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人 发表于 2019-2-22 15:14:54

福清市志(1989-2005版):第十篇农业/第七章农业管理

第七章 农业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市农业局 1989 年, 称县农业局, 编制 9 人, 设局长 1 人、 副局长 2 人; 1991 年 5 月改称市农业局。
2002 年, 乡镇企业局 (编制 8 人, 设局长 1 人、 副局长 2 人) 并入农业局; 内设办公室及综合、 农村经济经营管理、 生产科教、 乡镇企业产业指导、 乡镇企业服务 5 个科。 市农业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市农业局, 核定事业编制 3 人。 2005 年, 机构延续。
市畜牧兽医中心 1989 年, 称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 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1991 年 5 月, 改称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 1992 年, 改为市畜牧兽医中心。 2005 年, 加挂福清市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牌子,定编 20 人, 实有工作人员 16 人。
市农村经营管理站 1989 年, 称县农村经营管理站, 定编 8 人; 1992 年 5 月, 改称市农村经营管理站。
1993 年, 加挂市农村合作经济审计站牌子。 2005 年, 机构延续。
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1989 年, 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1991 年 5 月, 改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1997 年, 恢复农技、 植保植检、 土肥和经济作物 4 个站建制。
2003 年, 撤销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保留农业技术推广、 土壤肥料技术和经济作物技术推广 3 个站,将植保测报站更名为植保植检站; 核定农业技术推广站事业编制 8 人, 土壤肥料技术站事业编制 5 人, 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事业编制 6 人, 植保植检站事业编制 5 人。 2005 年, 机构延续。
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1989 年, 称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副科级事业单位; 1991 年 5 月, 改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2003 年, 加挂福清市蔬菜技术推广站牌子, 定编 7 人。 2005 年, 机构延续。
市良种繁育场 1989 年, 称县良种繁育场; 1990 年, 定为副科级全民事业单位; 1991 年 5 月, 改称市良种繁育场。 2005 年, 实行作业层与管理层分开, 管理层编制 4 人, 作业层编制 10 人。
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1993 年成立, 办学人员由农业系统专业人员兼任。 2005 年, 机构延续。
市种子管理站 1994 年成立, 与市种子公司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不增加编制。 2001 年与市种子公司分离。 2005 年, 机构延续。
市农业执法大队 2000 年成立, 人员由市农业局下属持有行政执法证的干部中抽调。 2005 年, 核定事业编制 3 人。

第二节 土地承包管理1989 年, 继续实行农村集体土地包产到户 (即大包干) 责任制, 承包期内 “增人不增地、 减人不减地”; 部分乡村对人口增减通过 “动账不动地” (即增减粮食统购量) 办法解决。 政府职能逐渐转向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
1997 年 8 月, 土地承包期再延长 30 年; 对于个别人地矛盾突出的, 采取 “大稳定、 小调整” 办法, 在个别农户之间小范围调整。 是年底, 在龙田镇文读村开展二轮土地延包试点工作。
