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丶未央 发表于 2019-2-22 16:12:03

福清市志1988版:卷十三 乡镇企业 / 第二章 行业

第二章 行业
第一节 农业企业
一、种植业

茶场 福清最早产茶区为东张镇南湖顶村。1959年,向安溪县选购良种茶籽,进行条播。1964年,采用扦插获得成功,每年提供60多万株扦插苗,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1981年,全县有乡镇茶场24个。1984年,国家不再派购茶叶,一时销路减少,致幼龄茶园大部抛荒。1988年,有东张茶树良种等8个茶场,进行改植换种,共扦插良种茶苗62.9万株(其中,福云6号48万株,福云595号12.9万株,黄旦2万株)。全县茶园面积5828亩,可采摘面积4554亩,年产茶叶158.4吨。主要产区分布:2000亩以上茶园有东张镇,1000亩以上茶园有音西镇和阳下乡,500亩以上有渔溪镇和新厝乡。乡办茶场有东张、峨湖、音西、岭兜、碧峰、方山、阳下等7个场,年产茶叶50多吨。村办茶场有南湖、金芝、先进、道桥、岭下、镜洋、磨石、波兰、音西、云中、马山、瑶峰、文楼等29个场,年产茶叶90多吨。茶类结构,全县原只产绿茶一种。1985年,试制乌龙茶成功。1987年改制红茶成功。从此,福清具有以绿毛茶为主,红毛茶、乌龙茶为次的三大品类。

果场 福清果场原有产区为渔溪、新厝、宏路、音西等乡镇。公社化后增加东张、阳下、城头、江镜、一都、南岭等乡镇。特别是1980~1988年,乡、村办果场发展较快,全县总面积4万多亩。产区分布和水果品种有:一都乡的青梅、青柰、枇杷等果场,东张镇的焦溪柑桔场,宏路镇的溪南柑桔场,渔溪镇的棉亭龙眼场,上迳乡的方山枇杷、龙眼场,音西镇的江山龙眼场,阳下乡的联办龙眼场,海口镇的岑兜龙眼、荔枝、枇杷场,城头乡的五星柑桔场,东瀚乡的镜柄青柰、枇杷场,新厝乡的北山龙眼场,融城镇的下坝柑桔场等。单项产量枇把为最多,其次是柑桔,再次为龙眼、桃、荔枝,余为杂果,年产量3000多吨。

1985年,新厝蒜岭村引进侨资兴办龙眼场,至1988年发展为1999亩成片的龙眼商品基地。渔溪镇南升自然村也办起龙眼基地500多亩。全县有100亩以上枇杷商品果基地22个,龙眼基地7个。由短期早产一般性果树,发展为长树龄高效益的名果树。在渔溪镇的南升村、音西镇的音西村、融城镇的瑞亭村,都建立了晚熟龙眼“九月乌”商品果基地。在音西镇东刘村建立细核的“下蕃荔枝”良种试验场。柑树引进哈姆林甜橙和阿尔及利亚伏令夏橙等良种。还引进密柚、菲律宾的番石榴、番木瓜等良种。自育种“福清十四号”枇杷,1988年在省举办的枇杷鲜果鉴定会上名列前茅。

二、养殖业

淡水养殖 1980年,从日本引进高密度流水养鳗技术,成功后,各乡镇先后筹建养鳗池。至1988年全县有养鳗场19个:上迳乡的南湾、梧岗、前亭、院林、上岗、排边、长桥、新诞、胜兴等养鳗场,渔溪镇的上张、联华、振兴等养鳗场,海口镇的华资、柏渡等养鳗场,城头乡的东皋、凤屿等养鳗场,三山乡的瑟江、兴兴等养鳗场,新厝乡的新厝养鳗场等。1988年产量400多吨,供出口创汇。

海水养殖 福清贝类养殖,历史悠久。主要产品有缢蛏、花蛤、牡蛎。重点产区有龙田、港头、三山、城头、高山、东瀚、沙浦、江阴等乡镇。自1980年开始养殖对虾,主要品种有日本对虾、长毛虾、斑节虾等。产区分布城头、三山、江阴、新厝、江镜、东瀚、海口、沙埔等乡镇。1988年,对虾总产量610吨。

第二节 工业企业
一、建材

叶腊石 主要产区为镜洋乡波兰村东仔山,经省地质5队勘探结果,共有5个矿区(编为1~5号),总蕴藏量达1700万吨,实用价值高的1000万吨。品类含铝18~20%,含硅70~72%,含铁0.02%,居中低品位。省指定3号矿区,归福清开采。其余的矿区待后期发掘。

1958年,波兰大队首先组织社员零星开采。翌年,县手工业联社同镜洋公社联合举办耐火砖厂,至1963年停办。其后,由生产大队陆续组织人力开采,供作雕刻石出售。1988年,采取乡、村两级合办,企业名称为镜洋矿产资源经营部,乡占30%,村占70%,拥有固定资产5.9万元,生产工人90人,管理人员10人。产品销售莆田、仙游、晋江等县市,年产值90万元,缴交国家税金7万元,企业利盈20万元。全县年开采量10万吨,镜洋乡占50%。其他乡镇随探随采,年采万吨以上的有音西、阳下、东张3个乡镇,年采万吨以下的有宏路、渔溪两镇。

