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戒指 发表于 2019-2-17 22:43:33

福清市志1988版:概述

福清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东与平潭县隔海相望,西南与莆田县毗邻,南临兴化湾,北部、东北、西北分别与闽侯、长乐、永泰县接壤。地处北纬25°18′25″~25°51′45″,东经119°3′41″~119°40′41″之间。全境东西宽46.5公里,南北长53.5公里,陆地总面积为1518.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1.94万亩。海域面积911.52平方公里,占全市版图总面积的37.5%,占全省海域面积近10%,其中浅海滩涂面积613.3平方公里,占全省滩涂面积的13%。海岸线长而曲折,从东北境的城头港西溪口至西南部新厝桥尾的萩芦溪口,全长348公里,占全省海岸线总长的15%。全境分大陆、半岛和岛屿三个部分。沿海共有大小岛屿141个,其中10个岛屿有人居住。江阴岛面积最大,达69.8平方公里,1970年筑起大堤与大陆相连,成了半岛。1992年,全市设17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3个乡,447个行政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08.47万人。

境内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其面积占全境的4/5;平原和河谷盆地小而零散,面积占全境1/5。西部、北部多山,属戴云山向东蜿蜒的支脉,山峦重叠,海拔多超过500米。其中罗汉山、齐云山、后溪山等超过800米;古崖山海拔1000.3米,是全境最高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龙江、迳江、渔溪、三叉河等江流大都向东或向东南注入福清湾或兴化湾。

福清属中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夏长暖热,冬短温和,冰雪罕见,降水丰富。年降水量为1000~2000毫米之间,80%以上降水量集中在4~10月份,年平均气温为17~20度,年均日照时数约为1778小时,霜日极少,沿海地区几乎无霜日。夏季多西南风,冬季多东北风。春夏间有梅雨,利于农业;夏秋有台风,带来雨水,对经常发生的亢旱能起解除及缓和的作用。

福清历史悠久,据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证,约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福清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洒下自己的心血和汗水。

福清设县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唐朝以前,福清境域先后隶属于会稽、扬州、闽州、泉州(即现福州)、福州和长乐等州府县。唐圣历二年(699年)析长乐县南部的万安(包括平潭岛)等8个乡,建立万安县。唐天宝元年(742年),取“造福唐朝”之意,改名福唐县。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改为永昌县,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称福唐县。后唐长兴四年(933年),从“山自永福里,水自清源里,会于治所”一语中,取“福”与“清”二字,改县名为福清县。元元贞二年(1296年),因户满4万,升格为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为县建制。置县后,福清县为闽州、福州、长乐郡(府)、威武军、福州府等所辖。民国时期属于第一行政督察区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隶属闽侯(1949~1956年,1959~1971年)、晋江(1956~1959年)、莆田(1971~1983年)、福州(1983年7月1日起)等地、市管辖。1990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福清县,建立福清市,仍隶属福州市管辖。

福清建县伊始,就在融城设有县署。此后,朝代屡经更迭,而县治始终不变。县城面对城南玉融山,明代王一言在《重建福清邑堂记》中说:“玉融为邑镇名山,有孤峰万仞,形势奇绝之胜。”传说玉融峰第二叠“有石莹然如玉。”古人讲究“形胜”,故以“玉融”作为福清之美号,亦简称“融”。县城称为玉融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城关镇,1985年改名融城镇。

福清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明嘉靖年间,为抗御倭寇的侵扰,福清人民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民国21年(1932年)7月,中共福清特别支部成立,尤其民国23年1月,中共福清县委会成立后,领导福清人民不断开展反对国民党统治、反对封建剥削压迫的革命斗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共领导的地方武装瑶山人民自治会武装组织、工农红军福清游击大队、福长抗日游击大队以及福清游击队等,在福清各地进行革命活动,打击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1949年夏,福清人民踊跃支前,为解放大军解放福清创造了有利条件。同年8月16日,经过长期艰苦卓绝斗争的福清人民,结束了灾难深重的悲惨生活,迎来了翻身解放、当家做主的日子,开始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清人民在中共福清市(县)委和市(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面对十年九旱、农田荒芜、工业落后、商业萧条、民生凋敝、“地瓜难果腹,糠菜半年粮”的困境,迅速掀起恢复发展生产的高潮,使福清的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仅2360万元,到1992年,上升到35.32亿元,增长148.6倍。

