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姐 发表于 2019-2-21 14:53:30

福清市建设志:第二章 古融胜迹 / 第一节 名山寺观

第一节 名山寺观
一、石竹山
石竹山原名石所山,《徐霞客游记》中写到“春游石所,秋游鲤湖”.山多幽岩怪石,又盛产筱竹,雨后苍翠欲滴,为山中之胜,故又名“石竹山”.古人誉为“兹山奇绝,雅胜鼓山”.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石孝廉映斗“改旧路穿石洞榕门而上,路断处为桥以渡,愈增幽胜,又建半山亭以便憩息。”叶向高陪友董应举游石竹山后,曾赋诗一首以纪其胜:
嶙峋石竹插青霄,病起欢从胜侣招。萝径曲穿云外洞,榕门斜接涧边桥。苍崖月冷仙坛静。碧海天空鹤驭遥。一自名山传梦后,只今玉带愧横腰。石竹山位于东张水库畔,海拔534米,距融城约10公里。从山脚到寺院,须攀登石阶1436级,蜿蜒陡峭,长达1069米。山上怪石峥嵘,岩壑奇绝。有一线天、二塔(舍利塔、火化塔)、三岩(普陀岩、虎迹岩、石竹岩)、四泉(濯缨泉、仙泉、无尽泉、洗耳泉)、五仙(仙桥、仙井、仙床、仙坪、仙棋盘)、六洞(猴洞、通天洞、青龙洞、牛脚洞、紫云洞、桃园洞)、七峰(天子峰、玉女峰、状元峰、探花峰、象王峰、紫帽峰、狮子峰)、十二石(鸳鸯石、纱帽石、出米石、龟蛇石、朝斗石、鹤影石、双鲤石、伏虎石、宝所石、仙桃石、醉石、猪石)等胜景。
石竹寺位于状元峰下的险岩峭壁上。殿阁雕梁画栋,造型精美;青瓦红墙,朴素大方。从山下仰望,犹如空中楼阁。相传汉武帝时,福州何氏九兄弟曾这里修炼成仙,为民驱邪除疾。至唐大中元年(847年),始建九仙阁,继建玉皇殿、文昌阁、土地庙、观音堂、伽蓝殿等。寺院初建时名灵宝观。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为灵宝道观。宋乾道九年(1173年)丞相史浩重修。明宣德三年(1428年),里人黄通募缘重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春,叶向高与石映斗募缘修建观音阁及僧房。越2年,又重建九仙阁。民国元年(1912年),庠生邱式金重建仙君楼、大雄宝殿、天宝阁和土地堂等,均为木结构。
1980年后,旅外华侨捐资200多万元,重建名山古刹,架起了“天桥”,修建了“仙人台”,恢复了“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破坏的“一线天”的本来面目。当年通往古刹的羊肠嶝路,如今新铺成两条2米宽的花岗石梯径;新建成山门刻有篆书联日:“不存尘念人即佛。倘若善心客非凡”;建成一座玉柱琉璃瓦的四角亭和一座六角形的双里亭;一幢民族风格的3层招待所依山构筑;安装了近800米的自来水管,把清澈的湖水引上了寺院。

石竹山下东张水库1993年,旅外乡亲陈子煌先生捐资23万元,安装石竹山路灯,架设高压线路,于8月中旬峻工。路灯总距离长1637米,安装三叉圆球灯43杆、单圆球灯8杆,钠灯10杆;10千伏高压线路总长约1400米,配升降变压器3台。同时还铺设一、二级抽水泵新电缆,并安装自动控制装置,极大地改善了游览区的供电、供水状况,方便夜问行人。此外,陈子煌一家还捐资17万元,兴建宝鼎一幢。凉亭4座。1994年10月25日,由香港永升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赖庆辉投资10(30万元人民币建设的石竹山旅游索道开业。索道全长488米,有72个吊蓝、11个支架,单程8分钟就可抵达山顶。