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人 发表于 2019-2-22 15:59:52

福清市志(1989-2005版):第十二篇渔业/第二章养殖业

第二章 养 殖 业
第一节 养殖企业市水产养殖公司 1989 年, 称县水产养殖公司, 全民所有制企业, 内设对虾冷冻厂, 主营对虾加工、出口; 1991 年 5 月, 更名为市水产养殖公司。 1993 年, 实行承包、 租赁经营。 2005 年, 职工 33 人。
市海带养殖场 1989 年, 称县海带养殖场, 全民所有制企业; 1991 年 5 月, 更名为市海带养殖场;1993 年, 实行承包经营; 2003 年, 各养殖生产队固定资产作价卖给本场职工经营。 2005 年, 职工 49 人。
市水产养殖场 1989 年, 称县水产养殖场, 全民所有制企业, 主要经营缢蛏、 花蛤、 紫菜养殖; 1991年 5 月, 更名为市水产养殖场。 2002 年, 东壁岛围垦工程动工, 养殖区被围困, 养殖终止。 2005 年, 职工 25 人。
市水产综合场 1989 年, 称县水产综合场, 职工 12 人, 主要从事对虾苗种培育; 1991 年 5 月, 更名为市水产综合场。 1994 年, 租赁给市海珍品养殖公司进行鲍鱼苗种培育养成; 2002 年, 租赁给养殖联合体, 进行花蛤土池育苗。 2005 年, 职工 1 人。

第二节 海水养殖一、 贝类养殖
(一) 缢 蛏
1989 年, 滩涂缢蛏养殖面积 1240 万平方米 (1.86 万亩), 产量 8578 吨; 有缢蛏采苗埕地 2000.01 万平方米, 蛏苗产量年 1000 吨左右。
1993 年, 缢蛏产量 1.04 万吨; 此后, 江阴梨港、 港头海区等主要产苗区被围垦, 蛏苗采苗埕地降至733.37 万平方米。
1994 年, 开发、 推广缢蛏蓄水养殖技术, 通过适时适量交换水及施肥培养饵料生物, 使缢蛏生长快,个体粒重可达 20 克~25 克, 当年就可收成; 缢蛏蓄水养殖池塘大多采用综合养殖模式, 与对虾、 海水鱼类混养, 全市沿海垦区、 海水池塘均有缢蛏蓄水养殖, 产量增至 11389 吨。
1998 年, 缢蛏养殖面积 335 万平方米, 产量 0.6 万吨。
2000 年, 养殖面积增至 866.67 万平方米, 产量 1.65 万吨。
2005 年, 缢蛏产量 2.72 万吨; 蛏苗产量减至 200 吨~300 吨, 沿海群众养殖用苗大都从外地购买。
(二) 花 蛤
1989 年, 全县花蛤养殖面积 1113.33 万平方米 (1.67 万亩), 产量 1.67 万吨。
1990 年, 养殖面积 1293 万平方米 (1.94 万亩), 产量 11158 吨。
1992—1998 年, 福清湾海域养殖水环境恶化, 花蛤死亡现象陆续发生。 1992 年产量减至 1050 吨,1996 年增至 2250 吨, 1998 年减至 2000 吨 (其中 7 月中旬 3 天死亡花蛤 8000 多吨)。
1998—2000 年, 全市花蛤垦区育苗面积 6.77 万平方米, 年产花蛤苗约 1050 亿粒。
2003 年, 花蛤产量 2.62 万吨, 产蛤苗 3000~3400 亿粒。
2005 年, 花蛤产量 2.97 万吨, 其中低潮区养殖花蛤产量 2.2 万吨, 占花蛤总产量 75%。
(三) 牡 蛎
1989 年, 养殖牡蛎 1713.34 万平方米 (2.57 万亩), 产量 5139 吨。 主要采用栅架式和延绳式养殖技术,适时在采苗海区投放附苗器采集野生蛎苗。
