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丶未央 发表于 2019-2-21 16:13:16

福清市志1988版:卷十二 城乡建设 / 第二章 县城建设

第二章 县城建设
县城——融城镇,位于北纬25°42′,东经119°20′。北依玉屏山、凤凰山、复船山(龙山),南对双旌山、五马山、玉融山,瑞云塔东南矗立,龙江水飘荡西南。

唐武后圣历二年(699年),福清建县。在融城设有县署,面对城南的玉融山。此后,朝代屡经更迭,而县治始终不变。明代王一言在《重建福清邑堂记》中说:“玉融为邑镇名山,有孤峰万仞、形势奇绝之胜”。传说玉融峰第二叠“有石莹然如玉”。古人讲究“形胜”,故以“玉融”作为福清之美号,亦简称“融”。县城称为玉融镇。共和国成立后改称城关镇,1985年改为融城镇。1988年,镇辖4个农业村委会和7个居民委员会。总户数为11096户,人口47652人,其中农业人口9931人。

民国时期,县城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消费城镇。全镇只有几家手工业、两个手工印刷厂和一个仅有两台破旧手摇车床的“光合利”机器店。狭小的街道,年久失修;沟渠淤塞,污水四溢;粪坑垃圾,触目皆是。

民国24年(1935年),侨胞戴祥滋慷慨解囊,独资整修后埔街。以废弃城石铺设,半年修成。并以他的别号,命名为吉云路(后仍称后埔街)。

共和国成立后,30多年来城区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后办起55个工厂。1988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1629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其中工业产值1410万元。自1950~1986年,县城房屋建筑面积达120.20万平方米,比1949年前房屋建筑总面积增长2.7倍多。城区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文教卫生设施、给排水系统、消防设施和农贸市场等,都不断完善和发展。古老的县城成为一座美观、整洁、规范、方便的新城镇,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第一节 街巷建设
县城旧街道7街36巷。在民国时期,街巷路况除后埔街稍好外,其余的多凹凸泥泞、崎岖不平。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几次整治,产塘街、西门街等砌成方块石路面,后埔街、古夏巷、福塘境、城隍巷、官塘墘、楼锦霞、何厝巷、深巷、河头巷、高巷等先后浇灌混凝土路面。

1981年始,县城街道又相继进行改建、扩建、新建。至1985年完成小桥街和利桥街整治工程,拓宽江滨路,新建东门街等。

1987年,以民办公助的办法,群众集资11.38万元,国家补助2.3万元,修三路(后山顶、鸿商路、察院埔)、三巷(宋井巷、郑巷、大北巷),总长1295米。

一、小桥街

清末、民国时期,小桥街东西两边店屋相距仅3米许,出檐处多用木板、白铁皮为雨盖,街中间挤成“一线天”。每遭火灾必烧延几家乃至几十家。民国21年(1932年),县政府整治小桥街道,由大部分店铺捐资,少数小店出工,历时八、九个月,路面才拓宽至5米许,其经费多被主办人员中饱私囊。民国22年,才在路面上盖一层薄薄的水泥,不久就龟裂毁坏。

1954年,县人民政府第一次整治小桥街,以方块石铺路。1982年,县人民政府决定再一次整治拓宽。拆迁街道两旁店屋,付拆迁费25.5万元;浇捣混凝土路面,全长370米,宽18米。其中车行道10米,两边人行道各2.5米,绿化带各1.5米。整个工程从1983年下半年动工至1984年9月完成,工程投资20.4万元。

二、东门街

1980年后新建,从龙山脚下直向龙江畔延伸。混凝土路面,长680米,宽20米,其中车行道12米,人行道8米,投资33.2万元(包括拆迁费)。街道两旁矗立着建设局、华侨商店、外贸公司、中国银行、农业银行、新华书店、第二建筑公司、农机公司、良种公司、盐管处等40多个单位的新建大楼,总建筑面积2.98万平方米。

