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姐 发表于 2019-2-21 18:02:04

福清市建设志:第五章 村镇建设 / 第一节 镇(乡)治...

第五章 村镇建设
第一节 镇(乡)治建设
共和国成立前,福清县就形成5个集镇(俗称五镇)。建镇最早的是渔溪镇,乃于晚唐时期,迄今已1000余年。继之,北宋时建海口镇,南宋时逐渐形成龙田镇,明代建东张镇,清末,高山镇也初具规模。
40多年来,集镇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自1949——1952年,由于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乡村手工业也随之获得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五镇呈现了初步繁荣。
1953——1957年,粮食统购统销,集镇上的粮行、米市很快衰落;私营工商业的改造,集镇上行业合作化、店组集体化,店铺大为减少,集镇日趋萧条。1955年,新增港头为建制镇,但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撤消了。
1958——1965年,随着“公社化”运动的开展,撤区并乡,政社合一,全县以县城和五镇为中心成立了6个人民公社。公社所在地的集镇有一定发展。由于“大跃进”对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影响,1962年后又将集镇上的手工业者和商贩下放农村,使之弃商务农,集镇经济得不到发展,建设进展缓慢。
1966——1978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破坏,集镇受到更大的冲击,供销合作社与国营商业合并,形成了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单一流通体制,集市贸易被禁止,肩挑小贩被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加以打击,使集镇经济进一步萧条,住宅破旧,公共设施简陋。
1978年后,各集镇社队企业重新兴办,逐步形成农、工、副综合经营的格局,(看福清FQLOOK.CN)集镇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4年9月,置宏路为镇建制。1991年11月8日,音西、江阴、城头、江镜、三山等乡撤乡改镇;1992年,融城设街道办事处;同年,港头、东瀚、沙埔、阳下、新厝、上迳同时撤乡建镇,1993年镜洋撤乡改镇,1994年一都乡改为镇建制。至此,全市21个乡镇中,只有一个南岭仍为乡建制。
1993年,为贯彻“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城市化步伐”的战略思想,福清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强村镇规划管理的决定>,1993——1994年,完成了21个镇乡规划的二次或三次调整,在省和福州市组织的规划方案竞赛中,有9个村镇获省、福州市一、二、三等奖。全市确定6个镇为村镇建设试点,以点带面加快村镇建设步伐。
1994年,福清市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全国6个小城镇建设试点县(市)之一。
1995年,宏路镇、龙田镇荣获全省十好集镇奖。
一、宏路镇
位于福厦公路与大真公路的交叉口,东距县城7公里,西离东张水库3公里,北去福州52公里,南往莆田56公里,交通极为方便,素有福清“西门户”之称。1984年9月下旬,立宏路为镇建制。是福厦工业走廊上的一个重点工业卫星镇和著名的侨乡。
镇西北的石竹山,海拔534米,山势雄伟,峰岩奇绝,与东张水库宽阔的水域,融为一组迷人的湖光山色。为福建省十大风景区之一。
1995年,全镇辖21个村(居委会),44702人,方圆57平方公里,有耕地13074亩。工农业总产值达10.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28元。
工业方面,省、县属工厂有八四七二厂、 合成氨厂、造纸厂、化工机械厂、机械修配厂、外贸冷冻厂、磷肥厂、白僵菌厂、轻机厂等。该镇以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发展各类大小企业2462家。1993年以来。加强镇企业招商引资工作,新征土地2728商,落地项目54个。还以镇南5平方公里土地作为融侨开发区扩延区,区内已摆上22个启动项目,其中已破土动工的有21家企业,预约征地6000多亩。为创建镇办工业小区,还计划征地300亩,现已征地100亩,落地4个项目。1994年,镇企业总产值5 2亿元。
宏路镇扼6市县交通之耍冲,福厦国道、元洪路和清荣大道纵横交错。1993年以来,对元洪路、宏真路、宏路街及下曹、东坪等路街进行拓宽改造,多方集资5000多万元,将20公里长的主干道分别拓展为23——50米,铺设水泥路面,新辟了西环、福政、清岚等10条街路,总长20公里。
基础设施建设高潮迭起。1993年后,投资2000万元,新建邮电大楼,(看福清FQLOOK.CN)开通8000门程控电话,成为21个村(居委会)与世界各地沟通的纽带。扩建自来水厂,年供水量达1080万吨。
福厦公路宏路段两旁建有店铺,形成一条以公路为街道的宏路街,北自福建耀华玻璃厂,南至宏路桥头,全长1600米,1979年后,个体商店如雨后春笋,使街道困之繁荣。投资550万元,新建5000平方米的宏兴农贸综合市场,1994年集市贸易成交款420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5610万元。1995年底,动工拆建宏路街部分街面。

宏路镇地处交通要道,非镇属的机关单位为数众多,诸如省侨兴轻工学校,福州市第二技工学校、省地质建工公司、地质物探指挥分队、地质勘探队、地质钻井队、区调二分队、长途线务段、32535教导队以及东张水库管理局等。
全镇有中学2所,小学20所。幼儿园25所。其中宏路中学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五七中学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宏路卫生院建筑面积2450平方米。1994年投资535万元,征地23亩。迁址新建宏路小学,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投资250万元,新建宏路中学教学楼,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征地35亩,实施宏路卫生院迁址工程,首期投资80万元建门诊和病房大楼,1995年内竣工。
镇建成区公路边的居民住宅比较陈旧,质量低劣,多系土木结构,人口密度高,卫生条件差,加上来往车辆频繁,噪声不断,尘土飞扬。在街道背后新建的居民住宅多系砖木和混合结构,与附近的菜地、果园结合在一起,环境静谧,空气清新。1979年后,居民大量自建住宅。1983年调查,人均居住用地为33.67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28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为8.4平方米。自1979年至1987年的9年间,全镇有1753户建房,总占地面积464亩,其中占用耕地的有927户、259亩。1990年后,先后集资5000多万元,用于旧镇改造和道路建设,共拆迁建筑物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新建面积13万平方米;征地550亩,建成13个安置区。安置拆迁户2000多户。
1993年以来,筹资120万元,兴建4座公厕,初步缓解群众“上厕难”的问题,投资30万元,新建垃圾场一个,以改善环境卫生。
二、阳下镇
阳下是著名的侨乡,东与海口毗邻,南与融城接壤,西和音西镇相连,北与闽侯、长乐交界。1992年7月,改乡为镇,全镇面积76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总人口39232人。耕地2700亩,非耕地30亩,山地151亩。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9.8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450元。
共和国成立之前,阳下曾是血吸虫病猖獗的地区,田园荒芜,“万户萧疏”,一片荒凉景象,许多人被迫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到异国他邦,谋求生路。
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关心人民的疾苦,派出了血防工作小组,消灭了血吸虫病,昔日荒凉的土地开始有了生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尤其近几年来,阳下镇充分发挥侨乡的优势,快速发展外向型经济,并以此带动全镇工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全镇经济的进一步腾飞,初步形成了以洪宽工业村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和以阳下工业小区为主的乡镇企业齐头并进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阳下镇乡镇企业起步较早,1993年就跻于全市乡镇企业先进镇行列。1994年,全镇共有乡镇企业1061家,(看福清FQLOOK.CN)总产值达11025万元。同年,在镇区附近划出3平方公里创办工业小区,并成立外商投资管理服务中心,为客商投资办厂提供全方位服务。至1995年,共签订征地、投资项目协议书40多家,投资总额达2亿多元。
