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人 发表于 2019-2-18 09:12:42

附录:碑文集萃

二、 碑 文 集 萃
(一) 宗教碑文
重建黄檗山万福禅寺碑文
       妙法西来, 化行天下。 晋唐之际, 盛造伽蓝。 岁月迁移, 往往成而终坏, 至欲寻其遗迹而不得, 岂可胜数! 其废复旋兴之久犹不替者, 非圣哲之崇行, 遗泽深入于人心, 久久莫之能忘, 何以至此? 观黄檗之递嬗可知矣! 黄檗宗万福寺位于福建福清之渔溪, 建自唐贞元五年, 初名般若堂, 正干禅师法绍曹溪开山于此, 顷之希运禅师继席师门, 哲匠得法于百丈, 传衣于临济, 述传心法要一卷, 世称黄檗禅师者也。 唐德宗时改名建福禅寺。 其后几经兴替。 明洪武三年, 大休长老重建寺宇, 嘉靖间遭倭寇之难, 万历时中天正圆上人矢志兴复, 晋京请藏。 神宗赐寺名曰 “万福”。 迨密云圆悟禅师住持兹山, 建水月道场, 作梦中佛事, 宗风为之一振。 清顺治十一年, 住持隐元禅师应日僧四度之聘, 东渡弘法, 创日本黄檗宗。 今此宗拥寺五百馀。 日僧朝礼祖庭者? 相接, 法轮远运, 媲美鉴真。 清初山洪骤发, 法堂以外尽遭冲圮, 一九五零年罹于火, 后十余载有文革之变, 文物荡然无一存。 拨乱后国务院列本寺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 前二年闽中缁素谋兴复祖刹, 组修建委员会, 推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公朴初为名誉主席, 并赐题寺名。 半载经营,劈山开渠, 疏导洪流, 始建成法堂。 时福清蒜岭印尼归侨陈德发伯仲居士来山瞻礼, 慕先哲之高踪, 嘉古迹之修葺, 发心兴建, 旋即谢世。 吉嗣子煌先生秉先人遗愿, 独资建大雄宝殿、 天王殿、 钟鼓楼, 经幢、七佛塔、 三门总门等, 景象为之改观。 兹山以盛产黄檗得名, 奇峰层叠, 流泉飞瀑绕峙其间, 有十五峰、三十六景, 胜游者多忘返。 历代名流如蔡襄、 朱熹、 刘克庄、 叶向高诸公均有题咏, 其灵气所钟, 地灵而人杰欤。 然中华多名山大川, 其秀岩幽壑湮没而无闻者又岂少耶! 唯当山开士辈出灯传不息, 四方学子闻风而来集, 参谒既多, 道路日廓, 佳境寖辟, 故知人杰而地乃灵也! 千百年来, 此刹历水火刀兵诸厄废圮者数, 而屹立至于今, 其亦以是也乎! 斯所谓不朽者, 非欤夫成住坏空, 律也, 事也, 正法永住常也, 理也, 灯灯相承, 且与河岳同寿。 兴建之际, 适遇明时, 余躬观其盛, 碑以记之, 其为幸也多矣! 因系以铭,铭曰:
       巍巍黄檗 赫赫耆禅 即心即佛 棒喝传玄 立德不朽
       维圣与贤 龙象辈出 慧灯长悬 泽流瀛岛 宫耸大千
       永镇震旦 亿万斯年

