25亿元的 0.143%, 其中: 市织布厂产值 149.6 万元; 市针织厂产值 54.2 万元, 年终停产倒闭。
1992 年, 福清纺织企业从只能生产蚊帐布、 被单布、 牛仔布, 走向能够生产仿丝、 仿麻、 仿绸的中高档男女服装布以及花色新颖的窗帘布。 冠旺化纤 (福建) 有限公司入驻福清, 引进国外全套设备和生产工艺, 包括有梭织机、 无梭织机、 牵经机、 自动碱减量机、 溢浇染色机等 5 条生产线, 年可产纤维布料 6000万平方米; 福建省福隆针织有限公司调来台湾染整设备、 引进德国全套针织设备, 生产经编、 花边、 花通、装饰等 4 大系列布料。 全市 3 家纺织企业产值 1244 万元, 比增 5.1 倍; 职工 332 人; 生产纯棉布 77.65 万平方米、 毛混纺毛织品 250 吨、 纯化纤布织品 165 吨。
1993 年, 纺织业 11 家, 产值 4954.7 万元。 其中: 优星纺织 (福建) 有限公司从国外引进喷水织机、梭织机、 自动印花机、 剑杆织机、 分条整经机、 染色机、 拉幅机, 生产中高档时装面料以及中原型仿毛、仿棉时装面料, 年生产能力 1600 万米; 洪良染织有限公司引进织造、 染色、 起毛、 磨毛、 剪毛等一体化生产线, 开发生产功能性系列、 柔软舒适系列、 尼龙 66 系列、 天然织维系列等针织面料, 产品主要用于运动、 休闲成衣、 內衣、 汽车装饰等, 获得 “福建省名牌产品” 称号。
1994 年, 纺织业 12 家, 职工 1219 人, 产值 6784.3 万元, 资本金 9745.5 万元, 固定资产 9071.6 万元,生产各类棉布 127 万米。
1995 年, 纺织业 19 家, 产值 4.05 亿元, 比 1991 年增长 197.89 倍, 占全市工业总产值 122.87 亿元的3.3%, 比 1991 年上升 315.7 个百分点; 出口交货总值 2.24 亿元, 资本金 2.75 亿元 (其中: 内商 546.6 万元、 “港澳台” 10517.3 万元、 外商 16465.6 万元), 固定资产净值 4.16 亿元, 产品销售收入 3.46 亿元; 生产布 73.57 万米 (其中棉布 43.57 万米), 印染布 2958 万米。
1996 年, 市织布厂改制停产, 国有资本退出纺织业, “三资” 企业占领主阵地, 品种、 花样、 色彩、质地多元化。 纺织业 17 家, 职工 4674 人, 产值 5.82 亿元, 出口交货总值 1.72 亿元, 资本金 5.92 亿元, 固定资产 8 亿元, 产品销售收入 4.02 亿元; 生产棉布 2 万米, 印染布 4067 万米 (其中染色布 2447 万米、 印花布 1620 万米), 混纺印染布 2352 万米, 毛巾 3398 万条, 床褥单 0.02 万米, 被罩 0.12 万床, 丝织品 106万米, 印染丝织品 86 万米, 袜子 18 万双, 针织手套 26 万副。
1997 年, 3 家长期亏损企业退出生产。 全市纺织业 14 家, 职工 4615 人, 产值 6.94 亿元, 占全市工业总产值 213.01 亿元的 3.26%, 比 1991 年下降 4 个百分点; 出口交货总值 2 亿元, 资本金 6.1295.4 万元 (其中集体70.6 万元、 外商 61224.8 万元), 固定资产 8.2 亿元, 产品销售收入 3.99 亿元; 生产棉布 768.34 万米, 化纤布5672 万米, 印染布 5672 万米 (其中漂白布 1021 万米、 染色布 3553 万米、 印花布 1098 万米), 毛布 1987 万条, 被罩 4200 床, 丝织品 144 万米, 袜子 27.3 万双, 针织坯布 75 吨, 针棉织品折用其他原料量 98 吨。
1998 年开始, 纺织业各项经济指标统计仅限于年产值超 500 万元规模以上纺织企业。 规模以上纺织企业 7 家, 职工 3800 人, 产值 5.29 亿元, 出口交货总值 1.74 亿元, 固定资产净值 7.29 亿元, 产品销售收入2.97 亿元; 生产棉布 175 万米, 化纤布 1385 万米, 印染布 3906 万米, 纱 59 吨, 针棉织品折用其他原料量113.7 吨。
2000 年, 规模以上纺织企业 9 家, 职工 1816 人, 完成纺织工业产值 2.87 亿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 199.2 亿元的 1.44%, 出口交货总值 1.66 亿元。
2001—2003 年, 受东南亚金融风波影响, 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出口量连续下降, 部分转为内销。 分别完成纺织工业产值 3.47 亿元、 3.92 亿元、 5.77 亿元, 年均增长 28.96%; 完成产品销售收入 3.24 亿元、 3.5 亿元、 5.72 亿元, 年均增长 33.52%; 完成出口交货总值 2.0 亿元、 1.97 亿元、 1.92 亿元, 年均下降 3.14%。
2005 年, 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产值 8.58 亿元, 比 2000 年增长 198.5%; 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580.34 亿元的 1.48%。


第三节 机械设备与器材制造业
1989 年, 福清有机械制造业 19 家, 职工 918 人。 这些企业大多规模小、 设备简陋、 生产能力低, 主要以装配、 修理与零部件制造为主, 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的比例甚小。 福清农业机械厂与省拖拉机厂合作开发生产 “东风-12 型” 运输拖拉机以及配套挂车, 停止生产 “YBS-双阀片” 节能疏水阀, 继续生产“7C—1H” 1 吨液压自卸挂车; 轻工机械厂与外资企业合作, 开发生产 “B1560×L21502” 制鞋流水线、 2.2 吨冷凝水箱、 “DG100” 集水箱、 夹布机、 立体胶浆机等制鞋配套设备, 继续生产托木机系列链条; 融城机动车配件厂生产汽车缸套、 刹车鼓、 刹车调整臂、 离合器配件等; 高民滤清器厂生产滤清器; 嘉华涛车辆配件厂生产微型车活塞。 全县完成机械工业总产值 1694.8 万元, 占全县工业总产值 8.38 亿元的 2%, 其中: 农业机械制造企业 15 家, 产值 1583.9 万元;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 家, 产值 76.8 万元;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 家, 产值 34.1 万元。 双菱牌 1 吨拖车主件主项合格率 93.6%, 铸件合格率 93.4%, 自行车链盒合格率 97.83%, 一等品率 84.72%。
1990 年, 全县完成机械工业总产值 1305.4 万元, 减少 389.4 万元, 其中: 农业机械制造业 15 家, 产值1197.3 万元;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 家, 产值 40.4 万元;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3 家, 产值 58 万元。 农械厂改名为机械厂。
1991—1992 年, 机械厂、 轻工机械厂研制开发的产品因环保问题未能投产; 福清小型造纸厂几乎关闭停产, 制糖业一蹶不振, 原有老产品销路受堵, 工业部门加大技术改造与产品结构调整。 机械工业总产值从 1678 万元增加到 3026 万元, 增长 80.33%。 1992 年生产运输机械 5 吨、 水泵 33 台、 低压阀门 3 吨、 化工设备 118 吨、 机动饲料粉碎机 72 台、 农用运输车 2436 辆以及 50 多万件中小农具。