花岗岩 全县蕴藏花岗石、青石近4亿立方米。开采单位除县石料厂为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管辖外,其余均为乡镇及联户办企业。龙田石料场,始建于1971年,组织社员零星开采,聘请长乐师傅作技术指导,1975年转为集体经营改称荒料场。1979年增设5个分场、3个点,充实设备,完善内部管理机构,经营规模逐渐扩大,1980~1984年,每年上交税利共15万元。1987年,是开采量最高的一年,开采工人增至800多人,其产品大荒料大至5立方米,小装修品仅9厘米,经省外贸五矿公司组织销往日本、西德、意大利等国,是年,上交税利达23万元。1988年以后,因石料储藏量渐少,及内销建筑用料受限制,开采量逐渐下降。全县花岗石分布的乡镇有龙田、东瀚、城头、海口、沙埔、三山、高山等。1988年,乡办企业开采5.66万立方米,村办企业开采40.8万立方米。

砖瓦 1953年,农业初级社开始烧制砖瓦。系手工开采,土窑生产,主要产品为红砖、白瓦。1961年,渔溪镇砖瓦厂投产,厂内设备及产品质量均较50年代各厂为优。1967~1973年,宏路、音西机砖厂投产,从此,改变纯手工操作,产量激增,产品价格相对降低。1977年,龙田彩色面砖厂投产,年产值达70万元。1980~1981年,乡镇办砖瓦厂大发展,新建的厂有镜洋、宏路、港头、沙埔、渔溪等机砖厂。与此同时,全县42家砖瓦厂改建立式窑32个、轮窑10个,产品有装饰砖、耐火砖、瓷砖、机砖、普通砖等。1988年,乡村办企业产砖1.94亿块、瓦170万片。

二、农机具制造

农村农具厂,主要生产锄头、镰刀等小农具以及铸造犁头、犁壁等。1958年,东张农械厂投产,开始制造非机动脱粒机。1961~1964年,上迳、江阴农械厂投产;1971年,宏路、新厝、阳下农械厂投厂;1973~1978年,音西、渔溪、海口、镜洋农械厂投产。产品有农用泵、离心泵、拖拉机配件等。阳下农械厂还生产汽车离合器配件、钢板弹簧鞘和轮游幅栓等产品。1988年,生产非机动脱粒机1400台、农机具配件6万件、铁制农具21万件、塑料农具22万件。

三、粮油加工

1958年,城关粮油加工厂投产,主要为大米加工兼制面粉及食用植物油。1960~1964年,渔溪、宏路、三山、东瀚等公社粮食加工厂投产。宏路加工厂还兼锯木业务。三山加工厂也是综合性的,年产值达10万元。

1980年,随着农村养殖业的发展,乡镇饲料工业同时兴起。至1988年,乡村饲料工厂达27家,主要产品为家禽、家畜的混合饲料,对虾、鱼类的饵料,年产量达1.2万吨。渔溪镇双垱饲料厂年产值达260万元。还有海口饲料厂和渔溪上张、渔溪村饲料厂,均为产值100万元的工业企业。

四、制茶

自1979年,东张茶厂精制茶叶畅销各地后,县内制茶工业日益发展。至1988年,全县乡办茶厂4家、村办茶厂3家,从业人员达343人。其中,乡办占217人。海口侨兴精制茶厂,产品参加福州市花茶评比会获奖,该厂还在甘肃兰州市设立经营部,年总产值达350万元。龙田龙际、苍恒茶厂所产花茶,远销京、津、辽、鲁等省市,年产值均在200万元以上。东张茶厂年产值亦达100万元以上。

五、纺织、缝纫

纺织业有乡办毛纺1户,村办小型针织6户。龙田第一毛线厂,主要产品羊毛线、膨体线,年产量200多吨,拥有工人162人,固定资产148万元。1988年产值187万元,上交税利近10万元。全县村办针织业有6户,工人151人,总产值90万元。

1983年,乡镇开始发展缝纫工业。至1988年,已生产各种服装、包袋、尼龙雨衣等。主要工厂有多福制衣有限公司、华港制衣厂、新厝恒兴服装厂、龙田云峰皮塑厂、高山薛港侨丰塑料厂等,出口交货总额达1000万元,成为乡镇企业出口创汇的骨干行业。内销有村办服装厂2户,年产值100万元,乡办制鞋厂1户,年产值50万元。

