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薏米宝宝 发表于 2019-2-11 10:37:45

福清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国的?

明代,上迳港水深江阔,航海发达,商贾云集,民间海外贸易相当活跃。
上迳流传一则催人泪下的故事:
“寡妇塔”的故事
上迳林门有18家子弟飘洋出海谋生,他们每年都是春去冬回。有一年冬至又到了,18家媳妇像往年那样到鳌峰山上眺望,等待男人归来,但从晨至昏,踪影杳然。
第二天,从湄州湾传来林门18家货船触礁遇难的消息,并捎回一些遗物。一夜之间18家媳妇都成了寡妇,个个悲痛欲绝。老人们打算凑钱建坟,而18家寡妇却把钱用来修建航标塔。
塔建成后,18家寡妇就轮流上塔点灯导航;因此人们把这塔称为“望夫塔”或“寡妇塔”.这则爱情故事背后
是无数福清人奔赴海外,
或经商或务工或从戎…
孤身海外,家人分离的
缩影
……
被岁月所掩盖的故事,
又何止这一段凄美
让我们“穿越”回到明朝去看看开 始
明朝为孤立沿海岛屿元朝残余势力,也为防范倭寇在沿海骚扰,采取保守、严防的闭关政策。朝廷多次下诏宣布“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不准“私通海外诸国”的禁令,严禁“交通外邦”,禁止民间使用“番香番货”.
然而为生计,福清沿海乡民仍利用当时福清造船业发达与航海技术先进的有利条件,冒险驾船出海经商谋生,有的甚至武装走私。他们往往因惧怕朝廷问罪不敢返航而流寓海外。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徙福清海坛乡潘姓族众多流亡海外”,便成为华侨。
后 来:
官方不断扩大海外贸易
福清人也曾跟随郑和下西洋
明初经稳步发展,国力蒸蒸日上,官方不断扩大海外贸易。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自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先后派遣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舟师屡驻闽江口修造船舶,期间官方从福清万安卫所(今东瀚万安村)抽调百名兵弁从征,一些福清人也随郑和远航。明人马欢在《瀛涯胜览》以及《郑和家谱》书中称,郑和使团中有一名专管天文、占候的阴阳官林贵和,林贵和就是福清人。
当时众多福清先民追随郑和辗转南洋各埠,及至南亚、东非,并在各旅居地拓荒创业,繁衍生息,成为华侨。
这时,民间私商出海经商贸易虽稍有放宽,据《明史》卷183载:明成化四年(1468年)福清薛姓族人,多出海与诸番通商互市,时受禁止。他们听说福建副使何乔新要重办他们时,就计划抵抗,结果被何所杀;已出海外者,不敢回归,成为华侨。明代中叶起,海外贸易发达
明代中叶起,福建沿海商品经济稳步发展,要求扩大市场,扩大海外贸易,大批海商和小本商人,积极贩货海外。
作为船只来往不可缺少的航标陆续被建起,
有明朝三山泽岐村在海滩建造迎潮塔,
东瀚万安村建造万安祝圣宝塔,
江阴张厝后建造石塔。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福清人冯淑等340人因通番在海上遇风,被朝鲜王朝李岖连人带货一并缴获解往辽东。史料记载为“咨称闽人向无讯本国者,顷前后获千人,皆市易日本。”可见,他们是和日本人做生意的。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前往日本贸易的福建海商因遇台风漂流到朝鲜的就有1000多人,其中不乏福清人。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福清人林清与长乐船户王厚商造钓艚大船,由长乐起航,前往日本贸易。此后,因经商而滞留、移居日本的福清人渐多。当时日本政府曾划长崎为开放口岸,安置他们。
福清海商船主林太卿(字楚玉),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东渡到日本鹿儿岛居住,在当地娶妻生子,后全家移居长崎。福清海商船主何高材(字毓楚),明崇祯元年(1628年)移居长崎,后逝世葬于长崎。
随兄移居安南东京(今越南河内)的福清人魏之琰,从事安南东京(今越南河内)至日本长崎的海上贸易,娶东京王族武氏之女为妻,门庭显赫,大越嘉宗阳德元年(1672年),魏携家带子人移居长崎。明末,海口古镇被称为”小杭州“
为抗击倭寇侵犯,维护社会安定,从而促进商贸业发展,尤其是海上贸易发展,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廷在海口筑起镇东卫城,特地在镇东卫城设置管辖梅花(长乐)、万安两个千户所的镇东卫指挥所,跻身于当时福建沿海”五卫“.
后倭寇再次侵犯海口,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在镇东卫旁又筑起第二座卫城。两城东西并立,在抵御倭患及海上贸易安全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至明末,海口一派繁荣景象:传说,两城人口稠密,分别有”万三三、万四四“;城内民居鳞次栉比,人称”海口好大厝,小鸟飞不过“; 因商贸业大发展,这里被誉称”小杭州“.
可以说,元明之时海口盛况空前,是福清”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盛期。来源:福清侨乡报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