1998 年下半年, 全面开展第二轮土地延包, 把农户人口增减 3 人以上 (含 3 人) 定为人地矛盾突出对象, 进行小范围调整, 其他绝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土地继续保持, 承包期顺延 30 年。 至 1999 年 3 月, 全市共发放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24.69 万份。
1999 年下半年, 签订第二轮土地承包合同, 依法完善延包程序, 全市发放 《耕地承包合同书》 24.69 万份。
2003 年 3 月, 把农村土地承包各项政策提升为法律规定, 有效地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和农民承包土地权益。
2005 年 11 月,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促进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

第三节 农民负担监督1990 年初, 设立福清市减轻农民负担领导小组, 办公室设在市纪委, 抽调各单位人员开展清理工作。
1993 年, 组织市、 乡 (镇) 两级经管干部调查 21 个乡 (镇) 437 个村 24.72 万户 99.72 万个劳力的负担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 被调查农户农民社会负担总额 8172 万元, 占调查户当年经济收入 385237 万元的2.12%, 占调查户所得总额 153315 万元的 5.33%。
1994 年春季, 根据 《福建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条例》 规定, 福清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的日常工作由农业局负责, 办公地点改设农业局。
1995 年, 初步建立农民负担监测网, 设监测点 80 个, 并从居住在农村的人大代表、 政协委员及农口离退休干部中聘请 16 位农民担负监督员。
1998 年, 减轻农民负担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 进行规范化管理, 全市向农民发放收费监督卡 28 万份, 监督入户率达 90%以上。
2000 年, 针对农村 “三乱” (乱收费、 乱罚款、 乱集资) 禁而不止现象, 加大治理力度, 取消向农民收取的农村教育集资等费用, 每年可减轻农民负担 5956.76 万元。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治理, 遏止学校乱收费现象; 通过整顿电价, 杜绝人情网、 权力电, 降低电损, 下调农村电价, 每度电平均降价 0.237元, 每年可减轻农民电价 2700 万元; 把制止部门出台收费项目和查处涉农乱收费做为工作重点, 取消 3 个部门出台的 3 个收费项目, 年减轻农民负担 395 万元, 制止 4 个部门出台 6 个收费项目, 年减轻农民负担2019 万元, 查处乱收费 37 起, 退回不合理负担 32.76 万元。 是年, 没有发生因农民负担问题而引发的重大事件和恶性案件。
2003 年, 实行税费改革, 全市取消提留统筹费等 6000 多万元。
2005 年, 针对农民建房进行乱收费现象, 减负办、 纠风办协同牵头, 抽调财政、 审计、 物价、 农业局等相关部门人员对各镇建房收费进行检查。 发现有 17 个镇违反上级文件精神。 查出违规 “建房收费” 涉及1316 家农户, 违规收费 2056.02 万元; 追究科级以上责任人 2 人, 促进减负工作顺利开展。 是年, 开始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惠农政策, 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进入新阶段。

第四节 农村集体财务管理1989 年, 434 个村统计, 村财收入为 2561 万元, 平均每个村收入 5.9 万元。
1993 年底, 21 个镇、 街 437 个村 (居) 财收入 8391 万元, 平均每个村收入 19.2 万元。
1997 年 10 月, 市委、 市政府根据 《福建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民主管理暂行规定》 精神, 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行财务公开、 民主管理。
