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丶未央 发表于 2019-2-21 14:54:00

福清市志1988版:卷十一 电业 / 第一章 发电

卷十一 电业
民国7年(1918年)由爱国华侨何茂良发起,成立福清电灯厂筹备处。次年,与福州电灯公司合营,双方各出股金1/2,定名为福清电灯公司,筹建厂房、购置设备,于民国9年初发电。至民国16年初,因亏损过多无法维持宣告停业。民国16年、23年,曾两度由吴启晋和杨声南续办。至民国28年夏,因厂房遭日军飞机轰炸,电灯公司遂告停办。

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由县农产品加工厂联营处先后购买2台各10千瓦发电机,分别安装在官驿巷、利桥美华厂。同年10月1日国庆节向县城供电,年发电量3.5万千瓦时。1952年12月,福清油厂安装蒸汽机120匹带60千瓦发电机组1台,为福清城内供电。1953年5月,福清油厂扩建安装蒸汽机375匹带100千瓦发电机1台,配套锅炉4吨,于1954年8月发电。

此后,福清龙田、高山、海口、渔溪、东张5镇亦相继创办小型火力发电厂以及利用农副加工动力兼营发电。因电费高,用户少,时发时停。

1958年,五龙水电站首先建成,装机10千瓦,为县小型水电站建设之始。同年,城关、渔溪、东张、海口等公社的若干大队、自然村自办水电21处,总装机容量120.7千瓦。1959年11月,全县最大的东张水库坝后电站建成,装机600千瓦,年发电量198万千瓦时,这时,福清油厂发电机组转为厂用。

1960年,东张水库水电站在城关成立供电所。供电总户数6169户。其中表灯户(合表)3724户,包灯户2445户。

1964年普查,全县社队办小型火电厂16家,其中社办6家、队办10家。共有柴油机动力529.5匹,发电机容量319千瓦,月发电量3.03万千瓦时,低压线路36.3公里,供电用户2708户。后又继续增大、扩建,至1973年7月止,全县18个公社除城关、音西两个公社所在地由东张水库电站供电外,其余16个公社机关及一些社直单位都创办有小型火电厂,共28家,装机容量615千瓦。在城关的油厂、糖厂、农机厂、印刷厂、医院等9个单位都建有自备火力发电机组,装机容量达773千瓦。

1970年,经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批准,福清、闽侯两县联合建设福州西郊变电站——福清朱山的110千伏输变电工程。1971年5月13日全线安全顺利竣工;同年底,110千伏朱山变电站土建安装工程也基本结束,初期主变容量7500千伏安。继110千伏线路竣工后,县境内第一条35千伏线路朱山——高山院西全长39.08公里,于1971年6月动工兴建。同时,10千伏配电线路以及大型电灌站的建设在全县范围内全面铺开。

1974年1月3日,福清县革命委员会决定东张水库水电站改为电力管理站,仍属东张水库管理局管辖;同年10月12日,与东张水库脱钩,成为福清县唯一供电中心机构。基层单位设海口变电站、南倪变电站、城关供电所、水南制杆厂,拥有35千伏线路41.36公里、10千伏线路79.11公里,35千伏变电站3座容量4800千伏安、10千伏配变51台7525千伏安。有9个公社63个大队供上电,年用电量947万千瓦时,线损率12.18%。

1975年后,未用上电的广大农村由群众自筹、国家补助、社队集体筹集和海外华侨捐款等发展小水电,电网不断扩大,用电逐步普及。到1988年,全县共建成31个水电站,总装机容量8636千瓦,年发电量1000~1300万千瓦时。先后有15座小水电站容量7550千瓦并入省电网。

1988年8月18日,220千伏林中变电站投入运行,主变容量12万千伏安。朱山、高山负荷转移由林中变电站带。220千伏林中变电站之投运,为福清今后大幅度用电和可靠供电奠定基础。1988年末,全县拥有35千伏线路5条,总长65.07公里;35千伏变电站5座,主变8台总容量22350千伏安(包括合成氨厂变电站);10千伏线路912.84公里;10千伏配电变压器1111台,总容量100055千伏安。全县443个行政村、1839个自然村,属县网供电分别为98.9%和97.1%,年供电量15145.85万千瓦时,年售电量13485.39万千瓦时。福清县电力总站是福清县唯一供电企业。