公元一九九三年癸酉四月初八日福州杨贡顶礼敬撰并书郑本容篆额

灵石俱胝禅寺序
       天下之事, 未有为而不诚, 而不至充尽夫至诚之道, 犹不能有克成者。 佛家者流毁衣粝食、 惟道是求,祖传师法具在举措设施, 虽千万众若一化智者尽谋, 壮者竭力, 有馀者分施不足者, 求人事功敏速不日而成, 如降於天, 如出於地, 如有鬼神阴来相之。 且其道以清净不争为本, 无恶浊气, 无杀害声, 无斗争语,无私邪事, 虚静平和上格高穹, 龙天归仰, 神佛护持, 历世以来天下被患於刀兵、 水火之厄, 不知几数矣,而梵宫秘宇罗列山间, 巍然焕然多有存者, 借使近市喧杂, 夤缘回禄之变, 荀为名刹率免於难, 夫人而能道之也? 呜呼! 是理真实同诸天地而不昧, 质诸鬼神而无疑, 奈何学圣人而不究尽其道, 使有愧於佛也哉,虽然释氏之先, 其教甚严, 其仪甚简, 其道勤苦, 而能入食惟充腹, 释草之实以食, 衣惟蔽体, 取蒲荷之叶以衣, 路宿不再惧, 有恋意则夫高峻, 其制丹青, 其木平齐, 其址綵绘, 其像疑非佛之本心, 后世通儒博识, 多以是疑其徒也。 然而实际一尘之不受建立, 一法之不遗世间, 万法切等空幻圣贤设心犹有示化,运广大心, 具坚忍力, 办庄严事, 不信睹相以生善, 吝啬者易虑以出材, 企慕者捨爱以学道。 於教不为无補赞矣! 天寿禅寺坐落在离城六十里的灵石山麓, 寺创建於唐大中元年 (公元八四七年), 由林赵两姓舍地, 沙门元修建为庵。 唐宣宗时始创精舍名翠石院, 懿宗额赐灵石俱胝院。 自唐开山俱胝和尚而下凡五十馀代禅祖相继, 法门大盛, 大元至治三年, 住持僧永惟大师募建, 大明永乐十二年而显, 同旧大师住山,明万历十四年性麟大师开法当山同我老人, 继於上曹源弟子寂影等, 皆体仰师心, 内勤禅戒, 外严道场,遂复其古制, 住众数佰指, 晨钟暮鼓精修不懈, 清顺治十三年僧曹源募修, 清康熙甲辰年僧道霈募建大雄宝殿, 清康熙三十一年沙门寂影徙照洞募众鼎建斋堂, 清乾隆十一年募建天王殿、 光绪二十三年常住募众重修, 随后因不得人遂沦为荒芜, 至公元一九四一年福州沦陷, 地藏寺德钦尼师率大觉寺与双溪庵尼众逃难福清, 遂住居灵石整寺垦荒, 此后便为女众丛林。 住众坚持农禅并重, 自力更生, 继而性慈当家师管理寺院, 解放初期国家筹办林场, 场部设在灵石寺内, 寺产全部归林场管理, 十年浩劫寺内佛像法器痛遭破除, 至一九八 O 年恢复宗教信仰自由, 本寺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灵石古刹才现生机。

灵石禅寺修建委员会公元一九九一年岁次辛未年十月吉日立

重修弥勒岩暨重光瑞岩寺碑碑文
       玉融峰环海抱, 山水灵异。 石竹之奇, 黄檗之秀, 福庐之巧, 灵石之幽, 皆名播天下。 而邑之东北海口龙泽境内之瑞岩卓立江浒, 山石峭特, 钦然相累, 殆不可数。 其北有瑞岩寺, 建于宋宣和四年。 寺右数十步, 有元末邑人吕伯恭解囊聘匠依山镌琢成弥勒之巨像, 坐地冲天, 采天地之灵气, 气势磅礴, 融自然为一体, 为域中慈氏菩萨石雕立体坐像之冠, 京城专家惊呼: 举世无双, 绝对国宝! 数百年来, 几经兴废,寺圮山荒, 寥落萧然。 龙泽, 旅居印尼巨商、 著名侨领林绍良先生之故里。 一九九二与一九九四年间, 先生两度回乡, 目斯岩之荒寂, 忆身份证时之崇仰, 发弘愿重新胜景, 旋任专人鸠工庇材, 轮奂岸刹, 新梵宇, 塑金身, 辟坦径, 光净土, 于岩像周遭营维护工程及旅游设施, 以裨形胜, 经始五年有奇, 花耗人民币一千一百余万元, 乃竣工开光。 期间, 弥勒造像升擢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益增其盛。 而今, 瑞岩重光,古刹生辉, 万国宾鸿, 九州游旅, 八方香客, 络绎兹山, 先生之功殊未可量也。 为不泯其令德高风, 书以播诸碑石。