该镇围绕建设工贸一体化的现代化城镇的目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区内公路四通八达,融北、玉福、清荣、清繁大道纵贯镇境,镇内已建宽3米以上的水泥路3000米,砾石土路宽5米以上的总长达15公里;已建成日供水l万吨的占坝自来水厂;铺设了l万伏专用输电线路,又筹建一座11万伏变电站;拥有总容量达3000 f-i的程控电话网。
镇建成区拆迁改造工程的第一期,已拆迁面积2184.5平方米,新建面积3600‘平方米,安置居民40户,新建的镇区主街,两旁高楼林立,宽阔的水泥路,光洁平坦。
镇内文教设施一应俱全,全镇有中学3所,小学8所,其中镇建成区内有中学、小学各1所。有1所卫生院,住院病床“张。此外,22个行政村设有医疗站,乡医39人。侨胞兴建的洪宽医院,有病床50张,医疗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
三、音西镇
音西镇,其前身为音西人民公社,成立于1961年7月,是时社址即设在县城,与城关人民公社同在一个城区。1970年5月11日改名为宏路人民公社,迁社址于宏路。1978年10月8日恢复音西人民公社,仍迁址于融城(县城),至1984年9月5日改为乡建制,1991年11月8日改为镇建制,一直以融城为其镇(乡)政府所在地。
镇辖25个行政村,总人口66547人,全镇面积77.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7286.74亩,非耕地62095.7亩。
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8.115亿元,人均收入3204元。
镇政府新址设在音西村吉围自然村,位于清荣大道北侧,占地50亩,与南侧的音西村开发区相对,形成一条街。1994年完成总体规划、征地和设计工作,并动工建设办公大楼、住宅楼等,计划在2——3年内完成新镇址的建设。
在音西村建有农贸市场,建筑面积33905平方米。全镇于1980年后修成沙土路91‘。5公里,1990年后修筑水泥(沥青)路21.5公里;建有松潭村、松丰村自来水厂,日供水350吨。受益人口1.05万人。
1989年以来,华侨捐资计815万元,建康辉中学、小学,音西中学办公楼等。旅外侨胞捐赠30万元人民币兴建的音西侨联会所,经过10个月的精心施工,于1994年4月中旬落成,建筑总面积385平方米,楼高3层。
四、海口镇
距融城13公里,地处龙江出口的北岸,为福清水陆交通要道,自北宋年间建镇后便日益繁华,史称。小杭州“.明洪武、嘉靖年间分别修建了镇东卫城和民城,构成了”一镇两城池“的独特布局。镇东卫城和民城,原来是个水运发达,人口稠密的集镇,传说两城分别有”万三三、万四四“人口,民谣称: ”海口田园不及顷,五百游鱼(指大船)守水口“,”海口好大厝,水鸟飞不过“.
清顺治四年(1647年),清兵屠城,百姓几被杀绝,此后,在劫难的废墟上,海口人重建家园。
1995年,镇辖29个行政村,总人口9151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423人。
海口镇背倚东岳山,西临龙江人海处,还有狮子山、龟山、麟山、凤凰山等,构成了”座龙朝凤,左龟右狮“之壮丽景观。
全镇总面积73.3平方公里。镇治东西长达七八百米,南北大小宽度不一,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
建筑物多为石块砌筑,大体以”通江门“为中心划一个南北分界线。线西,(看福清FQLOOK.CN)占全镇60%多的地区,房屋多是厚墙小窗,飞檐式瓦顶,为居民住宅区;线以东,占全镇30%多,建筑物较新,砖石结构,多窗,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多为机关单位用房。
40多年来,海口镇旧貌换新颜,昔时的”龙江书院“遗址前面,建起了侨联大厦;龟山脚下建成一座拥有1400多个座位的影剧院;1959年后逐步扩建颇具规模的海口中学。占地40亩;海口医院和镇卫生院,建筑面积分别为7000和898平方米,设计病床110张;全镇有冷冻厂、造船厂、粮油加工厂、市第二塑料厂等15个工厂,其中市属的9个,镇属的6个,据不完全统计,总共占地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商业服务方面,设有供销社、医药商店、旅社、农贸市场和二轻门市部等。总共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
1993年后,镇区街道逐步进行改造,第一期第一阶段塔下至元载大桥410米的旧街,拆迁住户40多家、4个镇直单位,拆除建筑面积11130.0平方米,新建商住楼建筑面积27842平方米,安置28户,安置面积12726平方米。改建后的街道宽为26米。
199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8.118亿元,人均收入2318元。
镇内道路有6条,总长3316米,其宽度为5——8米,路面结构为砂砾或石铺。过去千百年来只是用单块石条铺成的5个“小道头”,只能供木帆船靠跳板,自1954年后,已陆续改建成4个可停靠轮船的码头,共有7个泊位,每个泊位其吨位均约200吨。
镇内设有长途汽车代售站,每天发车两班,还有过路车16班左右,加上个体小客车、三轮摩托车,年客运量计有50万人次,高峰日客运量约1000人次以上。市公交公司从融城到海口的客车,每天约七八班次,客运量约300人次。
五、城头镇
全镇辖26个行政村,67个自然村,14413户、54838人。全镇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1.2万亩。1991年11月,改为镇建制。199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6.12亿元。人均收入1887万元。
1995年,投资5万元修复镇区旧街道路面4000米,改善了交通条件。投资1500万元扩容程控电话到9000门。全镇完成农电整改12个村,改造投资132万元,平均电价下降0.30万元。
新镇区和太堡、西洋两个工业小区建设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后,已着手基础设施配套工作。1995年,全镇新发展工业企业17家,申请立项17家,太堡工业区内泰龙特种润滑油有限公司、永宾打火机厂、水产品加工厂等5家企业已相继动工兴建。
全镇19家250亩淡水养鳗场总产量达970吨,全镇水产品总量9441吨,位居全市前列。1995年,共造林420亩,幼林抚育330亩,荒山造果、引进名优水果共4748亩,总产量达2810吨。
建成区内城头中学,1995年,投资200万元扩建教学楼,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300米跑道的运动场正在建设中。同年,筹资140万元新建黄墩、东皋、港前3所小学,新增教室84间,建筑面积5054平方米,教师宿舍20间,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镇卫生院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设32张病床。
为适应港口城市发展要求,1995年起,该镇对5.2平方公里镇区进行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并通过新区开发带动旧城改造。
新街区总用地面积915.78亩,北至海城路,南至原福北路。(看福清FQLOOK.CN)主街道长1251米、宽50米,自北而南穿新镇区的中心。内设3条绿化隔离带,各种配套设施全部按最新要求设计。同时还有两条分别为40米、50米宽的主干道横穿主街道,将主街道分成等分的三部分。主街道两侧安排生活居住为主,进行首期开发,以形成一定规模的住宅小区。主街道与元洪投资区交叉地段安排镇政府、镇直单位及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住宅小区的东西两则还安排出一部分作为无污染、无噪音的轻工业企业用地。整个镇区计划用5年时间、分5期进行开发。首期需征地150亩,总投资1000万元。沿街两旁的建筑采取统一规划、联建的办法进行开发。1995年10月,首期工程开始启动,至年底,全面贯通水泥主街道。
围绕着“奔小康,建新村”这一目标,加快村建规划建设,全镇26个村都已完成新村规划,1995年,已建成4个新村,安置新居180户。
六、龙田镇
距融城18公里,是闽中海滨名镇之一。位于龙高半岛中部偏北处,东隔海坛海峡,西与上迳毗连,北和海口接壤,南与江镜、港头相邻,总面积87 97平方公里。境内东有金山屹立,北和西北有名胜福庐山、南山横亘。相传南宋时蒙古贵族铁骑南下,江浙一带平民为避战祸迁居此地,为朝廷牧马放牛。逐渐形成集镇,故俗称“牛田”,镇上张氏宗祠里至今还保存有一副对联:“衣冠南渡后,俎豆中兴年”.
