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人 发表于 2019-2-22 16:25:08

福清市志(1989-2005版):第十三篇水利/第二章防汛抗旱

第二章 防汛抗旱
第一节 防 汛1989 年 9 月 21-23 日, 全县连降大暴雨, 降雨量 257.7 毫米, 23 日雨量 122 毫米, 称 “9·23” 暴雨,融城沿江街道进水 1 米多深, 组织巡逻队 25 队 574 人, 抢险队 113 队 4843 人, 落实小 (二) 型以上水利工程包库包堤人员 143 人, 技术人员 36 人。
1990 年, 连续 5 次台风袭击, 带来强降雨, 引起山洪暴发, 江河水位猛涨, 融城沿江街道进水 1.5 米深, 县委、 县政府领导深入灾区指挥抗灾, 包堤包库人员上岗到位, 县委办、 县府办、 防汛办联合昼夜值班。 在抗击 12 号台风中, 人民解放军司令员、 军长、 师长率领 400 多名官兵赶赴灾区; 渔溪步上村, 15 名解放军官兵在湍急水流中往返 3 次, 救出被围困达 12 小时的 5 名村民; 音西松丰村 30 多名村民被困在一片汪洋洪水中, 福州军分区林司令员和 257 团郑参谋长率 30 多名官兵在齐胸洪水中步行 5 公里, 救出被围困的群众。 市政府组织抢险机动队 6 队 800 人, 各镇乡组织抢险队 302 队 9174 人; 投入 4 万只麻袋和 700担土箕供抢险使用。 出海船只回港避风, 低洼地和危房中的人畜转移。
1992 年, 后朋海堤决口宽 40 米、 深 7.5 米, 渔溪镇调动 400 人冒雨抢险; 沁前海堤漫顶 300 多米, 组织全村 200 多人上堤; 全市参与抢险人员 11.8 万人, 投入麻袋 8.3 万只, 编织袋 11 万只, 草袋 1.2 万只,堵住缺口, 加高海堤。
1994 年 7 月 10 日, 海口盐场海堤决口, 迅速派 120 名部队官兵赶往抢险, 经 10 小时奋战, 堵住缺口;组织人员加固前庄、 斗垣、 城里、 东峤等海堤。
1996 年, 8 号台风风力猛、 潮位高、 雨量大, 历史上罕见。 7 月 31 日下午, 市召开抗台风会议, 五套班子领导坐镇 “防汛办” 指挥, 其他领导全部奔赴镇乡; 镇乡干部下村, 包堤包库人员全部上岗, 检查堤防和危房, 转移低洼地群众。 江阴新港盐场海堤决口, 波涛汹涌中救出 40 多名受困职工; 高山长安海堤决口 50 米, 抢险队奋力堵住决口; 32364 部队出动 130 多人, 抢修江镜华侨农场海堤; 驻宏路棋山部队派出5 辆卡车运数千麻袋支援太武盐场抢险; 驻融 32525 部队 280 名官兵投入新厝盐场抢险。
1997 年 8 月 29 日上午, 14 号台风来临, 三山泽朗海堤滑坡 30 多米, 镇政府组织 200 多人, 手持抢险机 20 多部抢修; 江阴里下库水库大坝翻坡 70 平方米, 镇政府组织 100 多人抢修。 全市出动 1000 多人抢救危房中群众, 转移 500 多人; 组织 800 多人抢修香城水库、 建新水库、 十八重溪水库防汛路; 组织 400 多人加固输变线路、 通讯线路; 出动 500 多人拆除建筑物安全隐患。
1999 年 10 月 9 日晚, 发出台风暴雨预警, 全市各级领导和经办人员实行 24 小时值班制; 新厝镇政府组织 300 多人, 抢修桥尾防洪堤, 转移受淹群众, 抢修小 (二) 型以上水利设施。
2000 年 8 月 23 日, 10 号台风来临, 武警派出官兵强行撤离东瀚渔台 58 名渔民; 宏路镇救出 10 余名困在河中群众; 渔溪镇派人员抢险加固即将淹没鳗场; 东瀚镇组织人员加固滑波海堤 500 平方米。
2001 年 6 月 23 日下午, 2 号强台风来临, 各镇街组织沿海各村出海船于 17 时前全部回港避风, 18 时前渔台人员全部撤回安全地带, 巡逻队 247 队和抢险队 310 队共 12542 人全部集结, 水、 电、 路、 通讯、医护、 部队、 武警、 公安等人员全部上岗, 市气象局、 水利局、 防汛办、 广电局、 时报社等单位人员坚守岗位发布风情、 雨情, 备足抢险物资、 抢险队伍与车辆待命; 江阴镇组织人员救出被困渔民 80 人, 93 师部队、 消防大队、 边防大队、 公安刑警中队 180 多名官兵筑成人墙堵封市看守所两道倒塌围墙。
2002 年 7 月 18 日, 特大暴雨, 启动防台防洪紧急预案, 转移低洼地被困群众, 撤离渔台人员, 出海渔船回港避风; 武警官兵出动 100 多人, 赴城头镇抢险。
2005 年, 发生强热带风暴 5 次, 海城线、 大真线等主干道实行交通管制, 城区各出入口实行双向封闭,294 支巡逻队、 372 支抢险队投入使用。