福清市人民政府公元一九九九年十月

重建石竹山狮岩堂辽天书院记
       狮岩与石竹山天子峰相连, 形似狮, 山中胜迹美不胜收。 原辽天书院始建于唐末宋初, 由慈航宫、 五显宫、 辽天居、 观音阁、 魁星楼等建筑物组成, 传宋代朱熹曾到此讲学, 一代高僧隐元禅师在东渡日本,创立日本临济黄檗宗之前, 曾到石竹山祈梦, 后二渡隐居石竹山辽天书院进修, 吸取石竹仙山之灵气, 感受 “诸道皆法于自然” 的真缔。 因历史变迁, 辽天书院几经兴废, 惜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毁。 今之邑人韩国龙、 林淑英贤伉俪素慕仙山灵气, 景仰前贤典范, 慨捐人民币陆百万元重建慈航宫、 五显宫、 辽天居、狮岩堂山门, 兴建观音阁, 塑造观音石像, 又辟连贯山门至辽天书院之石阶磴道以及亭台等公共附属配套管理设施, 公元一九九九年动建, 二 00 五年告竣, 历时六年。 至此, 石竹山道院狮岩堂辽天书院规模已具, 面貌为之一新, 为彰韩先生伉丽之无量功德, 爰立碑以记之。

岁次共和乙酉年仲秋吉旦石竹山道院立

(二) 游 记 碑 文
徐霞客游记
       初十日 (按: 时明朝泰昌元年, 公元 1620 年农历 6 月), 过蒜岭驿, 至榆溪 (即今渔溪)。 闻横路 (今宏路) 驿西十里, 有石竹山, 岩石最胜, 亦为九仙祈梦所。 闽有 “春游石竹, 秋游鲤湖” 语, 虽未合其时,然不可失之交臂也。 乘兴遂行。 以横路去此尚十五里, 乃宿榆溪。
       十一日至波黎铺, 即从小路为石竹游。 西向山五里, 越一小岭。 又五里, 渡溪, 即石竹南麓。 循麓西转, 仰见峰顶丛崖, 如攒如劈。 西北行久之, 有楼傍山西向, 乃登山道也。 石磴颇峻, 遂短衣历级而上。磴路曲折, 木石阴翳, 虬枝老藤, 盘结危石欹崖之上, 啼猿上下, 应答不绝。 忽有亭突踞危石, 拔迥凌虚,无与为对。 亭当山之半。 再折石级巍然直上, 级穷, 则飞岩檐覆垂半空。 再上两折, 入石洞侧门, 出即九仙阁, 轩敞雅洁。 左为僧庐, 俱倚山凌空, 可徙倚凭眺。 阁后五六峭峰离立, 高皆数十丈, 每峰各去二三尺。 峰罅石壁如削成, 路屈曲罅中, 可透漏各峰之顶。 松偃藤延, 纵目成胜。 僧供茗芳逸, 山所产也。 径侧下, 至垂岩, 路左更有一径。 余曰: “此必有异”, 果一石洞嵌空立。 穿洞而下, 即至半山亭。 下山, 出横路而返。