明时,附近杨东、杨西、杨卢、杨仔墓和杨厝埔5个小村并入了“牛田”,俗称“一牛触五羊”.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戚继光曾率兵在此打了个大胜仗。后来,随着集镇的不断繁荣。街道南端建了一座。登龙门“,挖了一口龙舟塘,遂改”牛田“为”龙田“.

清末,镇内有一条直街和百余间小店,但道狭屋低。当时,龙田就十分繁荣,是福清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
1995年,镇辖4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计28417户、115002人。早在1988年,龙田镇就成为福清县首家亿元镇,1993年跨入了福建省百强乡镇前50名行列。199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9.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12元,全镇85%村庄过上了小康生活。是本市首批10亿元镇之一,跻身1994——1995年度省”十好文明集镇“行列。
镇上原有一条大街,长约700米,宽5.5——6米,1988年,有一个小商品市场和两个农贸市场,国营、集体和个人经营的商店约100多家,商业发达,市场繁荣。近年来,龙田镇利用地理优势。积极建构市场经济框架,先后开发和培育了从事水产、水果、木材、钢材、水泥、陶瓷、服装、小商品批发等的专业市场。至1995年,商业网点达2267家,年成交总额可达10亿元以上。对台贸易和出口交货总额分别达1亿元以上。
1979年后,乡镇工业不断发展,至1988年,(看福清FQLOOK.CN)全镇建有钢木家具厂。粮油加工厂、铁工厂、铸造厂、服装厂、抽绣厂以及鞋革厂等乡镇企业1030家,年收入8571万元。还成立拥有6000多人的建筑工程队,在省内外各地承建工程,年收入1000多万元。近年来,还建立占地500亩的福龙工业小区,实行统一安排、统一配套服务,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发展。1994年,全镇乡镇企业已有1620家,总产值达8.66亿元。1995年。新办乡镇企业102家,全镇总产值14.21亿元,利润7920万元,筑起了龙田经济的”半壁江山“.
1993年12月后。龙田镇开始进行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把镇建成区拓展至12平方公里。首先改造薯栽巷1.5——2米宽的旧街,投资2800万元,建成为联接大真公路的长320米、宽16米的龙辉商业街,建筑物均为6层,其中一、二层为店铺,共219同,3——6层为住宅,共拆迁旧房133户,新建面积7801平方米;在镇区内上一村。规划235亩,开发一条2l米宽的新街:改建原三村农贸市场,占地1297平方米,建筑面积8234平方米,使镇建成区形成”三街四巷“的布局。
龙田镇交通发达,大真公路穿镇而过,长约2400米,北通融城,公路长18公里,日交通量;机动车1945辆,高峰时每小时达350辆;南通高山镇,全长21公里。日交通量;机动车971辆,高峰时每小时达150辆。此外,通往江镜的乡道在建成区内长400米,日交通量;机动车752辆,高峰时每小时达110辆。全镇交通网络纵横交错,通车里程达51.2公里。
1955年,龙田镇建一军用机场,条件较好,能见度大,雾少,曾起到保家卫国的重大作用,现将转为货运机场投入使用。
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6000多门;现有3.5万伏变电站1座,正在规划建设ll万伏变电站;1995年初投资350万元的山前水库、日供水1万吨的自来水厂,已在规划建设中。
镇内福清第三中学,建校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占地45331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4336平方米。龙田医院,现改称福清市第二医院,原为美国教会办的和新田医院。也有80多年的历史,建筑面积达8214平方米;龙田卫生院建筑面积1910平方米;龙田。中心小学建筑面积有3654平方米。此外,还有一个文化中心,设有阅览厅、图书室、滑冰场、游艺厅、录像厅、排练厅等项目,占地面积132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7平方米;影剧院拥有座位1120个。
镇内住宅以私房为主,70年代以前建筑质量大多数比较差,且无统一规划,布局混乱分散,居住区内道路极少,不能适应消防、生产、生活的需要。1979年后,新建的楼房标准较高,建筑质量较好,但仍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仍然混乱。1990年后,逐步按村镇规划实施,通过旧镇改造、新区建设,私人住宅在建筑质量和规划布局方面都已大大改善。建成区内居住用地约56.5l公顷,人均建筑面积32.14平方米。
七、江镜镇
位于龙田镇南部、距龙田6公里,通融城24公里。东与港头镇相连,西和上迳毗邻,南临海,是个依山傍海,充分发挥山海优势,成为福州市菜篮子的外环乡镇。
1991年11月8日改为镇建制。1995年,全镇26个行政村,总人口8856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33人。镇域面积58.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566.2亩。工农业总产值6.059亿元。人均收入2762元。
镇建成区含酒店、前宅2个行政村。(看福清FQLOOK.CN)1994年后进行旧街改建,把原宽为6米的街道拓宽至15米,由原长307米延至1000米,建农贸市场1个,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停车场2个,计1351平方米。拆迁面积4200平方米,新建面积8500平方米。
连接龙田的l条公路1994年修建成为二级公路,全镇已建水泥路长达11.7公里,砾石路长33公里。程控电话已引进到各村。集工业、贸易、旅游在内的开发小区已初具规模。
镇建成区有1所中学和1所中心小学,还建有电影院、俱乐部等文化设施。全镇有4所中学、22所小学。旅外侨胞热心家乡公益事业,自1985年至1993年,共捐资赠物达2500多万元。
自1987年后江镜开始试验海水网箱养鱼,至1993年发展到8000箱,成为福清市唯一的海水网箱养鱼基地,每年产量可达4000多吨,约有300多吨名贵海产品销往省内外和欧美日市场。还利用荒滩、荒水发展淡水养殖,已先后开发1个千亩养鳗基地和5000亩罗非鱼养殖场,年产值可达1.5万元。镇近郊的前张村还搞稻田养毛蟹,每亩可收2万多元。全镇种各种水果近6000亩,还建有全省最大的千亩万株美国枳橙基地。
八、港头镇
地处福清市东南沿海龙高半岛的中部,距市城区25公里,西北与龙田镇相邻,东南与三山镇相接,北濒福清湾,西南临兴化湾,全镇总面积45平方公里。福清至平潭的省道大真线穿经镇区而过,北接福厦路,南通平潭县,对外交通条件优越。
镇原驻地村庄沿港湾密布成“U”形,置港道之首,故称港头。1952年,建制为十三区。1961年从龙田公社分出成立港头人民公社,1984年改社为乡,1992年撤乡建镇。
1995年,镇辖31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全镇总人口74904人,旅外华侨、港澳台胞有l万多人。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6.01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632元。全镇共有企业793家,其中镇办17家,村办32家、联合体276家、个体468家,其中2个村办企业产值超千万元。乡镇企业主要有五金机械、食品加工、粮食酿造、。制砖、抽纱和缝纫等行业;农业方面已形成蔬菜、肉鸡、蛋鸭、肉猪、淡水鱼等商品生产基地。