六、工艺美术制造

石雕、软木画 镇办高山工艺美术厂,建于1972年,主要产品石雕,有职工11人。城关工艺美术厂,建于1972年,主要产品软木画,年产值30万元。

竹藤棕制品 东张藤木厂,1981年投产,主要产品藤床、藤椅,职工102人,年产值50万元。南岭棕床综合厂,1982年投产,主要产品棕床、棕垫。

七、造纸及纸制品

全县有乡办企业8个,村办企业3个。1972年,一都造纸厂投产,主要产品有光纸,年产值50万元。同年,东张造纸厂投产,主要产品黄板纸,拥有工人94人。阳下造纸厂,生产黄板纸。1984年,成立工艺纸箱厂,主要产品纸箱。其后,三山纸箱厂等相继建立,生产各种纸制包装箱,成为优质适销产品。1988年,造纸企业总产值达332万元。

八、塑料制品

1988年,乡村塑料制品业有乡办1户、村办9户。日用塑料有海口镇龙江、中友塑料厂,主要生产拖鞋、片材;沙埔乡江下、沙埔塑料厂,生产各种凉鞋、拖鞋;宏路镇酒店鞋帽厂、阳下乡华闽塑料厂均产拖鞋及塑料日用品、硬塑管等。农用塑料有龙田镇后面村、闻读村农用塑料厂和海口镇南厝村农塑厂,主要产品为农用粪桶、粪箕等,以塑料代替木料,价廉实用,国家给予免税照顾。全县乡村塑料制品业,年产值达750万元。

九、电子

乡镇电子工业,自1980年底开始生产,仅渔溪镇电子元件厂一家,为港商加工电子线圈。至1988年,发展为乡办5家、村办1家、乡镇“三资”1家,从业人员945人,年产值达2300万元,成为骨干行业。主要产品有彩色电视音频、枕形校正变压器、电子线圈、中周变压器、组装收音机、单放机、石英钟、电子表等。

第三节 建筑企业
乡镇建筑企业,从单独施工,发展到配合国营施工企业,承担国家基建工程。

一、劳力管理站

福清农村剩余劳力较多,苦无出路。共和国成立初期,由劳动部门以公调民工的方式,组织一些劳力,参加各地修筑公路、开发山区等。龙田镇的三村、东廷村等,最早组织一些劳力,外出从事建筑业的土石方劳动。1959年,龙田公社首先成立劳力管理站,进行统一安排和管理,收取10%的管理费。其后,高山、三山等公社相继成立管理站。

二、社队工程队

1962~1965年,全县有15个公社成立建筑工程队,从事县内农村房舍建筑,大部劳力和一些建筑技术人员外出施工,投入当地基建单位从事土石方建筑工程。由于耐劳、苦干、工效高、质量优,闻名省内各基建单位。每年外出施工人员,由50年代1万多人,至70年代增加到3万多人。每年由工地建设银行汇来福清的工程款达1亿多元,86%以上成为外出施工人员的赡家费;14%以内成为公社、生产大队工程间接费收入,主要用于支农、基建以及社队举办公益事业。

三、乡镇建筑工程公司

1979年后,改工程队为建筑工程公司,有能力承包建筑较大的工程。1984年,全县20个乡镇建筑组织,经省建设委员会派员全面资质审查结果,有15个评为4级建筑工程公司。1988年,龙田镇建筑工程公司,参加全省企业规模评价,名次排为全省第22名,受到中国企业评价中心福建分中心授予排名前企业横匾一面。

此外,农村还有联户办建筑企业705户,从业人员9665人;个体办建筑企业423户,从业人员4752户。

第四节 运输商业企业
一、交通运输

乡镇企业从事水上运输,始自50年代,以木帆船为主,进行短途货运,其中原盐运量较大。70年代,有些社队新置机动船,但吨位都较小。1980年,龙田、高山公社成立机船队,最大载重为330吨,最小为105吨,主营沿海货运,航线最远的可达上海码头。1988年末,有乡属机动船31艘,总吨位3870吨;联户机动船65艘,总吨位1167吨,驳船27艘,总吨位563吨;个体机动船289艘,总吨位2706吨,驳船1艘,载重30吨。

乡村陆路运输,原来只有板车、畜力车和一些运输用的拖拉机。1985年以后,乡村企业才置有汽车从事客运和货运。1988年末,乡办客运汽车5辆,座位46人,货运汽车20辆,总运量103吨,运输用拖拉机18台,总马力810匹;村办客运汽车1辆,座位10人,货运汽车3辆,总运量1.1吨,运输用拖拉机4台,马力147匹;联户办客运汽车26辆,座位365人,货运汽车139辆,总运量700吨,运输用拖拉机405台,马力5408匹;个体办客运汽车198辆,座位3039人,货运汽车483辆,总运量2032吨,运输用拖拉机4651台,马力54029匹。

二、商业服务

农村商业和饮食服务业,原归基层供销社经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1980年以后,才出现一些个体商业和饮食业。1985年以后,出现联户办商业和饮食业。1988年末,农村商业服务业有乡办37户,从业人员306人;村办69户,从业人员318人;联户办136户,从业人605人;个体办3915户,从业人员7963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志1988版:卷十三 乡镇企业 / 第二章 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