位于石竹山下的东张水库,建于1958年,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防洪、养殖、游览等多项功能的水利设施。水库总面积15平方公里,有效库容1.85亿立方米,是福清第一大人工湖,被誉为山问明珠。(看福清FQLOOK.CN)每当风和日丽的日子,湖平如镜,碧水环绕,绮丽无穷。四周群山翠影倒映湖中,游艇穿梭水面,栖息在这里的苍鹭、白鸥翱翔飞舞,交织成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卷。水库中有一座方圆67亩的小岛,似巨鲤卧渡,名“鲤鱼岛”.岛上林木葱郁。山花烂漫,奇石突兀,游客到此无不兴味盎然。站在石竹山“仙人台”上,俯瞰近处东张水库,碧波粼粼,极目远眺,绿野千里,令人神思悠悠,胸怀豁朗。古往今来,石竹山以其绮丽的风光,动人的传说,使不少名人志士、墨客文人流连其间,朱晦翁、叶向高、陈宝琛、萨镇冰等都在这里留下珍贵的摩崖题刻或匾联。徐霞客在《游九鲤日记)中也生动翔实地记下了石竹的迷人风光以及他游览石竹山的经历。清太子太傅陈宝琛在石竹寺题一联为。虽痴人可与说梦,唯至诚为能前知。“国民党元老萨镇冰于民国12年写了一幅题匾,文日:”扫除名利“,至今尚留存寺中。经福建省人民政府闽政2号文件批准,石竹山定为福建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1988年11月15——18日。由省建设委员会主持召开了《石竹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技术鉴定会。规划确定石竹山风景名胜区的性质为”以宗教文化和自然山水景观相结合的省级风景名胜区。“二、黄檗山
位于渔溪镇联华村,距融城30多公里,因山上盛产黄檗而得名。海拔900多米,享有“有地皆旖旎。无处不烟霞”的称誉。
黄檗山上峰峦竞秀,古树参天。有五蛉、七石、十五峰。其中马鞍岭、铁灶岭横亘于西,吉祥岭、宫后岭逶遣于南,绛节岭屏立于北;那七石:飞来石临潭垂立,钓台石三面临水,三台石排列如台,屏石似屏风直竖,鼓石之上一潭清水,盘陀石、界石耸立挺秀:十五峰拔地而起,竟秀争奇:大帽峰常年云雾缭绕,小帽峰尖削险峻,狮子峰宛若狮卧,佛座峰似参禅打坐,报雨峰未雨先云。还有那香炉峰、紫薇峰、罗汉峰、钵盂峰、五云峰、绛节峰、吉祥峰等皆各显奇姿,更有那天柱峰上珠帘瀑布一泻10米,高注而下成潭,水深澄澈,阳光照射,幻化七彩珠光,蔚为奇观。
山上不仅风景秀丽。而且保存有著名佛教古刹——万福禅寺。

图2—2黄檗山万福禅寺万福禅寺坐落在一起一伏、断而复连如绛节状的黄檗山主峰——绛节峰上。禅寺创建于唐贞元五年(789年)。正干和尚为开山始祖。寺院初名般若堂,8年后在寺东大辟堂宇,唐德宗赐额建福掸寺。明万历年间,神宗教额万福掸寺,(看福清FQLOOK.CN)并赐藏经678函,从此寺名一直沿袭至今。
万福禅寺几经盛衰,唐元和年问(806——820年)寺院发展成为福建大祥林。元时衰微。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楂越周心鉴和住持大休禅师,重建法堂、太雄宝殿、天王殿、伽蓝祖师二堂、放生池、香积厨、转轮藏及十方寮舍,还修甬道长233米多,寺院建筑占地达百余亩。明嘉靖年问,福清遭倭寇侵犯,佛寺毁于兵灾。明隆庆元年(1567年)。正圆和尚进寺建佛堂于大殿之址。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神宗皇帝敕赐藏经、黄金和紫衣。由太监王举护送来闽。王举抵闽后。由叶向高陪同到寺院,叶向高为寺院题写了对联:“千古祥云临万福,九重紫气盖山门”.不久于法堂旧址上重建大雄宝殿,并重建藏经阁、择木堂、月台等。叶向高又为藏经阁题写了对联:“帝赐经文贝叶琅函长带丹霄新雨露,天开图画琳宫绀殿重兴黄柏旧山川”.寺院焕然一新,殿阁金碧辉煌。万福禅寺为纪念叶向高护法之功绩,塑造其像于寺内客堂上,并将叶向高题福州林阳寺对联:“安知往世君非佛,想是前身我亦僧”刻在叶向高塑像两旁。明崇祯十年(1637年)住持隐元禅师拆月台重建大雄宝殷于旧址上,旧殿仍为法堂,并重建斋堂、钟鼓楼、山门、云厨、库房和诸寮舍。