1998 年 12 月, 440 个村全部成立民主理财小组, 建立财务公开制度。
2002 年, 442 个村村财收入 10163 万元, 平均每个村 22.99 万元。
2003 年, 因税费改革, 村提留减少, 村财收入也随之减少。 442 个村 (居) 村财收入 9157.2 万元, 平均每个村 20.71 万元。
经过多年努力, 至 2005 年, 全市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 使村财监督常态化、 规范
化。 是年, 对 442 个村 (居) 进行农村合作经济审计, 审计金额 74577.05 万元。

第五节 动植物保护
一、 动物保护
(一) 常见疫病
猪病: 猪瘟、 猪丹毒、 猪肺疫、 猪副伤寒、 猪流行性感冒、 猪口蹄疫、 猪链球菌病、 猪伪狂犬病、 猪细小病毒病、 猪繁殖-呼吸综合征 (蓝耳病)、 猪圆环病毒病、 猪乙型脑炎、 猪霉型体病、 猪弓型体病、 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血痢、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猪萎缩性鼻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痘、 仔猪白痢、 黄痢、蛔虫、 姜片虫、 疥癣、 中毒、 难产、 感冒、 胃肠炎等。
牛病: 牛口蹄疫、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 牛巴氏杆菌病、 流感、 瘤胃积食、 瘤胃鼓胀、 农药中毒、 肝片吸虫、 双口吸虫等。
羊病: 传染性脓疱、 羊痘、 血吸虫、 肝片虫等。
兔病: 兔病毒性出血症、 疥癣、 球虫病等。
家禽病: 鸡新城疫、 鸡痘、 鸡白痢、 禽霍乱、 禽流感、 鸡马立克氏病、 鸡法氏囊病、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鸡白血病、 鸡霉型体病、 禽大肠杆菌病、 禽曲霉菌病、 鸭瘟、 番鸭细小病毒病、鸭病毒性肝炎、 鸭疫里默氏菌病、 球虫病等。
(二) 畜禽防疫
1989 年起, 继续推广猪瘟免疫注射, 在污染度小、 疫情少地区, 仔猪 30—35 日龄注射疫苗 1 次; 实施鸡免疫技术, 用Ⅱ系或 L 系疫苗给鸡滴鼻或点眼。
1990 年, 推广鸡腔上囊病防治技术, 对全县 81 万只肉鸡进行腔上囊口服免疫, 保护率 80%以上; 推广番鸭注射鸭细小病毒弱毒苗, 结合使用细小病毒卵黄抗体治疗鸭细小病毒病 (三周病), 保护率 85%以上; 推广雏鸭病毒性肝炎免疫技术, 对全县 25 万只雏鸭进行病毒性肝炎疫苗注射, 群体保护率 90%。
1991 年, 对猪传染性胃肠炎、 流行性腹泻、 轮状病毒病进行计划免疫, 保护率 98%。
1993 年, 对种猪在配种前 2 个月用细小病毒疫苗进行注射, 保护母猪不受感染, 并可防止细小病毒通过胎盘垂直感染胎儿; 应用猪乙型脑炎弱毒疫苗, 每年 2—3 月对 4 月龄以上后备母猪免疫接种 2 次(间隔20 天), 经产母猪接种 1 次, 剂量 3 毫升。
1996 年, 采用山羊痘疫苗对全市山羊进行紧急接种 1 万头 (次)。
1998 年, 改变猪口蹄疫 O 型灭能苗季节性免疫为常年性免疫, 仔猪、 中猪、 大猪分别注射 1、 2、 3 毫升。
2005 年 4 月, 开始用 I 型口蹄疫疫苗免疫。 是年, 17 种动物疫病控制情况: 口蹄疫、 猪传染性水泡病已达扑灭标准, 布氏杆菌病已稳定控制, 猪瘟、 鸡新城疫达到控制标准, 禽流感、 鸭瘟、 兔瘟、 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 猪伪狂犬病、 牛结核病、 猪囊虫病、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鸡马立克病、 鸡白痢、 鸡白血病、鸡产蛋下降综合征无临床病例。 年底, 全市生猪病死率为 4.83%, 家禽病死率为 12.91%, 大家畜病死率为0.88%。
(三) 疫病防治
1989 年, 继续按照既定防疫程序, 定期开展各种疫病常年防疫。 在 21 个镇 (街) 兽医站设立产地检疫报检点, 对屠宰畜禽实行宰前检疫、 宰后检验和市场肉品复查补检; 1990 年, 对 8 个种畜禽场进行验收,发给生产经营许可证。
20 世纪 90 年代, 随着水产养殖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和水质恶化, 为病虫害发生提供有利条件; 1992年, 出现病毒性虾病, 造成大面积对虾死亡, 因无有效药物防治, 只有通过改善养殖水环境条件等办法,减轻或防止病害发生。 1995 年后, 鳗鱼病虫害持续发生, 1997 年柯屿海区网箱养殖欧鳗, 死亡率100%,除用药物防治外, 主要采取鱼鳗混养、 稀养、 土池养殖等办法, 减少病虫害发生。