1993 年, 受到国家压缩固定资产政策影响和遇到原材料价格上涨、 资金紧缺困难, 农业机械工业发展速度退缓, 减至 257.8 万元, 比 1992 年 2750 万元减少 2492.2 万元; 全市机械工业总产值减至 2092.3 万元。
1995 年, 机械制造业 30 家, 其中: 通用机械制造业 7 家、 专用设备制造业 6 家、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1 家、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6 家。 固定资产 1.43 亿元, 实现机械工业产值 2.12 亿元 (其中: 通用机械工业产值 954 万元、 专用设备工业产值 1647.9 万元、 电气机械及器材工业产值 1.54 亿元、 交通运输设备工业产值 3224 万元), 比 1989 年增长 11.55 倍; 出口交货总值 1.22 亿元。 由于其他工业崛起势头较猛, 机械工业在产值比重中反而下降, 只占全市工业总产值 122.87 亿元的 1.73%, 下降 27 个百分点。 生产工业泵10006 台、 铸铁件 740 吨、 化工设备 57 吨、 小型拖拉机 1071 台、 自行车零件 757.8 万元。
1997 年, 农业机械制造业逐渐退出市场。 福清机械厂改组为股份制, 更名为福清闽龙机械有限公司,主营食品饮料加工设备、 化工管道及配件、 化工设备配件、 机床附件、 工程机械配件、 燃气设备、 摩托车轮胎等, 研制开发食品包装机械 ZS 系列纸浆模塑餐具生产线, 翌年通过省级鉴定; 轻工机械厂改为股份制
企业, 更名为福清市广达机械有限公司, 开发水泥制品生产设备, 翌年开发植物纤维餐具制造设备。 全市机械制造业 32 家, 其中: 通用机械制造业 7 家、 专用设备制造业 5 家、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0 家、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0 家。 实现机械工业产值 3.19 亿元 (其中: 通用机械工业产值 2191.6 万元、 专用设备工业产值 2364.2 万元、 电气机械及器材工业产值 1.51 亿元、 交通运输设备工业产值 1.22 亿元), 比 1995 年增长 50.2%; 出口交货总值 1.23 亿元。 生产模具 21981 套、 扳手 228 万把、 轴承零件 609 吨、 铸件 381 吨、化工设备 68 吨、 汽车配件 2031.5 万元、 中小农具 1 万件。
1998 年, 规模以上机械制造业 10 家, 其中: 通用机械制造业 1 家、 专用设备制造业 2 家、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5 家、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 家。 实现机械工业产值 2.9 亿元, 出口交货总值 1.05 亿元。
2000 年, 规模以上机械制造业 10 家, 其中: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8 家、 专用设备制造业 1 家、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 家。 固定资产 5659.3 万元, 职工 1471 人, 实现机械工业产值 2.92 亿元 (其中: 专用设备制造业 6229.5 万元、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472.8 万元、 电气器械及器材制造业 1.95 亿元), 规模以上机械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178.78 亿元的 1.64%, 比 1995 年稍有下降。
2001—2003 年, 忠良机械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组装蒜头脱模机以及供鞋业、 造纸、 纺、 塑料行业使用的机械零配件; 通达机械有限公司研发生产强制式搅拌机、 自动控制配料机、 运输搅拌罐、 全电脑自动化混凝土搅拌站 (楼) 以及时间计量配料机、 电子秤计量配料机、 水泥仓、 螺旋输送机等建筑施工机械; 五
友机械模具有限公司引进台湾 CNC 加工中心、 电火花机、 注塑机等精密数控机床设备生产各类模具; 隆兴工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引进国外技术, 生产主导产品 “福工” 牌 ZL 系列轮式装载机获 “省名牌产品” 称号; 富创机械有限公司引进玻璃深加工设备, 生产各类直线双边磨边机、 玻璃清洗干燥机; 鑫凯机械设备
有限公司研发生产桥式起重机、 桅杆式起重机。 3 年间, 规模以上机械工业分别完成产值 3.57 亿元、 4.77亿元、 5.35 亿元, 年均增长 22.3%; 完成出口交货总值 1.08 亿元、 1.6 亿元、 1.1 亿元。
2005 年, 完成规模以上机械工业产值 13.84 亿元 (其中: 通用设备制造业 3 亿元、 专用设备制造业6.79 亿 元 、 交 通 运 输 设 备 制 造 业 1.88 亿 万 元 、 电 气 器 械 及 器 材 制 造 业 2.15 亿 元 ) , 比 2000 年 增 长372.43%; 规模以上机械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580.34 亿元的 2.38%。


第四节 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
1989 年,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 5 家, 职工 1063 人, 固定资产净值 640.8 万元, 总产值 4000.1 万元, 出口交货总值 1900 万元。 其中: 星桥电感元件厂生产彩色电视机音频、 枕校微型变压器、 电源开关、 滤波器等 46 种电子元器件; 无线电厂生产电子表、 计算器、 电子台历、 调频线圈; 福建计算机外部设备厂生产针式打印机、 电脑、 功能板卡以及各类精密冷冲件; 康频电子厂生产收音机、 单放机; “电子一厂” 生产立体声分体式双卡收音机、 微型黑白电视机。 生产计算机外部设备 4803 部, 电子元件 30.18 万只; 电子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 8.38 亿元的 4.77%。
1990—1991 年, 电子工业总产值分别为 4033 万元、 5182 万元; 生产电子元件 1758 万只、 851 万只,生产微型计算机外部设备 20294 部、 13255 部。
1992 年起, 福清电子行业发展迅速, 冠捷电子 (福建) 有限公司投产, 从事各种电脑显示器研究开发、制造和销售业务; 大朋电子配件有限公司入驻, 生产电脑周边及内部连接线、 连接器, 通讯及家电连线、配件, 汽车及医疗器械用连接线、 连接器; 永德信 (福建) 有限公司投产, 开发生产录音、 录像磁带; 冠威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引进国外测试设备生产流水线, 生产、 销售数字无绳电话、 对讲机、 智能楼宇通讯系统、 停车场管理系统及监控产品。 主要产品有微型计算机、 电脑终端显示器、 集成线路板、 打印机、 电子表、 VCD 机以及各种电子配件。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 12 家, 职工 1874 人, 固定资产净值 1.29 亿元, 出口交货总值 1.16 亿元; 总产值 3.91 亿元, 比 1990 年增长 8.71 倍; 电子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 22.57 亿元的 17.35%, 成为福清支柱产业之一; 生产电子元件 854 万只、 打印机 24320 部、 磁带 813.83 万盒。