清乾隆时期,寺院几乎全部倒塌。由黄襞山万福寺第四十四世兰圃清馥募缘重修。清道光年间,万福禅寺所属庵堂有狮子庵、翠竹庵、梅福庵、白马庵、水月庵、三官庵、绛节庵、紫徽庵、弥勒庵、昆仑庵、塔庵、松隐堂等12处。
民国时期。政府不重视保护文物。有贪财之徒以为叶向高塑像内藏有宝物,竟冒充叶家后代将塑像抬走并捣毁。民国37年(1948年)底,藏经、文物再次被毁。
共和国成立前夕,住持性瑛和尚不了解共产党的宗教政策,轻信谣言,自动解散僧众,佛寺无人看管,财物大部分损坏流失。1950年寺院又遭一场大火,文物、藏经全部烧毁,寺院仅存隐元重建的法堂1座。1957年莆田县梅峰寺和尚恩心和妙德、悟舟等进寺重振法场,得到省、县人民政府有关领导及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的支持和援助,重新修建了唐代遗迹法堂、方丈寮,雕塑了观音,韦驮、伽蓝等3座佛像。“文化大革命”期闻,佛像文物再度化为乌有。1978年后,重新修复了万福禅寺的法堂,又重塑了佛像。新塑的立体观音菩萨高达4米,法堂系歇山顶木构建筑,面阔5间,进深l间,宽2l米,深11.7米。还在寺院内绘画了观音、文殊、普贤、开山祖师正干、传教日本的隐元、护法叶向高、檀越周心鉴等画像。1985年建成隐元纪念堂。
为重兴黄檗。开辟旅游胜地,1987、1988年,国务院和省宗教局先后拨款计20万元作为千年古刹的修缮费。在侨胞陈先生的支持下,1989年决定按万福寺原状修建,需经费500万元,并成立了万福禅寺修建委员会,兴建几座主要殿堂。1994.年6月,由日本国黄檗宗僧人山岗容治独资180万元人民币捐建的新的隐元堂动工,整个纪念堂占地14.95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4.20平方米,两边走廊240平方米,(看福清FQLOOK.CN)围墙内种植花草树木,1995年6月竣工。原纪念堂改作他用。
1979年恢复佛教活动后,吸引了众多的游人和香客。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佛教界高僧都曾到这里参拜。
1981年2月25日,万福禅寺列为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7月11日,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142所重点佛教寺院之一,福建省14所对外开放寺院之一。
三、灵石山
在东张镇三星村西南,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峭拔的山势,形成各种自然胜景。著名的有九叠峰、留雪峰、报雨峰、香炉峰、弹峰、仙人岩、碧仙洞、戏龙潭等。其中九叠峰更是。挺拔峻峭,宛如一柄利剑直刺云端。山上还有一块石头,传说能鸣,且久晴鸣必雨,久雨呜必晴。在通向灵石寺的林荫石道旁,有一块岩石,上刻“香石”二字。石的体积大如一间普通的房子,以手摸石,则香留手上,以鼻闻之,则清香扑鼻。虽历尽沧桑,而清香如故,“灵石山”也因此而得名。山上建一亭子,宋朱熹游此时,为之书匾日:“苍霞亭”.