三、江滨路

西起县城西门,与融宏路相接,东至东门街、利桥街街口,全长1000米。路面拓宽至24米,两旁各5米为人行道,中间为机动车道。砌护坡426米,平均高度3.1米;绿化林带宽1.5米、长1500米。工程总投资250万元。1985年4月20日动工,9月27日竣工。

四、一拂街

1981年,自官驿巷口至官塘墘口这一段,拆迁22个单位和住户,铺设混凝土路面,长420米,宽10米。

五、河前路

1981年1月开始,修建混凝土路面,同年3月竣工,全长123.2米。其中一段92米长,路面宽为10米;其余的31.2米长,路面宽为7米。投资总金额3.46万元。

六、北大路

自后埔街口经福清卫生学校、福清医院至县防疫站,全长320米。自清代至民国时期,曾多次筹建,但都以百姓掏腰包,官吏饱私囊而告终。共和国成立后,即进行拓宽、铺建,改羊肠小道为汽车路。1981年再次重修,铺建混凝土路。6月12日开始拆迁安置21个单位和住户,拆除住宅面积523.5平方米,6月20日动工,9月2日竣工。路面长290米,宽13米,其中车行道9米,余为人行道和绿化带。投资金额12万元多。

城区内的主要干道江滨路、小桥路、东门路、后埔路和西大路等,路宽一般在18米以上,总长度4132米。除西大路为块石路面、东门路部分地段为泥结路面外,均为混凝土路面。

一拂路、利桥路、北大路、田墘路以及西环城路等城区次干道,路宽都在14米以上。其中西环城路为沥青路面,利桥路为块石路面,其它均为混凝土路面。总长度3005米。

城区旧时36巷以及新设居民区的巷路,除个别为泥结路面外,均为混凝土或块石、卵石路面。总长度8500多米。

第二节 公共设施
一、文化设施

民国时期,福清只有少数戏班和评话艺人,在农闲季节走乡串村。城区没有影剧院,如请戏班演戏,只好在孔子庙搭个戏台或在长乐会馆演出。

民国18年(1929年),城内十五落崇品书院设立图书馆,藏书仅1256册。民国21年,设立县民众教育馆,兼设图书阅览,由于经费无着,破烂的阅览桌倚墙欲倒。

1950年。建立县人民文化馆。同年设立新华书店。翌年,成立福清和平闽剧团,以原长乐会馆为团址。1954年10月,县城兴建人民影剧院,可容纳观众1130个。

1981年,福清华侨影剧院建成,建筑面积为5500平方米,座位1730个。1980~1983年7月,县新华书店在东门新街先后建成综合大楼、职工宿舍以及仓库等,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总造价25万元。1982年,新建文化馆一幢,为5层大楼,面积1470平方米,造价19万元。1985年,正式成立福清县图书馆,馆址暂设在文化馆二楼。1988年,侨胞捐资65万元,新建4层图书馆一幢,建筑面积2170平方米。

二、教育设施

民国时期,县城有教会办的中学2所:私立毓贞女子初级中学、私立明义初级中学。民国31年秋,毓贞、明义两所初级中学合并成立明义毓贞联合初级中学。公办中学仅一所,即福清县立中学,创办于民国14年,校址租赁于县城高巷陈氏宗祠。私立中学有两所:私立文光中学,创办于民国32年,校址在县城玉屏山麓万寿寺,设农、商两科,民国36年改为普通中学,私立闽海中学创办于民国33年,校址在城隍庙,因经费难以支持,于民国38年夏停办。

共和国成立后30多年来,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至1988年,县城有一所大专、4所中学、3所中专和6所小学。