游瑞岩山记
       新安里有山曰瑞岩, 在龙江之北三里许, 而距余茶林则百余里。 余小子生茶林, 二十九年得游兹山者凡几, 似与山灵旧有缘耳。 兹岁闰三月, 至镇城, 游迹为约者滞。 越四月十日, 友人谢寓中来约余游。 余念此中索莫久, 喜欲狂矣。 十一日雨, 明日又雨, 寓中走人持八行, 又约明日, 且云当裹五日粮以俟晴望。余诵之又喜也, 作书报之。 入夜则月色满阶矣。 侵晨, 至寓中斋头, 雨师复作妒, 因偕林皋卿、 黄启翰、郑无争毅然携雨具往, 主人尾之, 出镇安门。 海雾蒙蒙, 世界都白, 惟路上落花红粘屐齿耳。 里许, 至东岳庙, 雾气稍霁, 雨亦渐收。 见人影在苍翠中, 乃为岩僧宁上人来, 因余辈游, 复偕返, 游兴为之顿增。又二里许, 抵瑞岩山下, 过滑苔桥, 寓中指桥下污泥, 曰: 此旧种白莲处也。 余谓沧海桑田, 未足深怪,策令千年佳胜, 为一片污泥, 可恨也。 转桥北径行, 旁有醉石, 石畔长松数本, 团翠袭人, 一种幽绝, 便与市廛隔若千里。 人入佳亭, 菁葱映面, 雨珠从树梢坠下, 泉韵淙琤作玉佩声, 亭边掬水绕流, 仿兰亭遗迹云。 转西南有堂, 堂有石弥勒坐像, 高数十尺, 天然妙相, 丈六金身不如也。 由堂后望三片石, 达瑞岩寺。 宁上人先从寺径入, 余数人到寺, 而上人新茗己出松厨矣。 坐禅房少顷, 微日照窗, 门外禽鸟声相续。出寺, 天划然开, 云如席卷, 诸峰出青芙蓉, 喜甚。 由穿云洞出海天空阔亭, 复由亭右入观音洞。 洞为巨石嵌成, 中有大士像, 故名。 石上多宋元题刻, 藓苔绣织, 雨气润之, 甚模糊不可读。 洞之右有桥, 曰过来桥。 从桥上出, 虚旷处悬崖陡峭, 仅一片地如几席, 即前朝半边亭址也。 折而西, 有一石户, 偻背方得入内, 蹭蹬垂梯, 蹑之而上, 出于洞之顶, 巨石垣者可坐, 如立壁者辏石为轩, 断崖者架石为桥, 耸然竖者镌曰: 独醒。 小石塔表之凌风超忽, 飘然欲仙, 海色茫茫, 睇之有宇宙外想, 亦一奇区也。 寓中促余亟游新洞, 从故道而行。 出观音洞, 欲入天妃宫, 不果, 由山径行, 蹲虎石在道左, 生气凛然, 令人毛竖。陡山径, 至巅, 窈窕峰在焉。 右为蓬莱峰, 纡行百余步, 为望阙台。 读少保戚公诗, 不觉心壮。 因与皋卿诸丈坐石盘, 谈少保开新洞事。 意少保当海氛告急, 以贞忠实绩再造吾闽, 戎马羽书, 劳亦甚矣。 愿暇鼓其余勇, 迹秘洞而辟之, 别洞名而镌之, 间复杂以题泳, 令兹山之烟云生色, 涧壑扬声, 而昔人未毕之志,一旦赖以有成, 真为宇宙内一大伟人, 宁直以勋业名世者耶? 皋卿曰: 丈夫雄心既展, 不寄怀山水, 便使宦情俗矣。 语讫, 下抵飞来岩。 岩即台之石背, 虚出数丈, 宛若飞来者。 岩下可达大洞天, 行三四折, 皆崎岖曲磴, 四围乱石奔拥, 石隙处邃险莫穷, 灌莽交错, 虫声鸟语, 乍寂乍喧。 至洞, 一番旷朗, 遂就饭焉。 洞之底玲珑盘曲, 有窦可穿, 名冲虚洞。 饭己, 欲一入, 乃宿雨初消, 泥泞倍者, 竟止。 由岐径登蹑,至振衣台下。 台岿然一石, 旁一石如偃月状, 就石凿级, 峻不可登。 因命一奴先, 余与诸丈后先按袂, 相顾咋舌。 至上, 大发一笑。 险阻为坦夷, 恐怖为欢喜, 之瞬之顷, 成两截境, 而人心亦随之矣。 极目远眺,景象超绝。 辰山、 文殊障其北, 黄檗、 石竹表其西, 履釜窥其足, 纲山、 钟山峙其南。 高者若拥, 低者若承, 浮突者若云叠波涌, 凌鹜者若鹤翥鸾翔, 且玉融一水若白虹, 若素练, 萦回数里, 拂龙江桥下而东趋。山下阡陌连壤, 在在村落若棋置, 若星罗, 烟火相望, 鸡犬声相闻, 田原白鸟, 共起齐下, 倏而林树点白,倏而沙洲迷色。 随景会心, 种种佳胜, 盖有不能概者也。 下为醒心泉, 一掬泠然, 饮之凉如冰沁。 复下为归云洞, 戚公洞记称其开爽邃寂, 直避世备练之区。 顾其芜秽, 怅恨者久之。 既出洞, 蹒跚而上, 历悬石窦小洞醉仙岩, 度石门仙穴, 穿还丹洞, 屈伸俯仰, 惟石含 砑石困 石曾之所为, 而新洞奇殚矣。 行至镇远亭, 谢伯明, 陈郢客, 僧海宁己具酒相待, 慰劳良苦。 余曰: 差胜人世坦途耳, 酌于亭之废址, 抚景叹悼,至有不能喻之于怀, 因浮三大白而起。 探观海窍, 叹异其奇, 遂赋右体, 为林皋卿海窍自号云。 至寺, 余兴未阑, 仍从寺后达九仙楼。 楼颓无梯, 攀而上之, 谒九仙毕, 搜壁上题咏, 有佳句辄无争手录之。 无争是夜宿山中, 送余辈桥头而别, 遂仙凡判俄顷矣。 嗟夫, 山川之趣, 亦因年而悟。 余初来游, 年尚少, 遍览诸胜, 只为寻常。 兹阅五六年所, 渡琉球, 走燕赵, 历变故, 急衣食, 尝异国之风波, 涉世途之荆棘。故是游也, 披榃翳, 陟巉岩, 望远山, 访丘壑, 皆有以增其逸宕之气, 散其穷郁之思, 重其古今兴废之感。虽莺鷃之抢地, 贻笑于图南。 河伯之望洋, 自失于海若。 然趣具在我, 即登诸嵩华衡霍, 游诸孟诸彭蠡,恐不出此。 因为是记, 俟后来之趣较若何也。
       万历庚戌岁四月既望, 莲汀居士欧应昌记。