灵石寺坐落于灵石山主山芙蓉峰下。创建于唐大中元年(847年)。初由林、赵二姓舍地,由常诵“七俱胝咒”的元修和尚修建为庵。唐大中四年(850年)始创建名为翠石院的精舍,唐懿宗敕赐“灵石俱胝院”,有庵堂36个。宋代寺庙兴盛,人明后渐衰。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性麟募缘,寺院有所修复。是时叶向高过访寺庙并赠诗《灵石访同我禅师》.清康熙二年(1633年),道霈禅师募建天王殿,重修大雄宝殿,保留至今。而唐代建筑仅存6根柱础。民国时期寺院曾有所修缮。
“文化大革命”期间,佛像、法器均被捣毁。1979年后,逐步归还寺产。1984年4月,请回妙贤法师重振道场。县人民政府拨款整修大雄宝殿。各种佛像由侨僧、法师、信士捐资雕塑。1986年建起一座新山门。1987年殿宇整修一新,塑造的释迦牟尼、地藏菩萨、十八罗汉等佛像也告竣工。
寺以山门、大雄宝殿为中轴线,左右侧为宽敞的回廊,两廊旁有法堂、钟鼓楼、禅房、斋堂、客房等,构成了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其中大雄宝殿非常壮观,系重檐歇山顶土木结构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进深3间ll米,面阔3间,(看福清FQLOOK.CN)每间5.2米,朝南偏东40度,柱础为唐代莲花础,直径1.08米,井盆式的木构架粱,藻井彩绘龙凤、飞天、宝盖莲花和牡丹等图案。寺内存有木刻《敕赐灵石俱胝天寿禅寺全图》,这是一块状似黑色碑石的原木板,据说是唐懿宗敕赐的。图是阴刻。的,有寺殿庵堂、亭台楼阁、山峰岩石、池潭溪坞、官庙寮园、桥榭墓塔,真是琳琅满目,叹为观止。此外,还存有不同年代制作的钟、鼓、磬及淘米石等。
1981年2月25日,灵石寺列为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瑞岩山
位于拇口镇牛宅村,距融城约10公里,古称“瑞岩丹洞”.瑞岩山地处古海岸带,风化海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其山石嶙峋,岩洞幽邃。古往今来,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寻幽揽胜。明李柱有诗赞日:“四望山光积翠重,扶筇踏遍玉芙蓉。悬崖雾隐栖猿洞,偃壑涛生惊鹤松。穿径转迷青霭合,攀岩空窈绿萝封。凭虚便欲御风去。夜月吹笙过碧峰”.
山上古有36洞天、72景观,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严重的破坏。

瑞岩山分前后,前岩辟自宋宣和年间团栾居士。嶙峋的岩峰有倾斜欲卧,有高悬将坠,有四壁如削,有层层叠叠,离而又合,连而将断。千姿百态,构成许多胜景。如穿云洞、观音洞、飞来岩、独醒石、休休石、蹲虎石、义鹿冢、冲虚洞、第一洞天、“孟宗哭竹”等。在乱石与杂草丛中,还有一口面积不大的积水潭,水光激滟,宛如一面玉镜,引得一群山鸟在上面啄饮嬉戏。正如古人云:“山光悦鸟性,潭深空人心”.