1991 年, 养殖面积 1793.34 万平方米 (2.69 万亩), 产量 5344 吨。
1997 年, 牡蛎产量 5.52 万吨。 沙埔镇和东瀚镇沿海牡蛎养殖采苗器逐渐改为粗面塑料片。
2000 年, 牡蛎产量增至 8.24 万吨。 沙埔镇东陈村利用浅海试养三倍体太平洋牡蛎 26.67 万平方米, 但因三倍体太平洋牡蛎养殖产量和产值没有明显优势, 无推广。
2005 年, 牡蛎产量 8.8 万吨。
(四) 鲍 鱼
1989 年, 全县养殖九孔鲍鱼 400 万粒、 产鲍鱼 30 吨。
1994 年, 海珍品养殖公司利用市水产综合场 (原北坨虾场) 育苗设施, 引进九孔鲍鱼 10 万粒、 皱纹盘鲍 25 万粒、 黑鲍 3 万粒; 培育出日本黑鲍、 九孔鲍和皱纹盘鲍苗 80 万多粒; 其后, 建起沙埔镇牛头尾和目屿岛、 城头镇垦区和吉钓岛、 东瀚镇莲峰、 三山镇白鹤、 江镜镇陈厝等地鲍苗培育场 8 座, 培育出九孔鲍 300 万多粒, 发展城头、 高山、 江镜、 沙埔镇等 6 座养鲍场。
1998 年, 产量 47 吨, 其中: 3—6 月, 降雨量多, 雨季长, 城头和高山镇 3 座养鲍场池鲍鱼死亡率80%, 损失 10 多吨。
1999 年, 产量 37 吨。 沙埔镇牛头尾海区, 采用海上网箱叠放小塑料箱方法, 投养 2 厘米~3 厘米规格九孔鲍苗 3.5 万粒。
2003 年, 产量减至 18 吨。
2005 年, 江镜陈厝养殖少量皱纹盘鲍, 东瀚镇莲峰村和沙埔镇牛峰村养殖者采用海区挂养塑料网箱方式, 养殖皱纹盘鲍 30 万粒; 城头镇鲍鱼养殖丰收, 产量 26 吨。
二、 虾蟹养殖
1989 年, 养殖东方对虾、 长毛对虾、 日本对虾育苗获得成功; 全县养虾蟹 1320 万平方米 (1.98 万亩),产虾蟹 1383 吨。
1990 年, 养殖对虾 853.33 万平方米 (1.28 万亩), 产虾 1062 吨; 东瀚文关村采用筛绢网片围网, 开发潜坝围网养虾 1.7 万平方米 (25.5 亩), 每亩产对虾 570 公斤。
1991 年, 海水虾类养殖面积 18 万平方米, 产量 2018 吨; 东瀚和沙埔乡开发潜坝围网养虾 54.53 万平方米 (818 亩), 平均亩产 334.5 公斤, 最高亩产 850 公斤; 全市有对虾育苗室 9 个, 育苗池面积 7700 平方
米, 培育出中国对虾、 长毛对虾、 日本对虾、 斑节对虾苗共 8 亿多尾。
1993 年, 全市虾蟹养殖死亡严重, 产量减至 148 吨; 利用虾池资源, 开发对虾与缢蛏混养、 对虾与花蛤混养、 对虾生态稀养、 草虾海水放苗后淡化养殖; 城头垦区利用虾池养殖锯缘青蟹 5.33 万平方米 (80 亩)。
1994 年, 渔溪 2 个育苗池培育罗氏沼虾苗 700 多万尾。
1995 年, 东瀚、 沙埔镇养殖户在虾池中投养梭子蟹自然苗 34.6 万平方米 (520 亩), 亩产梭子蟹 130 公斤~150 公斤。
2002—2005 年, 年培育南美白对虾苗 2.2 亿尾~3.5 亿尾、 其它对虾苗 8000 万尾~12000 万尾。
三、 藻类养殖
(一) 紫 菜
1989 年, 紫菜养殖面积 529.46 万平方米 (7942 亩), 产量 945 吨, 主要分布在龙高半岛和江阴等地。
1990—1994 年, 产量分别为 1139 吨、 1364 吨、 1526 吨、 1478 吨、 1980 吨。