灵石寺记
       灵石山在融邑清源里, 离城西四十里许。 由石竹至香山, 西渡灵源桥, 遥见菁丛掩映, 烟火鳞叠, 是为园尾村。 从兹过石笋桥, 逶迤而上, 两山夹岸, 幽径僻狭。 再过数武为半岚桥。 桥前有亭, 旧曰 “三洑”, 即今观音亭, 为进寺之始。 亭之下溪水奔泻, 有百折之势, 灵石一山之水从此出焉。 昔作桥以锁之,名锁钥桥, 今桥圮而基犹存。 从观音亭南行道上, 如入武陵深处, 宋朱晦翁 (朱熹) 勒于石巅曰 “蟠桃坞”。 临溪为 “深潭” “松门”, 二基在焉, 传为胡僧塔。 僧有神术, 至今鸟雀不栖塔顶。 再进, 路旁有磨香石, 石罅生香, 手指擦之, 馥气经时不散。 上有一石, 镌曰 “云岩”, 楷书刻 “才翁丁亥岁记” 六字。 才翁姓苏名舜元, 宋庆历间为闽观察使, 尝同邵去华登此中。 一大石平方如屏, 名曰 “石屏”。 旧有榭, 昔宇文颐踞坐其上, 迟迟而不忍去。 左为通天桥, 过桥有小岩石像观音在焉, 为 “观音岩”。 岩后有两石如人比肩, 一镌 “伯常”, 一镌 “颖叔”, 向未审其义, 宋名公张徽、 蒋之奇、 程师孟篆诗三首附之。 近阅郡志,始知颖叔者, 奇字; 伯常者, 徽字也。 从此道由畔而行, 群石屹立, 错如碁置。 溪畔有大石与路上一石上下相应, 传为 “雌雄石”。 石旧篆 “通天桥” 三字, 字灭没, 稍辨其意, 后晦翁又大书 “灵石山” 三字同刻此石之上。 溪中有石圆如钵盂, 中可受水, 曰 “钵盂石”。 隔溪一石如矶, 树荫上覆, 日 “戏龙台”。 溯溪而回, 少憩张公宫, 宫傍有同普塔, 塔前为险桥, 过桥有石一片立于田间, 日 “仙人碣”。 一路宏阔四五丈, 长数百步, 名日 “宝街”。 又进为 “苍霞亭”, 旧址书匾系晦翁笔, 相国叶文忠取以名集。 亭址前有古桂二株, 盘曲若虬龙。 在大枫树之下, 溪流绕其侧, 堪以避暑。 又进, 旧有素波台, 转即山门前矣。 宋志载, 此间有偃松亭、 散花堂、 白莲社、 绝尘庵, 俱成古迹。 从观音亭入此可二里许, 六桥三亭, 或存或毁,然花卉馣馦, 袭人衣裾。 其树多枫、 柟、 樟、 楠, 夹道参天, 百围蔽日, 真如游阆风之苑, 令人神魂俱泠也。 山门前有华表, 西待月楼, 东放鹤楼, 皆没芊草中。 旁有一石, 古篆 “溪光台” 三字, 从苔藓中扪而得之。 但见一带寒溪波光如故, 欲问二台, 则为寒烟碧草矣, 为凭吊久之。
       按本寺唐武宗时, 僧元修诛茅于此, 常诵七俱胝咒, 后避会昌禁, 深入谷中, 今山中故址, 皆曰 “深居”。 宣宗时, 出贡金买山, 始创精舍, 名翠石院, 遂赐额 “灵石俱胝院”。 宋天圣初, 有高士林抟字图南,舍宅为寺, 给田以供僧众, 遂成禅林。 其主席者, 皆大宗匠, 如启涛、 佛心、 山堂、 直庵诸大志, 道振一时, 与三山雪峰、 玄沙、 鼓山诸巨刹并称隆盛。 至明, 僧众寥落, 殿宇圮毁。 迨万历间, 同我禅师来主是山, 集诸徒众, 重新修葺。 其再传为曹源和尚, 志图重兴, 辟法堂, 建东西方丈, 东偏为斋堂, 西偏为塔庵。 