第一章 发电
第一节 小型火电厂
一、福清电灯公司

民国7年(1918年),爱国华侨何茂良(号仲琦),自印尼携眷回融,提议建设电灯厂。时有县商人郑绍中亦锐意创办电灯厂,恰遇厦门人吴亦金,对于电厂的设备技术富有经验,且愿出股金1/2。遂于同年成立福清电灯厂筹备处,后因故未能如愿实现。

次年,福州电灯公司领导人刘崇伦、技师林铁民代表该公司来福清参加股份,双方商定各出股金1/2,定名为福清电灯公司,刘崇伦为董事长,林铁民、郑绍中为董事,何茂良为经理。建有厂房,设地面、地下蓄水池,占地面积0.3亩,购买美国产柴油动力机75匹带45千瓦发电机组1台,配变8台、线路1.4公里、电度表180架、发电电压2300伏,于民国9年初发电开业。原预算3万元股金,但因美钞暴涨,机器一项超过原定价格2倍多,总造价达6.5万元。用户562户,包灯月电价(15支光)1.35元,表灯每度0.3元,动力0.15元。

民国16年初,因亏损过多,无法维持,宣告停业。同年夏,由吴启晋接办,恢复营业7载,至民国22年9月30日又因周转不灵、燃料告竭,宣告暂停。

民国23年曾任县教育局局长和教育会会长的杨声南,募集新股,仿照吴启晋办法继续接办。历经多年,亦屡遭亏空,数度停业。民国26年4月19日,公司从拟订修整外线入手,防偷漏电,增加光量月收以及追缴欠费等,加强经营管理,收支略可平衡。不幸于民国28年被日军飞机轰炸,福清唯一的电灯公司终于闭业。

二、农产品加工厂联营处发电厂

1950年,福清农产品加工厂联营处成立。总经理林敬言与全体股东协商,决定兴办电灯厂。经一个月筹备,在官驿巷农产品四厂安装10千瓦发电机组1台,10月1日国庆节首先供应县人委会机关办公和重要街道路灯及部分商店照明。因许多居民要求供电,故在农产品第八厂(利桥美华厂),安装1台10千瓦发电机,于1951年1月1日送电。夜间7~12点发电,电压380伏。1952年12月福清油厂发电,农产品加工厂停止对外供电。

三、油厂发电机组

福清油厂于1951年3月兴建,1952年7月开始架设2.3千伏线路1.8公里,0.4千伏线路3.8公里。10月安装120匹蒸汽机带60千瓦发电机组1台,12月投产发电。

1953年5月福清油厂扩建,安装375匹蒸汽机带100千瓦发电机组1台,于1954年8月发电。

在油厂扩建期间,1953年7月至1954年8月,60千瓦发电机组停发,由后埔街临时安装40千瓦木炭机供电。1954年8月40千瓦木炭机停发,由油厂100千瓦蒸汽机组发电。配套单相30千伏安变压器3台,升压2.3千伏供电。配变6台,总容量90千伏安,用户计有1600户,包灯15瓦每月0.8元,25瓦每月1.30元,表灯每度0.63元。发电时间晚6~12点。

1959年11月,东张水库坝后电站建成向城关送电,油厂电源转为厂用。1966~1968年,福清遇特大旱灾,油厂增加1台115千瓦发电机组为城关地区供电。

四、糖厂热电站

于1958年3月动工兴建,12月19日安装结束。热电车间安装有375匹带240千瓦发电机组1台,另1台180匹蒸汽机带压榨机一列5座,1958年12月正式投产。1979年11月,240千瓦机组不适应生产发展,更换为750千瓦发电机组。1985年5月热电站扩建,增加1台20吨锅炉,压力25公斤,配1台1500千瓦背压式的汽轮发电机组,1987年竣工,最高负荷达1400~1500千瓦。发电机出线400伏。

1958年安装变压器1台,容量100千伏安。1965年更换为180千伏安。1979年11月增加2台315千伏安。至1988年底不变。

五、清华糖厂有限公司热电站

清华糖厂于1981年动工建设,1983年7月投入试生产。厂内设热电站1座,装机容量为7200千瓦。停榨季节,厂内生活和检修用电,由县电网供应。

为充分利用榨季富余发电能力向电网送电,1986年12月通过渔(溪)糖(厂)10千伏线路并入省网。为增加对外供电能力,又投资20多万元,设容量2000千伏安联络变压器1台,于1990年1月投入运行。