1995 年, 紫菜产量 2165 吨。 东瀚、 沙埔镇海区进行紫菜浅海浮筏 (浮水紫菜) 养殖, 受杂藻和病烂危害, 效益低后终止。
1998—2000 年, 全市紫菜育苗面积均在 5.7 万平方米~6.0 万平方米, 育苗 500 万壳~1000 万壳; 紫菜产量逐年上升, 分别为 3040 吨、 3284 吨、 3902 吨。
2001—2005 年, 受水污染和气候影响, 产量不稳定, 分别为 3601 吨、 3744 吨、 3242 吨、 3937 吨、3662 吨。
(二) 海 带
1989 年, 养殖海带 44.86 万平方米 (673 亩), 产量 772 吨, 主要集中在沙埔、 东瀚及三山前薛浅海区;养殖用苗多从霞浦三沙和连江海带育苗室购买。
1990—1991 年, 养殖规模扩大, 分别为 46.2 万平方米 (693 亩), 54.73 万平方米 (821 亩), 产量为775 吨、 934 吨。
1993—1996 年, 受市场价格影响, 各年份养殖面积有所波动, 分别为 3660 吨、 5084 吨、 5326 吨、5916 吨。
1998—2000 年, 海带产量逐年上升, 分别为 6092 吨、 6537 吨、 7909 吨。
2005 年, 养殖面积 321 万平方米 (4815 亩), 产量 9246 吨。
(三) 其他藻类
1993 年, 海口柏渡村从江苏省引进养殖螺旋藻获得成功, 亩产螺旋藻干粉 500 公斤~600 公斤。
1997 年 9 月, 三山前薛村从莆田引进红毛菜苗壳, 以维尼纶网帘为生长基质, 采苗 7 万平方米 (105亩) 在中潮区滩涂采用半浮筏式进行试养; 10 月下旬, 红毛藻丝长至 2 厘米~3 厘米, 后因网帘上杂藻占据优势, 试养失败。
1998 年 6 月, 江阴、 渔溪、 三山镇养殖户, 采用池底撒播江蓠碎段方法, 养殖细基江蓠 23 万平方米(345 亩)。
2000—2002 年, 城头垦区土池养殖细基江蓠 23.3 万平方米 (350 亩); 全市螺旋藻养殖面积保持在 20万平方米左右。
2005 年, 江阴、 沙埔部分紫菜养殖户, 利用紫菜收成结束后海区养殖网帘, 采用海区自然附苗方法, 养殖石莼和浒苔等绿藻, 每亩网帘收成绿藻 2 吨~3 吨 (鲜重)。
四、 鱼类育苗养殖
(一) 育 苗
1993 年, 东阁农场水产育苗室同黄海水产研究所合作, 首次进行海水鱼类育苗, 培育出红鳍东方鲀苗5 万多尾。
1994 年, 市水产试验场培育出真鲷苗 40 万尾。
1995—1996 年, 城头和柯屿育苗室从山东省引进红鳍东方鲀受精卵多批, 培育出红鳍东方鲀苗 100 多万尾。
1997—2000 年, 市水产试场和柯屿育苗室培育出大黄鱼苗 2150 万尾, 真鲷苗 150 万尾, 美国红鱼苗760 万尾, 花尾胡椒鲷苗 60 万尾, 鲈鱼苗 250 万尾; 还进行青石斑鱼育苗, 但因幼体开口饵料问题, 仅培育出青石斑鱼苗 2000 尾。
2003—2004 年, 东瀚莲峰育苗室培育出斜带髭鲷苗 40 万尾。
(二) 养 殖
1989 年, 海水养殖鱼类 99.26 万平方米 (1489 亩), 产量 477 吨。 海水网箱养殖主要集中在柯屿海区。
1992 年, 开发东瀚万安、 莲峰海区海水网箱养殖, 全市养殖产量 793 吨。
1993 年, 柯屿、 城头、 三山、 沙埔、 东瀚等地进行黑鲷、 鲈鱼、 鱼免鱼、 鲻鱼、 红鳍东方鱼屯土池养殖, 全市鱼类养殖面积 181 万平方米, 产量 847 吨; 开发过桥山和城头海区海水网箱养殖, 柯屿、 万安海区养殖大黄鱼 14 万尾, 全市鱼类养殖产量 2264 吨。