镇建成区3平方公里的建设日趋完善。主街道2条,总长4公里。一条为原街道,长500多米,1994年后,经改造,街道宽从12米拓展至28.5米,长度延至750米,水泥路面。拆迁94户,拆除建筑面积2205.9平方米。两旁新建屋舍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5层商住楼,建筑面积8823.6平方米。另一条为白玉街道,经改造,宽度从10米拓展至16米,街道长从300米延伸至570米,两旁商住楼均为3层以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1995年新开辟一条街道从白坟至港头,宽12米,现正在建设中。
基础设施日益发展。新大真线经过镇区6公里,投资1400万元。镇主要道路为白坟至芦华,宽8.5至14米,为沥青路面,投资160万元。程控电话装机容量3000门,至1995年,全镇已装电话1300部,其中农村电话1090部,(看福清FQLOOK.CN)实现村村通电话。镇建成区内饮用水全部为机井供水。
镇建成区东部于1989.年建一个农贸市场,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亦为2000平方米,造价20万元人民币,设120个摊位。
住宅建设发展迅速,自1989—1995年,全镇总建筑面积28.35万平方米,镇建成区于1993——1994.年建7幢商品房,建筑面积为11685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20.5平方米。
据不完全统计,自1989——1995年,侨胞捐资建设公益事业总金额为1165万元人民币、605万元港币、37万元新加坡币。建一侨联大楼,占地504平方米,建筑面积1144平方米。
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全镇有中学4所,小学29所,文化娱乐场所59个,卫生院l所。位于镇建成区的港头中学,校舍总建筑面积5643.1平方米;自坟、玉田、前林3所小学,总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港头卫生院建筑面积380平方米,设35个床位,1995年,新建卫生院,占地lO亩,第一期建设投资120万元,占地56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
九、高山镇
地处龙高半岛南端,面积40.5平方公里,距融城39公里,东眺平潭,南连东瀚,西接沙埔,北靠三山。自古以来就是龙高半岛贸易中转站,历史上曾有“高山市”之称。清朝末年,高山镇已初具规模,民国28年(1939年)正式设镇。
历史上最早的“高山市”,位于镇东北500米左右有数块巨大滚石排列的地带。后因交通关系移列如今的上街,接着叉发艘了中街。至于邱厝街和水陆街还是在中华民国初年,由印尼归国华侨集资兴建的。上街、中街和邱厝街自东而西连成I条长街。镇内有1条小溪,南北贯流,上架桥梁2座,把中街和邱厝街、水陆街连接起来。街道路面是泥土铺筑,晴天飞尘土,雨天路泥泞。1983年春,旅外侨胞和各有关单位共集资2l万元,进行全面整治,铺设一条全长700米、宽为6米的方整石块街道,平展展地横贯全镇。

1988年,镇内道路共有8条:一是由镇政府门口至街道,长80米、宽6米的水泥路面;二是从高山中学至大真公路,长360米。宽4.3米,为砂土路面;三是从汽车站到高山医院,长230米、宽9米,为砂砾路面;四是从高山医院至煤炭仓库,长500米、宽6.4——9米,为石铺路面;五是由煤炭仓库至粮食仓库,长200米、宽4.2米,为砂土路面;六是从煤炭仓库至平潭县(陆路至小山东渡口),全长37公里、宽7.5米,为砂砾路面;七是从汽车站到融城,全长39公里、宽9米,为沥青和砂砾路面;八是从汽车站至沙埔乡,长7公里、宽7米,为砂砾路面:汽车站位于福(清)平(潭)线与高(山)锦(城)线交叉口上,属于直达站性质,中转也较多,年客运量约72万人次。
1993年后,高山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15万元铺设6条长3515米水泥路,改造拓宽旧街总长1590米、宽18米,将镇建成区面积由4平方公里扩展到7平方公里;集资230万元,新建了邮电大楼,开通了容量4000门程控电话;投资近80万元,对镇建成区供电系统进行全面更新和改造;1994年筹资45万元扩建高山自来水厂二期工程。同时开辟新街,改造大真公路高山路段。
随着经济发展,第三产业日趋繁荣。拓宽改造后的主街道两侧商厦、店铺林立。1993年,镇区个体工商户有1710个,社会商品零售额达3204 5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2844万元。
共和国成立后,高山镇工业从无到有,1988年,拥有乡镇企业五金、塑料,服装、抽纱、造船、日用化学和异型玻璃等905家,从业人员1.1万人,年收入4896万元。1990年后,高山镇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强劲,以镇办、村办、联合办、个体办及股份制五轮并举之势,兴起全民办厂的热潮。1993年,在镇区西部划出110亩,开辟了高华工业小区,实行统一安排。统一配套服务,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到小区安家落户。1995年底,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达6.658亿元。
与此同时,外向型经济也获得了长足进展。1988年,侨胞林先生在镇东创办了融林塑胶五金实业有限公司。至1993年销售总额达到2800多万元。成为福州市工业实现利税百强企业之一。此后,以融林公司为依托的友精工业村正在筹建,工业村将以侨引侨,吸引外资,与高华工业小区相映生辉。
文教建设方面,1995年,镇区内有高山中学和职业中学各l所,小学2所,计占地2.3万多平方米;文化站占地200平方米,电影院设有1250个座位,服务半径约10公里,设高山医院和卫生院各1所,共占地l万多平方米,高山医院建筑面积为7267平方米。
高山是著名的侨乡,旅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有2万多人,他们极具爱国爱乡热忱,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1988年,全镇共收到侨汇490多万元,建设各项公益事业。建有侨联大厦1座,建筑面积350平方米。1990——1993年,侨胞在家乡兴办公益事业的捐资赠物高达700多万元,其中用于兴建中小学校舍,添置教学设备共为318.5万元。
镇辖24个行政村,人口6226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861人。1986年,住宅建筑用地为27.9万平方米,公共建设用地7.84万平方米,工业仓库用地3.73万平方米。居民住宅多系旧房。一般为土木结构和木结构,层数为1——2层。(看福清FQLOOK.CN)80年代新建楼房,主要为石结构和土木结构。一般为2——3层。由于层数少,密度高,卫生条件差,缺乏良好的通风和日照,居住环境很差,镇内人均建筑面积为18.6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仅6.4平方米。进入90年代,居民新建住宅均严格按村建规划,一般都有卫生设备,通风、日照条件均有改善。1990——1995年,全镇农民新建住宅50.57万平方米。
十、沙埔镇
位于福清市东南端,三面临海,北面与高山镇接壤,面积40平方公里,人口4.5万人。
沙埔原是一个海陬小乡村,曾隶属于高山镇,1981年始有乡建制,1992年7月22日撤乡建镇。辖22个行政村。1995年,总人口46131人。
昔日的荒凉与闭塞;带给沙埔人的是长期贫困与落后。“三块薯片一碗汤”,是沙埔多少代人生活的写照。