第二节 小型水电站
清朝至民国的漫长时期,没有水力发电,唯有利用水冲力带动水碓,用来舂米磨粉。1959年,随着机械和电力的发展,这些古老的石头磨臼逐渐消亡绝迹。

福清小型水电站建设始于1958年。首先由五龙水电站把水磨改为水轮机,装机容量10千瓦。同年,城关、渔溪、东张、海口等公社的部分大队自然村也办起小型水电站,共21处,总装机容量120.7千瓦。最大装机容量30千瓦,是渔溪公社凤迹大队凤浦生产队办的;小的仅1千瓦,是渔溪养猪场办的。这些小型水电站,于“大跃进”期间一轰而上,设计、施工等方面不尽合理,有的建成后不久就不能使用。

1959年,东张水库坝后电站,装机600千瓦,供城关、宏路、音西部分社员照明。1960年11月,增建东张水库渠道南西亭水电站,利用高干渠放水时发电,装机容量3×75千瓦,架设10千伏线路,与西华水电站并网,送南倪抽水机站用电。

1964年10月,一都公社一都大队办起装机1台20千瓦,东山大队办起装机1台容量12千瓦的小型水电站。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水电站建设停顿。1971年继续兴建梨庄55千瓦、前洋12千瓦、东方红3×200千瓦、岭下55千瓦、文斜125千瓦、湖美40千瓦、岭浦12千瓦计7个小型水电站。共装机9台,容量899千瓦。

1977~1985年建成东张水库高干渠3×500千瓦、塔桥2×800千瓦以及三门井3×200千瓦、十八重溪2×250千瓦、建新2×200千瓦、梧岭2×125+250千瓦、东皋125千瓦、香城125千瓦、蕉溪40千瓦、东际40千瓦、马斜55千瓦、大山40千瓦、庄上2×125千瓦、占坝55千瓦、文祚12千瓦等小水电站。共16处,装机6192千瓦。

至1988年,全县已建成31座水电站。设计装机49台容量为8636千瓦,实际投产48台容量7836千瓦。并入省网15座33台,容量7550千瓦。主变19台10485千伏安,联网10千伏线路97.7公里。

一、东张水库水电站

东张水库水电站开发,先后有坝后电站和高干渠电站两座。

坝后电站(低干渠电站) 发电机房建在拦河坝脚的左侧,水轮发电机组装机容量3×200千瓦。第一台机组1959年11月投产,二、三台机组于第二年4月投产。总投资347万元,单位千瓦投资545元。坝后水电站的建成,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对福清城关照明和部分工农业生产起重要作用。

1962年,10千伏城关线路总长15公里,低压33公里,其中同杆架设3公里。高压线路原为木杆架设,1965年后陆续更换为水泥杆。1976年6月正式并入省电网。

坝后电站建成后,主供城关、宏路、音西公社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照明用电。据1962年末统计,照明总户数6706户。其中包灯2982户3551盏,表灯3724户、681架电度表;动力用电47户,49架电表。1966年后,发电机超负荷运行,靠避峰填谷,晚间最高负荷率达97%,白天最高负荷率达95%。工厂安排下半夜生产。

水电站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1.29万元,厂房1座450平方米,宿舍2座。根据1960年度财务决算报告,售电108.11万千瓦时,销售收入15.26万元,成本4.98万元,税金7247万元,实现利润9.55万元。职工人数30人,其中管理人员4人、工人24人、其他人员2人。1965年发电189.81万千瓦时,1967年58.8万千瓦时,1970年244.07万千瓦时,1977年286.52万千瓦时,1986年达315.68万千瓦时,1988年为344.14万千瓦时。

高干渠水电站 位于大坝南侧,按1978年部颁新保坝防洪标准,水库溢洪道泄洪量达不到设计要求。故从大坝上游右岸,加设排洪隧洞,以增加泄洪量,确保大坝安全。高干渠道主要送水龙高地区,历年通过水量达17.6亿立方米,损失电能3420万千瓦时。

高干渠水电站在隧洞出口处兴建,1978年1月动工,总工程土石方量2.94万立方米,总投劳力9.4万工日,1979年完成土建部分。1981年8月,1号机组安装结束发电,10月12日3号、4号机组全部竣工投运,同时并入省电网。整个工程由东张水库自行设计,机组由莆田东圳水电站安装。隧洞长182.5米,为圆形压力洞,内径100×130(厘米),混凝土结构,最大泄洪量为每秒18.9立方米。在汛期通过隧洞排洪发电。抗旱放水时,带动水轮发电机组发电,其尾水流入高干渠道,使部分泄洪水量及45米高程以上高干渠放水量全部用于发电。装机容量3×500千瓦。单位千瓦投资1218元。国家补助30万元,县财政拨105万元,其余为贷款及东张水库自筹。1982~1988年平均发电量130万千瓦时,最高1986年152.9万千瓦时,最低1984年37.2万千瓦时。