福清第一中学 校园占地134亩,建筑面积2.55万平方米,体育场面积1.34万平方米。

福清第二中学 校园占地23亩,校舍建筑面积9350平方米。

福清华侨中学 创办于1955年11月。校园占地88亩,校舍建筑总面积2.54万平方米。

龙华中学 创于1988年,建筑面积7116平方米。

元洪师范 创办于1986年,校园面积82.3亩,建筑面积2.11万平方米。

福清卫生学校 其前身系私立惠乐生高级助产、护士职业学校。校园占地26亩,校舍建筑面积8760平方米。

福清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创办于1980年,建一幢4层楼房,面积950平方米。

福清实验小学 前身系光绪三十年创办的高等小学堂,校园占地17亩,建筑面积5346平方米。

福清城关小学 校园占地9.3亩,建筑面积5243平方米。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校园占地155.29亩,校舍总面积为26484.19平方米。

此外,县城还有瑞亭、西园、向阳、东方红等4所小学,校舍建筑总面积为9928.56平方米。

三、体育设施

民国19年2月,福清县政府于凤凰山麓较场埔建公共体育场,为福建早期建场的10个县市之一。

1954年,拓展公共体育场。并在原中山台旧址建灯光球场,占地面积364平方米。

1958年,在县城东北隅另建400米跑道的田径场。1974年,为承办全国田径运动会福清赛区,扩充场地,建成符合标准的400米跑道的田径场,配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主席台和能容7000人的四向观众台。

1964年,建成长50米、宽25米的游泳池。

四、卫生设施

民国13年,基督教传教士以劝募所得的12万银元,在县城参将府废址建起院舍,成立惠乐生医院。此外,县城只有一所设备简陋的卫生院。

共和国成立后,县城办有县医院、血吸虫防治所、站和卫生防疫站等。至1988年县城有福清医院、防疫站、中医院、妇幼保健所、精神病人疗养院、皮肤病防治院等6个医疗防疫机构,一所镇卫生院以及街道保健站和私人诊所等。

五、商业网点

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批准私营企业直接过渡为国营和合作社门市部的有1580户,公私合营16户,组织合作商店302户,组织经销和自营16户。

1979年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贯彻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迅速发展。1988年,县城拥有国营、集体和个体商业网点3234个。其中个体有证商店3134个,占县城商业网点总数的96.9%。

附:市场

东门农贸市场 位于东门田墘路东侧。1980年建成2座单层混合结构建筑物,1982年又建成一座钢架石棉瓦屋顶建筑物,总面积为2064平方米,是粮、油、肉食、禽蛋、水产、蔬菜、水果和竹木制品等交易的综合市场。共投资17.83万元。

官塘墘市场 这里原来是县城一处调节气候,收纳废水的大塘,名曰“官塘”。民国时期,官塘墘垃圾成堆,污水满塘。共和国成立后,整修地坪,面积为2635平方米。成为一个肉食、禽蛋、鱼类、蔬菜、水果、肥料等交易的综合市场。1964年建成3座砖木结构单层建筑,1974年又兴建2座石木结构单层建筑,供个体摊贩使用,总建筑面积为1533平方米,造价6.98万元。

小商品市场 1986年初,整治东门河首期工程竣工之后,在河面上浇捣钢筋混凝土地板,并搭盖钢架塑瓦屋顶的专用货棚。建筑面积为1985平方米,投资14.67万元。1986年6月起,188家个体户在这里摆设250个摊位,成为繁华的小商品市场禽畜市场 位于西大路东侧。1981年建成,为2座单层混合结构,建筑面积1322平方米,造价8.4万元。

柴草市场 位于龙江之畔,南门大桥东边。1983年建成,占地面积1005平方米,投资4.19万元。该建筑物于1985年被10号台风刮倒,如今成为露天的交易场所。

第三节 给排水
一、给水

(一)水井供水

县城居民饮用井水已有千余年的历史。由于井水多为孔隙水,秋冬季节,多数水位下降,城区居民饮水困难,生活极感不便。共和国成立后,许多机关、企业以及居民户先后凿井。至1986年,城区有水井367口,但供水不足的矛盾仍未根本解决。