1998 年, 开始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生猪屠宰管理条例》, 对生猪等动物实行 “定点屠宰, 集中检疫” 制度。 之后, 全市实行生猪定点集中屠宰, 受检率达 100%; 同时引进检测设备, 加强猪“瘦肉精” 残留量检测; 在各镇兽医站设立报检点, 与专业户签订检疫责任合同, 达到 100%出栏报检。
2000 年, 开始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 制订疫情应急预案, 建立健全疫病检测化验室。
2001 年, 开始对 “瘦肉精” (又名盐酸克伦特罗) 喂养生猪专项整治, 要求出栏生猪要有 《有害物质残留检测合格证》, 销毁瘦肉精检测阳性存栏猪 17 头。
2004 年, 制定 《福清市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应急预案》, 2 次组织人员对专业场和农村散养家禽进行强制免疫, 免疫密度达 100%。 至 2005 年, 畜禽防疫检疫工作走上规范化轨道, 福清市未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是年 12 月, 开展猪瘟、 口蹄疫、 猪细小病毒病等 22 种疾病的化验诊断和动物尿液克仑特罗残留
量检测。
二、 植物保护
(一) 主要病虫害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作物品种布局、 耕作制度变化, 农作物病虫害种类和种群发生规律也随之变化。 主要病虫害有水稻三化螟、 二化螟、 稻纵卷叶螟、 稻飞虱、 稻瘿蚊、 稻纹枯病、 稻瘟病、 稻白叶枯病、 细菌性条斑病; 花生蛴螬、 蚜虫、 青枯病、 疮痂病; 甘薯小象甲、 大象甲、 茎
螟、 麦蛾、 疮痂病、 蔓割病、 卷叶螟、 猿叶甲; 龙眼荔枝蛀蒂虫、 蝽蟓、 龙眼角颊木虱、 蚧壳虫、 荔枝尖细蛾、 瘿螨; 枇杷灰斑病、 黄毛虫、 舟蛾、 红蜘蛛; 葡萄黑痘病、 白腐病、 炭疽病、 霜霉病; 蔬菜十字花科软腐病、 霜霉病、 枯萎病、 病毒病、 炭疽病、 菜白粉蝶、 小菜蛾、 斜纹夜蛾、 甜菜夜蛾、 美洲斑潜蝇、烟粉虱等, 以及农田草鼠危害。 每年发生总面积 350 万~400 万亩 (次), 经济损失达 7000 多万元。 国内外农产品流通渠道日益开放, 一些危险性有害生物随水果和种苗调运入侵, 成为福清农业生产安全一大隐患。
1989 年, 福寿螺养殖失去经济价值, 大量成螺被弃, 逐年增殖扩散, 成为水稻一大祸患。
1994 年, 美洲斑潜蝇随菊科花卉调运传入福清, 并迅速向豆类、 茄科类、 瓜类、 十字花科蔬菜类和菊科作物蔓延扩散; 受害面积达 666.67 万平方米 (1 万亩), 此后危害逐年加重, 豌豆、 番茄、 丝瓜等作物受害严重的, 田间几无完整叶片。
1998 年, 稻瘿蚊匿迹 30 多年后再度发生为害; 阳下镇芦院、 埔尾两村中稻发生 53.33 万平方米(800亩)。 1999 年, 扩大到 9 个镇 62 个村, 发生面积达 1333.33 万平方米 (2 万亩), 有 400 万平方米(6000 亩)受害标葱率 20%以上, 有 100 万平方米 (1500 亩) 标葱率 90%以上, 东张镇华石村 2 万平方米 (30 亩) 中稻绝收。
2000 年, 龙田花圃从广东调进发财树上发现蔗扁蛾; 此后全市各花圃陆续发现发财树、 巴西铁受害。
2001 年, 音西镇玉塘村、 渔溪镇渔溪村、 镜洋镇磨石村分别发现桔小实蝇危害洋桃、 番木瓜和石榴,此后迅速蔓延, 全市所有果园石榴、 洋桃、 毛叶枣均不同程度受损。
2003 年, 斜纹夜蛾暴发, 发生面积 20 万亩次, 其中: 甘薯 12 万亩 (次)、 花生 4 万亩 (次)、 蔬菜 2万亩 (次)、 芋 2 万亩 (次)。 甘薯受害严重的每平方米有幼虫 35~273 头, 叶被害率 21%~100%。 芋受害严重的, 百株有卵 6~10 块、 虫窝 4-16 窝、 扩散幼虫 270~1916 头, 叶被害率 11.2%~100%。 防治后, 仍有666.67 万平方米 (1 万亩) 甘薯、 200 万平方米 (3000 亩) 芋和 133.33 万平方米 (2000 亩) 蔬菜产量损失20%以上。
2004-2005 年, 甘薯大象虫发生面积 6.5 万亩 (次)。 主茎受害, 一般植株被害率 12%~17%, 严重的达80%~90%。