共和国成立后的20多年里,由于诸多因素的梗阻,沙埔的人们仍时常为温饱所困扰。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沙埔人从解决温饱起步,向小康目标迈进。199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1.37亿元,跨人全市亿元镇行列。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3.366亿元。人均纯收入1848元。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个连接城乡的商品市场网络正在逐渐形成。一条崎岖不平的村道,至1994年已改造成宽坦笔直的水泥街道,长1500米,宽7米。道路两旁尽是错落有致的商店和摊位。镇建成区面积已拓展到0.27平方公里。
1993年后,镇政府着力改善了一批基础设施。先后筹资8000多万元修建村路23条,铺设了主干线锦(城)高(山)公路的沥青路面7.5公里;(看福清FQLOOK.CN)兴建了2万吨规模的自来水厂,供水管网总长32公里;投资600多万元,建起了邮电大楼,建筑面积1140平方米,首期开通程控电话500门。1995年扩容至1500门。
镇政府多渠道多层次发动海外乡亲共同来扶持家乡教育事业。全镇有初级中学l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小学27所、幼儿园27所,其中14所中小学校舍是由华侨捐建的。总建筑面积10567.6平方米,总投资384.9万元人民币。其中270.76万元是由侨胞捐助的。1992年,镇卫生院进行重建,病床增加到50多张。
近两年来,镇政府本着“积极扶持、合理计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以镇办、村办、联合办、个体办四轮并进之势,驱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先后兴办了水产品加工、制盐、五金、机砖、编织、矿泉水等行业计756家,1995年产值逾l亿元。与此同时,发挥侨乡优势,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已落地三资企业4家,投资额1950万元。由港商投资700万元兴建的福津饮料有限公司,年创产值1000万元;中外合资创办的融兴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年产值亦达1000万元;沙埔水产品加工厂,引进日本成套先进设备和技术,5条生产线日可加工成品1.5吨,其烤制的紫菜,被誉为“长生神仙菜”,风靡日本、香港、台湾、泰国、新加坡等地市场。
十一、三山镇
三山,因镇政府驻地的当山、多石山和王井山而得名。位于一峡(海坛海峡)两湾(福清湾、兴化湾)的腹地,大真公路纵贯其中。全镇辖35个行政村、110个自然村。总人口106254人,土地面积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8519亩。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5.63亿元,人均纯收入2101元。
三山镇是个发展中的新兴沿海开放镇,自古就以“白鹤蛎、嘉儒蛤”的海鲜特产饮誉海内外。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91年11月8日撤乡建镇以来,紧紧围绕着“奔小康、建新村”的总目标,加速发展。昔日的“露水市场马蹄街”一跃成为规模3.5平方公里的中心集镇。
首先筹资2000多万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改造镇区枢纽道路,(看福清FQLOOK.CN)长1200米,宽为26米,沿路布设经济带;改造旧街,拆迁114户;拆除面积12207平方米,新建商住房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兴建1个总建筑面积为8000平方米的小商品市场;建设10万伏输变电网,兴建120万立方米的北林水库及三场一所(农贸市场、停车场、垃圾堆储场、公共厕所),为镇区南侧新辟的2平方公里的北坪埔工业小区配套服务;由旅外乡亲捐资150万元兴建邮电大楼,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开通了容量为2000门的程控电话。
乡镇企业的发展,坚持“五轮驱动”,采取“先上后理”、“先发展后规范”的灵活措施,为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提供宽松环境。1993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1亿元,比1992年增长37.5%,其中出口交货总值300万元,比上年增62.2%.
全镇有中学3所,初中班3所,完全小学35所,初小17所,总建筑面积61200平方米。镇区有医院一所,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并建有电影院、文化站、篮球场等文化体育设施。
旅外乡亲有1.5万余人,他们艰辛创业,辉播异域,心系桑梓,10多年来,捐资数千万元兴办家乡公益事业。近3年来,为兴建文教事业就捐资550多万元。
十二、东瀚镇
东瀚镇(欲称六十都)位于福清的东南末端。西与高山镇接壤,北与乎潭岛隔海相望,三面临海,距台湾新竹港86海里。全境总面积74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74个自然村,总人口40644人。耕地20283亩、山地53163亩、海滩地26604亩。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2.428亿元,人均纯收入1368元。
历史上这个山穷水恶的不毛之地,曾是远近少有的贫困乡,正是:“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三块薯片一碗汤,好汉也得饿肚肠”.不少东瀚人弃妻抛儿,背井离乡,远渡重洋于异国他邦谋生,全镇第一代侨胞达5000多人。
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东瀚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筚路蓝缕,开荆拓莽,创造着与时共进的业绩。1
几年来,在搞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狠抓综合开发。构筑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的格局。注重水产品生产这个大农业的重头项,把沿岸38公里的海岸和近海8400亩滩涂作为发展立体养殖的基地,因地制宜,优化养殖结构。1994年水产品总量达9376吨,连续3年跻身福清市水产品生产四强镇行列。
1992年7月22日撤乡建镇后,把1994年作为基础设施年。筹资230万元,实施中心街的拓宽改造工程,至1995年初,长740米、宽18——20米的主街水泥路面已铺设完成,拆迁33户、拆迁面积3684平方米,新建面积14000平方米,沿街改建13户,改建面积4264平方米;建柏油路面长600米。投资90万元。于1995年,建成东瀚至南盛、北盛泥结路面4.5公里,东瀚至海亮整石路面7.5公里。1992——1994年建成东瀚自来水厂,日供水400吨,投资85万元。筹资600多万元,兴建邮电综合大楼,正式开通500门程控电话。投资17万元,建农贸市场1个,建筑面积675.6平方米。
全镇16所小学中有10所校舍是近年新建的。几年来旅外侨胞共捐资2500多万元在家乡兴建学校和其它娱乐设施,其中,旅日侨胞捐资300万元新建东瀚中学校舍,总建筑面积达11323.73平方米;旅印尼侨胞捐资100万元建东瀚中心小学校舍,建筑面积4920平方米;旅印尼侨胞捐资15万元,建东瀚侨联会所,建筑面积582平方米。
镇区内建有卫生院一所,投资55万元,建筑面积1751平方米;投资42.7万元,建影剧院1座,建筑面积1424平方米;投资5万元,建敬老院1所,建筑面积280平方米。