(二)自来水

企业自备水源 1958年,县城的一些工厂企业,先后凿井,建设自备水源的自来水系统。

福清县自来水厂 1977年12月,县财政拨款86万元,在可洛溪下游建一口深5米、直径5米的机井,一口深3米、直径2米的观察井,一座日产3000吨的过滤池和一座容水量400吨的清水池;建成面积分别为64平方米和52平方米的一级、二级泵房,安装6台套107千瓦机泵;铺设200~250毫米的水泥输水管道800米,100~300毫米铸铁输水管道3725米。1978年10月开始向城区部分用户供水,用水人口约1万人。1979年,供水量达到21.92万吨。

1980年,新铺设主管道2006米,扩大供水桩6处,增加供水500户,年供水量达28万吨。1981~1983年,铺设玉斗园主管道385米,华侨中学、医训班门诊部主管道839米,柴坊顶主管道188米;更新小桥街主管道,改水泥管为铸铁管261米;铺设分支供水管道820米;增设高巷、官驿巷、楼锦霞、西塘、阳春巷、柴坊顶、河后巷等7个供水桩。年供水量提高到69.6万吨。

1983年7月,增建反应沉淀池1座,日处理水5000吨。1984年,新建1座容量为700吨的清水池;1座给水泵房,增装3台给水泵;完成小桥街、利桥街给水管道的拆迁和更换任务;新安装分支供水管道645米,增加供水525户。全年供水量达84.7万吨。

1985~1986年,更换从西门至南门等地水泥管为200~300毫米铸铁管900米,延伸分支管道1400米,增加供水526户。至1986年底,总计安装主管道50.2公里,分支镀锌供水管道69.9公里,基本形成了给水管网。用水人口2.3万人,占城区居民总数的51%,年供水量达137.8万吨。

1987年10月,投资51万元,新建日产8500吨的净化池1座;修建深5.8米、直径6米的机井1口,深3米、直径2米的的观察井1口,建成面积为84平方米的新一级泵房,安装2台各22千瓦的机泵;建成面积为121平方米的净化车间1座;铺设400毫米的铸铁主管道570米,延伸管道2150米。用户从原来的3100户增至3700多户。

1988年,县自来水厂完成了扩建任务,日产水量增至1万吨。计供水8000户,用水人口3.86万人,占城区总人口的80.9%。年供水量达229.6万吨。厂化验室添置了比光式浊度仪、手提蒸汽消毒器、不锈钢过滤器以及玻璃仪器、化学试剂等。净水化验项目从7个增至16个,水的浊度从原来的10度降到3度,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

二、排水

民国时期,城区街道排水,主要是利用街面中间高、两侧低的自然坡度,在街面两侧挖明沟排出,因街窄沟小,遇暴雨时,区间迳流不易排出,屡有泛成泽国的现象。

共和国成立后,城区排水采取雨水和污水合用的排水系统,将大量区间迳流排入龙江。到1978年底,全城修建排水沟计4.56公里,对城区排水起到较好的作用。

自1979~1986年,先后新建、扩修北大路、小桥路、一拂路、江滨路、利桥路、东门路和田墘路的排水沟计3215米。与此同时,还结合整治石狮巷、古夏巷、阳春巷等13个小巷,修建排水沟计2793米。至1988年底,全城区修建排水沟计长10.5公里多。

第四节 房屋建设
共和国成立之初,县城的房舍建设,包括私人房舍、公房和机关单位房舍在内,计有建筑面积31.78万平方米。1978年底增至91.03万平方米。1978年后,县城房舍建设增加较快。自1979~1985年的7年间,共建设60.95万平方米,使全城房舍建筑面积总共达151.98万平方米。除机关、单位、工厂、商店、仓库和文教设施等公共用房外,实际居民居住面积为33.88万平方米,城区人口38455人,人均居住面积从1978年的4.2平方米增至8.81平方米,超过了国家提出的1985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5平方米的要求。