1994 年, 电子工业总产值为 18.41 亿元, 比 1993 年增长 60.39%; 生产电子元件 2806.06 万只、 计算机外部设备 251.94 万部、 石英电子钟 127.9 万只、 电线 10 万米、 灯泡 452 万只、 灯具 1.17 万只、 程控电话交换机 40 门。
1995 年, 电子工业企业 13 家, 固定资产 1.89 亿元, 产值 17.61 亿元, 占全市工业总产值 122.87 亿元的 14.33%; 出口交货总值 13.14 亿元。 以冠捷为代表的电子显示器产业总量规模大、 发展速度快, 形成最显著特色。

1996—1997 年, 福建福强精密印刷线路板有限公司成立, 引进激光光绘机、 数控钻机等设备 100 多台,拥有年产 15 万平方米 2—14 层高精密度印刷线路板生产能力, 生产的精密印刷线路板填补福建省双面及多层印刷线路板配套加工产业空白; 福建缔邦实业有限公司成立, 研发生产 IC 卡电话亭、 IC 卡公用话机、 无线公用话机、 光无源器件、 光纤通讯接配线、 电子智能化等系列产品取得 47 项专利技术。 1997 年, 电子工业总产值 30.91 亿元, 比 1996 年增长 34.49%; 出口交货总值 21.88 亿元, 比 1996 年增长 19.8%; 生产电子元件 13195.56 万只、 电子器件 2180.47 万只、 微型电子计算机 2.988 万部、 计算机外部设备 206.75 万部、黑白电视机 30.82 万部、 石英电子钟 164 万只、 低压开关板 206 万面、 电力电缆 853.4 万米、 电线 452.9 万米、 灯泡 3471.4 万只、 灯具 81 万只、 酸性蓄电池 336 千伏安时、 原电池 2606.9 万只。
1998 年, 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 6 家, 完成电子工业产值 39.66 亿元, 出口交货总值 27.05 亿元; 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生产低压开关板 219.2 万面、 电线 378.6 万米、 灯泡 3775.4 万只、 微型电子计算机 30279 部、电子元件 70379.7 万只、 黑白电视机 18.48 万部、 钟 67 万只。
1999 年, 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生产低压开关板 498.92 万面、 电线 520.1 万米、 灯具 136 万只、 灯泡8848.46 万只、 微型电子计算机 6547 部、 半导体集成电路 306 万块、 电子元件 21657.43 万只、 黑白电视机20.09 万部、 激光视盘机 9.278 万台、 钟 68 万只。
2000 年, 规模以上电子工业产值 87.53 亿元, 比 1999 年 66.25 亿元增长 32.11%; 规模以上电子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178.78 亿元的 48.96%。
2001—2003 年, 冠捷产品系列扩展到 15 寸及 17 寸液晶显示器和 17 寸及 19 寸纯平面显示器, 显示器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全国第一位, 其中液晶显示器产量居世界第四位。 3 年间, 规模以上电子企业分别完成产值 96.96 亿元、 130.62 亿元、 179.63 亿元, 年均增长 36.1%; 完成出口交货总值 65.7 亿元、 89.12 亿元、 138.74 亿元, 年均增长 45.32%。
2005 年, 继上年收购飞利浦显示器业务, 冠捷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显示器生产商; 福清融侨开发区显示器产业园已形成以冠捷、 捷联为龙头, 福强精密印制线路板、 冠茂金属制品、 正茂塑胶, 台龙、 鑫铭电子等 48 家企业组成的显示器产业链, 融主控板、 升压板、 转轴、 轴芯、 偏转线圈、 铝电解电容器、 印制
板、 注塑、 模具等生产于一体的显示器加工配套协作体系。 规模以上电子企业总产值 308.82 亿元, 比 2000年增长 252.79%; 规模以上电子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580.34 亿元的 53.21%, 电子工业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第五节 化学制品业
1989 年, 拥有化学工业企业 5 家 (其中国营企业 2 家), 职工 871 人, 固定资产净值 866 万元; 产值1648.7 万元, 占全县工业总产值 8.38 亿元的 1.965%。 企业大多规模小、 设备简陋、 生产能力低, 主要以生产农药、 化肥为主。 生产合成氨 10635 吨、 氮肥 7724 吨、 钾肥 1320 吨、 油漆 9 吨。
1990—1992 年, 以生产美容化妆品为主的融星、 园星、 华福等十多家日用化工厂创办, 阳兴日用化工厂生产的花容牌系列化妆品获 “中国科技之光博览会” 金奖和 “福建省名特新产品” 称号, 冠融日用化工厂生产的 “奥芬娜” 黑芝麻香波获” 国家化妆品” 金奖。 冠大油墨有限公司专业生产塑料溶剂油墨、 复膜
胶水, 年产 3000 吨编织袋复合专用油墨, 2000 吨表印、 里印复合油墨和 5000 吨复膜胶水; 融星日用化工厂研发生产金墨、 银墨、 特效墨添加剂, 克服一般油墨在印刷过程中产生拉毛、 掉粉、 堆粉问题, 被鉴定为省级新产品; 合成氨厂引进技术, 生产含氮-14、 磷-5、 钾-6 的碳铵型复合。 3 年间, 化学工业产值分别为 1620.1 万元、 1935 万元、 1836 万元。
1993 年, 化工企业增至 15 家, 完成产值 1.4 亿元, 比增 6.64 倍。
1994 年, 新美光涂料有限公司投产, 生产钢版、 凹版、 凸版油墨及喷涂、 彩绘涂料; 中德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入驻, 生产油酸、 油脂、 树脂等系列产品以及各种油墨、 复膜粘合剂。 全市化工企业 23 家, 职工
1914 人, 固定资产 8025.7 万元, 产值 1.71 亿元; 生产化肥 (折氮肥) 4323 吨、 复合肥 831 吨、 油漆 51吨、 油墨 145 吨、 磁带 2031.4 万米。
1995—1997 年, 受化工原料成本上升, 产品价格下降影响以及国家实施环保政策, 化工企业经济效益逐年下降, 部分企业停产关闭。 1997 年, 化工企业 20 家, 职工 1419 人, 固定资产 1.2 亿元, 资本金12210.5 万元 (其中国有 1051.1 万元、 集体 2191.9 万元、 外商 8967.5 万元); 产值 1.49 亿元, 比 1996 年减少 3891.1 万元, 出口交货总值 4389.1 万元, 减少 383.3 万元; 生产烟花爆竹 120 万元、 化学肥料 (折纯氮)10558 吨、 合成复合肥料 1745 吨、 油漆 729 吨、 建筑涂料 30 吨、 油墨 397 吨、 塑料树脂及共聚物 820 吨、合成纤维聚合物 841 吨、 粘合剂 5986 吨、 照相胶卷 58.2 万平方米、 磁带 (折 6.3 毫米) 76.41 亿米、 化妆品 4473 万元。
1998 年, 规模以上化工企业 7 家, 完成产值 10740.6 万元, 出口交货总值 4011.4 万元; 生产化学肥料(折纯氮) 8180 吨、 杀虫剂 3 吨、 油漆 53 吨、 油墨 901.6 吨、 颜料 21.1 吨、 塑料树脂及共聚物 421.1 吨、合成纤维聚合物 712 吨、 化学试剂 162 吨、 粘合剂 2464 吨、 照相胶卷 137.8 万平方米、 磁带 (折 6.3 毫米)66.34 亿米、 饲料添加剂 6.3 吨、 化妆品 1446.7 万元。