东瀚村为镇治所在地,.人口集中,耕地少,人均不到5分地,(看福清FQLOOK.CN)加上镇区范围扩大,公建项目不断增加,每年都要征用大片耕地,群众建房用地十分困难。1992年,镇政府决定把地处福平路口已围未垦的一片近60亩的海滩地调整为居民住宅区。1993年4月,镇成立新村住宅小区开发领导小组。对新村建设实行“四统一自”的原则,即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基础设施配套集资统一建设,主体建筑按照通用设计图纸的规范自行施工。
1993年8月完成了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下水道600米,挡土墙240米,主街道、区干道石垫层855米,混凝土路140米;高压线路改线l公里,兴建日出水量200吨的自来水配套工程。
新村首期工程占地23100平方米,其中住宅建设用地15181平方米,道路用地5288平方米、绿化用地2631平方米。主体建筑分商住型和住宅型,层高统一为4层,建筑总面积38576平方米。沿十字大街布置联建商住楼10幢35套,每套基底建筑用地90——11O平方米;住宅设计为院式,首期工程53幢,每幢建筑用地120—140平方米,为三室一厅或二室一厅两种类型。至1995年,已建成4层商住楼7幢22套,住宅楼28幢,正在施工的9幢,按原定计划在1996年全面完成首期工程所有项目。
十三、渔溪镇
地处福清西南,福厦线两侧,北临东流人海的渔溪下游,东南距海约5公里,四周地形开阔,是福建省主要交通干线——福厦公路上的重要集镇。距融城15公里,去福州65公里,到莆田市“公里,交通极为方便。
渔溪自晚唐置镇。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郎官村原是镇的前身,又称乌屿。后因现镇址一带乃福建沿海中部的交通要道,于是将处于海滨地区的乌屿小镇向西北迁移4公里,成为现集镇发展的基础。
唐时,闽王牙将虞雄奉命驻守渔溪时,实行“保境安民,发展生产”的方针。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后虞雄去世,百姓感他的功绩,立祠纪念,并以虞雄之姓“虞”字,与镇北溪流的。溪“字,连在一起,称”虞溪镇“,后因”渔“与”虞“同音,改为”渔溪镇“,沿用至今。
清初,镇里设有三山馆,为文武官员集会之所,并建造土围墙,驻守500官兵。通过建城增员,镇的范围有所扩大,但街道还十分狭小。直至民国21年(1932年),镇的市区仍是檐檐相接的黑暗街道,周围茅坑罗列,垃圾成堆。民国22年(1933年)一场大灾,集镇焚毁大半,当地旅外侨胞热爱桑梓,筹集巨款,重建家园。
1995年,镇辖20个行政村,全镇人口45679人,其中非农业人El 7083人。镇域面积115 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1220亩,山地100043亩,海滩地6000亩。有3万多人旅居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有归侨、侨眷2万多人。是福建省著名侨乡之一。
渔溪镇又称”龙眼“之乡,清光绪十年至二十年之间(1884——1894年),将兴化一带的良种与本地品种进行嫁接,效果很好。40多年来,渔溪的龙眼加工品运销国内外各地,至1995年,全镇龙眼树裁种而积达9000多亩,年总产量达1500吨以上,出口量达450吨,远销港、澳和世界、,旦 因,舵眼有果大、核小、皮薄、肉脆、味甜的五大特点,具有补胃、健身之功效,人们誉称之为”宝丸“.

199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5.998亿元,人均纯收入2930元。工农业总产值名列全省百强乡镇第三十八位。于1990年继龙田镇之后,成为福清市第二个亿元镇。乡镇企业已发展至1034家,年产值可达5亿多元。外向型经济起步于1990年,在规划15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内。至1995年初,已有37家外资企业签订了用地协议书,其中19家已投产,18家正在建设厂房。
福厦公路纵贯镇境,交通发达,商业繁荣。1988年前,对镇内3条旧街道全面进行整修和拓宽,总长2039米,宽4——9米,混凝土路面。新建渔宝街于1989年竣工,长210米,宽18米。
1989年以来,从建设福厦文明路入手。致力镇区的改造。至1995年,旧铲的”一路丽街“拓宽改建已经完成,共拆迁面积6 5万平方米,拆迁户数587户,新建面积9.5万平方米,安置587户。福厦公路渔溪段已从原来的15米,拓宽到32米,并铺设水泥路面;隆华街从原来宽6——9米拓展到16米;星华街拓宽到16米。此外,育才路,中心街和十二横街的拓宽改造工程也已基本完成。至此,全镇东西6条、南北4条的主街路网框架已经形成,镇区容貌焕然一新。
1993年投资80万元兴建的渔溪自来水厂,设计日供水量2万吨,已于1995年6月供水,现实际日供水量5000吨,受益2000户;建有1万伏和11万伏变电站各1座,与省电并网;安装程控电话2000户,可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200多个主要城市直通电话。
全镇现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2所、小学29所、幼儿园25所;有文化娱乐场所43个,其中处于镇建成区的有电影院,文化站、有线电视台、广播站、老人活动室等。由侨胞予1948年lO月创办的虞阳医院,现占地40.5亩,(看福清FQLOOK.CN)总建筑面积14289平方米,设病床95张。
镇区的街头、街尾和中街,建有经营粮食、柴草、小商品和副食品等4个农贸市场,总占地面积为l万多乎方米。1994年又于隆华街新建农贸市场1个,占地4000平方米。
居民住宅多为砖木或土木结构,也有一些为砖混结构。据1985年调查,人均用地面积为23.6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为18.7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为9.6平方米,最高的人均居住面积达21.5平方米,低的仅4.7平方米。为改变建房布局混乱的状况,1988年初,制订了南小区、西小区的详细规划。在渔宝街两旁建起了民房,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1990年后民用建筑逐步走上统一规划的轨道。至1995年,人均住房面积达32平方米。
十四、上迳镇
位于福清市西南部,处于渔溪公路与福厦公路的三角交叉点。镇辖16个行政村,总人口29819人。全镇面积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840亩。199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为6.347亿元,人均年收入2263元。全镇旅外侨胞5000哆名,足迹遍及14个国家和地区。
1992年7月22日撤乡建镇。
为了改变落后的交通状况,1990年以来,镇政府先后投资450万元,改造镇区通往10多个行政村和邻近乡镇的4条总长16公里的道路,(看福清FQLOOK.CN)路面实现了沥青化,全镇16个行政村铺设水泥路lO.5公里。1994年,投资190万元,完成了福厦路上迳段4.25公里的拓宽改造任务。
1992年筹资70万元,开通了16个行政村的程控电话。投资530万元,完成了东张水库引水工程,铺设引水管道6公里,解决了工业小区内企业生产用水问题。1994年9月建成7公里长的高压线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电力保障。
为了开发新镇区,镇政府决定建设一条与福厦路相连接的新街道,1994年,投入70万元,用于新镇区40米宽街道的前期土方工程。1995年始,征地50亩,建设自来水厂工程。
全镇乡镇企业至1995年已发展至837家,总投资1.2亿元,年产值2.5亿元,解决了4000人的就业问题。主要为养鳗、养甲鱼、机砖、饲料、食品、纸品包装等行业,1994年上缴税金460万元,利润1550万元。