二师之塔, 两山相望, 但隔一溪耳。 大清康熙甲辰, 诸檀越念法席不可空悬, 礼请鼓山为霖大师。 为振宗风, 师复募建大雄宝殿, 时巨杉为海禁难运, 即以本山数百年古枫各高五丈余, 取为殿柱, 规制宏敞,岂龙象多缘山灵早储巨材, 以壮此琳宫绀殿观耶。 架梁之辰, 余偕陈学钝、 允宁二同社瞻拜其下。 虽楼阁台榭尚犹有待, 而巍峨层耸, 固已成一大禅刹矣! 且重妆宝相, 再铸洪钟, 师之愿力, 真能扶起茎草, 撑天柱地, 以盖覆将来者也。 山诚以人重哉。 寺后古梅下竖一片石, 昔人题为 “飞来”。 后屏为九叠芙蓉峰,其势插天, 层级可数。 峰多奇树, 有罗汉松一本, 可蔽十牛。 峰下有泉从石滹出, 名 “九叠泉”, 勒碑志焉。 在今法堂之后, 长松茂竹, 森蔚其上, 视他所特高。 昔一亭踞之, 为高视亭, 今亦久废。 亭旁古树有老藤缠绕, 复穿拂丛林中, 长不可迹, 时或倒垂, 曳之摇荡如巨绳, 其色绀赤不令石竹山独擅其美。 四望群峰拱列, 曰弥勒峰、 香炉峰、 金峰。 最奇者曰报雨峰, 土人以鸣为雨候, 久晴不雨, 每闻风呼木啸声,不一二日即应。 对面号弹山, 是寺堪舆云 “凤凰闪弹穴”, 故山因以名。 寺南一里许, 过溪上有龙潭坑, 潭顶有仙人岩, 遗踪古迹尚留于石。 山溪绕田行又里许, 有寺为灵谷庵, 庵后有泉清冽甘美, 为本山第一泉。庵前两山皆千寻翠壁, 下有二大溪汇为一潭, 瀑流湍急, 大石砥之, 水啮石间潺潺有声, 名曰 “漱玉”。 循小岭而登, 环山多茶, 上有雪庵, 庵旁为南亭, 亭外有菩提树, 疑自佛国移来。 庵中古梅苍柏, 红白木笔,各数十本参差石几间, 可坐可卧。 仰望峭壁如城眉天半, 盛暑若冰壶, 即留雪嶂。 倘建春霄宫, 当睹北桃雪藕, 洵非人间境也。 由嶂以东有三叉源, 沿源而南, 其绝高处为蟒洞。 洞甚深邃, 上有圆窍通天, 初至洞口, 寒气透骨。 文忠公所云 “阴洞还生六月寒” 者是也, 或曰即碧玉洞。 洞巅有路, 平坦可通黄檗。 其山势与五云相连, 惜岭足峻绝, 艰于攀跻, 遂使两山遥隔, 人未得一涉, 而竟然亦各成其胜矣。 余闻朱晦翁三至灵源, 游兹山半载, 拟构书院其中, 故留题最多。 因叹翁之足迹半天下, 其胸怀亦殊绝千古, 凡玄岩宝坊, 无不挥洒。 余辈规规然蜗国酝天, 即玉融佳胜未能穷览万一, 岂不令名山笑人耶? 乙巳孟夏复同中表施君贞并诸生扶杖登临, 盘桓十数日, 按志所载, 遍搜其概, 姑为详述本山之始末位置如斯, 若夫达观之士, 豁开只眼领略风光, 林峦洞壑潭涧木石, 自有真文炳著, 不待余赘矣。

福唐郭文祥 崇祯庚辰进士柱史

qingyuanzh 发表于 2021-10-27 14:34:17

发现了宝藏!                     

福清天下 发表于 2023-1-11 19:09:47

好像是古文一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附录:碑文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