2000 年, 规模以上化工企业 5 家, 产值 8729.1 万元, 比 1999 年 10876.5 万元降低 19.74%; 规模以上化工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178.78 亿元的 0.49%。 合成氨厂关闭停产。
2001—2003 年, 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分别完成产值 8432.2 万元、 12735.8 万元、 19563.1 万元, 年均增长52.32%; 完成出口交货总值 1373 万元、 1551.4 万元、 2512.4 万元, 年均增长 35.27%。
2005 年, 规模以上化工企业总产值 85245 万元, 比 2000 年增长 876.56%; 规模以上化工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580.34 亿元的 1.47%, 比 2000 年上升 98 个百分点。



第六节 塑料塑胶制品业
1989 年, 全县有塑料制品业 13 家, 职工 4808 人, 产值 7218 万元, 出口交货总值 4421.3 万元, 固定资产净值 912.5 万元; 生产塑料制品 2653.7 吨, 其中薄膜占 739.4 吨, 主要提供农业生产需要。 海口第二塑料厂生产农用薄膜、 POE 食品袋、 香菇培育袋, 产值 273.05 万元; 东阁华侨塑料厂利用其他塑料厂下脚料生产聚乙烯再生泡沫片, 产值 152.24 万元。
1990 年, 塑料制品业 14 家, 产值 2.03 亿元, 生产塑胶制品 2201.47 吨 (其中薄膜 155.59 吨)。
1991 年, 为了与国际接轨, 多数企业称塑料为塑胶, 挂 “塑胶” 公司牌子。 融林塑胶 (福建) 有限公司成立, 生产水管、 电缆保护套管、 邮电通信专用管道以及管道胶粘剂。 全市塑料 (胶) 企业 22 家, 产值4749.8 万元, 生产塑料 (胶) 制品 24110.19 吨 (其中薄膜 259 吨)。
1992—1994 年, 福建振云塑胶股份有限公司引进 60 条管材生产线与 30 台管件生产设备, 研发生产出近千种 “振云牌” 系列产品; 福建融音塑胶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电力电缆保护导管、 电力电缆塑料支架 (获国家专利)、 阻燃塑料电表箱 (获国家专利)、 多孔式通讯保护管, 以及排水管材、 管件; 福建天宝塑胶有
限公司专业生产卫生饮用给水、 冷热水管材管件, 以及各类电用套管, 年产逾 2 万吨, 获产品质量稳定证书; 福建亚通塑胶有限公司拥有生产线 13 条和注塑 24 台, 生产硬聚氯乙烯给 (排) 水管道、 阻燃电工套管、 芯层发泡管、 埋地排污管、 CPVC 冷热水管、 CPVC 电力管、 HDPE 硅芯管、 塑钢门窗及专用粘胶剂等系列产品。 1994 年, 生产塑胶制品 84090 吨 (其中聚氯乙烯制品 454 吨、 聚乙烯制品 927 吨、 塑料薄膜305 吨、 塑料棒管材 786 吨)。 3 年间, 全市塑胶企业年产值分别为 5.87 亿元、 7.49 亿元、 12.77 亿元, 年均增长 47.42%。
1995 年, 有塑胶制品业 57 家, 产值 19.14 亿元, 比 1991 年增长 40.31 倍, 占全市工业总产值 122.87亿元的 15.58%; 出口交货总值 16.07 亿元, 资本金 39207.2 万元 (其中: “港澳台” 27558.1 万元、 外商3694.4 万元), 固定资产净值 4.03 亿元, 产品销售收入 17.61 亿元; 生产聚氯乙烯制品 106679.6 吨、 聚乙烯制品 1691.73 吨、 塑料薄膜 54531.05 吨、 塑料棒管材 6377 吨。
1997 年, 塑胶制品业产值 25.86 亿元, 比 1996 年增长 9.25%; 出口交货总值 19.8 亿元, 比增 5.32%;产品销售收入 21.72 亿元, 比增 2.85%; 生产橡胶零件 6782 吨、 胶鞋 136.64 万双、 聚氯乙烯制品 191997吨、 聚乙烯制品 3426 吨、 聚丙烯制品 169 吨、 聚苯乙烯制品 1231 吨、 塑料薄膜 64898 吨、 塑料棒管材54902 吨、 泡沫塑料 751 吨、 塑料包装箱及容器 412 吨、 塑料鞋 6788 吨、 日用塑料制品 806 吨、 其他塑料制品 72974 吨。
1998 年开始, 塑胶制品业各项经济指标统计仅限于年产值超 500 万元规模以上塑胶企业。 规模以上塑胶业 34 家, 职工 10134 人, 产值 28.32 亿元, 出口交货总值 20.86 亿元, 固定资产净值 5.56 亿元, 产品销售收入 23.52 亿元; 生产胶鞋 135 万双、 塑料薄膜 61037.5 吨、 塑料棒管材 27678 吨, 泡沫塑料 1346.8 吨、塑料包装箱及容器 391 吨、 塑料人造革 2217.6 吨、 塑料鞋 11905.2 吨、 日用塑料制品 1424.3 吨、 其他塑料制品 75603.3 吨。
2000 年, 规模以上塑胶企业 35 家, 完成塑胶工业产值 33.71 亿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199.2 亿元的 16.92%, 出口交货总值 26.96 亿元。
2001—2003 年, 福建祥龙塑胶有限公司开发轩龙牌系列水管、 电缆管、 冷热水管以及配件 500 多种;福恒杰塑业新材料有限公司专业生产聚烯烃类绿色环保系列产品企业, 年生产能力达 15000 吨; 明达塑胶 (福建) 有限公司生产 PVC 塑胶制品, 产品 99.5%外销。 3 年间, 分别完成塑胶工业产值 31.92 亿元、
39.14 亿元、 44.95 亿元, 年均增长 18.66%; 完成产品销售收入 30.5 亿元、 32.65 亿元、 44.85 亿元, 年均增长 21.26%; 完成出口交货总值 13.52 亿元、 20.84 亿元、 26.22 亿元, 年均增长 39.25%。
2005 年, 规模以上塑胶企业产值 71.53 亿元, 比 2000 年增长 112.16%; 规模以上塑胶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580.34 亿元的 12.32%。


第七节 医药制造业
1989 年, 全县医药制造业只有军办企业 1 家, 主要生产药用水针剂和口服剂 (片剂、 胶囊、 颗粒等), 产值 489.1 万元, 利税总额 20.5 万元, 固定资产净值 59.7 万元。 县医院、 龙田医院、 高山医院凭 《制剂许可证》 生产少量中西药与针剂供临床使用, 不对外发售。
1990 年, 军办企业改制, 更名为福清制药厂; 1991 年, 企业产值 535 万元, 利税总额 52 万元, 职工90 人; 1992 年产值 593 万元; 1995—1997 年, 企业产值分别为 876.2 万元、 686.3 万元、 835 万元。1998 年 10 月, 福清制药厂由华州餐具有限公司兼并, 属集体企业, 资产总额 500 万元, 职工 106 人,
厂区位于 32822 部队医院内, 有 6 条生产线, 主要生产庆大霉素、 卡那霉素针剂等 20 多个品种, 年产量6000 万支。 全市医药企业生产化学原料药 12 吨。
1999 年, 福州闽海药业有限公司创办, 职工 120 人, 生产胶囊、 颗粒剂 (冲剂) 和片剂 3 大系列 40 个品种, 年可产各种胶囊 2 亿多粒、 颗粒剂 5000 万袋、 片剂 3 亿多片, 主导产品有闽海牌益脑胶囊、 醒脑再造胶囊、 回春如意胶囊、 伤科跌打片、 三维 B 片、 丹七片、 抗骨增生片、 小儿化痰止咳冲剂等 10 余个品种, 其中益脑胶囊、 醒脑再造胶囊被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全市医药企业生产化学原料药 332 吨, 比增26.66 倍。