宋宣和四年(1122年)。在瑞岩前山建一寺,名瑞岩寺,又称报恩寺。毁于南宋嘉定末年。元至正九年(1349年)。县盐司长孛罗天章与沙门以德、居士李福淦在团栾庵旧址上重建寿圣殿。明洪武初年,义加以重修,明泰昌元年(1620年)叶向高募缘重建。寺依山势而筑,系悬山顶建筑,由山门、左右钟鼓楼、大雄宝殿、仙君楼等组成。殿阁齐全,布局合理。但由于年久失修,现只剩下断垣残壁了。1981年2月25日,列为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弥勒造像位于瑞岩寺右侧,又称“仁佛”.为元至正元年(1341年),率县人吕伯恭之杰作。乃依整块岩石自然形态,就地凿成。像高6.4米、宽8.9米、厚约8米许,头部高2.3米、头顶宽1.8米、耳长1.3米、嘴宽1.1米、肩宽1.6米。(看福清FQLOOK.CN)石像盘腿趺坐,袒胸露脐,左手捻珠,右手抚腹,两眼平视,双耳垂肩,笑容可掬,生动逼真,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佛像的腿、腰上还雕有3尊小型的罗汉像,均高约0.8米,宽0.4米,雕工精细,与弥勒石像相得益彰。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僧悟普构堂屋以覆石像,至泰昌元年(1620年)叶向高募缘重建,上增建魁星楼,名为石佛阁(即弥勒阁)。今楼阁均圮,仅存巨柱若干。昂立佛像左右。
弥勒石像历经600多年风雨侵蚀,仍保存完整,吸引古今不少游人墨客到此观瞻。清代何连成有诗赞日:.一任寒风暑雨侵,端然趺坐人禅深;雪山不瘦石和尚,却藐区区丈六金“。
前岩最高点为观音台,有石磴从巨石罅中穿越而上。台顶有供观音摩崖造像的石亭,旁侧有经幢一座,阴刻梵文”喳、嘛、呢、叭、咪、眸“6字。经幢下有一巨石。刻”独醒“2字,相传为戚继光驻兵瑞岩时经常游卧之处,与福州于山戚公祠旁的”醉石“遥相呼应。登观音台,近瞰四野田畴阡陌尽收眼底,远观福清湾内千帆万樯一览无余。
山上有”叶相书斋“遗址,还有宋、元、明、清历代许多名人的摩崖石刻约11)0多次。篆、隶、楷、草诸体皆备,虽经数百年风雨,仍清晰可见。瑞岩寺左侧石壁上的”天章岩“3字,每字大1米见方。明叶向高的《谢政归来》诗刻最为著名,其诗云:”使节相将万里游,名山还喜驻征轺。青萝洞里扪残碣,绿树亭边看晚潮。花鸟总知春事好,林泉偏觉圣恩饶。扶筇更上层台望。缥缈彤云护紫霄“.
瑞岩后山胜景,系明嘉靖年间抗倭名将戚继光发动军士开辟的。多年来,开山采石,造成严重破坏,以致那”仰望天一线、俯窥千仞壁“的一线天”,已荡然无存,那“蝙蝠洞”也无从寻觅。
1991年底,祖籍海口镇的海外乡亲林先生回乡考察,决定捐资修建弥勒阁,重修瑞岩寺。已由福州市古建筑研究所制定了修复方案。同年,市政府做出了禁止开山采石和扩大风景保护区范围的决定。现有的风景保护区东至牛宅工业小区,西至先强洋,南至车站自然村,北至元华路。
五、福庐、灵岩山
福庐山、灵岩山,在融城南15公里,东南距龙田镇仅2.5公里,两山前后相连,岩景千姿百态,石洞重叠幽隐,青松翠柏,小涧细泉,是一极佳的游览胜地。
福庐山旧名郭庐山,因有郭氏在此结庐而名。(看福清FQLOOK.CN)叶向高以此地属“三福”(福建省福州府福清县),故改其名为福庐。山上处处奇岩怪石,错叠峻峭,“十里嶙峋似画开”,构成独特的石景72处。