1998 年, 柯屿、 过桥山、 万安海区试养美国红鱼 80 万尾; 过桥山垦区土池养殖弹涂鱼 70 万平方米(1050 亩), 投苗 600 万尾, 产弹涂鱼 20 多吨, 平均亩产 20 公斤。 2003—2004 年停止养殖, 2005 年恢复养殖, 当年投苗 200 多万尾。
1999 年, 引进养殖日本黑鲷 1.2 万尾, 花尾胡椒鲷 30 万尾; 养殖面积 581 万平方米, 产量 2136 吨。
2001 年, 融侨码头航道用海需要, 柯屿海区海水养殖网箱大部分被清除。 全市海水养殖网箱 7600 个(网箱规格 3 米×3 米), 海水养殖面积 936 万平方米, 产量 3378 吨。
2002 年, 小麦岛东部青屿海区开发大型深水养殖网箱 10 多个, 养殖面积 730 万平方米, 产量 2531 吨。
2005 年, 引进养殖二长刺鲷 30 万尾, 养殖面积 460 万平方米, 产量 2287 吨, 主要养殖品种有: 鲷鱼、石斑鱼、 鮸鱼、 鲈鱼、 大黄鱼、 美国红鱼、 红鳍东方鲀、 欧洲鳗鲡。
五、 沙蚕养殖
1995 年, 江阴金八里养殖场引进台湾沙蚕养殖技术, 在室内 1200 平方米水泥池中试养获得成功; 1998年, 养殖面积 1.33 万平方米, 年产沙蚕 20 吨。
2003 年 10 月, 柯屿育苗经改造后, 养殖沙蚕 2.1 万平方米, 翌年产沙蚕 28 吨。
2005 年, 2 个养殖场共产沙蚕 62 吨 (产品全部出口日本、 南韩和中国台湾地区)。
六、 海蜇养殖
2003 年, 港头、 柯屿垦区, 江镜农场利用土池放养红海蜇苗 45 万只, 养殖面积 68 万平方米, 收成品海蜇 12 吨。
2004 年, 龙田东营、 三山大扁、 沙埔青屿垦区, 利用花蛤育苗土池 4—6 月空闲季节, 养殖红海蜇138.67 万平方米, 放养红海蜇苗 1050 万只; 由于海蜇养殖密度太大, 海水中浮游动物无法满足其食物要求, 个体达到每只 300 克~500 克时大量死亡, 仅收成品海蜇 150 吨。
2005 年, 海蜇养殖产量 205 吨。
第三节 淡水养殖
一、 鱼类养殖
有土池养殖、 室内水泥池养殖和水库放养 3 种, 河沟养殖因河水污染严重, 只有少量养殖。 1989 年前,淡水鱼类养殖以粗放型为主, 1992 年后, 随着人工饲料推广应用, 淡水鱼养殖逐渐向集约化精养和半精养方式转变, 同时采用混养、 密养轮捕新模式, 使亩产量由数十公斤提高到 1.5 吨。 土池养殖以罗非鱼为主,多品种混养; 室内水泥池养殖多为珍贵鱼类养殖或新品种试验养殖; 水库放养多在东张和建新等大中型水库, 为保证水库作为生活用水水源的水质, 一般只投放大规格鱼苗, 不投喂饵料。
(一) 罗非鱼
1989 年, 上迳白甲山淡水场、 江镜农场养殖单性罗非鱼 3966.69 万平方米 (595 亩); 1991 年, 养殖18166.76 万平方米 (2725 亩), 其中: 单性罗非鱼与鳗鲡混养 8066.71 万平方米 (1210 亩), 每亩增收鳗鱼5 公斤~6 公斤。
1992 年, 白鸽山淡水养殖场培育出单雄性罗非鱼苗; 上迳白甲山淡水场、 江镜农场在罗非鱼池中, 混养鳗鲡、 鲤鱼、 鲫鱼、 淡水白鲳等, 亩产单性罗非鱼 2200 尾, 其它鱼类 500 尾~700 尾; 全市产罗非鱼4169 吨。
2005 年, 全市养殖罗非鱼 1043 万平方米 (15645 亩), 产量 12502 吨。
(二) 四大家鱼