2000 年, 闽海药业有限公司做为医药制造业首批进入规模以上企业, 列入福清各项经济指标统计, 福清医药工业产品开始出口, 产值 826.3 万元, 产品销售收入 582 万元, 出口交货总值 483.4 万元。
2001 年开始, 医药制造业快速崛起。 规模以上企业 2 家, 产值 8496.7 万元, 产品销售收入 8069.2 万元, 出口交货总值 1145.9 万元。
2002 年, 规模以上企业 2 家, 产值 13513.6 万元, 产品销售收入 13511.1 万元, 出口交货总值1858.6 万元。
2003 年, 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 4 家, 产值 2.72 亿元, 产品销售收入 2.52 亿元, 出口交货总值4280 万元, 固定资产净值 3840.8 万元; 资本金 4723 万元, 其中国有 292 万元、 法人 2100 万元、 个人 2168 万元、外商 163 万元。
2005 年, 美斯特凯尔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进驻江阴工业集中区, 生产医疗康复器械产品。 其中: 全自动无线摇控升降医疗床系列产品, 获多项发明专利。 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总产值 4.18 亿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580.34 亿元的 0.72%。



第八节 建筑材料制造业
1989 年, 宏路、 音西等乡镇建立机砖厂, 引进机械制砖技术, 砖块质量和产量大幅提高; 镜洋瓷砖厂建成投产, 利用当地丰富的叶蜡石资源, 生产面砖, 不久停产。 全县有建筑材料制品业 26 家, 职工 4294人, 产值 9626.9 万元, 出口交货总值 423.6 万元, 固定资产净值 3311.2 万元; 生产砖 41127 万块、 瓦1767万片、 建筑用石灰 2.78 万吨、 卫生陶瓷 70.5 万件、 日用陶瓷 1.1 万件、 花岗石 2.4 万立方米。
1990 年, 关闭 “五小企业”, 落后机砖厂逐步被淘汰, 陶瓷业逐渐兴旺; 进行砖窑改造, 将土窑改为立窑、 轮窑, 机砖生产规模迅速扩大, 产量成倍提高; 塑胶、 陶瓷、 石板材、 水泥制品、 钢构件等建筑材料在福清相继投产; 开始引进石板材加工设备切割机、 磨石机, 生产各种规格表面光滑板材用于墙面或地面
装修。 阳下、 城头、 宏路、 龙田、 三山等镇建立石板材加工厂十多家, 年产石板材 10 万多平方米。 全县建筑材料制品业产值 7647.4 万元; 生产砖 21.2 万块、 瓦 15.7 万片、 建筑用石灰 3.01 万吨、 卫生陶瓷 14 万件; 生产日用陶瓷 12 万件, 比增 9.9 倍, 生产花岗石 17.29 万立方米, 比增 6.2 倍。
1992 年, 创辉建材厂引进技术, 以氧化镁、 氯化镁为原料, 玻璃纤维为骨架, 生产轻质隔墙板、 装饰板和波纹瓦。 全市建筑材料制品业产值 1.27 亿元, 比 1991 年产值 7577 万元增长 67.61%; 生产砖 10250 万块、 瓦 200 万片、 建筑用石灰 3.25 万吨、 花岗石板材 25100 万平方米、 耐火材料制品 1725 吨。
1993 年开始, 全市不对建筑材料制品业各项经济指标进行统计。
1993—1995 年, 宏盛陶瓷有限公司引进 3 条陶瓷生产线, 生产内外墙砖和地板砖; 新亚建材厂引进抽芯轻质墙板和珍珠岩隔热芯板; 海口顺兴新型保温建材有限公司引进石棉和硅酸铝材料, 生产隔热隔音建筑材料; 天宇钢铁制品有限公司引进 9 条全自动生产线, 生产各种规格热浸镀锌管, 被广泛应用于防盗门
窗和自来水管道; 成龙木业公司引进 8 条生产线, 生产强化木地板、 墙板、 木门、 窗以及各种原木装饰板;融林、 振云、 融音、 天宝、 亚通等塑胶有限公司生产的自来水管、 排水管、 电线套管、 塑钢门窗, 以及“福耀” 集团生产的玻璃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
1996 年起, 水泥、 砖瓦、 石灰等高耗能传统产业在建材工业中产值比重逐步下降, 水泥制品、 建筑及工业技术玻璃、 建筑卫生陶瓷、 玻璃纤维及制品、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建筑石材等行业快速发展, 建材工业的产业结构朝着延伸产业链和高附加值、 低能耗方向发展; 新福兴玻璃有限公司引进意大利磨边设备,
生产和加工钢化玻璃、 中空玻璃、 夹层玻璃、 防弹玻璃、 镀膜玻璃、 热弯玻璃、 镶嵌玻璃、 玻璃家具、 艺术玻璃、 镜面等。 全市有石矿制品企业 32 家, 总产值 2.74 亿元。
1997 年, 南方铝业 (中国) 公司引进 2 条年产 1.7 万吨连铸连轧生产线, 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市水泥制品公司生产的 PHC 管桩和 TPHC 管桩通过省有关部门技术鉴定, 推向市场。 全市生产砖 19.41 亿块、 瓦 110 万片、 大理石板材 1 万方米、 花岗石板材 3.4 万平方米、 水磨石板材 1.4 万平方米、 平年钢化
玻璃 18.09 万平方米、 弯型钢化玻璃 111.78 万平方米、 釉面砖 104 万平方米、 成品钢材 13774 吨、 铝材1913 吨、 铸铁管 1437 吨。

1998 年, 宏盛陶瓷有限公司引进 1700 吨自动液压机, 开发 0.5 米×0.5 米大规格地板砖 26 万片, 其“超豪” 牌建筑彩釉砖系列产品获第二届全国建材与装潢装饰材料博览会金奖; 信祥木业有限公司选用东南亚、 非洲、 南美名贵木材, 生产实木门、 实木踏步板、 梯扶手、 细木工板、 复合地板、 金刚板、 实木家具、装饰板材、 夹板、 木线。 全市生产机砖 296 万块、 釉面砖 126 万平方米、 成品钢材 26588 吨, 开采花岗岩石板材 17.29 万立方米; 建筑材料制品业产值 11.5 万元。
1999 年, 生产水泥压力管 48355 吨、 花岗石板材 1.105 万平方米、 釉面砖 160.6 万平方米, 石棉制品410 吨、 成品钢材 50735 吨、 铝材 6958 吨。
2000 年,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各类建材、 汽车玻璃, 产品销售收入 7.54 亿元,60%产品出口北美、 澳洲、 日本、 东南亚、 中东、 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福耀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是年起, 玻璃工业成为福清支柱产业之一。
2003 年, 景士兰涂料有限公司引进国外工艺, 生产建筑、 工业等多功能油漆涂料, “天之” “美景”“GECKO” 牌油漆涂料系列产品获得 “中国著名品牌” 称号。
2005 年, 福建福耀浮法玻璃有限公司建设 3 条日熔化量 600 吨汽车级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 生产大板宽制镜级与汽车优质浮法玻璃、 幕墙玻璃、 低辐射镀膜玻璃, 填补中国浮法玻璃宽板生产技术和在线镀膜玻璃产品空白。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塑胶管材 18.29 万吨、 水泥预制构件 110.87 万吨、 铝材 2.36 万吨;
石矿制品业产值 9.03 亿元。

第九节 服装鞋制造业
一、 服 装
1989 年, 全县有服装制造业 12 家, 主要从事来料加工出口, 职工 2940 人, 产值 8353.4 万元, 固定资产净值 1809.5 万元, 生产服装 188.25 万件。 县服装厂淘汰脚踏缝纫机, 生产牛仔裤、 童裙套装、 茄克衣、猎衣、 风雪衣、 浴衣、 睡衣等, 产值 1910.7 万元; 县服装三厂产值 93.6 万元。