据清乾隆时县志载:“福庐开山二年,而相国公归”.(明万历四十二年),“又二年,而福庐成”.故这一游览胜地的开辟时间应始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叶向高辞官归后,极力倡导整修。明天启元年(1621年)冬,叶向高再度入阁,福庐的开辟工作,并未停止。过三年,叶向高告老还乡,在寺侧建“石隐山房”,自号“福庐山人”.并对福庐山进一步整修。自此,终日徜徉在福庐山水问,并在《苍霞余草》中记述:福庐山。介于两海问。四望无垠,洪涛巨浸挟之而飞动。容吾目力之所及,蓬莱弱水若在眉捷,其为洞壑,为门为室,为台为亭,为洞为峡,无处不可游。石之奇形怪状可骇可娱者,百种千态,常应接不暇,吾日登焉而力未尝疲也。朝于斯夕于斯而不知厌也,吾足与目盖两适焉“.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建有福庐寺,前殿一对联为:佛不外人情可对人乃堪证佛,人皆具佛性知敬佛能勿爱人”.其正殿佛龛上有3尊铜佛像,堪称国宝。殿后面之左右,有“蹑云石”与“异声碑”.殿之前廊左右,有钟鼓楼。殿东侧,通观音堂,堂前有“放生池”,周围古木参天。灵岩山与福庐毗邻,亦有寺舍,唯破陋不堪,杂草丛生。供观赏的岩景有36处,可与福庐相媲美。
福庐、灵岩自开山辟景之后,名闻遐迩,游人接踵。直至清末,始渐趋衰落。民国时期,对名胜古迹保护不力,僻处景物被破坏,寺字常失盗,和尚难以住持,曾一度无人管理。
共和围成立后,人民政府曾明令加“保护,但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胜景屡遭破坏,终至沦为石料场,任人炸山取石,凿毁天然岩景,致福庐山胜迹破坏殆尽。福庐寺也不复存在。唯寺中的一口铜钟尚存于世。钟高约1.2米,口径约70厘米,钟上铸铭文4行,每行4字,楷书:”明崇桢十年丁丑五月,福庐寺造“.此铜钟现悬挂在福州鼓山喝水岩观音阁内龙头泉上。
福庐山上现仅保留有太上老君像、石犬、石牛、白菜岩等,其他岩景已荡然无遗。
六、盘石山
盘石山,叉名万石山,因满山万石列阵而得名。

图2—4东糟万石山山在东瀚镇,纵横12华里。跨越10余座山头,I萋岩怪石,大者似山似岭,小者如杯如盘。万千奇石相依相叠,千姿百态,世所罕见。各式各样的巨石,若行人,似游仙,如走兽,像飞禽,无不惟妙惟肖,能工巧匠叹莫能及。
盘石山以石洞最为著名,其中以石宾洞、佳塘洞、灵栖洞、宜远洞、花林洞、茶园洞为最胜。石洞广者可容万人。而可容千人百人者
则不可数计。另有“宋仔洞” (蚕洞)深不可测。(看福清FQLOOK.CN)据说循洞可达海坛岛岸边。
七、老人岩
又名“人仔山”,位于镜洋镇齐云山脉北段,福厦公路西侧的悬崖上,5里之外即可望见。
老人岩是一处花岗石岩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这片岩壁镂刻成一个惟妙惟肖的老人头像:面容清癯,目光炯炯,长须飘拂。令南来北往的旅客至此都翘首眺望,一睹为快。
八、仙井岩
从镜洋镇磨石村的东侧,攀登林荫下的360级石磴,便到仙井岩。
山上怪石林立,古松参天,笏石为3块奇石叠就,宛如长笏朝天,上刻有林汝翥诗一首。自然景观有仙井、仙洞、仙船、仙台等。仙洞乃一个岩洞,仅容一人弯腰而过。聚仙台在仙井岩最高处,似蓬莱仙阁,三厩临涧,凌空欲飞,有石栏可资远眺。上有巨松,亭亭如盖,“聚仙台”3字就刻在与古松相望的危岩上。岩壁上有叶向高、黄梦麒、林汝翥、施起元等题刻多处,山上有明代建的文昌阁和大帝堂,惜已圮毁无存。
施起元在康熙乙巳年游仙井岩时曾赋诗曰:“游遍融山屐齿忙,聚仙台上泛蒲觞。台依北斗凌高阁,笏立中天壮大荒。授我丹砂颜未老,惊人诗句兴犹狂。壶峰别有蓬莱境,醉倚栏杆也不妨”.
仙井岩的暮色最为迷人:夕阳西下,远山近树沐浴在一片金色的余晖里,轻风送爽,山岚四起,游人飘飘欲仙。
九、龙卧禅寺
位于城头镇五龙山下约l华里处。相传宋时有一老翁常来寺中与僧子郊对奕,一天,老翁倦卧禅房,化龙飞去,故名“龙卧寺”.