1989 年, 青、 草、 鲢、 鳙鱼是福清传统淡水养殖品种, 在土池中与罗非鱼混养, 每亩放养青、 草鱼 50尾~80 尾, 鲢、 鳙鱼 100 尾~200 尾; 在鳗池中与鳗鱼混养, 每亩放养鲢、 鳙鱼 100 尾~200 尾。
1992 年, 产草鱼 1022 吨、 鲢鱼 1744 吨。
1998 年, 产青鱼 736 吨、 草鱼 4711 吨、 鲢鱼 4569 吨、 鳙鱼 4569 吨。
2001 年, 产青鱼 2092 吨、 草鱼 5716 吨、 鲢鱼 4801 吨。
2005 年, 全市四大家鱼养殖产量 15592 吨, 其中: 青鱼 1679 吨、 草鱼 7312 吨、 鲢鱼 5421 吨。
(三) 鲤鱼、 鲫鱼
1989 年, 鲤鱼、 鲫鱼多数与鳗鲡和罗非鱼混养, 每亩混养鲤鱼 500 尾~700 尾、 鲫鱼 400 尾~500 尾,亩产鲤鱼 300 公斤~350 公斤、 鲫鱼 100 公斤~150 公斤。
1992 年, 产鲤鱼 692 吨、 鲫鱼 146 吨。
1998 年, 江镜、 上迳、 渔溪等地引进养殖湘银鲫 20 万尾; 全市产鲤鱼 2316 吨、 鲫鱼 2016 吨。
2001 年, 产鲤鱼 3414 吨、 鲫鱼 2176 吨。
2005 年, 鲤鱼养殖产量 3862 吨, 鲫鱼 2446 吨。
(四) 鳗 鲡
1989 年, 全县养鳗场 27 家, 养殖 20.8 万平方米 (312 亩), 产 671 吨 (主要出口日本)。
1993 年, 引进欧洲鳗鱼进行试养; 全年养鳗 480 万平方米, 产量 13021 吨; 成立福清市淡水鳗业联合会、 鳗病防治服务中心。
1995 年, 全市养鳗场 352 家, 养殖 686 万平方米 (其中: 水泥池 133.33 万平方米, 土池 552.87 万平方米), 产鳗鱼 18297 吨, 是 1991 年 1221 吨的 14.9 倍。
1997—2001 年, 养殖欧洲鳗种技术走向成熟, 受鳗苗高价位影响, 鳗场普遍亏损。 1997 年, 养殖 690万平方米, 产 16126 吨; 1999 年, 养殖 952 万平方米, 产 15652 吨; 2001 年, 养殖 740 万平方米, 产16726 吨2002—2003 年, 欧洲鳗发生 “硝酸亚汞” “恩诺沙星” 药残问题, 中国鳗鱼出口遭受影响。
2004 年, 养殖 1019 万平方米, 产鳗 20272 吨。 价格上升, 日本苗均价 10 元/尾, 欧洲苗均价 3.5 元/尾。
2005 年, 养殖 1239 万平方米, 产鳗 21681 吨。 鳗场发生 “硝基呋喃” “孔雀石绿” “结晶紫” 等药残问题, 养殖业增产不增收, 90%鳗场亏损。
(五) 其他淡水鱼
1989 年, 在土池中养殖淡水白鲳, 主要与罗非鱼混养, 每亩混养 50 尾~100 尾, 亩产白鲳 30 公斤~50公斤。 上迳、 渔溪、 江镜等地河沟养殖革胡子鲶。1992 年, 上迳、 渔溪、 江镜引进养殖美国斑点叉尾鮰 12 万尾。
1994 年, 海口东阁引进美国匙吻鲟苗 1000 尾, 经 3 年养殖, 平均体重 7 公斤/尾; 江镜农场从四川水
产研究所引进养殖长吻鮠尾 6 万尾。
1995 年, 上迳、 渔溪等地在罗非鱼和鳗鱼的养殖土池中混养银鲈、 巴西鲱 40 多万尾。
1999 年, 宏路养殖场引进养殖泰国鳄鱼 1000 头。
2000 年, 渔溪、 上迳利用闲置鳗场养殖史氏鲟 1.3 万平方米 (20 亩), 投放鲟苗 6200 尾。
2004 年, 柯屿垦区利用淡水土池养殖暗纹东方鲀 24 万平方米, 投苗 108 万尾。