1993年,在福厦公路上迳段两侧开辟了4.8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至1995年初,已落地33个项目,涉及到食品、饲料、五金、塑料、制衣、蓄电池等行业,产品远销国内外,1994年创产值1.2亿元。
该镇历年重视科技工作,1991年被列入省定”第二批科技之花乡镇“.全镇逐步形成了以镇科技领导小组为核心,镇科协、科委为依托,村科普小组为基础,农研会为纽带,科技示范户为骨干的农村科技网络。在全省首家承担省级星火项目——单性罗非鱼高产优质养殖试验,增加产值500多万元。全镇实施省级星火项目10多项,创产值1000多万元。
自1988年以来,侨胞共捐资500多万元,支持家乡教育事业。1992——1994年,镇财政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新建、扩建校舍,至1995年,全镇拥有职业中专1所、初级中学2所、
十五、新厝镇(缺)
十六、江阴镇
1991年11月8日撤乡建镇以来,先后投入资金1600万元,全面进行村镇规划建设。1992年,委托闽东南测绘大队,用3个月时间,完成了镇中心区3.5平方公里的现状测量,并由省建委规划处设计、编写了<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1992年5月,改造旧街道,从车站至田头渡槽长410米,由不足8米拓宽至14米,铺设水泥路面,至同年国庆节前夕竣工。同时,新建街道一条,长800米、宽12米,铺设水泥路面并安装路灯。拆除了破旧的农械厂、塑胶厂厂房及车站等,新建商业综合楼等建筑面积约l万平方米,并整修改造镇影剧院,兴建灯光球场、边防派出所及农技站办公楼等;在新街中端和南端兴建公厕2座;连片征地62.7亩为开发住宅用地;新建邮电大楼和交管站办公楼,建立镇区停车场。在镇区内2000多台坟墓全部迁葬。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3年来,整修拓宽渔江公路下垄至浔头10.85公里路段并完成沥青路面的铺设,整修拓宽浔头至壁头3.5公里的公路;投资450万元,兴建里下底水库自来水厂,以满足镇区沿线各村饮用水需要;由渔溪镇11万伏变电站供电,年供电量约350多万千瓦时;安装程控电话1400门,首期在镇区范围内安装70门,于1994年6月开通。
全镇有中学3所、小学44所、影剧院5座、卫生院2所、村卫生所“个、灯光球场1个。镇建成区有中学1所,建筑面积6869.9平方米、中心小学1所,建筑面积1960.3平方米;文化站1个,于1986年建成,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影剧院1座,系1968年建成的,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
旅外侨胞有5000多人,多年来,他们为家乡兴办了大量的公益事业,促进了全镇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为全镇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环境。
继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元洪投资区之后,江阴又以其独特的优势,(看福清FQLOOK.CN)成为海内外客商竞相投资的新热点。这里下垄港已建成3000吨泊位的集装箱码头和500吨泊位杂货码头,有定期班轮直达香港;南端的壁头角码头,北上马尾113海里、上海532海里,南下香港357海里,东出台湾基隆港和新竹港分别为14.5海里和100海里,港区水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主航道水深18米以上,深水岸线约15公里,可建60个万吨级以上的深水码头,其中可建10个20万吨以上的泊位。1994年,首建1个3万吨级码头。
1993年,镇政府作出了”三区“规划,即壁头码头西南部10平方公里的港口型工业和能源工业区;下垄港以南至高岭2平方公里的轻工业加工区;球尾沙滩以西至镇政府的3平方公里旅游度假区。
球尾沙滩在退潮时,宽度达120米以上的有3.88公里长,总面积在0.52平方公里以上。沙料均匀洁白,沙层厚达3米,最少的达1.5米以上,海水清澈见底。沙滩后侧有宽达500米以上的防风木麻黄林带,总面积0.36平方公里。沙滩地下淡水资源丰富。是个具有开发潜力的旅游度假胜地。
十七、东张镇
远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末期(原始社会晚期),东张就有人类居住。白豸寺附近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唐朝就有墟集,那时7日l墟、福州、长乐、闽侯、莆田、仙游、闽南一带,均有人在此进行物资交流。最早的物资集散地为周宅村(现为水库淹没区),后迁到北面的”五显庙“一带。这里曾经有”店仔街“之称,最后才把地点改在旧东张镇。由于物资集散的发展,至明初,旧东张就由几闻茅屋小铺改建成东西向并排相对的木质小店屋。构成了一条檐檐相接,不见天日的短小街道,形成了早期的东张街。
旧东张镇区位于龙江中游,石竹山麓,是一个土地肥沃的盆地,明清之际有居民逾万。传说宋时这里有董、商两姓官宦世家,许多人把这里称为”董商“,后因谐音,改称为”东张“.
1958年后。人民政府为改变福清十年九旱的面貌,在旧东张镇址兴建大型的东张水库,另在甘(厝)大(洋)公路旁的玉井村建立新镇区,称为新东张。
新镇北背旗山,南临水库,建筑在向南倾斜的一片绿丘之上,离福厦公路7公里,甘吉公路横贯镇区中心。至1960年,新镇区建筑物面积达30万平方米,相当于旧东张镇区的2倍。
全镇区域面积135平方公里。1995年,辖18个行政村和1个居民委员会,总户数7882户,总人口30387个,其中非农业人口3590人;耕地面积15145.51亩,山地面积139176亩。
新辟街道全长684米、宽8——9.8米,铺上块石路面。镇区南北延伸,中有3条大街纵横,形成两个十字路口:北面十字路El,由百货店、电影院、饭店、旅社、邮电局、银行等建筑物组成;南面十字路口,是运输的主要通道。
1993年后,对镇区街道进行拓宽改造,工程分3期进行,至1995年7月全面完成,总投资300多万元。第一期改造工程:由老人会址至银行东张营业所一段街道,总长300米,街道两旁拆65户,拆除建筑面积2527.13平方米,新建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第二期改造工程:由东张交管站门前至东张中心小学路口,总长200米,拆迁18户、拆除建筑面积2187平方米;第三期改造工程,拆迁34户,拆除建筑面积1055平方米。
镇区东部是党政机构所在,1992年由侨胞捐资50多万元,加上镇集资共110多万元,(看福清FQLOOK.CN)建一座科技办公楼和干部宿舍楼,总面积2600多平方米,楼高分别为四、五层。工厂企业多集中在镇区之南,仓库和医院分设在远离镇中心的南北端。1994年侨胞捐资41万元人民币,新建医院门诊楼一座,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居民住宅区有3片:镇区南部成行排列的红砖结构2层楼房,是华侨新村;在东部是整齐雪白的平房;北部是木质结构的楼房。1986年,全镇公用房屋用地8.16万平方米,居民住宅用地12.17万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20平方米。大部分往宅为土木结构,沿山脊而建,形成南北长达1公里多的狭长形镇区。中小学设在镇郊,1989——1994年,侨胞先后捐资约100万元,兴建东张中学综合楼及学生宿舍楼等;1993年6月,侨胞捐资28万元修建东张小学教学楼。
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4.026亿元,人均纯收入2005元。乡镇企业有造纸厂、藤厂、铸鼎厂、翻砂厂等200多家。为开拓外向型经济,1993年在镇区北部划出500亩土地作为外商投资区,已落地三资企业7家,总投资额1800万美元。