寺创建于唐成通五年(864年),初名伽蓝寺,位于今寺西北约三四华里之伽蓝山,规模不甚敞,现寺废址存。后因伽蓝寺经常遭受匪患而废弃,僧众乃于今之龙卧禅寺后面结庵而居,称为博山禅院,即现在所说的旧寺,遗址尚在。现存的寺院建于宋乾道三年(1167年),由檀越捐助和广募众缘,修建了佛刹、藏殿、法堂、门庑、寝室,改称为“龙卧禅寺”.元至正七年(1347年),住持志哲、志贤暨其徒曾修葺一次。又历经127载,藏殿、仓舍荒毁日甚。至明成化九年(1473年),寺僧盛中重修佛庵,未竣工而逝。适有慧深大师偕徒海月上人,继主是山,他们矢志经营,遂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冬建法堂于佛庵之左。越二年建五帝堂于佛庵之右,而僧房整修一新。翌年,东庑钟楼、仓舍亦落成。又历8年,先后建成大殿、石甓佛座、庭除和北林庄屋。再越3年,西庑从屋及垣墙都已建成。至此,龙卧寺殿、廊庑、仓、库、厨、寮、方丈,样样俱备,达到鼎盛时期。
现存龙卧禅寺为三进中轴式建筑。前一进有弥勒佛厅及僧房,大门上有龙卧禅寺4个字的巨匾。中进为大雄宝殿,曾有释迦牟尼金身像和重约千斤大铜钟。钟、鼓楼建在大殿前面的石埕两边。后进有法堂、父母堂、祖师厅、帝爷厅、西厨房等。这些厅堂后面均有僧房。正屋东边有监斋厅、东厨房、土地堂及僧房,都是四扇平屋结构;正屋西边有方丈室、上下客厅及僧房,亦是四扇平屋结构。(看福清FQLOOK.CN)整个建筑,无论布局结构、建造技术,均属上乘。而钟鼓楼之建筑艺术尤佳。该楼系六角半月形,上下层高lO余米,屋顶飞檐挂瓦,卷脊上翘,上层各向皆造石廊,以4根大柱支撑,三面门窗雕花为饰,上层中悬钟鼓,以木梯相接。
殿宇后厅墙外,耸立着“伏虎岩”.寺内奇花异木,寺围千林葱郁,并有灵鼓石、仙人迹、炼丹灶等胜迹。寺前是荷花池,花开时节,香沁心脾。寺左为“龙潭”,终年涧水叮咚,飞珠溅玉,颇为壮观。寺右前方的拱辰山南有蛤蟆石,寺前方为狮头山,似醒狮回首窥视蛤蟆,呼之欲动,栩栩如生。
龙卧寺环境清幽宜人,景物神怪。历史上许多名人曾到此游览,流连题咏。明叶向高游龙卧寺题了。山盘沧海龙名寺,境入珠林石是莲“的联句。清初国子监助教何连城有《游龙卧寺步叶文忠公韵》诗日:.为寻久约暮春天,十载方酬信宿缘。万籁随风侵客梦,千峰引月人诗禅。潭前听法丝丝雨,石上闻香朵朵莲。龙卧正酣人欲睡,囊中安得买山钱。”由于年久失修,整个寺破损严重,但寺界石刻及重修禅寺的碑刻尚保存完好。1987年11月23日,列为县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更溪宫
坐落在新厝镇凤迹村两条溪流间的一个小岛上。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重修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
该宫系歇山顶石木结构建筑,分前殿和后殿,面阔各3间,进深各l间,宽敞明亮。左右配置居室和斋房,两殿之间有天井。宫梁、斗拱、构架等均为镂空的龙凤、牡丹等木刻,贴角的游龙、翔凤,飘然欲飞。
宫殿的墙基、正中大门以及所有大柱,均用青石建造。主要部分采用水磨法,刻工非常细致,平面光滑可鉴。大门前两厢墙壁上,各有一块2米见方的青石浮雕,刻的是“空城计”和“周文王求贤”,刻工精细,人物逼真。官内壁上还有大量木刻浮雕,令人百看不厌。
前后殿两对青石雕刻的盘龙石柱,高4米,前殿一对,其圆径约O.8米;后殿一对,圆径约l米。整条巨龙缘柱盘旋,大部分又是镂空雕刻,似欲飞向太空。龙口还含着一颗能转动的石珠,人手可伸进龙口但取不出珠来。龙柱上刻飞云,下刻海水衬托的一条跃跃欲跳的鲤鱼。
宫殿上的其他石柱是方柱,柱上刻有历史故事,刻工也极为精致。整个建筑小巧玲珑,荟萃木石雕刻艺术于一堂,充分显示了古代建筑工人的艺术天才。
1981年2月25日。列为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东漈寺