1990—1992 年, 服装制 造业产值分 别为 1.32 亿元、 1.33 亿 元、 1.35 亿元, 生产 服 装 156.5 万 件 、508.28 万件、 526 万件; 产品增加羽绒服、 西装、 领带等。
1993 年, 服装制造业 21 家, 产值 1.24 亿元。
1994 年, 服装制造 业 31 家, 职工 5688 人 , 产值 3.09 亿元, 比 1993 年增长 149.66%; 固定 资产9009.4 万元, 资本金 8801.7 万元 (其中国有 543 万元、 外商 6574 万元), 产品销售收入 3.02 亿元, 对外加工费收入 149.5 万元; 生产服装 559.27 万件、 棉毛类衫裤 76.81 万件。
1995—1997 年, 服装制造业受国际订单锐减影响, 波动较大, 产值分别为 4.1 亿元、 2.49 亿元、 2.65亿元, 下降 64.52%后又上升 6.69%; 出口交货总值为 3.11 亿元、 1.73 亿元、 2.1 亿元, 下降 79.5%后又上升21.1%。 1997 年生产梭织服装 633.67 万件、 针织服装 238.23 万件、 羽绒服装 6.85 万件。
1998 年, 规模以上服装制造业 10 家, 职工 2782 人, 产值 1.81 亿元, 出口交货总值 1.5 亿元, 固资产净值 3459.5 万元, 资本金 4928 万元, 产品销售收入 1.79 亿元; 生产梭织服装 436.2 万件、 针织服装 321万件、 羽绒服装 0.6 万件。
2000 年, 规模以上服装制造业 9 家, 完成服装制造业产值 2.47 亿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99.2亿元的 1.24%, 出口交货总值 1.87 亿元。
2001—2003 年, 规模以上服装制造业经营指标增减起伏, 分别完成服装制造业产值 3.38 亿元、 4.23 亿元、 3.33 亿元, 上升 25.11%后下降 26.83%; 完成产品销售收入 3.29 亿元、 4.17 亿元、 3.28 亿元, 上升26.88%后下降 26.92%; 完成出口交货总值 2.29 亿元、 2.48 亿元、 2.44 亿元, 上升 8.3%后下降 1.49%。
2005 年, 主要企业有市服装厂、 金利制衣有限公司、 翔潮制衣有限公司、 福州富宇制衣有限公司、 恒鑫制衣有限公司、 永胜美制衣有限公司、 成田制衣有限公司、 巨盛制衣有限公司、 常春藤制衣有限公司等,产品 80%以上出口欧美、 日本。 规模以上服装制造业产值 10.72 亿元, 比上年 6.68 亿元增长 23.27%, 比2000 年增长 333.73%; 规模以上服装制造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580.34 亿元的 1.84%; 生产梭织服装 429.54 万件、 针织服装 251.9 万件。

二、 鞋
1989 年, 主要生产企业有县鞋革厂、 融港塑胶鞋业有限公司、 巨丰棉塑发展有限公司、 福宁轻工企业有限公司等, 福建冠源轻工制品有限公司拥有 4 条生产线, 年可生产硫化鞋 500 万双, 自行设计开发 359种各式面料鞋类投放市场。 全县生产皮鞋 1200 双、 布鞋 1000 双, 生产出口塑胶拖鞋 266 万双 584.39 万元、人革拖鞋 1320.98 万元; 出口轻脂拖鞋合格率 98.6%, 一品等率 78.94%。
1990 年, 景新太平鞋业 (福建) 有限公司引进自动化生产线, 生产成品鞋、 鞋面材料等鞋用半成品。
全县生产皮鞋 1200 双、 布鞋 258 万双, 生产出口塑胶拖鞋 59.98 万双 118.39 万元、 人革拖鞋 1109.24 万元。
1991 年, 生产皮鞋 60.17 万双、 布鞋 312.3 万双, 生产出口塑胶拖鞋 155 万双 304 万元。
1992—1994 年, 万祥鞋业有限公司、 福兴鞋业有限公司、 永超鞋革制品有限公司、 信兴发鞋业有限公司、 鸿祥鞋业有限公司、 年盛鞋业有限公司、 骏信有限公司等 “三资” 企业入驻福清, 主要生产各类男女时装鞋、 拖鞋、 硫化鞋、 旅游鞋。 1992 年, 全市生产皮鞋 218.3 万双, 生产出口塑胶拖鞋 14.66 万双29.76万元; 1993 年, 生产出口人革拖鞋 52.95 万双、 皮鞋 60.17 万双、 布鞋 312.3 万双; 1994 年, 生产皮鞋436.03 万双、 布鞋 28 万双、 胶鞋 30.84 万双。
1995 年, 受国际鞋业市场萎缩影响, 多数鞋业亏损。 生产皮鞋 1364.78 万双、 布鞋 583 万双、 胶鞋 48万双。
1996—1998 年, 昌达鞋业有限公司、 富源鞋业有限公司、 三华轻工有限公司、 元盛鞋业有限公司等“三资” 企业入驻, 福清成为鞋业生产大市。 1996 年, 生产合成革 (或人造革) 皮鞋 910.74 万双、 塑胶鞋7184 吨; 1997 年, 生产合成革 (或人造革) 皮鞋 421.87 万双、 胶鞋 136.64 万双、 塑胶鞋 6788 吨; 1998年, 规模以上企业生产布鞋 49 万双、 皮鞋 96.8 万双、 胶鞋 135 万双、 塑胶鞋 11905.2 吨。
1999—2003 年, 随着山海鞋业有限公司、 来摩登塑胶鞋业有限公司、 宇宁鞋业有限公司、 丰盛鞋业有限公司、 鹰翎鞋业有限公司、 宏福鞋业有限公司、 大豪鞋业有限公司、 华达鞋业有限公司等专业生产塑胶拖鞋的大型企业崛起, 福清被誉为全国最大 “沙滩鞋” 产业生产及出口基地。 规模以上企业 2001 年生产布
鞋 49 万双、 塑胶鞋 12914.5 吨; 2002 年, 生产塑胶鞋 16742 吨; 2003 年, 生产塑胶鞋 20712 吨。
2004 年, “沙滩鞋” 生产企业 40 多家, 其中: 规模以上企业 12 家, 生产塑胶鞋 33832 吨, 出口 7733批次, 货物总值 1.14 亿美元。
2005 年, 规模以上企业生产塑胶鞋 28820 吨。 产品全都通过外贸公司出口到 “FASHY” 等国际知名品牌贴牌生产 “沙滩鞋”, 丰盛鞋业有限公司等 4 家企业为沃尔玛公司贴牌生产 “沙滩鞋”, 企业只赚微薄加工费, 90%利润空间滞留在外商腰包。 “沙滩鞋” 业发展, 也带动了相关上游产业发展, 福清已形成塑胶、印刷、 模具、 胶水、 包装、 电锈、 复合布等 “沙滩鞋” 业产业链, 产业集聚效应得以体现。

第十节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制品业
1989 年, 全县冶金企业有钢铁厂 1 家, 属国有企业, 职工 366 人, 产值 683.5 万元, 固定资产净值 155万元, 生产生铁 6424.41 吨; 金属制品业 15 家, 职工 1079 人, 产值 937.3 万元, 出口交货总值 99.4 万元,固资产净值 1007.2 万元, 其中: 属县集体企业的红旗厂产值 307.07 万元、 铁工厂产值 190.01 万元、 金属厂产值 104.86 万元、 五金厂产值 42.9 万元1990—1992 年, 冶金企业效益趋降, 产值分别为 637.8 万元、 660 万元、 416 万元, 生产生铁 6075 吨、6590 吨、 3864.25 吨; 金属制品企业效益上升, 产值分别为 1111.1 万元、 1106 万元、 4985 万元, 出口交货总值 132.8 万元、 280 万元、 1524 万元。 生产锁 6.2 万只、 6.2 万只、 3.2 万只。