交通方面,过境公路与福厦公路连接。1990年后,投入资金近800万元,用于各项基础建设,已建成水泥、柏油路40多公里,在镇区内新建东西两个停车场,分别占地为2.62亩和1.66亩;水上交通有东张水库的过渡码头,60吨位的汽舵船,每天往返12趟,客运量
日均约300人次。
1984年建成自来水厂,日供水450吨,可供1.1万人饮用;居民用电,由宏路变电站接入,用电量年达60万度;引进程控电话240门。
镇区东临石竹山风景区,南连灵石森林公园和名胜灵石寺,东南濒依东张水库,西北正在发掘少林寺遗址并规划重建少林寺。为发展旅游业,1993年,与外商达成协议,合作开发东张水库北岸沿湖地带500亩旅游别墅区。
十八、镜洋镇
为福清的“北大门”,地处福建省闽江金三角经济圈和福厦工业走廊交汇处。1993年10月改为镇建制。全镇面积8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9007.8亩,山地8.7万亩。镇辖17个行政村,6099户,2505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39人。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9.396亿元,财政收入1187万元,粮食总产量15063吨,农民人均收入2110元。
乡镇企业以农林牧副产品深加工为依托,以叶腊石矿藏开采、加工为龙头,带动乡办、村办、联办、个体办企业四轮并举。1995年,全镇大小乡镇企业有327家(包括三资、内联企业),总产值达9.2亿元。
福厦公路贯穿全境,1993年,沿线1750米旧街进行改建,从15米拓宽至23米,其中主车道4道宽15米,两侧慢车道各宽4米。铺设水泥路面。拆迁388户、拆除建筑面积38640平方米,新建建筑面积18763平方米。(看福清FQLOOK.CN)石砌排水管道,长4000米,总投资92万元,由镜洋建筑工程公司施工。于1994年12月竣工。中心街道500米长,两侧已安上路灯。
新镇区建设已征地120亩,正进行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1995年,已完成两条共700米长、16米宽的主街道建设。
举贷600多万元兴建的3.5万伏变电站已投入使用;斥资200多万元引进1000门程控电话已于1993年6月开通;投资120万元的日供水5000吨的十八重溪自来水厂,于1995年开始供水。
镜洋工业小区经两年多的努力,已形成规模,10公里长的福厦线镜洋段两侧几乎摆满了厂家。至1995年末,已签约外引内联的有53家,总投资额达10亿元人民币。其中已投产25家,在建18家。总征地面积2500多亩,年产值达8亿元。
几年来,旅外乡亲先后捐资350多万元,用于兴建校舍,添置教学设备,设立奖教奖学金,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由旅外侨胞何先生捐资150多万元,于1987年9月建成的良镇中学,校园占地面积44亩;1989年9月由侨胞侯先生捐资兴建的侯家斌学校,占地面积18亩。
十九、一都镇
位于福清市西部山区,与永泰、闽侯、莆田3县交界。历史上曾有“青山御史第,乔木状元家”之誉。1994年12月30日撤乡建镇。镇辖6个行政村,2539户、1138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8人。全镇总面积1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35亩,山地面积16万亩。
一都地处“三十六弯”,深处穷乡僻壤,1979年前,人均年收入不及50元。
改革开放以来,富民政策使山乡变了样。昔日那不足百米长的一小排土木瓦房——人称“拉尿街”。至1993年,已被长600米的宽敞水泥街道所替代,新街两旁建起了一座座现代建筑型楼房,成为山乡农贸集市中心。改造旧街道第一期拆迁215户,拆除建筑面积1319平方米,第二期拆迁53户,拆除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至1995年,新建成镇区道路4条:一为由镇政府通往一都中学长2000米,宽7米。为水泥路面;一为新街三叉路口至闽都造纸厂长1000米,宽7米,水泥路面,1995年初,又投资150万元,对公路改弯取直31处,路面拓宽至9米;一为从新街至敬老院长1000米,宽5米,亦为水泥路面,一为由一都街到濑底长10000米,宽6米,为沥青路面。

1994年始,投资252万元,改建一都至东张镇长13公里的公路,把“三十六弯”尽可能截弯取直,铺设宽6米的沥青路面,1995年初,又投资150万元,对公路改弯取直3l处,路面拓宽至9米;投资390万元,引进美国电报公司制造的先进设备。于1994年4月12日开通程控电话,促进了一都与外界的信息交流。
近lO年来,开山种果高潮迭起,全镇已种枇杷、柑桔、李、梅、柿等水果2万亩。(看福清FQLOOK.CN)同时,乡民商品经济观念增强了。一个投资1200万元的一都造纸厂,年产值可达5000多万元,可创利税近千万元。乡镇工业企业的兴起,大大促进了交通、饮食、加工等各服务行业的兴旺。每天进出一都的旅客有数百上千人,除每天往返融城8趟公共汽车外,还有许多私人购置的小巴客车、货运汽车、拖拉机、摩托车等频频过往。199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34亿元,全镇人均纯收入1200元。
1992年3月,由侨胞捐资1500万元兴建的一都溪引水工程,建成后,将有助于改变福清工农业用水的紧缺状况。
为了办好山区教育,培养更多人才,在没有侨资外援的情况下,发动全镇人民和在外乡亲自愿捐献设立一都教育基金会。镇政府机关和镇直单位率先倡导“少抽一支烟,少喝一杯酒”,争取每年积攒7——10万元资金,以保本取息办法,奖励教师,激励他们安心从教,弘扬优良学风,加速培育人才。
镇区内有一所中学和一所中心小学,设施简陋,条件欠佳。1992年2月,世界福清联谊会秘书处访问团考察一都时,有位侨胞表示,愿为改变一都办学条件献资出力。
二十、南岭乡
地处福清市偏僻的东北山区。1981年4月,城头公社划出8个大队成立南岭人民公社,1984年9月5日改为乡建制。是本市唯一的省定贫困乡。
全乡面积46030.95亩,其中耕地8600.42亩,非耕地1442.53亩、山地23018亩。乡辖8个行政村,总人口694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9人。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4759万元,人均收入1904元。
为发展山区经济,该乡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1994年初投资235万元,修建塔七公路,铺设沥青路面10.71公里。1995年初投资54万元,架设程控电缆线路20公里,全乡8个村在春耕前都通上程控电话。至1995年末,全乡8个村都建有自来水厂。全乡基本上实现了“四通”,即村村通电、通路、通水、通电话。
1994年。提出了两条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一是凡来南岭乡兴办乡镇企业的,属于乡政府收费的,一律推迟两年交纳;二是凡来南岭乡创办养殖业的,属于乡政府收费的一律免收。是年,先后引进4家企业,总投资522万元,其中西洋畜牧开发公司和露芳花卉公司成为福清农业综合开发的两大基地。1995年又有6家甲鱼养殖场在这里落户,总投资1300万元,同时还引进了一家电子厂。至1995年末,全乡共创办乡镇企业16家,总投资2600多万元,总产值3017万元。
全乡拥有中学l所,小学8所,南岭中学建筑面积1242平方米,南岭中心小学建筑面积1070平方米。乡政府所在地建有影剧院1个,建筑面积280平方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建设志:第五章 村镇建设 / 第一节 镇(乡)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