东张水库高干渠电站与坝后电站,人员统一使用。1988年,管理人员共29人。每3年大修一次,每季度小修一次,实现安全运行无事故。

二、塔桥水电站

塔桥水电站设计水头202米(毛水头220米),引用流量每秒1.5立方米。压力前池正常水位为272.5米,装机2510千瓦。1980年10月第一期工程安装结束,1号、2号机组1600千瓦投运,二期工程原设计的300万立方米后垄水库、400万立方米上垄水库等上游调节库尚未兴建,致3号机组暂未安装。

电站设10千伏出线二回,一回输电与文斜电站联网,并为备用电源;一回输电至海口变电站,全长7公里,于1981年12月并入省网。

塔桥水电站由福清县电力总站工程师陈航设计,机组由福清油厂负责安装。总造价235.76万元。其中省拨92万元,县财政拨86万元,工商行贷款57.76万元。

塔桥水电站系全民企业,属县水电局管辖。管理人员23人,其中干部3人、工人20人。水工部分,把日常渠道维护及压力管小修,承包给附近五龙村村民。每年大修一次,运行多年均达到安全生产。

三、东方红水库水电站

福州军区东方红水库指挥部筹建的坝后电站,由福建省水利设计院设计,装机3×125千瓦。1968年动工,1969年10月1日1号机组1×125千瓦安装发电。次年10月2日,2号、3号机组2×125千瓦投产。首先专供5028部队军垦农场(潭边部队农场)和32343部队用电。1972年9月为发展地方用电,扩大到新厝公社,把1号、2号机组更换为2×200千瓦。1973年10月,为供渔溪镇驻地用电,3号机组亦更换为200千瓦。总装机计600千瓦,水位70米高程,可满载运行,年均发电130万千瓦时。总造价33.9万元,其中省拨31.4万元、自筹2.5万元。

1969年10月第一台机组安装发电后,移交32343部队管理。架设自电站至5028部队农场、323.43部队共9.14公里10千伏专线。1973年9月开始架设5028部队至渔溪4.58公里10千伏延长线。1974年利用本线路延长2.2公里至渔溪变电站联网。枯水季节或停发期间由渔溪变电站倒送电能,互抵余缺电能。

电站原属福州军区主管,1974年5月后转属莆田地区水电局。

四、建新水库水电站

建新水库于1970年12月动工,1974年5月枢纽工程基本竣工。建设坝后电站和梧岭二级电站,解决本水库以及渔溪附近乡村工农业用电。两电站总造价52.72万元,其中坝后电站23.81万元、梧岭28.91万元。

坝后电站 于1977年动工,1978年3月竣工。设计水头25米,流量为每秒1.61立方米,装机2×200千瓦。出线一回,主送渔溪附近部分乡村用电。年利用1750小时,发电量70万千瓦时。1979年4月以7公里(建)新——渔(溪)10千伏线路并入省网。同时安装配变50千伏安1台,停发期间由渔溪变电站供电。

坝后电站由县水电局设计,县钢铁厂、农械厂安装。拥有单层厂房135平方米,职工宿舍1座240平方米,管理人员23人(含梧岭二级电站)。

梧岭二级电站 位于建新水库下游,距水库1.5公里,利用建新水库右干渠道梧岭跌水落差而兴建。由水库管理处设计,永春水轮机厂协助安装。设计水头16.28米,流量为每秒4.5立方米,实际流量为每秒1.2~2.3立方米。装机2×125千瓦+1×250千瓦,共500千瓦。年发电量60万千瓦时。1981年7月建成发电并入省网。同时安装配变50千伏安1台,在停发期间由渔溪变电站供电。

梧岭电站拥有厂房1座170平方米,宿舍300平方米,人员由坝后电站统一安排。

五、三门井水电站

位于新厝公社东方红大队(凤迹)西侧3公里的萩芦溪上游。径流开发,流域面积36平方公里,设一、二两级电站,装机3×200千瓦。总价86万元,是福清最大的队办电站,属集体所有制企业。1981年8月与渔溪变电站联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志1988版:卷十一 电业 / 第一章 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