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丶未央 发表于 2019-2-22 15:52:16

福清市志1988版:卷十三 乡镇企业 / 第一章 企业形式

卷十三 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是共和国成立后的新生事物,萌芽于农村农业合作化时期。1953年,农村举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发展农业生产和为社员生活服务,因陋就简地办起农具修配厂、粮食加工厂和粮食复制品作坊等,但规模都较小。

1958年公社化后,办起各类小型工业企业。由于缺乏管理经验,企业效益差,有的亏损严重。经过1961~1963年的全面调整、整顿,大部分停办,部分合并、转轨后巩固下来。1971年,贯彻国务院“以粮为纲,多种经营,以副养机,以机促农”的方针,建立县、社、队三级修造网,为发展社队工业奠定基础。

1975年,农村经济由停滞、下降转向回升。社队又续办食品、饮料、纺织和建材等工业企业。与此同时,国家对社队企业采取轻税、免税的政策,扶持生产发展。

1979年7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把宜于在农村加工的农副产品,改在农村加工;对城市工业企业的一部分产品或零部件,有计划地分散给社队企业加工生产,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1984年,撤社改乡,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积极扶持,合理规划,加强管理,正确引导”的方针后,仅几年时间,乡镇企业获得全面发展。从企业形式看,有乡(镇)办企业、村办企业、联户企业、个体企业和乡镇“三资”企业,出现“五轮驱动”的格局;从行业结构看有农业企业、工业企业、建筑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商业、服务业等;生产规模,从原来手工操作,发展到有一定机械设备的中小型工业企业,重视技术管理;产品由原来20多种,发展到1500多种。其中,有18项150多个出口创汇产品以及一部分内销名、优、特产品。

1988年,全县乡镇(含联办、个体)企业共1.37万户,从业人员12.97万人。其中,工业企业年产值达2.76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5.17亿元的54%,一年为国家缴纳税金和企业利润达4000万元;乡镇建筑企业共1100户,从业人员5.76万人,年收入达1.74亿元;农村个体企业,发展到9281个,从业人员达3.78万人。

第一章 企业形式
第一节 村办企业
1953年,福清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组织一些农村工匠,办成农具修配组、竹器加工场等。1956年,高级农业社,又办起砖瓦、壳灰等小型工业企业。1958年人民公社化,农村办起粮食加工厂、粮食复制品作坊等,成为村办工业企业的雏形。与此同时,有林、果、茶的农业生产大队,又办了集体林果场、茶场等。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集体经济遭受极大折腾,村办企业停留在设备简陋、手工操作的陈旧状态。

1979年以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村办企业发展较快。至1984年,村办企业户数增为1051户,从业人员达12465人。其后几年,着重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责任制,全面推行承包、租赁、合营等多种形式,村办企业不断壮大。至1988年,村办工业企业达498户。其中,非金属矿采选业15户、原料工业3户、加工工业63户、建材业52户、食品制造业274户、饮料制造业6户、饲料业10户、纺织业9户、缝纫业5户、皮革业6户、竹木藤制品业14户、印刷文具业4户、工艺美术业6户、化学工业3户、机械工业9户、塑料制品业10户以及新兴的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等9户。还有村办建筑企业2户、交通运输企业18户、商业饮食企业38户、服务企业24户等。村办企业从业人员,1978年9218人,1988年达14928人。

第二节 乡镇办企业
1958年10月,全县建立6个人民公社,把农业合作化期间在农村的手工业社、组,改为社办的农械修配厂;把农村的基层供销社,改为公社商业网。接着采取“一平二调”的办法,无偿地向生产大队抽调资金和劳力,举办小型的造纸厂、纤维厂、制材厂、化工厂、菌肥厂、土化肥厂等工业企业。龙田公社还办起电影院、五丰林场等。对原来外出施工的民工,也由公社劳力管理站统一管理。

1961年4月,全县调整为18个公社,农村企业改按所属系统,实行条条管理。农村商业仍归县供销合作社管辖;手工业社组,改由县二轻局管辖;属社办的企业改按企业所在地区的公社管辖。因此,企业规模有的缩小,但管理力量得到加强。

1961~1963年,全面整顿社队企业,亏损和无发展前途的企业大多停办,部分合并或转轨,余下的主要为农业生产和为社员生活服务的农械、农具、饲料粮油加工、酱醋等工厂和作坊,经充实后得到巩固。1971年,贯彻国务院“以粮为纲,多种经营”的方针,逐步建立县、社、队三级修造网,打下社队机械工业发展的基础。与此同时,国家对农村税收,采取轻税、免税的政策,有力地促进社队企业的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乡镇企业获得较快的发展。至1988年,乡镇企业数为286户,从业人员达63583人,拥有农业、工业、建筑、运输、商业、服务业等行业。在工业企业中有轻工业91户,其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37户、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54户;重工业38户,其中采掘工业6户、原料工业6户、加工工业26户。

第三节 联办企业
1981年,农村出现联办企业。联办方式有认股集资、合伙办厂,或以一二人为主、再集合若干小额资本等多种多样。技术力量不足,采取高薪招聘人员。产品随行应市,极为灵活。1985年,全县联办企业达1350户,从业人员13703人。由于福清交通便利,又系侨乡,至1988年联办企业增至2252户,从业人员达21874人。其中,工业企业1228户,从业人员11501人;建筑企业614户,从业人员7838人;交通运输企业200户,从业人员1392人;商业饮食业105户,从业人员545人;服务及其他企业105户,从业人员598人。

第四节 个体企业
农村家庭经营的个体企业,1984年仅503户,从业人员1416人。其后4年时间,每年新增户数近2000户。至1988年,全县农村个体企业达10149户,从业人员28902人。其中,工业企业3790户,从业人员9161人;建筑企业387户,从业人员3767人;交通运输企业1690户,从业人员7051人;商业服务及其他企业4282户,从业人员8923人。港头乡陈库村祖传绝招酿制五香豆腐乳、臭豆腐乳,除在本地办厂外,全村共组织760多人,到黑龙江、内蒙古、甘肃等边陲省份,承包办厂,产品远销东北、西北各地。专业户每年捐款3万多元,帮助村里修路建校、补助困难村民等。

第五节 乡镇“三资”企业
1986年,乡镇企业开始吸收侨资入股或以单项合作等方式,办成乡镇“三资”企业。是年,有新厝乡新港房地产开发公司和渔溪镇富渔塑料有限公司两家。1987年,增加到7家。1988年增为10家。其中有渔溪镇康频电子有限公司、上迳乡华塔养殖有限公司、东张乡永信藤木家具有限公司、镜洋乡斌云工业填料有限公司、宏路镇福耀玻璃工业有限公司、融城镇多福制衣有限公司和昌盛服装有限公司、音西镇融音食品有限公司和玉立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海口镇巨丰棉塑有限公司。乡镇“三资”企业,设备先进,管理严密,产品大部出口。


注:①1983年以前,为社队企业,只统计社队两级企业;1984年改称乡镇企业,同时,联户办、户办企业大量出现。②乡镇办“三资”企业,1986年为2户,1987年为7户,1988年为10户,未统计在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志1988版:卷十三 乡镇企业 / 第一章 企业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