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姐 发表于 2019-2-21 15:40:16

福清市建设志:第四章 城区建设 / 第一节 旧城街巷路桥

古老的县城,已成为一座美观、整洁、规范、方便的新城区,成为全市政治、金融、信息、商贸、科技、文化娱乐中心。
1995年12月13日,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精神文明工作暨命名表彰会议上,福清市被授予1994——1995年度创建文明城市竞赛的优胜城市。

第一节 旧城街巷路桥
城区旧街道7街36巷。民国时期,街巷路况不好,除后铺街于民国24年修建石铺路外,其余的土路多凹凸泥泞,石路又崎岖不平。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几次整治,许多街巷换了新颜,产塘街、西门街等砌成方块石路面,后铺街、古夏巷、福塘境、城隍巷、官塘境、楼锦霞、何厝巷、深巷、河头巷、高巷等先后浇捣了混凝土路面,光洁平坦,整齐美观。
1981年始,又掀起修筑街道高潮,改建、扩建、新建,相继进行。至1985年完成了小桥街和利桥街整治工程,拓宽了江滨路,新建了东门街等,使县城面貌焕然一新。
1987年,以民办公助的办法,群众集资11.38万元,国家补助2.3万元,修建三路(后山顶、鸿商路、察院埔)、三巷(宋井巷、郑巷、大北巷),总长1295米。
一、街巷
(一)小桥街
清末,民国时期,小桥街东西两边店屋相距仅3米许,出檐处多用木板、白铁皮为雨盖,街中间挤成“一线天”,致火患频仍,每遭火灾,必烧延几家乃至几十家。民国21年(1932年),县政府曾拟整治小桥街道,由大部分店铺捐资,少数小店出工,历时八九个月,路面才拓宽至5米许,其经费多被主办人员饱入私囊。民国22年(1933年),春雨连绵,沙土乱石,泥泞难行,行人怨声载道,才不得不在路面上盖了一层薄薄的水泥,不久就龟裂毁坏,依然如故。
1954年,县人民政府第一次整治小桥街,以方块石铺路,一改过去那种坑坑洼洼,支离破碎的面貌。1982年,县人民政府决定再一次整治拓宽。拆迁街道两旁店屋,付拆迁费25.5万元;浇捣混凝土路面,全长370米,宽18米,其中车行道10米,两边人行道各2.5米,绿化带各1.5米。绿化带设有花槛,槛内种植日本丁香和白玉兰、木棉等。整个工程从1983年下半年动工至1984年9月完成。工程投资20.4万元。
(二)东门街
从龙山脚下直向龙江畔延伸,全长1472米。自1980年后,新建一条街道,混凝土路面,长680米,宽20米,其中车行道12米,人行道8米,投资33.25万元(包括拆迁费)。街道两旁矗立着建设局、华侨商店、外贸公司、中国银行、农业银行、新华书店、第二建筑公司、农机公司、良种公司、盐管处等40多个单位的新建大楼,总建筑面积2.98万平方米。(看福清FQLOOK.CN)
(三)江滨路
西起县城西门,与融宏路相接,东至东门街、利桥街街IZl,全长1000米,路面拓宽至24米,两旁各5米为人行道,中问为机动车道;砌护坡426米,平均高度为3.1米;绿化林带宽1 5米,长1500米。工程总投资250万元。1985年4月20日动工,同年9月27日竣工。
在改建江滨路和融宏路的过程中,先后共拆迁房屋7479平方米、围墙440米、厕所386平方米、粪坑9口、宅基地1823平方米、灌溉水渠730米、抽水机站1座以及水井一口,征地35 4亩。
(四)一拂街
1981年,自官驿巷口至官塘域口这一段。拆迁22个单位和住户。铺设混凝土路面,长420米,宽10米。
(五)河前路
自1981年1月开始,修建混凝土路面。同年3月竣工。全长132.2米,其中一段92米长,其路面宽为10米;其余31.2米长,路面宽为7米,投资总金额3.46万元。
(六)北大路
自后埔街口经福清卫生学校、福清医院至防疫站,全长320米。自清代至民国时期,曾多次筹建,但都以百姓掏腰包,官吏饱私囊而告终。共和国成立后,即进行拓宽、铺建,改羊肠小道为汽车路。1981年再次重修,铺建混凝土路。6月12日开始拆迁安置21个单位和住户。拆除住宅面积523.5平方米,拆厕所3座、22个蹲位、面积64.36平方米。6月20日动工,9月2日竣工。路面长290米、宽13米,其中车行道9米,余为人行道和绿化带。投资金额12万元多。
二、路桥
(一)道路
1.主干道
城区内的主干道为江滨路、小桥路、东门路、河前路、后埔路和西大路等,路宽一般在18米以上,总长度为4132米。除西大路为块石路面、东门路部分地段为泥结路面外,均为混凝土路面。(看福清FQLOOK.CN)
2.次干道
一拂路、利桥路、北大路、田墘路以及西环城路等为城区次干道,一般路宽14米以上。其中西环城路为沥青路面,利桥路为块石路面,其它均为混凝土路面,总长度为3005米。
3.巷道
城区旧时36巷以及新堤居民区的巷道,除个别为泥结路面外,均修建为混凝土或块石、卵石路面,总长度约8500多米。(二)桥梁
主要为利桥和南门大桥
利桥
为一座古桥,古称龙首桥。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支援前线需要,于1958年、1980年先后二次对桥面进行改建,上部结构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空心板,载重为汽一15级。
南门大桥
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支援前线的需要,在县城南门附近的龙江上架设l座临时木便桥。1952年修建为全木结构的桥梁。后经10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淋,木料损坏严
重,桥面铺装松散,行车危险。1965年2月13日,大桥中孔直梁被过往船只冲断,情况更加严重。1970年5月,省有关部门决定投资20万元进行改建。从6月7日动工至9月25日完成主体工程,10月1日正式通车。
大桥为3孔30米钢筋混凝土双曲拱结构,全长124米,桥面净宽7米,两侧各有人行道0.75米,载重汽一13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建设志:第四章 城区建设 / 第一节 旧城街巷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