2005 年, 晚稻稻飞虱发生面积 8.5 万亩 (次), 防治后仍塌圈 33.33 万平方米 (500 亩)。 平均百丛有成、 幼虫 5630 头, 严重的高达 40000~60000 头 / 百丛; 花生疮痂病发生面积 6000 万平方米 (9 万亩), 其中 2133.33 万平方米 (3.2 万亩) 减产 20%~40%; 花生蛴螬局部大发生, 受害严重的果荚受害率达 52.4%~97%, 虫口密度 14520~26400 头/亩, 出现小面积绝收。

(二) 病虫害预防
1989 年, 除虫菊酯类混剂在蔬菜生产上推广运用, 有效克服害虫对纯除虫菊酯农药的抗药性。
1996—1997 年, 在音西龙溪村、 宏路金印村等地 6.67 万平方米龙眼、 荔枝树上释放平复小蜂防治椿象, 防效率 50%~80%, 控害时效达 3 年。
1996 年, 引进乙草胺防除花生杂草, 除草效果率 80%以上。
1998 年, 在高山镇试用人工合成性诱剂诱杀甘薯小象虫, 每粒 (瓶) 性诱剂蕊连续 10 天可诱杀成虫(雄虫) 734~3724 只; 翌年, 在龙田、 江镜、 港头、 三山、 高山、 东瀚、 江阴等 7 个镇 2000 万平方米 (3万亩) 甘薯田推广应用。
1999 年起, 推广吡虫啉、 阿维菌素、 锐劲特、 阿克泰、 苏云金杆菌制剂等 5 种杀虫剂、 恶霉灵杀菌剂和威霸、 盖草能、 乙草胺等 3 种除草剂, 每年应用面积 2.3 万平方米左右。 吡虫啉对稻飞虱、 蚜虫、 木虱防治效果好, 毒性低, 很快得到推广应用; 阿维菌素、 锐劲特及苏云金杆菌制剂对常用农药已产生抗药性的蔬菜害虫小菜蛾、 菜青虫、 斜纹夜蛾、 甜菜夜蛾、 螨类等防效显著。
2003—2005 年, 开展花生疮痂病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 在港头占阳、 高山薛港两地对 126 个花生品种进行品种抗病性鉴定; 开展田间发病规律调查和防治药剂试验。 通过 3 年协作研究, 基本掌握花生疮痂病发病规律, 筛选甲基托布津和世高两种防治药剂进行推广应用。
(三) 病虫害防治
1989 年后, 农作物病虫害时起时伏, 有的已被扑灭的病虫害重新暴发, 同时因种子苗木频繁从外地调入, 危险性病虫随之不断传入。 20 世纪 90 年代初, 甘薯天蛾在沿海局部地区暴发, 1998 年曾被消灭的稻瘿蚊又在局部山区暴发。 2003 年甘薯斜纹夜蛾发生, 13333.4 万平方米 (20 万亩次) 甘薯、 花生、 蔬菜、芋头等作物受害。 2004—2005 年甘薯大象虫在局部地区发生, 受害面积 4333.4 万平方米 (6.5 万亩)。 2005年晚稻稻飞虱发生, 面积 5666.7 万平方米 (8.5 万亩次)。 是年 8 月, 棉蝗在沙埔镇赤礁村突然发生, 有17.3 万平方米 (260 亩) 木麻黄被害; 花生疮痂病和蛴螬大发生, 有 2133.3 万平方米 (3.2 万亩) 减产20%~40%。
20 世纪 90 年代, 引进推广国产保幼激素类农药———“一遍净”, 防治稻飞虱, 杀虫效果可达100%;“灭杀毙” “功夫” “虫螨克” “单甲脒” 等除虫菊脂类混剂在蔬菜上应用。
1991 年, 实现病虫情报资料电脑联网传递。
1996—1997 年, 在宏路镇金印村等地人工释放平腹小蜂防治龙眼、 荔枝蝽象, 效果达 50%~80%。
1998—1999 年, 在高山、 龙田、 江镜、 港头、 三山、 东瀚、 江阴等镇 20 万平方米 (3 万多亩) 甘薯推广使用性诱剂, 防治小象虫。
1999 年起, 推广 “吡虫啉” “阿维菌素” “锐劲特” “阿克泰” “苏云金杆菌” 杀虫剂以及 “恶霉灵”杀菌剂, “威霸” “盖草能” 除草剂, 年推广面积 200 万平方米~233 万平方米 (30 万亩~35 万亩), 降低农药残留。
2000 年, 设立 9 个病虫鼠害和重大疫情监测点。
2001—2003 年, 全市开展第八次农业植物有害生物疫情普查, 涉及马铃薯、 水稻、 玉米、 甘薯、 花生、大豆、 香蕉、 芒果、 枇杷、 龙眼、 荔枝、 番石榴、 番木瓜、 蔬菜、 花卉以及蔬菜种子等 32 种作物, 普查面积 59.33 平方千米 (8.9 万亩), 记载调查表 124 份, 采集标本 75 份, 送样鉴定 12 种。 查获全国农业植物检疫对象 6 种、 福建省补充检疫对象 3 种、 新传入有害生物 4 种, 其中 8 种是 1995 年后传入。 市植保植检站对已查获的 13 种检疫对象和有害生物实施常规检疫监测, 2003 年开始, 指定 3 个监测点 (渔溪、 宏路、 一都) 应用性诱技术对桔小实蝇进行系统监测。
2004—2005 年, 对虫情测报灯进行更新, 改用具有自动化、 无污染、 诱集虫量多、 峰次明显等特点“佳多牌” 测报灯; 推广寄生蜂和性诱剂以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志(1989-2005版):第十篇农业/第七章农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