第二节 抗 旱1989 年 11 月, 县抗旱防汛办公室成立 (常设机构), 全县启用机电泵站 510 台 8160 匹马力、 抗旱机具13160 件; 投入 5 万多人, 修复圹坝 141 处 32 公里, 修复抽水机具 430 台 7700 马力, 解决农田灌溉 1.8 万平方米 (9 万亩)。
1991 年 6 月 7 日起, 实施两次人工降雨, 历时 46 天, 移动炮位 61 处, 作业 24 次, 发射炮弹 1242 发;降雨 10596 万立方米, 覆盖农作物 39.7 万∕亩次。
1993 年, 小 (一) 型以下 106 座水库基本干涸。 投入抗旱人员 16.35 万人, 资金 468.7 万元, 抽水机525 台, 农具 2.4 万件; 修复 341 条 373 公里渠道; 解决 702 处 2046 万平方米 (3.07 万亩) 农田灌溉。 新厝镇挖河蓄水扩建暗灌工程; 占贝水库站安装 4 台潜水泵连续抽水 10 天共 10 万立方米。
1995 年, 受旱农田 9500 万平方米 (14.25 万亩)。 投入抗旱人员 8.83 万人, 资金 50 万元, 抽水机 258 台。
1998 年 6 月 25 日-7 月 18 日, 全市受旱 200 平方千米, 投入劳力 4.1 万人, 干部 6000 人次。 市政府抗旱工作组进驻东张水库、 建新水库, 要求每秒有 4 立方米水供三山、 高山、 沙埔等乡镇, 每秒有 1.1 立方米水供江阴岛。
2000 年 5 月, 月均降雨量 16.1 毫米, 小 (二) 型水库容水量 15.61%, 威胁 1.3 万平方米农田; 6 月, 实施人工降雨, 在莆田大洋乡坂洋和东张泗洲两点, 发射碘化银炮弹 328 发降雨, 增加库容 1146 万立方米。
2002 年 2 月 9 日-3 月 19 日, 春旱, 启动闽江调水入融, 供应东阁、 江镜农场和阳下、 海口等镇春耕和工业区用水。
2003 年 9 月, 投入劳力 14.21 万人次, 修复建设机井 110 口、 泵站 61 处, 机具 1360 套 (台), 资金1200 万元, 抢险救灾; 修建 3.5 公里占贝水库供水管, 3.6 公里东皋水厂供水管, 20 公里江阴供水管; 21日, 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全市普降小到中雨, 缓解旱情。
2004 年 1-8 月, 调闽江水入融 4300 万立方米, 供应音西、 海口、 龙田、 港头、 三山等镇农田灌溉; 启用柯屿二道坝提水站, 解决江阴 300 万平方米农田灌溉和近万人饮水困难; 一都、 东张、 南岭等镇群众集资寻找水源; 沿海各镇打机井 65 口、 水井 605 口, 开发地下水限量供应; 发射降雨火箭弹
40 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志(1989-2005版):第十三篇水利/第二章防汛抗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