40多年来,福清国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福清县国民经济发展较快。1952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为3203.71万元,比1949年增长77.4%;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递增17%。而1958~1962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由于搞“大跃进”,刮浮夸风和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挫折。1962年,国民生产总值为6668.64万元,仅及1958年的87%。此后三年,由于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得到调整和恢复。1965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8801.23万元,比1965年增长32%。1966~1976年的10年中,由于“文化大革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1976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为1.21亿元,仅比1966年增长37.4%,其中几年出现负增长,而人口却直线上升,全县人口增长了37%。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县人民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实际出发,冲破“左”的思想束缚,完成政治上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全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8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12.1亿元,比1978年增长5.6倍。全县人民平均年收入从1949年的41.72元提高到809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315元,比1978年增长2倍。农民人均收入656元,比1978年增长13倍。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增至31.9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92元。

福清交通发达,物产丰富,不仅农业上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而且在发展工业、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上也有广阔的前景。

福清农业源远流长,勤劳朴实的福清人民一直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地耕耘。唐天宝年间(742~755年)就建有天宝陂,水圳长2300米,可灌“十洋之田”。共和国成立后,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耕作制度和耕作方法有了不少改进。1958年建成蓄水量为1.85亿立方米的东张水库,结束了福清“十年九旱”的历史。加上此后陆续修建的中小型水库101座,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1%。并逐步实现种籽良种化,肥料基本化学化,运输、脱粒半机械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福清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大变化,广大农民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冲破了“左”的思想禁锢,克服了管理上的过分集中,劳动上的“大呼隆”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的弊病,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使蕴藏着的无限丰富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改变长期以来单一经营粮食生产的状况,兴办多种经营事业,形成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新局面,并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1992年,粮豆总产量达34.62万吨,比1950年的9.75万吨,增长3.5倍;经济作物以花生、甘蔗为主,花生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1/4;甘蔗产量为福州地区总产量的71%,在全省居第五位;水果主要有龙眼、荔枝、枇杷、柑桔等,1992年总产量达1.2万吨。贝藻类和鱼虾类养殖业发展迅速,1992年水产品总量达6.7万吨;海产珍品真鲷、石斑鱼、鲈鱼等产量达800吨;对虾精养池3万亩,产量1800吨;淡水鳗养殖面积1000亩,总产4500吨,新批养鳗场200家,面积2000亩,为全省第一。1992年肉类总产量3万吨,其中瘦肉型猪出口2.47万头,占全省的70%。当年,生猪存栏为29.26万头,山羊存栏4.25万头,尤以高山羊之腴嫩鲜美闻名海内外。

工业发展迅速。1949年工业总产值只有389万元,至1992年,已达到22.58亿元,增长579.4倍。拥有化肥、冶金、机械、钢铁、电子、建材、制糖、纺织、罐头、酿酒、鞋革、塑料、服装、家具、造纸、印刷、食品、制冷、粮油加工和竹木藤器等工业企业228家,初步形成了以轻工、食品为主的地方工业体系。1979~1988年的10年中,全县共集资5亿多元,兴办乡镇企业18741家。1988年乡镇企业总收入6亿元,比1978年增长30倍,产品出口总额达1006万元,成为创汇企业的一支生力军。1992年,乡镇企业年总产值达16.5亿元,其中乡镇工业产值7亿元,一年中,全市新办乡镇企业300多家,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此外,全市还涌现农、林、牧、副、渔专业户1.27万个、联合体7340个,占农村总户数的23.7%。