二、 帆蚌养殖
2000 年, 柯屿垦区地面库及上迳、 江镜、 海口等地以网笼挂养方式, 养殖三角帆蚌珠蚌 73.33 万平方米、 500 万粒。
2002 年, 柯屿垦区地面库养殖珠蚌被洪水冲走 400 万多粒。
2003 年, 全市养殖三角帆蚌 91.67 万平方米, 插核蚌 400 万粒~600 万粒。 其中: 融江水产公司养殖三角帆蚌 73.33 万平方米、 插核蚌 600 万粒。
2004—2005 年, 采收淡水珍珠 5 吨多。
三、 龟鳖养殖
1989 年, 海口南厝村引进河南省甲鱼 (中华鳖) 养殖技术, 采用温室恒温和投喂人工饲料模式, 使甲鱼生长期比正常生长期缩短, 随后全市甲鱼养殖迅速发展。
1991 年, 温室工厂化甲鱼养殖发展到 24 家; 1992 年养殖 5 万只以上养殖场 32 家; 1995 年发展到 200多家。
1996 年, 大型养殖场加温设备没有跟上, 越冬期间养殖水体交换量少, 病害频发, 成活率低, 价格下跌。 1997—1998 年大部分甲鱼场停产。
1998 年, 全市有甲鱼养殖场 130 家, 养殖面积 117 万平方米 (1755 亩), 产量 1405 吨。
2003 年, 甲鱼养殖向规模化、 集约化发展, 大型甲鱼养殖场通过技术改造, 改善控温设施养殖水源水质条件, 养殖成活率提高到 70%~80%; 全市产甲鱼 451 吨、 龟 100 吨。 江镜华侨农场华园公司引进试养乌龟, 乌龟品种有彩龟、 黄缘闭壳龟; 至 2005 有种龟 2 万只, 培育出龟苗 25 万只。
2005 年, 全市养殖场 10 多家, 产甲鱼 325 吨、 龟 90 吨。 江镜华侨农场华园公司标准化温室 6.5 万平方米, 有苗种繁育孵化房、 培育池及供电、 暖、 水、 气等设施, 产甲鱼 260 吨。
四、 牛蛙养殖
1992 年, 镜洋、 音西等地进行小规模牛蛙养殖。
1993 年, 牛蛙养殖场发展到 200 多家, 分布在龙田、 江镜、 镜洋、 宏路、 渔溪、 海口等地, 以家庭庭院养殖方式为主; 由于缺少养殖技术, 养殖密度过大, 病害严重, 存活率低, 牛蛙养殖户全面亏损; 江镜玉桂村有 72 户养殖牛蛙, 养殖面积 9.6 万平方米 (144 亩), 投苗 100 多万尾, 当年 70 户亏损, 2 户保本。
1994—2005 年, 全市各地有零星养殖。
五、 虾蟹养殖
1993 年, 海口里尾村和江镜养殖户稻田养殖中华绒毛蟹 33.33 万平方米 (500 亩)。
1994 年, 全市淡水养殖虾蟹产量 38 吨, 上迳、 渔溪养殖罗氏沼虾 46.66 万平方米 (700 亩)。
1996 年, 淡水养殖虾蟹产量 32 吨。
1999 年, 养殖虾蟹产量 205 吨。 上迳和海口农场试养南美白对虾 280.14 平方米, 亩产 410 公斤。
2000—2001 年, 虾蟹养殖产量分别为 369 吨、 541 吨; 阳下、 江镜、 三山养殖户土池养殖中华绒毛蟹7.3 万平方米 (110 亩), 成活率低; 音西、 东张养殖户养殖澳洲龙虾 6.6 万平方米 (100 亩), 投苗 25 万尾。
2005 年, 虾蟹养殖产量 2743 吨, 罗氏沼虾 2362 吨、 大闸蟹 296 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志(1989-2005版):第十二篇渔业/第二章养殖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