1993 年, 南方铝业 (福建) 有限公司投产, 加工生产铝箔、 铝材、 铝板等产品; 融林塑胶五金实业有限公司引进设备, 建成铝锅生产线, 年产不粘锅 40 万口、 铝锅 30 万口、 压力锅 15 万口; 兴融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投产, 生产五金铰链、 铜拉手以及不锈钢、 铝材制品; 耀星铝粉制品有限公司投产, 生产铝粉加工以及铝粉溶压的铝制品; 永德信 (福建) 金刚石制品有限公司投产, 生产金刚石制品、 金刚单晶磨模具;鑫宏金属有限公司投产, 回收各类废旧金属材料, 生产各类汽车水泵; 新东洋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投产, 生产机械配件与金属罐; 聚达制罐有限公司投产, 生产各类食品罐。 1 家冶金企业, 产值 774.7 万元; 11 家金属制品企业, 产值 5534.6 万元。
1995 年, 永发钢铁制品有限公司投产, 生产加工成型钢、 铁卷门制品; 融光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投产,生产不锈钢锅、 不锈钢刀具。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7 家, 产值 1169.2 万元, 比 1994 年增长 52.42%;金属制品业 20 家, 产值 1.81 亿元, 比 1994 年增长 65.75%。 生产生铁 3146 吨、 手工工具 2592 万件、 旋具2467 万件、 金属门窗 13688 吨、 自行车零件 757.8 万元、 铸铁锅 2.8 万口、 铸铁件 740 吨。
1997 年, 福清钢铁厂受电价提高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停产, 9 月, 改为股份制企业, 更名为日新机械冶金公司, 开发生产四氧化三锰软磁材料; 福建士鼎钢铁有限公司投产, 生产钢结构制品和配套产品以及彩钢浪板、 卷帘门; 超华文件柜有限公司投产, 生产保险柜、 文件柜等金属制品。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
加工业 3 家, 产值 5278.9 万元, 比 1996 年 1546.2 万元增长 241.41%; 金属制品企业 18 家, 产值 26204 万元, 比 1996 年 22558.8 万元增长 16.16%。
1998 年, 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 家, 产值 4879.4 万元, 出口交货总值 1158.2 万元; 规模以上金属制品业 8 家, 产值 2.49 亿元, 出口交货总值 7552 万元。 规模以上冶金与金属制品业产值 2.98亿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148.72 亿元的 2%; 生产成品钢材 26588 吨、 铝材 2400 吨、 金属切削工具6.4 万件、 模具 10180 套、 手工工具 254 万件、 金属制包装物品 1433 吨、 日用精铝制品 147 吨、 日用不锈钢制品 65 吨、 铸件 5682 吨。
2000 年, 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 家, 职工 448 人, 固定资产净值 2.31 亿元, 产值 1.68亿元, 出口交货总值 2278.7 万元, 产品销售收入 1.25 亿元; 规模以上金属制品业 12 家, 职工 1517 人, 固定资产净值 2.5 亿元, 产值 3.69 亿元, 出口交货总值 1.04 亿元, 产品销售收入 3.58 亿元。 规模以上冶金与金属制品业产值 5.37 亿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199.2 亿元的 2.69%, 比 1998 年上升 69 个百分点。
2001—2003 年, 规模以上冶金与金属制品业产值分别为 5.64 亿元、 7.66 亿元、 8.74 亿元, 年均增长24.43%。 2003 年, 规模以上冶金与金属制品业生产成品钢材 44325 吨、 薄钢板 10825 吨、 铝材 16185 吨、手工工具 284 万件、 日用精铝制品 6428 吨、 日用不锈钢制品 681 吨、 铸件 2493 吨、 焊接钢管 33500 吨。
2004 年, 弘田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投产, 生产电动自行车、 防盗门; 闽峰金有限公司投产, 生产有色金属复合材料及相关产品; 矢贺有限公司投产, 生产建筑五金件、 水暖器材; 明镒有限公司投产, 生产建筑五金件、 水暖器材; 龙固铝业有限公司投产, 生产铝合金型材、 门窗以及金属制品; 闽峰金属制品有限公
司投产, 生产有色金属复合材料及相关产品。
2005 年, 宏邦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投产, 主要生产餐具、 厨具、 器皿。 规模以上冶金与金属制品业总产值 17.99 亿元, 比 2000 年增长 234.7%; 规模以上冶金与金属制品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580.34亿元的 3.1%, 比 2000 年上升 41 个百分点。



第十一节 造纸及纸制品业
1989 年, 全县有造纸及纸制品业 8 家, 职工 944 人, 总产值 2600.7 万元, 出口交货总值 118.9 万元,固定资产净值 567 万元, 生产机制纸及纸板 13605.95 吨。 30 克有光纸合格率 91.72%, 一级品率 56.2%;112 克瓦楞纸合格率 100%; 白板纸合格率 86.1%。 县造纸厂产值 853.9 万元, 县纸箱厂产值 288.49 万元,县纸箱二厂产值 43.6 万元, 县纸箱三厂产值 58.26 万元。
1990—1993 年, 企业增到 13 家。 造纸及纸制品业总产值分别为 1908.5 万元、 1945 万元、 3714 万元、6370.8 万元, 年均增长 35.17%。
1994 年, 一都造纸厂进行技术改造, 引进设备, 聘请上海技术员, 生产高光泽涂布白板纸, 日产量 40吨, 扭转福清主要靠进口解决烟、 酒等食品包装盒用纸状况。 造纸及纸制品业 18 家, 职工 1491 人, 产值1.36 亿元, 资本金 6817 万元 (其中国有 385.8 万元、 外商 5021.3 万元), 固定资产 4715.7 万元, 产品销售收入 7170.9 万元; 生产新闻纸 9011 吨、 纸板 7364 吨。
1995 年, 阳下福利造纸厂进行技术改造, 建成 2.4 米宽幅瓦楞纸、 箱板纸两用生产线。 全市造纸及纸制品业总产值 1.65 亿元, 出口交货总值 756 万元, 产品销售收入 1.54 亿元; 生产机制纸 3934 吨、 机制纸板 40027 吨。
1996 年, 造纸及纸制品业 21 家, 亏损企业 7 家, 总产值 2.36 亿元, 出口交货总值 407.2 万元, 产品销售收入 2.21 亿元; 生产机制纸 31521 吨 (其中书写用纸 16771 吨、 包装用纸 14750 吨)、 机制纸板21304吨、 纸制品 3082 吨。
1997 年, 福清造纸厂改为股份制企业, 更名为闽宏纸业有限公司, 投资 120 万元进行技术改造, 对工艺流程进行调整, 产品优等率由 1996 年 50%提高到 1997 年 95%。 造纸及纸制品业生产纸浆 21245 吨、 机制纸 39046 吨 (其中: 书写用纸 22964 吨、 包装用纸 16082 吨)、 机制纸板 10895 吨, 加工各类纸 13 吨、纸制品 6263 吨。
1998 年, 闽宏纸业有限公司为减轻环境污染, 取消化学自制纸浆, 启动废纸脱墨设备, 年生产能力超万吨, 产品主要有各种规格文化纸、 瓦楞纸和白板纸。 规模以上造纸及纸制品业 10 家, 产值 1.9 亿元, 产品销售收入 1.56 亿元; 生产机制纸 19339 吨、 机制纸板 24161 吨, 加工纸制品 15993 吨。
1999 年, 金林福利纸品厂通过技术改造, 在全省首家建立 3.2 米大宽幅箱板纸生产线。