又名龙王官,位于阳下镇漈头村东北东漈山北麓。寺北有王母山,东有云漈山,南有东漈山,三山涧流在东侧天马山山麓交汇后,成丫形如玉龙从寺前洄澜环绕而过。流泉穿云劈翠,盘旋冲击,在寺附近形成“龙潭”.相传昔时,每逢久旱无雨,田园龟裂,豆禾枯焦,百姓便集聚该处祈雨。
寺创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年),明、清两代,曾多次扩修。(看福清FQLOOK.CN)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曾经大修,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重修。之后,因多年未加修缮,破损不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华侨、港澳同胞等的支持下,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在山脚下,新建的四柱凉亭,琉璃瓦铺顶,在日光照射下闪烁生辉。登上80多级石磴即达寺院。
大雄宝殿为歇山顶土木结构建筑。正中佛坛上供“三世佛”,佛像前站列四海龙王。左边佛龛供奉观世音菩萨,右边供奉大势至菩萨。大殿两旁供奉弘扬佛法、功德无量的二十四诸天王,体向前倾,状如洗耳恭听释迦牟尼讲经说法,形神兼备,各尽其态。大殿有幅楹联:“佳水、佳山、佳景、佳事,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
大雄宝殿后座是九鲤仙楼,奉祀九鲤仙子,塑像面朝西南,与石竹山寺里的九鲤仙翁遥相呼应。
东涤寺前悬崖峭壁,称为龙王坑。涧水飞流直下,落差30多米,犹如蚊龙入潭。相传有好事者曾将一扁担投入潭中,数日后竞在几十里外的海口港见到此扁担。当地群众皆言“潭江相通”.
寺后茂林修竹,静寂幽美,与寺前的云潭相映,给人以“烟霞深处春无限”之感。
十二、显济庙
坐落于一都镇赤鲤河东岸。创建于宋乾道八年(1172年),现存的建筑物乃清代所重修。
原名“安宫”,因系乡民所建,为示同心协力之意,改名为协济庙。传说宋代状元黄定少时曾在该庙读书,内二尊神像,每日见黄定到来即起立迎接。后黄定状元及第,回乡祭祖路过此庙,顿生感恩之情,回京奏请皇帝敕封此庙二神为“张秀二太尉”,并鸠工重建,祭祀二神。为表示二神显圣,且“显”、“协”音近,故改额为“显济庙”,该庙系歇山顶木结构建筑,(看福清FQLOOK.CN)前为戏台,中为亭,后为殿,两侧为回廊,浑然一体,平面为方形。戏台藻井为圆形,以小斗拱旋叠而成,顶为太极图案,亭藻井为八角形。顶为牡丹木雕,藻井采用如意斗拱,纵横交错,繁复重叠,构成穹隆形。莲花垂柱。雕花翘檐,别具一格。由于年久失修,损坏严重。
这座庙虽小,但以其神奇的传说和精巧的构造,吸引着不少游客。
1981年2月25日,列为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2—5协(显)济庙十三、武当别院
位于新厝镇蒜岭村。建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是福清市较大的道教寺院。由大雄宝殿、玄天上帝殿、关帝殿等组成。1980年,当地村民和华侨依照原样进行了大规模修茸。修复后的寺院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原明代进士周如磐题写的“武当别院”4个遒劲大字,仍镶嵌在寺院的大门顶;寺门墙上,6幄山水动物壁画鲜艳夺目:寺内,古戏台、玄天上帝殿和大雄宝殿前后相联,古朴别致。戏台为重檐歇山顶,由4根磨光溜滑的石柱支撑,台外石栏围护,造型精美;玄天上帝殿为庑殿顶建筑,4柱3闻,进深2间,用帷幕间隔,使殿内显得庄严肃穆,殿顶两端为腾龙翘檐。脊中宝塔坐镇;大雄宝殿则重梁叠栋,殿内饰以各种彩绘或木雕的鸟兽、人物图案,形态逼真,朴实生动。
1987年11月23日,列为县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建设志:第二章 古融胜迹 / 第一节 名山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