随着工业的发展,电力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业也大踏步前进。全县建小水电站29座,装机容量7236千瓦,加上闽北大电网供电,至1988年全县共架设高低压供电线路2973公里,年供电量为15138万千瓦时,全县97.7%的行政村和98.4%的自然村都用上了电。1992年改造更新35千伏线路9.5公里,整改10千伏线路21.5公里,完成了海口电力扩容工程,成立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联营供电所,保证了区内三资企业生产和生活用电。公路干线四通八达,1988年全县通车里程607公里,1991年建设公路52.8公里,桥梁6座,246.6延长米,境内公路通车里程已达640多公里,1992年拓宽道路6条、7049米。全市形成了以福厦、大真、融海等为主要干线的纵横交错的交通大动脉,做到乡乡通汽车,村村有大道。航运方面,除了海口码头,还开辟江阴下垄1000吨融侨集装箱码头和壁头角盐运码头,航线通往福州、厦门、上海、香港等地。邮电局、邮电所、代办所、信报站遍及城乡,乡邮投递实现了机械化。1992年,全市邮路总长389公里,电话机10631部。完成程控电话扩容1.02万门工程、无线电寻呼中心和移动通信基站建设工程,新开通龙田、海口、城头、江镜、渔溪5个镇程控电话;完成了福清至福州数字微波通讯工程和沪闽、榕穗光缆通讯线路福清段前期工程。长途电话可直通美国、日本、香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市多成份、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商品流通网络基本形成。1992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74亿元。同年,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14亿元。人民购买力大大提高,城乡市场呈现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在城乡家庭中,家用电器和高档消费品的拥有量急剧增加。城乡人民生活已从但求温饱转向“吃讲营养、穿讲漂亮、住要宽畅、用要高档”方面发展。

福清的华侨、华裔、港澳台同胞约50多万人,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南亚一带曾流传:“凡有华侨处,就有福清人”。他们艰苦创业,经济实力雄厚,且一向爱国爱乡,踊跃投资建设家乡。据不完全统计,自1979~1990年,侨胞对家乡公益事业的捐款就达2.20亿元。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大办三资企业,发展创汇农业和“三来一补”业务。至1988年,全县有三资企业25家,总投资1.96亿元,直接利用外资1392万美元,其中20家三资企业已投产。同年,三资工业创产值8349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5.3%。1992年,全市新批准成立三资企业90家,增资15家,投资总额达3.86亿美元,其中外资3.41亿美元。全市累计三资企业184家,投资总额6.44亿美元,其中外资5.58亿美元。1992年实现产值12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59.2%。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扩大到12平方公里。1992年,开发区内共有三资企业71家,投资总额4.05亿美元,着重发展电子、塑料、食品、服装、鞋业、纺织等轻型、低耗、少污染和高创汇的行业。1992年工业产值已突破10亿元。1992年5月,国务院批准建设50平方公里的福清湾投资区,为全国最大的投资区。为使利用外资高层化、引进技术先进化、出口贸易多元化,乃突破外商投资的行业和区域界限,以两区(融侨工业区、福清湾投资区)三线(福厦线、大真线、融北线)为重点,使全市大部地区形成以成片开发新型工业区,促进社会均衡发展的格局。对外贸易取得较大突破,1988年,全县外贸出口总值5756万元,比1978年增长23倍。1992年,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05亿元,自营出口实现123万美元,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单位荣誉称号。1988年末,在外劳务人员499人,劳务收入1006万元。1992年,全市10万建筑大军继续活跃在全国各地,建筑劳务收入达4.5亿元。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城乡建设的速度。共和国成立前的福清城区,七街三十六巷,泥路狭窄,坎坷不平,晴天飞尘土,雨天又泥泞。40多年来,经过几次整治,浇捣混凝土或铺成块石路面,光洁平坦,人畅其行。1980年后,新建了东门街,改建了小桥街,扩建了江滨路。沿街两旁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街道两旁绿树掩映,景色宜人。同时,建成街心公园,开辟居民区和华侨新村共8处。《福清市城市总体规划》已经完成,市城区面积从原来4平方公里扩大到35平方公里。1992年,完成了市区首期湖滨霞、城隍巷两区段5.1万平方米的改建任务。第二期一拂路中段、田墘路南段改造,已完成拆迁面积25457平方米,地面工程正在基建。城区居民也改善了居住条件,建筑结构有很大变化,楼房林立,高大敞亮。两座自来水厂,日供水5万吨,使城区居民自来水普及率达91%以上。各集镇和乡村,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农村有80%农户盖上了新房。自1979~1986年的8年间,除群众自筹资金建房外,全县基建投资达1.27亿元,为“文化大革命”10年间(1966~1976年)基建投资的6倍。1986~1990年全县私人房屋建筑竣工面积达348.87万平方米。