一、私人房屋

民国末年,约有24.77万平方米。共和国成立后,没收一些地主、官僚的私宅作为公房,且一些机关、单位征用部分私宅作为机关房舍,再加之几度拓街拆除部分私宅,因此,全城的私人住宅有所减少。1978年后,城区居民纷纷自建房舍,多为砖木混凝土结构的楼房。至1986年,城区共有私人房屋69.55平方米,占城区房屋总面积的45.7%。

二、公房

共和国成立之初,没收一部分地主、官僚私宅租给居民居住,使全城公房增至3.1万平方米。此后,公房建设发展缓慢,到1978年底,仅增加6033平方米。1978~1986年底,共建公房1.03万平方米。这样,县城公房增至4.73万平方米。这些新建的住宅分布于东皋山上、龙山寺旁和体育场侧,形成一片片新的居民住宅区。新建的住宅,均为砖混结构的单元式5层楼房,绝大部分有上下水道、卫生设施。

三、机关企业房屋

1949年底,县级各机关单位房舍约3.37万平方米。随着城区机关单位的增加和工厂企业的发展,机关企业房舍增加较快。到1978年,县城机关企业房舍已达39.8万平方米,多为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的低层楼房。1979年后,县城各机关、企业采取国家投资、地方自筹和企业自筹等办法,加速机关企业房舍建设。在短短的8年中,增加建筑面积37.3万平方米。1986年底,县城机关企业房舍总面积77.11万平方米,占城区房舍总面积的50.7%。其中工业交通仓库用房23.11万平方米,商业服务用房12.94万平方米,教育医疗科研用房10.11万平方米,文化体育娱乐用房1.54万平方米,办公用房6.36万平方米,住宅21.4万平方米,其它1.65万平方米。这些房舍多为砖混结构的四、五层楼房,配套齐全,经济实用。

四、主要建筑物

共和国成立后,融城镇不断出现高楼大厦,各有特色。

县政府大楼 座落于县府大院内,坐北朝南,系框架结构的6层大楼,建筑面积3650平方米。由福清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设计室工程师设计,福清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第一工段承建,总造价为56.7万元。于1983年动工兴建,历时一年竣工。大楼各层中间为通道,通道两侧均为办公室。地面为水磨石,立柱上饰以大理石。

福清县人民会堂 座落县府大院内,建筑面积1963平方米。19.87年2月14日动工,12月25日竣工。系由旅居加拿大侨胞邱文椿先生捐资62.2万元建成的。由福建省建筑设计院设计,获优秀设计奖;由福清县第一建筑公司承建,评为优良工程。整个会堂系框架式圆形3层大楼。

会堂正面的7根矩形大柱,各高10米,表面镶贴天然花岗岩磨光石,顶端横亘弧形大梁。外墙选用红砖贴面。门窗采用古铜色电镀铝合金制成。

会堂的二层,以中、小型会场、室为主。中间是70个座位的圆形会议室,室内墙面采用超细玻璃棉毡、外贴花玻璃丝布装饰,顶面选用浮雕墙纸。二层还有1个100座位的会议厅、2个50座位的会议室和1个30座位的小型会议室。此外,还有接待室、音响设备室、储藏室、值班室等。

通往三层的楼梯扶手,用进口的无缝钢管制成,中嵌10毫米厚的茶色有机玻璃;平台顶装饰珠帘吊灯。入夜,灯光与小玻璃条交相辉映,色彩华丽柔和。

三层是会堂的主体部分。大型会议厅呈半圆形布局,能容纳800多人,具有较好的视听效果。圆形主席台后半部墙面贴玻璃棉毡和花玻璃丝布;天棚为型钢龙骨镶石膏板吊顶,外贴墙纸;另横装一条轻型钢轨,可挂布幕作为舞台。此外,还有两个休息室以及扩音室、化装室等。楼梯后侧备有一个通向底层的安全梯。