2000 年, 规模以上造纸及纸制品业 11 家, 产值 2.49 亿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199.2 亿元的1.25%, 出口交货总值 546.4 万元。
2001—2003 年, 规模以上造纸及纸制品业分别完成工业产值 2.28 亿元、 2.68 亿元、 2.85 亿元, 年均增长 11.85%; 完成产品销售收入 2.26 亿元、 2.43 亿元、 2.83 亿元, 年均增长 11.87%。
2005 年, 规模以上造纸及纸制品业产值 7.08 亿元, 比 2000 年增长 184.3%; 规模以上造纸及纸制品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580.34 亿元的 1.22%。


第十二节 印 刷 业
1989 年, 全县有印刷业 5 家, 职工 286 人, 产值 796.6 万元, 固定资产净值 73.4 万元, 印刷书刊 2.63万令。 其中, 县印刷厂属国营企业, 产值 200.2 万元。
1991 年, 市印刷厂配置 1 套电脑排版系统和照相、 制版、 晒版设备, 告别铅字手工排版历史, 印刷质量提高, 周期缩短。 全市印刷业产值 267 万元, 比 1990 年 254.7 万元增长 4.83%。
1992—1994 年, 永德信 (福建) 彩印有限公司、 福建鸿佳彩印有限公司、 辉达彩印有限公司、 海虹彩印有限公司、 惠发纸品包装有限公司、 鸿佳彩印有限公司入驻福清, 经营彩印纸盒、 纸箱和其他印刷品业务; 富豪彩印有限公司引进两条彩印生产线, 添置双色胶印机和上光、 压光、 复膜、 细瓦楞机设备, 可印
刷各种报刊书籍以及包装袋、 盒、 箱; 企业技术装备由 1989 年以前铅字排版凸印机, 发展到激光照排设备、 进口高速六色凹版设备, 工艺技术由铅印发展到激光照排、 高速多色彩印, 从只能印刷一般书刊发展到印刷中高档精美包装物。 1994 年, 印刷业产值 2897.2 万元, 比 1992 年产值 185 万元、 1993 年产值 907.7万元, 年均增长 2.96 倍。
1995 年, 印刷业 14 家, 产值 9375 万元, 对外加工费收入 310 万元, 出口交货总值 2662.2 万元, 资本金 8275.2 万元 (其中国有 192 万元、 “港澳台” 7945.4 万元), 固定资产净值 6247.1 万元, 产品销售收入8924.4 万元; 生产单色印刷品 64576 令, 多色印刷品 134303 对开色令。
1997 年, 国有福清印刷厂改制, 更名为大华印刷有限公司, 引进四色、 双色、 单色印刷设备, 可提供电脑创意、 制版印刷、 上光压光、 覆膜、 烫金、 全自动糊盒一条龙服务, 主要业务有包装、 装潢、 彩印,广告策划设计服务和电脑纸、 商业表格、 书刊等印刷品印制。 全市印刷业产值 6 亿元, 对外加工费收入
936.5 万元, 出口交货总值 2.98 亿元, 产品销售收入 3.51 亿元; 生产单色印刷品 33.92 万令, 多色刷品9.14 万对开色令, 塑胶印刷品 1137.01 万印, 教学标本 260 万套。
1998 年, 规模以上印刷业 2 家, 完成产值 5.38 亿元, 出口交货总值 4.11 亿元; 生产单色印刷品 766.5万令、 多色印刷品 197.8 万对开色令。
2000 年, 规模以上印刷业 3 家, 产值 5.27 亿元, 比 1999 年 5.61 亿元下降 6.46%; 规模以上印刷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178.78 亿元的 2.95%。
2001—2003 年, 规模以上印刷企业经营波动较大, 分别完成产值 6.2 亿元、 6.24 亿元、 3.44 亿元; 完成出口交货总值 3.23 亿元、 2.78 亿元、 2.46 亿元。
2005 年, 规模以上印刷业总产值 5.04 亿元, 比 2000 年下降 4.47%; 规模以上印刷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580.34 亿元的 0.87%, 比 2000 年下降 208 个百分点。



第十三节 家具制造业
1989 年, 全县有家具制造业 9 家, 职工 531 人, 产值 563.7 万元, 出口交货总值 143.5 万元, 固定资产净值 243.6 万元, 生产家具 9.73 万件 (折 913.12 万元)。 其中: 藤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藤木家具, 年产9200 件; 县钢木家具厂应用半机械化生产设备, 生产钢丝床、 钢折桌、 钢铁椅、 钢折凳等系列产品, 年产值 221.86 万元。
1990—1995 年, 家具制造业产值分别为 986.7 万元、 1972 万元、 1772 万元、 1176.1 万元、 8078.2 万元、 5361.4 万元。 其中: 1994 年, 帝业木业有限公司投产, 生产各类实木家具; 诚丰装饰家具 (福建) 有限公司投产, 设有办公、 屏椅沙发、 实木等三大家具生产车间, 有 30 个班组, 有年产 20 万件 (套) 办公家具能力; 玉树家具有限公司投产, 生产钢木家具系列产品, 年产值明显增长。
1996 年, 亚利亚达家俬有限公司、 中伦装饰配套有限公司、 福舜家具有限公司、 乐雅家厨具有限公司建成投产, 生产各类中高档家具和办公家具, 家具制造业开始走向规模化、 产业化。 有家具制造业 10 家,职工 996 人, 产值 8415.7 万元, 出口交货总值 2198.8 万元, 固定资产净值 4533.3 万元, 资本金 5475.8 万元 (其中国有 79 万元、 外商 4648.3 万元); 生产木制家具 12.92 万件、 钢木家具 42.02 万件、 其他家具 4 万件。
1997 年, 超华文件柜有限公司投产, 专业生产保险柜、 文件柜系列产品。 家具制造业 10 家, 产值 1.38亿元, 出口交货总值 2823.7 万元; 生产家具 104.24 万件, 其中: 木制家具 18.94 万件、 钢木家具 80.14 万件、 全钢家具 800 件、 轻金属家具 1000 件、 床垫与沙发 3000 件。
1998 年, 有规模以上家具制造业 5 家, 产值 1.55 亿元, 出口交货总值 366.04 万元; 生产木制家具22.67 万件、 钢木家具 88.65 万件。
2000 年, 规模以上家具制造业 5 家, 产值 1.45 亿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 199.2 亿元的 0.73%,出口交货总值 4714.2 万元。
2001—2003 年, 规模以上家具制造业分别完成产值 14798.1 万元、 18739.6 万元、 22855.4 万元, 年均增长 24.28%; 完成产品销售收入 14315.9 万元、 17370.6 万元、 20793.7 万元, 年均增长 20.52%; 完成出口交货总值 5125.2 万元、 7247 万元、 7977.7 万元, 年均增长 24.76%。
2005 年, 神恩家具有限公司投产, 生产床桌椅家具和办公用品; 艾的尔家具有限公司投产, 生产高档家具、 办公家具; 诚丰装饰家具 (福建) 有限公司与意大利尼古拉蒂有限公司合作, 生产真皮沙发, 引进新型机械设备对办公家具生产线进行改造。 规以上家具制造业总产值 5.81 亿元, 比 2004 年增长 28.48%,
比 2000 年增长 299.28%; 规模以上家具制造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580.34 亿元的 1%, 比 2000年上升 27 个百分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志(1989-2005版):第十四篇工业/第二章工业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