共和国成立后,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创造着崭新的精神文明,文教卫生和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积极开展科学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和咨询服务工作。1992年,全市村级科普小组有714个,专业技术研究会达65个。文化事业取得新成就,县内有线广播从无到有,至1992年,喇叭入户率达95%以上;电视差转台转播复盖率达90%以上;全县21个乡镇都办起文化站,企事业单位普遍有了俱乐部或图书室。教育事业虽然走过曲折的道路,但和民国时期比,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一个大的飞跃。1985年实现普及初等教育,1986年实现无文盲县。1992年,全县有大专1所、中专(师范)4所、技术学校1所、普通中学60所、职业中学6所、小学535所、幼儿园(含独立班)702班;大专在校学生数1146人、中小学在校学生数计18.48万人(其中小学生12.56万人)、幼儿在园数2.59万人。福清一中、华侨中学、实验小学和城关小学列为省重点学校。在政府重视和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大力支持下,全县校舍和教学设备有较大改善。1992年,多渠道筹集资金1584万元,兴建3所初级中学,扩建、新建20所小学,使全市中小学全部消除一级危房。卫生事业方面,在民国末年3所西医院和1所有名无实的卫生院的基础上,无论在卫生宣传、防疫灭病、医疗诊治或妇幼保健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1992年,全市有公立卫生机构9个、地段医院和乡镇医院24个,还有企事业单位医疗所和乡村保健站682个,全市有固定病床1817张,医务人员(包括农村卫生人员)2900多人。曾经在旧社会给人民群众带来深重灾难的天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于1951、1952年都陆续被消灭。全县继1986年消灭血吸虫病后,又基本上消灭了血丝虫病,其他传染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下降。体育事业也有很大发展,1985年福清县被命名为全国“田径之乡”,1992年,全市共有7所学校体育达到省先进标准,福清一中被国家体委列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

福清地连山海,风景优美,有石竹山、黄檗山、瑞岩山、灵石山、福庐山等名山胜景,历来是名人雅士流连忘返的地方。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石竹山列为福建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此外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龙江桥、瑞云塔、黄阁重纶坊、弥勒造像等;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古城遗址、古桥、古塔、寺宇、村寨等39个单位。始建于宋代的海口龙江桥,为目前本省桥梁结构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宋桥,对研究古桥梁建筑技术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创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瑞云石塔,其雄伟形象,已成为福清县城独特的标志。

福清,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自唐至清末,据不完全统计,有进士600多人。唐有探花郎翁承赞;宋时有状元黄定,有上《流民图》疏的一拂先生郑侠;明时有内阁首铺叶向高;清时有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阐扬黄檗宗风,1723年被日本天皇赐以“太光普照国师”尊号的隐元禅师,有祖籍在福清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当历史进入近、现代,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风流人物更是层出不穷。据1992年统计,全县有革命烈士360人,获得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等以上技术职称的各类科技人员1000多人。此外,还有大批福清籍人在全国各个角落工作,其中有的是党政军高级干部,有的是学有专长的科学技术人才,有的是造诣很深的文坛、艺坛名流。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40多年来,福清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造家园,建设家园,治穷致富,使福清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奠定了今后更大发展和繁荣的基础。现在海内外玉融儿女,正发扬“团结、求实、开拓、进取”的精神,戮力同心,艰苦创业,发挥优势,增强实力,为把福清建成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型侨乡城市而努力奋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志1988版: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