会堂底层由两个部分组成,中间是圆形储藏室,四周是环形大厅,冬暖夏凉,是文娱活动和停放各种车辆的理想场所。

邮电综合楼 座落于融城镇小桥路东侧。建筑总面积5300平方米,工程造价共198.2万元,整个工程分两期进行。

第一期工程由福建省邮电设计所设计,后因沉井施工碰到问题,结构部分经福建省建筑设计院修改。楼房结构质式为沉井框架结构,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由邮政生产用房1幢5层和电信生产机房1幢5层(两幢楼房以沉降缝交接)以及2层混合结构油机房组成。工程投资86.3万元。1984年9月动工,1986年8月建成。大楼土建及部分沉井由福清县龙田建筑公司承建,大部分沉井由福州环城机械站承担;水、电安装由福清县城关建筑公司负责。

第二期工程系邮电主楼,由福建省建筑设计院设计,福清县龙田建筑公司负责施工,水电安装由福清第二建筑公司承担。主楼中间为6层,两翼各为5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造价111.9万元。1987年7月动工,1988年12月竣工。底层为邮政营业厅,二层系电信营业厅,三、四层为办公场所,五、六层为档案仓库及会议厅。

主楼正面墙外竖立4根方柱,镶贴天然花岗岩磨光石片,柱上方雨遮嵌以古铜色铝合金,并竖立“人民邮电”4个大字。整个大楼外部饰以白色马赛克和褐色瓷砖,地面为水磨石,内墙中级粉刷,正面门窗为铝合金。

东门百货商场 位于融城镇东门路中段东侧,由福建省民用工业设计院设计,福清县第一建筑公司承建。系沉井框架结构的5层大楼,建筑面积4264平方米,国家投资100万元。1981年12月动工,1983年11月建成,评为优良工程。大楼一、二、三层为营业厅,四、五层为办公室及仓库。一、二两层为水磨石地面,三层以上均是水泥沙地面。楼内设有电梯,并备有消防水塔2个,计蓄水40吨。

福清华侨影剧院 座落在县城一拂路东段,占地面积13.2亩,由旅外侨胞捐资200万元,于1981年建成。主体工程长64.6米、宽37.8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由福建省工业民用建筑设计院设计,省第十建筑公司承建。其基础系以水泥柱打桩处理,在福清县此属首次。附属工程7项,由福清县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承建,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前厅正面立柱6根,镶贴磨光大理石片,地面为水磨石,外墙选用大理石贴面,厅内设置假山、盆花,中墙正面饰以玉融春光画。前楼为休息厅,采用落地铝合金窗,宽敞明亮。主楼层顶竖立“华侨影剧院”5个霓虹灯大字。观众厅拥有1730个座位,安装有冷气空调设备。

院内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绿树拱楼,盆花争艳。1986年,被授予“花园式单位”的荣誉称号。

第五节 环境卫生
1958年,县城成立镇爱国卫生委员会。1984年,设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有职工157人。对市容、环卫设施、街道清扫及垃圾、粪便的处理等,制定措施,加强管理。

一、市容管理

市容环境管理,民国时期已有若干规定。诸如:“敞猪、敞禽妨碍市容卫生,应即禁止”,“骑街晒晾衣服,既碍观瞻,又碍交通,应予取缔”等。然而,除几条主要街道外,许多背街小巷年久失修,淤泥污水横流,敞猪、敞禽到处皆见,污物成堆。

共和国成立后,为保持市容整洁、保护人民健康,加强市容环境管理。1988年县人民政府又颁发布告,作了若干具体规定。主要内容是:

(一)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的沿街、沿路的门前一律实行“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

(二)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准在街、路、河道、水沟乱倒垃圾、粪便、废土、污物;不准乱扔果皮、纸屑、废物和动物尸体。

