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君 发表于 2018-9-23 11:39:01

北宋福清神童蔡伯晞

蔡伯曦,北宋两大神童之一,1013年出生于福清,官至司农卿。蔡伯曦归乡后,居住在福州,后于1100年辞世,享年87岁。皇帝为其在福州修建了“尊儒坊”。早熟神童
清乾隆《福清县志》载,“(蔡伯曦)四岁应举,赐(进士)出身,东宫伴读”。由于蔡伯曦是一个神童,后来他在福清居住的地方便被当地人称为“奇童巷”,由于方言近音,现在人们叫它“麒麟巷”。《榕城考古略》载:“蔡奇巷,在将军署北(今省立医院北侧),俗讹为‘彩旗巷’,旧名‘尊儒坊’。宋蔡伯曦故宅。蔡,福清人,四岁能诗。元符中,举神童。真宗赐诗宠之,即日释褐,后授守秘书正字,寻赐进士出身,历官司农卿,致仕,年八十七。”
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蔡伯曦三岁时,邻居有个举人的父亲要做寿。举人所写的一篇祝词,蔡伯曦听过两遍后就能背诵出来。举人很惊讶,就建议蔡伯曦的父亲,让孩子去应“童子试”。在举人的鼓励下,蔡伯曦的父母决心送子进京应试。次年,蔡伯曦的父亲背着四岁的儿子,步行到京都开封。进城时,一个门监得知父子俩是从福建长途跋涉来赴考的,甚是感动,就对蔡伯曦开玩笑说“你骑父作马”。蔡伯曦认为这是对他父亲的侮辱,就答曰“父望子成龙”。消息传开,轰动京城……
蔡伯曦应童子科考试时,背诵的是真宗的“御制诗”。蔡伯曦一路过关斩将,进入了殿试。在皇帝面前,蔡伯曦出口成章,绘声绘色。真宗皇帝赵恒见状,当即赐诗褒奖:“八闽(一说“七闽”)山水多奇峻,四岁儿童出盛时。家世旧传清白训,婴孩自得老成姿。才方学步来朝谒,未及能言便赋诗。更励孜孜图进益,青云千里有前期。”“碌碌无所闻”
后来,真宗皇帝命年仅四岁即是赐进士出身的蔡伯曦,到东宫当太子赵祯的伴读。同时,做太子伴读的还有另一名神童晏殊。由于皇太子性好嬉玩,不愿读书,晏殊总是苦口婆心地规劝他。而蔡伯曦小小年纪就学会了迎合,处处讨皇太子的欢心。宫里的门槛很高,皇太子跨不过去,蔡伯曦就趴在地上,用脊背给他垫脚。有一次,真宗皇帝要皇太子做一命题文章。皇太子无从下笔,便要晏殊代写一篇应付。晏殊说啥都不应允。而处处有意要压倒晏殊的蔡伯曦觉得巴结皇太子的时机到了,便赶写了一篇送给皇太子照抄。这使真宗皇帝大为不悦。
有一次,蔡伯曦画了一幅《村民蒿目菜色图》。真宗看了以后,以为是蔡伯曦对他的政绩不满,很不高兴,问他为什么要画这样的画?蔡伯曦痛心地说:“我住在乡间,老百姓都很苦,他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真宗听后喟然叹息,良久无言。还有一次,皇上问蔡伯曦:“你想不想你的父母?”蔡伯曦深知,答“想”或“不想”都不是。于是灵机一动,说道:“皇上如同我父母。”如此一来,既回答了问题,又拍了皇帝的马屁,可谓一举两得。皇帝对蔡伯曦的回答十分满意。
后来,朝廷要编修记录后妃事迹的《彤管懿范》一书,蔡伯曦被授予秘书省正字职务。真宗皇帝驾崩后,太子赵祯接位登基,成了历史上的仁宗皇帝。蔡伯曦自以为过去和皇太子相好,盘算着肯定会得到仁宗皇帝的重用。谁知仁宗皇帝却叫晏殊当宰相。蔡伯曦心里不快,就去询问仁宗皇帝。仁宗皇帝告诉他:“昔日朕年幼无知,良莠不分。如今朕统管海内,深知国家无真才不兴。”一席话说得蔡伯曦哑口无言。
以上事例,王明清所着的《挥麈后录》后录卷五《蔡伯曦以神童授官》载曰:“伯稀(注:应为“曦”)……与晏元献(即晏殊)俱五六岁以神童侍仁宗于东宫。元献自初耿介,蔡最柔媚,每太子过门阑高者,蔡伏地令太子履其背而登。既践祚,元献初知遇至宰相,蔡竟不大用,以旧恩领郡,颇不循法令,或被劾取旨,上识其姓名,且曰藩邸旧臣,且更转官,凡更四朝……”
蔡伯曦是早熟神童,得官后却“碌碌无所闻”,经常乞求朝廷照顾,为时人所不齿。由于蔡伯曦出身下层,熟悉农民生活,关心农民生计,朝廷任命他为“司农卿”。后来,他外放管理江州太平观。蔡伯曦历经真宗、仁宗、英宗、哲宗四朝。北宋元佑七年(1092年),以80岁高龄告老返乡。 (林秋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宋福清神童蔡伯晞