(三)沿街两侧墙壁、店面、橱窗等的表面,禁止张贴、涂写,经常保持整洁美观。

(四)沿街两侧的楼房、阳台,不准晾晒衣物,不得随意搭棚。

(五)各种车辆进城时应低速行驶,保持车容整洁。凡载运易落、易漏、易飞和腐臭物品应严密遮盖,不得遗撒、飘飞,污染环境。

(六)经批准修建房屋的单位和个人,在公共场地堆放建筑材料和余土,应经市容卫生管理处同意。严禁污水沿街溢流,竣工后应及时清扫现场。

(七)禁止在街道、路巷、公共场地放养、圈养家禽家畜,不准占用这些地方育秧、晒谷、堆草,不准煮、煎、烧有浓烟臭气的物品。

(八)一切摊贩,必须按照指定地点摆摊营业。凡在融城上市出售的蔬菜、甘蔗、竹笋等稿杆蔓叶的植物,都应在上市之前把根头、废叶、壳皮等清理干净。

二、街道卫生

共和国成立后,城区街道由居委会督促各单位、店铺和居民打扫,垃圾倾倒于垃圾箱中,由清运工运出城外。不定期进行卫生检查,并挨家分别贴以“最清洁”、“清洁”、“不清洁”的标志。

1979年后,为加强城区清洁卫生管理,各居委会的专业清扫人员,由市容环卫管理处统管起来,加以整顿,实行划片包干清扫街道。每天收集垃圾约30吨,直接运往太城、阳下、音西、马山、石井等地果林场作为肥料。添设汽车2辆、洒水车1辆、手扶拖拉机2辆、板车30辆。使城区街道垃圾的清运工作向机械化方向前进了一步。

三、公厕管理

民国时期,县城的厕所打扫和粪便的清运,均由厕主包给城郊农民。属于街巷居民之粪便,由城郊农民挑上粪桶,于每日清晨进城收买。

1959年,开展除害灭病运动,公厕改由环卫管理处统一管理。机关单位粪便,由各单位自行管理;街巷居民之粪便倒入公厕,由环卫处统一销售。

城区公厕,多系五、六十年代所建,比较简陋。1979年后,新建的南门车站和后埔街水冲式公厕以及扩建的小桥街公厕,标准较高,采用瓷砖贴面、玛赛克铺地。内部宽敞明亮,空气流通,符合卫生要求。1987年,新建公厕4所,其中官塘墘厕所,面积35平方米;利桥公厕,30平方米;下施井厕所,50平方米;玉斗园公厕,38平方米。

1987年,全城区共有公厕36所(不包括机关、学校、企事业内部的厕所)。其中9所由环卫处直接管理,27所属街道居委会和乡镇村委会所有。

第六节 园林

1970年,县革命委员会决定,在县府前闹市中心拆迁一些商店和居民宅,建为广场。1984年,改建为街心公园。

公园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修建有假山、喷水池、仿古楼亭等。公园门楼为双层结构,屋檐翼然欲飞,彩绘龙凤和花卉图案。曲廊数十米蜿蜒园中。绿荫底下还设置水磨石椅桌。园西辟为儿童活动中心,设有飞机转盘、多形滑梯、综合攀登梯、大型立式“金鱼头”等游乐器具,深受儿童和家长的欢迎。

园中栽植榕树3株、南洋杉4株和木棉数株等,花草争妍,景色宜人。入夜,6束玉兰柱灯,两丛蘑菇型的装饰灯和12盏玉兰单灯,齐放光明。池中,彩色喷泉冲天起,镏金铺银满园中。


注:①其中729米为泥结路面;②包括河前路、鱼市街、宦街尾;③包括产塘街、水陆街,④304电台至仓厝前系民国时期改建;⑤沥青路面为1980年铺建;⑥其中110米为混凝土路面;⑦其中石路面有50米;⑧其中石路面77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志1988版:卷十二 城乡建设 / 第二章 县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